一、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
1、许乔林在序言中称赞该书“为奕家最善之本”。
2、为何说老子很是高寿呢?
3、胡适是一位思想家、文学大师,时代变革的推动者,20世纪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胡适的学问与为人堪称知识分子的典范,李敖、唐德刚、季羡林等历史学家都对胡适极为推崇。他的成长和思想的形成经历,值得一看。
4、胡适的话当然是有所指的。容忍问题远在新文化运动发生之初就在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内部发生分歧。胡适是当年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和过来人,这场运动堪足以形成我们20世纪的文化传统,然而,这是一个怎样的传统呢?至少,由它的“不宽容”所导致的历史负面性,我们今天还缺乏到位的认知。
5、他和江冬秀,一过就是几十年。
6、对于胡传文献的史料价值和意义,90年前曾经亲自参加整理的罗尔纲先生写道:
7、不过,这个“先知”在20世纪的命运却是绕有意味的。
8、本来在中国的文字中——戏剧中、小说中,悲剧作品很少,即如红楼梦一书,原是一个悲剧,而好事者偏要作些圆梦、续梦、复梦等出来,硬要将林黛玉从棺材里拿起来和贾宝玉团圆,而认为以前的不满意,这真不知何故,或者他们觉得人类生活本来是悲剧的,历史是悲剧的,因此却在理想的文学中,故意来作一段团圆的喜剧。
9、这条“不宽容”的逻辑线一路下行,必然付诸“不宽容”的行动,比如1925年,一干人众居然公开火烧《晨报》馆(陈独秀认为应该,胡适提出严厉批评)……。终于,“不宽容”的逻辑四处横溢,它给20世纪的中国文化和文化以外带来了极负的影响,它甚至驱导我们走上包括文化领域在内的“斗争哲学”的不归路。这条路,你死我活,一走就是一百年。
10、作者所写传记,内容鲜活、语言质朴,文字中见亲切,让人感动。关于文学思想的阐述又精辟入里,入木三分。本书是作者成长和思想精髓的集合,是了解胡适生平与思想的必读本。
11、回国前夕,一篇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学改良刍议》,使古老的中国发生了一场白话文运动,这是一次划时代的语言革命,以致我们今天通行的语体都得拜那场运动之赐,胡适也由此奠定他在中国的影响。天下何人不识君,1920年代,胡适的影响达到了高峰,那个时代有个口头禅,居然是“我的朋友胡适之”。
12、而为了孩子的成长,冯顺弟还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13、总的来说,蒋忠是想阻止雷震组建一个新的政d。胡适当时还是中央研究院院长,他没有参与到雷震的营救中,但没有成功。胡适留下了一本三千字的日记来解释整个故事。
14、最著名的或许是蒋介石的那副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15、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相互的。一个人只有怀有一个感恩之心,别人才敢放心与之交往,在相处的过程中才敢放心付出,不必担心有一天这个朋友会头也不回的弃人而去。
16、02|卅年一梦不曾醒,都作红楼戏里人
17、追求自我,拓展价值版图
18、这部自传不仅完整地呈现了他40岁及以前的生活、思想与事业,也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他的家乡、他求学的上海、留学的美国、活动最多的北京,在此都有描述,这些成为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政治、舆论界的状况,民国时期文人中国梦的思路,当时知识分子寻求进步轨迹的重要内容。
19、投稿:iuniversity@qq.com
20、官网:www.cnuu.org
二、胡适个人简介及成就
1、从胡适故居中出来,正逢一间学校放学,我随意问路边的小学生胡适是谁,一连两次,谁知都望着我摇头不语。是不知道、还是有什么隐讳?我不解。真不知上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前辈乡贤的,这个不是生于上庄却是从徽州山道走出去的人哪,原是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先知”。
2、胡适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
3、但胡适却说,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当时毛泽东托人给胡适带口信说,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的馆长,胡适听后冷冷地回了一句,不要相信共产d的那一套。
4、在胡适三岁时,他的父亲便因病去世,是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长大。他小时候因为体弱多病,所以性格斯文,难以和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耍,还得了个“穈先生的绰号。
5、东方早报:胡适在1923年6月4日的《努力周报》曾发表一篇《政论家与政d》的文章,提出知识分子应该写作监督政府的超然于d派化和意识形态之上的政论,他的一生从早年的《新青年》到后来的《新月》、《独立评论》等,一直到晚年的《自由中国》,一直是公共舆论的核心人物,也是自由、民主和宪政等基本价值的矢志不渝的守护者和传播者。有人认为胡适最大的贡献既不是学术,也不是政治,而是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您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在大陆高校新闻专业的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材中,提到胡适的地方非常之少。在您看来,是什么因素导致胡适在新闻史上的地位被严重低估了?
