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书有益的事实论据
1、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
2、还指出第一:人们应根据各自需要有选择地读书。第二:人们应选择好书去读。
3、用心的读书者不难发现,再伟大的作家也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讲清楚,漏洞是一定存在的。
4、1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2充当下文的事实论据,增强说服力;3引出中心论点。
5、答题方法:①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体现论据的真实性。
6、②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7、在图书馆,我们经常会从书名开始判断是否阅读一本书,又或者翻一下目录。目录可以帮你过滤掉你认为不必读的内容。更进一步,很多书有摘要或提要,其中包含了书里最有价值、最具代表的内容。
8、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0、这一类的人们,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11、别拿孩子和你小时候比: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12、(3)《舆论》(在读)、
13、第你觉得这本书对自己有帮助吗?
14、宋濂求学之苦:宋濂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只得经常借书摘抄。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仍不落笔。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他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同学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1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6、本人大二在校生,曾在《国际经济学》课堂上感慨颇多,认为读书有用论实至名归。
17、南朝梁孙康家贫,无钱买灯烛,晚上常映着雪光读书。后人常把“囊萤映雪”两个典故作为勤学的典范。
18、(名师密卷)2019中考语文试卷
19、本月系统化的读书训练是从2019年10月16日下午接受完武大社会学院贺雪峰老师对新一届推免同学们的专门培训后开始的,时间跨度为两周时间,阅读书目主要从入门书籍入手,再从孔德转向涂尔干,11月读书进度第一个目标就是尽快将涂尔干的专著书籍读完。
20、(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15日,有删改)
二、读书有益的事实论据5个
1、(分析句段作用)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期中期末考试与复习)
3、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张月楼
4、第我们可以从读书扩展到读物,甚至读人。
5、⑶一场演出刚完,全体演员拉着手排着队出来谢幕,但观众却已走了一半。剩下的也拥挤着往外走。掌声稀稀落落。其实演出成功,观众也满意,但就是不鼓掌。真为演员们难过,他们所要求观众的,不就是稍慢一点走,鼓一下掌吗?观众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一下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呢?
6、(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意义,必须扣住语境(上下文)。
7、0自得读书乐,不邀为善名。——王永彬
8、(答题格式)①事实论据: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如何。
9、相信大家都知道农村红白喜事“上礼”这一过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事:十年前,你的亲戚给你们家的红事随了百元大礼,十年后也就是现在,你的亲戚也有红事举办,这时你们应该随多少礼?倘若给她一百元,那么你们亲戚肯定是没法做了,十年的时间里,当初的一百元和现在的一百元购买能力已经不同了。那么,如果给500呢?给了你又会觉得自己亏了。这件事有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
10、第一个月个人关于阅读方法上的总结思考觉得最为有益,鉴于时代差异,涂尔干等论述论据的表述在一开始不断使我陷入迟疑与难以理解,反复挫折之后,我渐渐理解,我需要更深沉次地去理解的是涂尔干的论述逻辑,这是他相对规范的社会研究与论述最为宝贵的一方面,所谓抓大放小,抓着核心论点推进,这将是我接下来高效率进行阅读训练的一个法门。
11、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12、(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13、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14、内容上:要具体分析段落内容,看其与前后段的关系及与文章中心论点的关系,总结出其存在的必要性。
15、后来下起了雨,两边的炮火都停了,两个士兵也精疲力尽地躺在弹坑里。德国士兵伤势严重,一直在呻吟,这对英国士兵而言是一种折磨。英国士兵开始尝试救德国士兵,但因为伤得太深,德国士兵还是死了。
16、①新媒体,已然跃升为现代人最常使用的阅读方式。那么新媒体时代,我们该怎样阅读?
17、十月份的阅读主要集中在韦伯的新教伦理上面,并且辅助了一本注解的书,此外部分精力放在了论文的阅读上。总体而言,前几次阅读一贯的思路是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所采用的方法论,因为于当前我的时间及处境来讲,大略是一个不得已的选项。然而,在练习学术写作过程中也发现了非常重大的缺陷:陷于前人文献当中,缺乏或者“不敢”去提出自己的想法,使得一篇实证性的文章从头到尾看起却像是别人的注解,而阅读过程由此遗失了对自我直觉的表达,这既应是进步也是退步,从前者而言,可能可以归功于在阅读过程中对学术规范的进一步理解,从而减少自身对于客观事实的缺乏验证的价值观的表述,但从后者而言,也可以归咎于深度思考的不足使得既有观点不能逻辑自洽,或形成更让使人满意的观点。
18、这个月其实没有读新书,只是在温习以前读过的,并开始归纳这几本书之间的知识联系和相互关系,这个让我对书本的知识有了更多的理解,对书本外的东西也随之拓展开来。接下来我也将会再去阅读一两本新的理论层面的书籍,希望能够对目前自身的知识层面有更多的补充。
19、匡衡凿壁偷光: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后来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20、凿壁偷光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三、读书有益的事实论据一正一反
1、③反例所用修辞和论证方法,所起作用?
