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金的全部资料
1、孙:广播电台对台部的同志希望您谈谈《寒夜》创作的情况,您是不是能稍微讲一点?
2、孙:我很希望播您的一篇长篇小说。
3、(8)巴金:《再说现代文学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439页。
4、2019《收获》长篇专号(秋卷)
5、我再说一次,这并不是最后的话。我相信,我还有机会拿起笔。
6、胡晓明:疫情时期的读诗生活片断
7、傅雷夫妇一九六五年摄于书房
8、《海上日出》是巴金先生一篇入选小学课本的文章。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他把旅程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海上日出》是杂记中的第23篇。文章展现雄伟壮丽而又十分奇妙360问答的海上日出景象,给人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启迪,给人无限的生机。
9、经历过特殊岁月之后,巴金晚年在《随想录》中高度评价傅雷的言行。《随想录》第一四六篇《二十年前》中,巴金提到傅雷,赞扬他:“通过十几年后的‘傅雷家书墨迹展’,我才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正直、善良的心灵,找到了真正的我们的文化传统。‘土可杀,不可辱!’今天读傅雷的遗书我还感到一股显示出人的尊严的正气。”(巴金:《二十年前》,《巴金全集》第16卷第69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值得注意的是,巴金称傅雷是自己的一位“亡友”。那一辈人,不会轻率地称别人为“朋友”的……凡此种种,说明他们交谊匪浅,只是我们所知不多。
10、谈音乐剧《家》对原著的崭新演绎
11、杨必之外,傅雷还动员宋奇(宋琪)译书,并说:“只要你认为好就不必问读者,巴金他们这一个丛书,根本即是以‘不问读者’为原则的。”(傅雷1951年4月15日致宋奇信,《傅雷著译全书》第26卷第195页)傅雷屡次提到“文学译林”丛书,乃是他极为欣赏巴金办出版社这种“不问读者”的原则,其实是为了文学、出版、文化的积累不计名利的气魄。
12、孙:重版的时候又改过的?
13、释义:有遭到损害或失败的可能:~期。~区。~标志。预防~。山路又陡又窄,攀登的时候非常~。
14、孙:现在有多少国文字翻译?
15、巴金先生(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
16、(18)巴金1981年1月21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2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2月版。
17、巴:所以主要是控诉生活在那个社会,满肚子的痛苦,满肚子的牢骚。
18、(16)曹禺:《致巴金——响应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人民日报》1981年4月2日第8版。
19、(17)唐弢:《回忆是为了前瞻》,《人民日报》1981年4月10日第8版。
20、傅雷还是一个热心人,他鼓励人译书,也为平明社这套丛书拉稿。1953年1月给巴金的这封信,就是介绍杨必译稿的:
二、巴金详细资料
1、追求真实,在《随想录》中一遍遍地虔诚而痛苦地忏悔,剖析自己的灵魂,猛烈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深挖国人灵魂中的奴性,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的建设。
2、新中国成立后,巴金的社会活动日渐增多,变得十分繁忙,经常外出开会,出国访问,还得体验生活,写应景文章,加上无休无止的送往迎来,一年总有好几个月不在家。家里的一切,事无巨细,都由夫人萧珊操持。夫人是他们家真正的“顶梁柱”。好在他们在此之前曾有过几年聚少离多的日子,两人早已习惯了温馨的笔谈。
3、当当:日本校园里的“先辈”
4、这篇访谈虽然不长,但信息量很大,涉及了《寒夜》的修改与版本变迁、翻译与传播、改编史与演出史等等。今年是巴金逝世十三周年,对此略作钩沉,以为纪念。
5、罗曼·罗兰、巴尔扎克翻多了,傅雷想换换口味,他在给朋友的信上说:“以后想先译两本梅里美的(《嘉尔曼》与《高龙巴》)换换口味,再回到巴尔扎克。”(傅雷1953年2月7日致宋奇信,《傅雷著译全书》第26卷第208页)《嘉尔曼附高龙巴》,平明出版社1953年9月初版,印数为一万册。傅雷翻译用的底本(或参考本)借自巴金,于是便有了傅雷这封还书帖:
6、巴金的设想能成功落地,跟在北京的老友罗荪积极奔走、大力推进分不开。那段时间,在他们通信中“文学馆”是主题词:
7、张光宇为邵洵美译作《逃走了的雄鸡》设计的封面图
8、在巴金看来,萧珊主动热情,是她纯洁心灵的流露,他仍然把萧珊当作一个小朋友对待。萧珊对巴金的爱,是为他作品中真诚、激情和高尚的人格力量所感动而产生的。善良、热情、重感情的萧珊,常来巴金住所,或是大大方方地到巴金工作的文化出版社去,给巴金讲青年学生对他作品的反应和现实的思想状况,讲家庭琐事。巴金总是静静地听着,从不打断她的谈兴,因为他很尊重萧珊。
9、孙:上次英若诚在美国拍的《家》您看了吗?