6、因此d中虽有人对《自由中国》的言论不满,也只好勉强容忍下去。一九五八年之前,胡适长住纽约,为《自由中国》写的文章也很少,不能说有多大的影响。《自由中国》最得力的人有两位,第一是雷震,该刊的实际负责人,第二是殷海光,一位最激进的自由主义者,思想上发生的作用最大。一九五八年以后,胡适回台任中研院院长,他仍满怀热情提倡民主、自由、人权、容忍等等普世价值,然而他左右没有志同道合者能帮他的忙,只是一个人高高在上,相当孤立。《自由中国》当然得到他的保护,此外也有不少本省人和自由主义者(包括雷震)想借重胡适威望,组织反对d。这便一天天引起蒋介石的警惕和敌视了。终于在一九六〇年九月,趁胡适访美之际,逮捕了雷震等人,《自由中国》自然也随着停刊了。
7、“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吾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8、纵观胡适的一生,用德才兼备或是德艺双馨来评价都已不够贴切,或许范仲淹的那句话是对他最好的注解:
9、因为,台既不是什么“东亚第一个民主国”,他的父亲也不是什么“第一个牺牲者”。准确地说,他的老爹爹是因为脚气病而死的,跟其他的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10、胡适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去台湾。1957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胡适在“欢迎新院士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蒋介石送去的挽联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可以说,这是蒋公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对胡适的一生进行了知根知底的评价。同一时期,国内忙于浮夸风之后的恢复生产,忙于新一轮政治运动准备,对猝然去世的胡适早已失去了继续批判的动力。新文化运动另一著名人物鲁迅早已被钦定为神,成为思想斗争的利器,而被贴上反动标签的胡适不再是新文化领袖,学界宗师,他已经销声匿迹,被世人遗忘。
11、东方早报:就您对胡适的长期阅读和研究经验而言,您认为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果说大陆年轻一代知识分子要继承胡适的精神遗产,他的哪些方面的品质、观念与人格是最值得今天的我们重视并传承的?
12、1919年被选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接办《每周评论》。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1924年创办《现代评论》,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1945年3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1949年1月,被聘为总统府资政。
13、很明显,这些话有很强的主观性,烙有很深的时代印记,不仅与胡适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也不符合毛泽东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话语环境逐渐宽松,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逐步放开,胡适的著作很快再度出版,并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不过,十年后再版的《辞海》似乎仍有顾忌,关于“胡适”的词条虽内容有所增删,但仍保留了原版基本评价,如“以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并发表‘全盘西化’主张”等。
14、这使得胡适始终保留了一份自尊,所以后来一直严于律己,十分爱惜自己的名声,很少做些出格的事情。
15、于是这个新文化的楷模,在身边的新青年追逐新式婚姻的时候,毅然踏进了旧式婚姻的殿堂。
16、胡适倡导白话文,遭遇无数讥讽和谩骂,但他的回击总是温文尔雅,从不进行人身攻击。
17、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察相果末除过考兴程让针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胡适哲学思想不在来自于胡适提出的学术观点的本身,而是在于他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及其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人,就是胡适。
18、1938年,胡适被认命为驻美大使,当时胡适没有多少外交经验,去了美国还要四处求人,每天都要应酬,累得半死,情绪极差。
19、长大成人之后,胡适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20、1924年,和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在1925年2月份,参加北京善后会议后并参与起草部分会议文件。