2、(3)全文:①论点在结尾。首先列举了/引用了…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或名言),然后得出了……的结论/证明了…的观点/解释了……的目的,提出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②论点在开头。首先/直接提出……的论点/观点,或通过写…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或引用名言),提出……的论点,引出…的论题,接着用……事例或名言,从正面或反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3、匡衡就是这样热爱读书,把读书当作唯一的乐趣。
4、③揣摩语境感受。这适用于品味段落或文章情感倾向的题,答题时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5、第理出一个框架。它要求我们能够说明书的作者提出了什么命题、做出了什么论断,并知道主要内容的每个点之间是怎么联系的。
6、我读书,我进步,我收获,我成长。
7、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期中前练练手!)
8、(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9、同样,现实生活里的“脊梁”,既包括中国共产d及其领导下的革命人民,也包括中华民族中其他阶级和集团中的杰出人物。就在鲁迅写文本之前三年,九一八事变。写作本文之前两年,在日本帝国主义挑起的“一二八”事变中,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就曾奋起抵抗,重创敌人,使之四易司令。在作者写作本文之前一年,二十九军又血战喜峰口,以大刀和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震惊中外。国民d军队在这些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无疑是“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具体表现,在民族敌人面前,他们理应和中国共产d及其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同属于民族“脊梁”之列。
10、读书名人名言: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
11、⑦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12、通读某段(或全文)内容,明确答题范围中提及的论点
13、接下来的阅读,我希望弥补这一缺陷。考虑到时间、兴趣等,我暂时将阅读书目放在传播学当中的一些经典著作中,如,李普曼的《舆论》等——作者探讨观念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希望自己可以更多地跟随学术大家的角度、笔触上,去感知如何去深度思考,以及表达有意义、严密且能引起共鸣的观点。
14、两周的读书情况收获明显,可以说是渐渐入门,个人阅读状态始终亢奋,虽然中间也有遭遇阅读《社会分工论》时的小的挫折,但不断训练、螺旋上升的经历,让我始终有读下去的信心与恒心。
15、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唐)吴兢
16、分析阅读,本质上是一种研究式阅读。
17、⑤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18、读书也可以开阔视野。
19、第证明作者是否有知识上的错误(规则13);第证明作者是否有逻辑上的错误(规则14)。
20、关于学习、学有所成的名人事例:
四、读书有益的事实论据正面
1、检视阅读,就是快速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评估书的价值或可用性。
2、汉朝孙敬读书困倦时,将头发用绳子拴在梁上,一打盹就能惊醒,终于成为当代大儒。后就用“刺股悬梁”比喻刻苦自学。
3、(答案)耐心成就人生之美。(或: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4、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电子版)!暑期预习必备!
5、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
6、答案是有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金钱的“价值”也变得不同。但是,如果你找到当年的物价,找出几样物品的平均物价,看看这一百元能够购买多少,再用这么多物品看看现在需要花多少钱,就是你现在需要随的礼,可以适当添一点。
7、②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叙述应简明扼要。
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0、无心阅读,难觅书中天地;用心阅读,易得书中精华。
11、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12、最后的结论也是“善读之可以医愚”。
13、强调阅读面一定要广,要不断扩大。保持一生的阅读习惯。不断进步,终生学习。大学毕业后仍要学习。一生中都要不断丰富自己。人是要提高境界的,而人的境界是无止境的。
1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5、冷漠(漠不关心)。
16、《如何阅读一本书》由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合著。
17、首先,也就是第5个规则,我们要理解作者使用的关键词。
18、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然而书十分贵重,有书的人不愿意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那些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19、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
2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五、读书有益的事实论据反面
1、下面又以“开卷有益”为例,论述了善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苏轼幼年随父亲苏洵读书,深受其父影响,年未及冠就“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不到二十一岁的他首次赴京参加考试;第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3、我特别喜欢里尔克的《秋日》,它有很多译本,我觉得北岛翻译的是最好的。
4、第你是否可以简要概括全书的内容?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证明你把这本书读完了。
5、你到一个餐馆,评价一道菜,你说喜欢,这是你的观点。如果我说,我喜欢这个地方的鸡肉,因为这个地方的鸡是走地鸡;我喜欢这个火锅,因为它是用矿泉水煮的——这些都是事实论据。
6、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7、(2)中心论点,独一无二是核心。
8、比如“例如”“譬如”等
9、哪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认真的读书者对一本书会提四个重要的基本问题(P.43):
11、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
12、⑦亚里士多德说:“高标准的目标和低姿态的言行的和谐统一是造就厚重而辉煌人生的必备条件。”看来低姿态当为生存之态,当为人生常态。唯有“低”才会看得真切,看得生动具体,才可能领悟事物的真谛。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所期望的高的结果。
13、(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14、如果要给这本书做一个批评,我觉得是作者抱负太大了,他期望可以针对几乎所有书。
15、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虽然他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只好学古人用结绳记事。他还喜欢上了诗歌,因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体味到。经过不懈努力,唐汝洵终于成为了明朝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16、(答案)(示例一)曹雪芹晚年贫病交加,仍坚持勤奋写作,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完成《红楼梦》。(示例二)屠呦呦领导课题组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探究,历经380多次失败,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7、结构上:①引出下文;②总结前文;③承上启下。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