10、2019年12月22日~2020年2月29日
11、当然那些不爱国的文人,就另当别论了。还有那些喜欢发出社会真实声音的文人,想批判现代社会的戏子当国的文人,他们多少也陷入了困境,发不出声音来。这也是我们这代文人要去面对的,文不如娱的时代,何时是尽头?
12、兹附奉座券一张即希察收为幸此候
13、——巴金与萧珊的传奇婚恋之一
14、巴金的作品风格就题材而言,巴金小说主要描写家庭生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多样,涉及面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是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语言风格显而易见。总的来说,他的语言热情、开朗、简单。然而,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早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极具感染力,因此早期以《家》为代表的巴金小说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
15、中国作家协会积极地承担文学馆的规划和筹建工作。
16、一个星期后,巴金和萧珊去贵阳郊外风景如画的“花溪小憩”度蜜月,这是坐落在花溪公园内的一栋花园洋房。是夜,两人依偎着坐在一把长长的藤椅上,在一盏清油灯的微光下谈着过去的事情和未来的日子。萧珊转动着一双明澈如秋水的大眼睛兴致勃勃地谈着,用温柔的目光凝视着那张脸的纯洁和天真。
17、好在这样的历史,只是发生在当年,历史并没有重蹈覆辙,如今的社会不再黑暗,文人的世界也如日中天,可以尽情创作,尽情歌唱,不会影响自己家人和社会。
18、江门新会的“小鸟天堂”,名气很大。记得孩童时代,便知道这里因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一文而名声大震,使此后的“小鸟天堂”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只要一提起它,脑海里便会构筑起一幅美好的画图,想像着新会那一棵很出名的榕树,树上每天有数不清的小鸟。
19、(11)巴金1980年11月25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77页。
20、巴金与李健吾往来书信时间辨正
三、巴金的所有资料
1、出版社和时间空白,预留使用时填写,这是巴金在1980年代初写给出版社的通用信函。巴金一生不曾领过国家的工资,靠稿费生活,这份短简自断“财路”,等于把自己的生活保障都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尽管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但是这足以证明中国现代文学馆在他心中的分量。
2、(4)巴金:《关于〈寒夜〉》,《巴金全集》第20卷第701—7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4月版。
3、《金粉世家》与《家》的比较研究
4、孙:太多矛盾就是那个问题了。
5、(35)小叶:《大量开放文学矿藏的时代已经到来——访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杨犁》,《文艺报》1985年9月26日。
6、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7、他看到大家生活如此艰难清苦,心中说不出的难过和痛苦。他在给萧珊的信中,屡屡说道:“我每顿饭都想到你们,我要是能分一半给你们就好了……关于你来不来的事,我有时也矛盾,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希望你来分享‘盛馔’,在黄昏时分,希望有你对坐谈谈。……”国煜(侄女)送来萧荀(朋友)的信,讲到你们特别是小棠要把那一点好饮食留给我吃。我主张你们在我回来之前吃吧。我一直吃得好,实在不需要什么,而且我还有可能带点吃的东西回来。我回家,有好饮食,也一定让给你们吃。”
8、关于《寒夜》的修改。巴金在《关于〈寒夜〉》中提到,“过去我已经改了两次,就是在一九四七年排印《寒夜》单行本的时候和一九六〇年编印《文集》最后两卷的时候”,“我更喜欢收在《文集》里的这个修改本”。巴金在与孙道临的交谈中提到,《寒夜》“解放后,重版几次,我也改过一些”,这里指的当是巴金在1960年底在成都编辑《巴金文集》第十四卷时作的修改。关于这次修改,正如巴金所言,“主要是把人物性格写得更复杂一些,更丰富一些”,“主要是性格方面改过一点”。
9、引证:巴金《军长的心》一:“他衣服都烧起来了,他还忍住痛把老大娘放到安全的地方,才扑灭自己身上的火。"
10、巴:据说拍了好些,后来篇幅不够,删掉了,一些和解的地方都删掉了。他们两个主要是生活越困难,人的脾气越大,所以他们情绪不好就吵架,生活不好也有关系。
11、这辈子,他只爱过这一个女人
12、巴金接受无政府主义信仰时的分裂性所带来的困惑和无法逾越的矛盾,就是无政府主义者自身中的悖论:他们虽然号召取消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但它最初是作为解决国家、民族危机寻求现代化的一种方案在中国传播的,因此,在批判民族主义的同时,又难以真正地超越民族主义。同时,也能够看到巴金等人也在直面这些矛盾,在主义与现实、信仰与行动之间采取灵活的处理态度。这是面对具体环境、时机和问题的时候,一个理智的人所能够采取的切实的策略,它未必就意味着信仰的改变和背叛。在恒常的原则下也有所变化,这个看法或态度也是我们讨论巴金国家观的背景和前提。
13、当时很多有文化眼光的领导的支持是文学馆得以建成的重要保障:
14、图:巴金保存的一帧现代文学馆(万寿寺)正门照片
15、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16、1942年,由于抗战吃紧,巴金的一些同事先后离开了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巴金顿感悲寂,不知所措。体贴入微的萧珊深深惦念着巴金,不等大学毕业,就来到巴金身边,并意味深长地说:“你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永远在你身边。”不再需要过多的言语,黄金万两也抵不上一位纯真姑娘矢志不渝的挚爱,巴金的眼睛湿润了,他颤抖地说:“萧珊,我不知道怎么感激你,再等我一年,好吗?”