三、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 骨头是软的
1、像江先生这样一位严肃的专业史学家竟肯化上八年、十年的功夫,全力为胡适写详细传记,可见胡适在一般史学家的眼中仍不失为最重要的专题研究对象之一。由此再进一步推断,则可知胡适在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确远在其他同辈学人之上。
2、北乔|毕飞宇|残雪|臧棣|曹文轩|陈忠实|池莉|迟子建|格非|龚学敏|谷禾|海男|韩少功|霍俊明|吉狄马加|贾平凹|老舍|李洱|李敬泽|李娟|李佩甫|李少君|李一鸣|李元胜|梁平|林那北|刘庆邦|刘汀|刘醒龙|鲁敏|罗振亚|莫言|穆涛|南帆|欧阳江河|潘洗尘|邱华栋|三毛|沈从文|石一枫|史铁生|苏童|汤养宗|铁凝|汪曾祺|王安忆|王朔|王小波|吴义勤|西川|徐则臣|严歌苓|阎安|阎晶明|阎连科|杨建英|杨克|杨庆祥|弋舟|于坚|余华|张爱玲|张承志|张国领|张清华|张远伦|张执浩
3、09|曹植:命运馈赠了才华,却一生颠沛流离
4、请发邮件至:chenteng@imaginist.com.cn
5、这是电影《建d伟业》里的一个片段,而电影中由吴彦祖饰演的风度翩翩,温润如玉的老师,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胡适。
6、周国平:给成人读的童话
7、胡适哲学思想不在于胡适提出的学术观点的本身,而是在于他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及其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人,就是胡适。正是胡适于民国八年(1919年)2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观念标准、规范和通则,成为一次范式性的变革。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六十年来,从地狱重返人间之后,胡适研究渐露“显学”之相。当初毛子水为胡适墓志铭撰文,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裏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9、有一次一个卖烧饼的袁瓞小贩与胡适闲聊,说他鼻孔里长了瘤,,可能是鼻癌,胡适听了立刻写信给好友台大医院院长,让医院为这个小贩治疗,费用由自己承担。
10、1921年,作《杜威先生与中国》。
11、她懂得尊重孩子。胡适做错了事,她从不当面斥责,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然后行罚,或罚跪,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胡适哭出声音来。
12、1922年,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创办《努力周报》。在其第二期(1922年5月14日)与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梁漱溟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
13、紧接着,针对上述陈独秀“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钱接过话头:
14、原鄉書院总目录(点击可直接阅读)
15、如果进一步把它落实到自己,我不得不承认,虽然我认同并欣赏宽容,但宽容的能力在我身上依然低弱,除了自身的性格偏激,毕竟我还吃过前一时代的精神之奶,中过“毒”的我尚需长期克己。
16、胡适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开创了许多第一。充分肯定胡适的学术成就及来自其贡献是应该的,但肯定到什么程度,则又必须实360问答事求是。我以为:“但开风气不为师,龚生此言吾最喜。同是曾开风气人,愿长相亲不相鄙。”这是对胡步细拿了为受溶游白还适最为恰当的评价。
17、“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于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这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18、胡适在台湾自始至终都在为现代普世价值的传播作护航,也在为成立反对d而大声疾呼。他在这两方面所发挥的功能具有关键性,否则无论是自由主义思想或民主运动,在六十年代的台湾都不大可能取得公开而又合法的活动空间。胡适扮演这一护法角色,是十分尽力而且从未退缩过。他的日记和蒋介石的日记互相对照,即可得到真相。
19、(本文采访写作也得到了《南方人物周刊》高级主笔李宗陶女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唐小兵老师的支持,谨致谢忱!)
