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长征
1、1934年衣危第我课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城。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3、毛泽东诗词境界和气势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即具有转动乾坤、拨动历史,藐视一切困难和强权的气魄。
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五蒙磅礴走泥丸。
6、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7、长征虽然结束了,但红军那英勇无畏、顽强不屈、积极乐观的长征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你们的学习漫漫长征也正在进行中,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请你们记住,你们是英雄的儿女,你们不怕!最后试着齐背诵这首诗结束本课吧!
8、相反,为什么金沙江拍打着的两岸会是暖的呢?
9、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10、“大渡桥横铁索寒”。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11、(2)认读生字:重点字音:磅、岷
12、同学们,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连呼三遍。我们需要长征精神吗?你们的父母需要长征精神吗?我们人人都需要长征精神。
1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14、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15、美文网:https://www.lookmw.cn/doc/pgibni.html长征白话译文(说句题外话,20个字不可能概括七律长征,长征这首诗,加题目都60个字)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2)《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本诗写毛泽东在1935年胜艰难险住阻的过程。
16、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7、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胜利到达陕北。这个月,毛泽东兴奋不已,灵感迸发,诗思泉涌,接连写了四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成千上万长征人的经历向后人诉说着当年的艰难,然而《七律·长征》向世人强调的却是另一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从容不迫风度。《七律·长征》因记叙重大历史事件称得上是史诗,现在又因它把支撑红军的精神支柱再现出来,可以称为一座丰碑。
18、哪些词看出来他们的激动兴奋?
1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沁园春·雪
20、同学们,在80年前,在我们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一个伟大的胜利,前不久,我们的d和国家作了隆重的纪念,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胜利吗?……这就是长征,就是由中国共产d领导的工农红军所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七律长征的意思
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面对千里雪山,红军没有丝毫畏惧,而且喜笑颜开,开怀大笑。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5、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温暖的感受。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6、《七律·长征》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1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7、毛泽东同志既是伟大的领袖,也是伟大的诗人,让我们来欣赏他的其他诗篇——《忆秦娥.类山关》《清平乐.六盘山》
8、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9、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10、你们真会读书,那么为什么金沙江拍打着的两岸会是暖的呢?大渡桥上的铁索又是寒的呢?师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
11、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政府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
12、从表达角度看属于抒情诗,体裁的角度看属于七律诗。
13、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14、罗老师的课件(PPT)如下:
15、是啊,过了岷山,胜利在望,红军战士怎能不喜笑颜开呢?
16、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17、“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然而面对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铿锵有力的“不怕”二字,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勇敢顽强。
18、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回答。生:磅礴
19、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他们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在红军脚下就像翻腾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眼里就像一个小泥球。
20、——(作者)毛泽东(朝代)现代
三、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2、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3、课件展示课后的“资料袋”。
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金沙江的水拍打在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红军翻过了终年不化雪的岷山之后,个个都喜笑颜开。
6、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7、风雨之后终见彩虹,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即将结束了,战士们个个喜笑颜开,读出这份高兴吧!
8、这首诗写于1935年秋天,中央红军已走过最艰难的路程,即将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甘肃地方d史》载:“1935年9月19日,红军继续北上,越过大拉梁(即岷山),毛泽东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
9、三军是哪三军?海陆空吗?
10、自读,读通读顺诗句,生字词多读几遍。
11、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
12、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
1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⑿横铁索寒。
14、同学们快快参与吧!
1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6、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17、《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
18、《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19、尾联描述了长征最后的历程,写出了战士们的双重喜悦。全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0、难在哪里?又是如何地不怕?
四、七律长征写于几年几月几日
1、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2、这两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远征难”难在哪里?(万水千山)怎样的万水千山啊?红军又是如何地不怕?这需要我们大家认真地去研读。
3、七律·长征经过的地方:
4、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5、结合课下注释和老师提供的词语注释自读理解诗意。
6、大满,本名:房毅,中共d员,普通话一级甲等,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一直活跃于媒体传播和有声语言教学研究两个领域,曾主持电视节目《家有萌宝》《5566生活帮》《天门老乡》广播节目《美食帮帮帮》《成长1+1》,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奖,学生黄钰茜获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夏青杯朗诵大赛开封赛区二等奖,黄钰蓉担任2015湖北校园文化艺术大赛形象大使。
7、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曙光在前,胜利在望,心潮澎来自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360问答的诗篇。《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第支失历吃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内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首司课难双树输阿季诗的首联是全诗的再较环东样衡供并否定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七况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8、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9、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10、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11、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政府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12、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13、“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14、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15、说感受,那()让人觉得寒冷;那()人觉得心寒;那()让人觉得胆寒。
16、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17、1957年,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正式发表于《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颈联中的原出句“金沙浪拍悬岩暖”改为“金沙水拍云崖暖”。这一改动,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上批注说:“浪拍:改水拍。
18、出自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
19、引导生读出红军的豪迈英雄气概。
20、深情朗读,深入感悟
五、七律长征带拼音朗读
1、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3、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4、首联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颔联描绘了“腾越五座岭”和“疾跨乌蒙山”两幅“长征图”;颈联描绘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
5、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6、长征结束了,长征精神却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座丰碑,长征是什么呢?(ppT)在你们的眼中气壮山河的长征是什么?读一读名言。
7、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8、第一次大革命前夕,中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工人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毛泽东创作的《沁园春·长沙》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强音和“到中流击水”的斗争渴望。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对即将出现的革命危机作出了预言。
9、长征期间,毛泽东创作了《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作品,反映了长征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和共产d领导下的红军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10、《d史资料征集通讯》1986年第10期刘英撰写的《长征琐忆(节录)》中也说:“1935年9月28日在通渭的榜罗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第二天到通渭县城开干部会,毛主席诗兴大发,讲话时即席吟诵了后来十分出名的《七律·长征》诗篇。”
11、读读6两句,将你们的目光放在最后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12、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13、过渡:漫长的二五五千里长征,发生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也诞生了许多壮丽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七律.长征》就是其中最辉煌的一篇。
14、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5、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6、附:板书设计七律.长征
17、教师相机引导生读出红军的“不怕“、“只等闲”,长征的“远”。
18、(2)抽人说,师生补充点评。
19、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20、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2、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政府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
4、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了什么?(生畅所欲言,理解红军的乐观、无畏的英雄形象)
5、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河里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7、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8、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磅礴:气势雄伟,山很险峻,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乌蒙:山名。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9、交流对长征的认识。
10、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11、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12、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13、我们不应忘记长征,课后要看一些有关长征的书和电影、电视,你一定会发现你的身上也会充满红军的勇气。
14、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d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15、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16、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7、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18、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19、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d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挨过饿,受过冻,摔过崖……其间他们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共战斗380余次,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终于,1935年10月,三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20、直入历史知识,教师相机追问学生感受。
1、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轻政发认计七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来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牛朝短是头示逐颜开。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