17、——巴金与萧珊的传奇婚恋之二
18、巴:1979年就宣布了,叫《一双美丽的眼睛》写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19、“房子问题解决,文学馆可以开办了”
20、7月中旬,家人托人想了不少办法,给萧珊拍了两次X光片,才查出她患的是肠癌。后来在亲戚的帮助下,萧珊住进了中山医院,这时,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肝部。在这种情况下,巴金才获准留家照顾妻子,他每天去医院陪伴妻子大半天。8月8日,萧珊进手术室开刀。手术前,萧珊生平唯一一次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
四、巴金的基本资料
1、说起“牛棚”,没有去过农村的大城市人是没有见过的,而且出生在大城市的现在孩子也是不知道“牛棚”是什么,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毕竟大城市没有这种东西。出身农村的人,都知道牛棚是什么,是牛住的地方。
2、巴:主要演员都不错。有许多人,抗战时期在重庆住过的,都还觉得亲切,写那个时候的生活。
3、而人们最近前往“小鸟天堂”观鸟,却颇感失望,绕小岛两圈,没有见到小鸟群飞的盛景。据当地人介绍,由于小鸟生存的生态大环境发生了改变:即小鸟周边被开发,原有的农田、水塘被破坏,环绕小岛的天马河的水质遭到污染,小鸟不断地飞到其他地方觅食,不再回来,护鸟措施也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4、1927年2月,巴金从上海踏上英国邮船“昂热号”,去伦敦留学。他将沿途的见闻写成《海行的日出》一书,于1932年出版。《海上的日出》便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分别描写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薄云蔽日三种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海上日出奇观,文字简洁,写的传神。
5、论巴金域外小说情感书写中的五四精神
6、(32)罗荪1983年4月22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7—278页。
7、(9)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295页。
8、“该罚,我以后一定记住,再不叫你小女孩了,因为你已经不是一个小女孩,而是一个妻子了。”
9、在过了将近十年后,当冰心遇到困难的时候,巴金亲自为她出版了《冰心著作集》,两人也因此而成为了难得的朋,在之后冰心去了日本,隔着老远的距离,也没有阻碍两人之间的密切联系。
10、1978年春天,巴金到北京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议结束后留下来访友,很多老朋友都是劫后重逢。3月15日上午,两位在《人民日报》做编辑的朋友夏景凡和姜德明去前门饭店看望巴金,中午,他们又一起去晋阳饭店与在那里的袁鹰会合一起请巴金午饭。在去饭店的路上,喜欢新文学书刊收藏的姜德明同巴金谈起女作家罗淑:
11、陈保平:以痛惜之情回望青春
12、巴:导演说,他原来拍了好些,结果还是删掉了,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无缘无故吵架。
13、四个月后,巴金正式发出“创办一所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
14、巴:我也很高兴,上一次说起,我就觉得很好的,难得你有时间。
15、文章重点写了太阳升起时的情景。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也是对文中大量“奇观”事实的精辟概括。写乌云蔽日和太阳终于冲破重围,普照天地的情况,最后归结到作者自身的感受,为“海上日出”作一礼赞,表达作者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16、“再等我一年。”萧珊没有提出过任何异议,因为她清楚地知道,巴金家有一大家人,由于战争阻隔,原由三哥承担的生活费用,现在只能靠巴金了。一年多时间里,巴金是拼命地写书、译书、编书,他写出了《火》第三卷,翻译完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处女地》。侄儿、侄女的学费有了,结婚成家的费用也没问题了。
17、“从今天起,我是您的妻子了,再不许叫我小女孩了。”“可是我这一生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忽闪着一双大眼睛的小女孩……”
18、孩子生病,想吃挂面,还非得有医生证明才能买到。煤也短缺,限量供应。连煤炉用的铁皮管子也买不到。萧珊尽量节省用煤,惟恐到急需时供不上。巴金在成都,虽然招待所很照顾,可以减收粮票,但巴金不愿意接受,仍要萧珊把他那份按月寄来。家中保姆吃饭多,于是粮食更紧张了。
19、看着萧珊稚气的样子,巴金觉得很有趣,便追问她:“哦,还有人和我看法相同?”巴金这么一问,萧珊一股脑儿和盘托出这次找巴金的真正缘由来。“我恨我爸爸,他老说我小,一直不允许我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其实,我在爱国女生中是有名的干将。我不但经常演进步话剧,如《雷雨》中的四凤,还因此结识了上海许多从事话剧运动的进步人士,经常参加他们的活动。”巴金说:“我相信。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家里还有些什么人?”