20、余英时:胡适受过严格的西方哲学和哲学史的训练,但他并不盲目信奉任何一家一派的哲学,包括杜威在内。他遵从的是杜威的思想方法,而不是杜威基于美国背景所发展出来的一些特别的哲学内涵。关于这一点,我早已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中作了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重复。因此今天批评他“误读”、“误解”西方经典云云,恐怕都是因为对他的哲学训练缺乏了解所致。现在我要引罗素评胡适《先秦名学史》中的两句话来答复这种指责。罗素说:“他(指胡适)对西方哲学的精熟好像是一个欧洲人,英文写作之佳则和多数美国教授没有分别。”(引在我的《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一文中)我想罗素的判断也许更为可靠。
四、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
1、●散文欣赏|余光中《借钱的境界》
2、民族主义是爱国的思想,英国有名的先哲曾说过:“一个国家要觉得它可爱时,是要看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是否有可爱之点。”中国立国五千年,时时有酉北的蛮族——匈奴鲜卑不断的侵入,可说是无时能够自主的,鸦片战争又经过百年,而更有最近空前的危急,在此不断的不光荣的失败历史中,有无光荣之点,它的失败是否可以原谅,在此失败当中,是否可得一教训。
3、其应是老子很是高寿,且有学问,用现在话说,是位老学者,老教授,“子”表称谓,因此,唤之老子。
4、第二个魔王——印度文化输入,前一个魔王来临,使我们的生活野蛮化,后一个魔王来临,就是使我们宗教非人化,这印度文化侵略过来,在北面是自中央亚细亚而进,在南方是由海道而人,两路夹攻,整个的将中国文化征服。
5、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实现。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的改革。他从“五四”时期提倡“德先生”(民主)到晚年在台湾领导《自由中国》。他的自由主义的友人(丁文江、蒋廷黻、吴景超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独立评论》时期都一度发生了动摇,主张“专制”是“建国”的有效方法,“建国”成功以后再建立民主不迟。在争论中胡适不肯退让,他坚信只有民主制度才真能造成一个稳定的现代国家。“专制”——即使是“开明专制”——最后一定弄到强大的政府不受监督和制裁的地步。
6、胡适曾经教育自己儿子说:“合群有一条基本规则,就是时时要替别人想想,时时要想想‘假如我做了他,我应该怎样?我受不了的,他受得了吗?我不愿意的,他愿意吗?’你能这样想,便是好孩子”。
7、一九五〇年代初大陆对胡适展开全国性的全面“批判”,今天从思想史角度看,正是对他最高的礼敬。我在这里并不是要捧胡适,只是讲客观的历史。我的结论是:他是二十世纪影响力最大也最长久的学者和思想家。如果有人说他的“学问简陋”、“思想浅薄”,我也不想为他辩护。但是有一个客观事实是否认不了的:正是这种“简陋的学问”、“浅薄的思想”,才使他成为至今仍受注视的人物。
8、更有递进的是鲁迅。1926年了,新文化运动已有10年的历史,白话文早已取代文言文。可是,鲁迅对于反白话文的态度是:
9、到板浦不久,李汝珍即娶许乔林堂姐为妻,与板浦二许结成姻亲。
10、1917年夏,刚从美国留学归来年仅26岁的胡适受聘当了北京大学教授,因为太年轻,有人公开表示:我不服。不服胡适的人众多,,国学大家章太炎的徒孙傅斯年就是其中之一。
11、在胡适看来,“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自由”。当然胡适也清楚,真正做到容忍并不容易,“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轻易养成的雅量。”可以看到的是,胡适一生都有这样的雅量,不独老年。甚至早在1920年代,胡适在给陈独秀的信中说:
12、时光荏苒,转眼已是2009年的夏天,听说今年《辞海》将再次发行修订本,不知道“胡适”有没有新变化?这是值得所有胡适研究者与喜爱者期待的事情。应该说,六十年来对胡适评价的翻天覆地,现象耐人寻味,也反映了当代学术研究受政治影响、左右摇摆的无奈。然而胡适的思想光辉与学术成就,不会因为某一时期的政治影响而消亡,这是一个学者的大幸,也是我们的大幸。
13、胡适,1891年出生,1962去世,享年七十余。19岁时(1910)通过前清华的庚款考试,先后留学于美国的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完成哲学博士的考试,回国后因蔡元培邀请,任北京大学教授。
14、东方早报:1958年,年近古稀的胡适从美国纽约回到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作为提倡自由、民主、容忍等基本价值的五四知识人,他似乎遭受来自当局、新儒家和自由主义阵营内部的三重压力。比如晚年胡适的助手胡颂平整理出版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中披露的胡适对徐复观等人的坦率批评,就让习惯了“温文尔雅”的胡适形象的大陆读者感到“吃惊”,他晚年在台湾的真实处境怎样?对台湾的自由民主运动有着怎样的影响?
15、胡适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领袖、宗师,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论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胡适的才华、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与他童年、少年与青年时期的成长与所受教育密不可分。
16、这段话来自《武岭乐亭记》,它骈散交错,文字称美,是民国时代被选入国文教材中的一篇。2003年8月下旬,为编《大学人文教程》,我和朋友们去了屯溪,其中的一项安排是去绩溪上庄拜访胡适故居。
17、胡适是20世纪的一个文化坐标,一种精神象征,一条思想脉络。即使放在2l世纪的今天,胡适和他所代表的思想依然是普世意义上的一种价值选择。基于此,本著试图从资料本身形塑胡适,重在挖掘、梳理和呈现胡适一生的思想脉络,把握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更关注在他的思想语境中,作为知识分子的胡适对社会事务的关怀和在公共领域中的表现。同时,以人带史,由此折射胡适身处的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
18、比如身边的哥哥、姐夫以及叔伯等喜欢“嗑药”(鸦片),且好赌成性。
19、而在两年后,他又完成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观念标准、规范和通则,成为了一次范式性的变革。这一变革起了典范的意义和前驱的作用,不仅给当时学术界以破旧创新的空前冲击,还影响了一批学人如梁启超、顾颉刚、郭沫若等,甚至到今天,仍然为人们所肯定。
20、胡适父亲胡传的生平与文献研究
五、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觉醒年代
1、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也不强加给别人,这样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厚道的人。
2、名家专辑,在后台回复作家名字即可阅读
3、作为人格典范的胡适形象
4、●经典散文:贾平凹《中年人最好的活法》
5、胡适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6、(本文为1932年12月1日胡适在武汉大学的演讲)
7、第一幕老英雄建立大帝国
8、胡适研究会会长耿云志先生说:“中国最不缺的是极端的力量,最缺的是胡适这种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悲悯的力量。”
9、关于他的这段“感悟”评价,不少人看了都默默笑了。
10、从这里大概就能看出,胡适是个个性鲜明,追求自由的人。
11、俗话说的好,大巧若拙,待人之道,精明不如厚道。在人际交往上,厚道的人为别人着想,别人自然也会为他着想;厚道的人懂得感恩,别人自然愿意对他倾力相助;厚道的人懂得宽容,大度的胸襟很容易让人折服。
12、《镜花缘》自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出版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方关注。
13、答案一出,满座都不禁哑然失笑,又纷纷鼓掌,而在教室后方站立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都不禁笑着颔首。
14、●经典散文:毛姆《生活的答案》
15、胡适的婚姻,是标准的包办婚姻,包办者就是他的母亲冯顺弟与岳母江吕氏。冯顺弟和江吕氏是表姐妹,而且她们几乎是同病相怜,同样是年轻守寡,同样是当地望族之后,同样是家道中落,所不同的是她们各有一个年龄相当的儿子和女儿。
16、李汝珍受业于经学大师凌廷堪,与乔绍傅、乔绍侨、许乔林是同窗。
17、“本报将来的政策,主张尽管趋于极端,议论定须平心静气。一切有理由的反对,本报一定欢迎,决不致‘不容人以讨论’。”
18、东方早报:非常感谢余先生在胡适诞辰120周年之际,接受本报的专访。您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权威,同时也对近代的历史人物颇有独到之研究,比如对胡适和顾颉刚等学人的研究,曾经出版过《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等著作,1991年胡适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您曾特别撰文《胡适与中国的民主运动》来纪念这位历史人物,并在该文中预言胡适将会在海内外的华人知识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据您的了解,在这刚刚过去的20年,胡适研究的比较重要的成果有哪些?是否可以说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19、他的朋友遍布北京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当时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的朋友胡适之”,这样的好人缘,和他的厚道是分不开的。
20、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式改革。他在五四运动中提倡“德先生”(民主),晚年在台湾领导“自由中国”。
1、通观胡适一生而论,他发挥最大的影响是从提倡白话文开始,一般称之为文学革命。他到北大以后通过讲堂和报刊(如《新青年》、《努力周报》、《晨报副刊》等等),大力提倡“新文化”或“新思潮”,这是他光芒万丈的时期。一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以个人影响而论,胡适都可以算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左倾思潮在一九二〇年代以后急起直追,一时之间确有逐渐压倒胡适的趋向。但胡适的思想还是在当时不少左倾青年的心中留下了种子,几十年后竟有“春风吹又生”的奇迹出现。我先后所读到的王元化、李慎之、舒芜几位先生晚年的文字,都明显透出“回向胡适”的消息。
2、林语堂在哈弗留学期间,胡适曾以学习名义资助他两千美元,林语堂回国后才知道这其实是胡适自己的钱,而吴晗、罗尔纲、周汝昌、李敖、沈从文、季羡林、千家驹等一众学者才子,也都收到过胡适经济上的慷慨帮助。
3、胡适给他妻子江冬秀的信里说:“我现在做的是受罪的事,但你知道我的脾气,我不去就罢了,去了,我总要把全副精神摆出来,总不要叫人家看我的臭脸,总不要叫大家跟着我受罪。”
4、敌人不投降,就叫它灭亡:当年,苏俄的高尔基也说过类似的话。两人的态度,何其相似乃尔。
5、无论是对待持不同学术态度的“异己”,还是对待持不同政治态度的“友朋”,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不站队、不妄议、不迎合、不谩骂。
6、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其后陈独秀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由此二人成为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胡适所发起的文学革命,包括诗歌、戏剧、小说几个方面。
7、胡适曾在散文《我的母亲》中写道: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8、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他一生共获得过36个博士学位,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被国际学者公认为“国文艺复兴之父”,还是中国新文学,哲学,史学的开山之人。
9、据史记言,首先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图书馆馆长。在古代若无学识,又怎么会担此职位呢。其次史记言,“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且史记的孔子《孔子世家》也能证明孔子曾拜访过老子。有孔子所衬,老子自然是有学问的人了。
10、胡适的一生和他的思想都极为丰富,有这样一篇写胡适的文章,内容没看,但题目却过目未忘:“他什么都没有完成,但却开创了一切”。这句话非常到位,庶几可以视作胡适的墓志铭。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教育史以及20世纪历史本身都有所开创和影响的胡适,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放在今天,我以为有这样一点——这也是胡适身上最突出的一点——可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枢要,那就是:“宽容”。
11、●丰子恺的画!丰子恺的画!丰子恺的画!