20、凡有付给我的稿费,请迳(径)寄:北京八一○一信箱,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收。备注项请注明“稿费”,以便登收
五、巴金的信息资料
1、萧珊忽然说:“我提出一个条件。”“怎么,还要约法三章吗?”巴金打趣地问。“不是约法三章,只是一条。”“请讲!”
2、可见在那个年代,很多文人都惨遭不测,能够活下来,都是不幸中的万幸。巴金想要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也是为了不让后代子孙再遭灾难。所以巴金是边写,边感到非常沉重,更是感到非常痛苦。
3、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事务性的工作正在逐步落实,每一步都牵动着巴金的心。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比较困难,很多事情在进行过程中一波三折。罗荪1981年6月28日给巴金信上说:“关于文学馆的事,一是中宣部已经批了,同意成立,只是房屋尚需要再作一番努力,打算先租一所房子。”(24)随后,“筹备小组”成立:“日内先建立一个筹备小组,并成立一个三人的小班子,负责做准备工作,如提出部分规划,寻找适当房屋,以便进行工作;……”(25)房屋问题是关键,也是最难解决的,巴金曾在文章中为它找不到地方而忧虑,罗荪等人在北京也是多方面想办法:
4、陈思和(左)、贾植芳(中)与李辉(右)合影
5、这两人站在一南一北,为了解放思想推动社会发展,写出了一篇篇让人发人深省的文章,让当时的青年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就连巴金研究会的副会长周立民都说:这两人的友谊就是超出了个人,他们是代表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博大的胸怀和高贵品格的友谊。
6、须一瓜的新触角:从生命到精神/潘凯雄
7、1980年8月15日,巴金访问瑞典归来在北京居停期间又见到姜德明,他再次提起文学馆的事情:“‘原来我也想过,是不是由作家们出一点稿费支持一下,这也是作家们都很关心的事。后来周扬同志说,还是由公家来办吧。’巴老以为只要有了房子就好办了,馆内的书刊杂志,谁若需要提供的话,请出一点手续费就好了。他又说,有个朋友准备写文章要为文学馆呼吁了,让我也考虑写文章。”(3)巴金已与周扬等领导沟通过,此时创办文学馆的想法已趋成熟。
8、——音乐剧《家》的改编与创作
9、多年以前,读柯灵怀念傅雷的文章,里面提到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原稿中,曾有一段话批评巴金。傅雷的孤傲脾气,人所共知,读过柯灵的文章后,更令我有一个印象:傅雷与巴金虽同在上海,可能交往并不多。
10、巴:这几个人物我比较熟悉,生活也比较熟悉。
11、孙:是啊,和解的场面稍微少了一点。
12、关于汪文宣、曾树生、汪母,巴金在访谈中提到,“我觉得都同情,三个主角不能完全是好人,也不能说是坏人,但是我还是同情他们的”。其实,在《谈〈寒夜〉——谈自己的创作》中,巴金有更为详细的阐释:
13、巴金先生与李健吾先生的往来书信,目前公开发表的约有76封。由于这些书信大部分没有完整的落款时间,写信时间多由相应书信集的编者判定,其中有若干封书信的写信时间判定有误。作为巴金与李健吾交往的重要史料,写信时间的误判会对学者的研究和利用形成一些障碍甚至误导。为此,我根据书信内容、书信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参考多方材料进行辨析,列举相关文献,详述推断过程,重新判定了写信时间。
14、黄雪媛:K先生的那些“故事”
15、女儿和女婿又去请求,得到的答复是“留在家里对他的改造不利!”幸亏儿子小棠意外地从外地回来了,巴金这才稍为放心地回到干校。在巴金离家前,意外地收到沈从文从北京寄来的一封五页纸的长信。信中告诉了一些朋友的近况。老友的惦记和关切,使病中的萧珊万分感动。巴金却不敢给老友寄去片纸只字。
16、巴金拍了拍脑门儿:“瞧,我这脑子!”