12、在民国的文人里,胡适的厚道是出了名的。他不像鲁迅那样尖刻,不似徐志摩那样多情,也不像钱钟书那般骄傲,他宽厚、善良、真诚。在当时的北京城里,每到周末他家里总是高朋满座,他对社会各界人士统统欢迎,就连小贩也不例外。
13、受家庭环境影响,不满4岁胡适就进入了学堂读书,并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他通读国学经典,酷爱读小说,如《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著作。
14、为了资助胡适读书,她还变卖了自己的首饰,送胡适去上海求学。后来胡适在美国留学,她染了重病,便照了一张相,然后嘱咐家人说:
15、文革结束后的1980年代,大陆中国逐步对胡适重开评价,这是一个“去妖魔化”的过程。胡适作为一个研究对象,逐步从学术领域过渡到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随着人们对胡适和胡适思想的深入,胡适的形象再度走向历史前台。以致一个我很尊敬的老人在他去世前这样语重心长: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
16、至于文字方面,也是从龟甲上的,牛骨上的,不达意的文字,经过充分的奋斗,而变为后代的文字,文学方面、哲学方面,历史方面,都得着可以达意的记载,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17、而即使是胡适后来去了台湾,国内因此兴起了一阵批判他的浪潮,毛主席在提到他时也说:“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18、哪怕到了晚年,胡适对鲁迅的评价也十分中肯,从不稍加贬抑。胡适的宽容大度,可见一斑。
19、厚道的人,懂得感恩
20、而胡适也从未辜负母亲的期盼。
1、“做梦尚且要经验做底子,何况作诗”,“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2、当时的教书先生教书往往令学生死记硬背,她却要求儿子读书一定要“求甚解”,每背一句都要知晓一句的意思。虽然胡适儿时家境困窘,但冯顺弟却送三倍以上的学费给先生,嘱托先生一定给他讲个明白。
3、胡适童年在家乡接受私塾教育,14岁到上海求学,开始接触新思想。20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生,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后改读文科,25岁时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受其“实验主义”哲学影响颇深。1917年,27岁的胡适回国,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成为文科教授。同年,他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后历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要职。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心脏病猝发逝世于台湾,享年72岁。胡适去世时,蒋介石写挽联,评价其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4、但他母亲冯顺弟,却对他倾尽了心血。
5、15岁时,还曾因为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受文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启发,将自己原来那个笔画奇多,既难写又难念的“嗣穈”名字改为了“胡适”。
6、这剧的开始,要算商周,以前的不讲,据安阳发掘出来的成绩,商代民族活动区域,只有河南、山东、安徽的北部,河北、山西南部的一块,也许到辽宁一部,他们在此建设文化时,北狄南蛮不断的混人,民族成了复杂的民族,在此环境之下,他们居然能唱一出大戏,这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我们现在撇开了“跳加官”一类开台戏,专看后面的几幕大戏。
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等任何费用,也从未委托过任何人或组织代为收费组稿。如有个人或组织假借我刊名义收费,均属诈骗行为,须承担法律责任。希望广大作者和读者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8、胡传;胡适;档案;台湾史;晚清史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