17、巴金的日记:现实版的长篇小说《群》
18、巴金(1904-2005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是享誉国际文坛的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1929年,他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作品,引起文坛内外的普遍关注。巴金的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作品,主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寒夜》等,他晚年的力作《随想录》,以及编辑出版千万余字的《巴金全集》(26卷),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19、罗荪时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文艺报》主编,是巴金与中国作协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巴金关于文学馆设想最为切实的支持者和实践者,在文学馆的提出、筹建和规划中,他起到关键作用。除了他之外,巴金的那些老友们在那时候和以后的岁月中也都为文学馆贡献了力量,他们中有代为呼吁的,有捐赠资料的,还有为文学馆募集资金的。在这些人中间有茅盾、夏衍、冰心、李健吾、唐弢、萧乾、汝龙、辛笛……这是一份很长很长的名单。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全力支持下,巴金的设想越来越接近目标。
20、资讯|巴金视界中的大连——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大连站18日向公众开放
1、巴金的《海上日出》属于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
2、巴金朋友圈里的悄悄话......|纪念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
3、巴金向往与萧珊在另一个世界相会,他在《病中集》中说:“想到死亡,我并不害怕,我只能满怀着留恋的感情。”巴公曾说过这样的话:“等我永远闭上眼睛,就把我的骨灰同她的掺和在一起。”
4、牛棚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一个棚子里有很多稻草,很潮湿,牛就住在这样的地方,夏天来了很多蚊子,冬天又很冷,而且牛是被拴着的,拉屎拉尿都在牛棚里解决,所以去牛棚牵牛放牛的时候,一到牛棚,什么苍蝇蚊子都乱飞,一股很臭的味道,根本无法住人,也只能住牛。
5、惠假《嘉尔曼》原作二种,谬忆以为早经奉赵,顷整理书柜,方始发见仍在敝处。未老已昏愦若此,愧甚愧甚。敬乞
6、在1994年,冰心还在巴金画像旁题写赠言:“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此际当以同怀视之。”而巴金这边也为冰心提字:“冰心大姊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7、危险 ( wēi xiǎn )
8、而巴金是我们国家不可多得的一位文化名人,很有才华,他的文学作品成就很高,在文坛享誉也很高,巴金活了多少岁?他活了100岁,100岁的文化名人,我们都是很有印象的,之前对巴金了解不是很多,今天无意看到一段语录很震惊,巴金语录中说住了十载的“牛棚”,全文字如下:
9、(27)罗荪1982年1月13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1—272页。
10、危急 ( wēi jí )
11、问:巴老,您明年有什么创作。
12、从《随想录》里,人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巴金,他开始独立思考而不再盲目听命,挣脱思想枷锁而不再畏首畏尾,直言中国过去“太不重视个人权利,缺乏民主与法制”,痛感“今天在我们社会里封建的流毒还很深,很广,家长作风还占优势。”集中批判“长官意志”。
13、《憩园》父子故事中,杀父弑父因素很明显。与电影共同点是矛盾对立,纠缠当事人之一死亡也留下人们带来和平与幸福。在《吾儿不肖》这部电影里面,奥利佛之死最终实现威廉和丽薇亚的结合,在《憩园》里,小虎的死把赵家的阴影从憩园除去,而给姚国栋和万昭华带来圆满,引出问题的解决,如此设计从小说故事构造角度来看,或许无法推辞取巧就易之讥。作家对这样的特色有没有自觉?我认为这也是巴金原著当中另外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总之,我认为《憩园》这部还有“精读”的余地和“解读”的空间。
14、(23)郑荣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正式成立,胡乔木前往祝贺,巴金赠巨款和大量藏书》,《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7日第1版。
15、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16、虽然这过程中,难免会有辛酸、委屈。但你要知道,没有谁的生活不辛苦,每个看似轻松光鲜的人背后,都有一段硬撑的过去,撑过白天的疲惫,撑过夜晚的孤独,坚守着最初的梦和爱,用日夜的打拼争取向往的生活。
17、巴:我的意思就是这点,后来,电影我也看过一遍,我觉得主要的大概意思导演还是理解,几个演员也表达出来了。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