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必信行必果是谁说的
1、可见,“小人信”与“君子信”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小人士”的“言必信行必果”也是有其逻辑必然性的。
2、(出自):曹禺《王昭君》第五幕:"背信弃义是插在我背上的一把尖刀!
3、孔子的这个观点让我们意识到了一点:言必信,行必果是有一个大前提的。
4、 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5、所以孔子认为不知对错就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一群有勇无谋,只会盲打蛮撞的莽夫。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做事,下场会很惨。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7、信:守信用。果:有结果。指说出的事一定足以信任,恩仇必报,快意江湖。
8、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9、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具体是怎么回事。
10、这是孔子一时的心血来潮,还是儒家的一贯思想呢?我们可以到他的继承者孟子那里看看。
11、人无信不立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了信誉度得不到周围人群的认同感,你这个人就无立身之地.
12、孟子为什么走上了歧途
13、这里的小人,并不是骂人的话,不是指我们认为的那种“坏人”,而是与大人相对,意思是心量比较小的人。孔子之所以说这种人是小人,是因为这种人固执己见,不懂变通,没有中庸的智慧。“硁硁然”,是说这种人就像敲打石头时那种坚硬的声音,死犟死犟地,一点不懂得随机应变。
14、意思是指说出的话一定足以信任;既然行动就一定要有结果。
15、当然,以上例子发生的可能性很低,但我们身边甚至是我们自己可能都做过或做着这样类似的事,信口开河,轻易许下承诺,事后才醒悟是不对的,但又纠结于自己应该做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不想落得一个背信弃义的评价,所以就勉强自己去做了,结果当然是害人害己。
16、叶公语孔子曰:“吾d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d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7、在《孟子·离娄下》中“涉及”了这个问题,孟子说:
18、2《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19、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言必信,行必果。
20、1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孔子的《礼记·中庸》说的。春秋战国思想家孔子的《礼记·中庸》我们的先哲孔夫子告诫我们: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说了就要去做。只说不做是不讲信用的人,是缺乏高素质的表现。
二、言必信行必果是谁说的这句话
1、所以,“信”在我们以上所引的孔子言论中,指的是进入“人的层次”所引发的各种性质的“诺言”,因此,才存在“能不能守信”的问题,进而引发“该不该守信”的问题。
2、“言必行行必果”的意思是: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
3、——选自春秋战国思想家孔子的《礼记·中庸》
4、子贡问:“什么样的人才算士?”孔子说:“行为知耻,出使四方而不辱君命,就是士了。”
5、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6、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7、去掉“大人”和“义”的问题,就抽象的意义而言,孟子考虑到了“必(顽固,而且偏执一端)”与“不必”的关系问题,应该算是抓住了问题的“节点”。
8、·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9、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0、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孔子的《礼记·中庸》说的。春秋战国思想家孔子的《礼记·中庸》我们的先哲孔夫子告诫我们: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说了就要去做。只说不做是不讲信用的人,是缺乏高素质的表现。《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许五理材老临河越方法。
1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但是对孟子来说,当齐国伐燕并迅速获胜,宣王问孟子要不要吞并燕的时候,孟子只给出了一个判断标准:
1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子贡问:“现在从政的那些人呢?”孔子说:“唉!都是些器量狭小之辈,何足挂齿呀!”
15、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16、可见,在孔子的逻辑里,“士”也可以像“儒”分为“君子儒”与“小人儒”一样(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可以有“小人士”。
17、释义: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话算数,做事果断。
18、《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19、显然,这里的“学”并不是学习某项知识或技能,而是指人生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道德“修炼(学习)”。这是与孔子“学而时习之”之说一脉相承的(详见往期《被误读两千多年的“学而时习之”原来不是说“学习”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不能做“快乐”来理解》和《“学而时习之”为什么不能做“学习”解的终极释义》)。
20、所以,只有符合义的标准,这个诺言才应该而且能够被践行,否则,就完全可以弃之不顾。
三、言必信行必果是谁说的什么意思
1、所谓“逻辑”问题,其核心含义就是“概念”问题。
2、显然,把「言必信行必果」写进各种新《三字经》是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读。伟大的人从来都从一件事是否符合「义」来思考(在别的文段中,孔子、孟子也强调从「仁」去思考),而不要去关注是不是符合自己以前说过的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没有说错话过?虽然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可以督促我们说话更加谨慎,只说我们能做到的话(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人们放弃对于想象、对于可能性的讨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不可能避免说错话,因此孔子孟子都更重视改正的可能性,而不是强求从一开始就完全没有错误。
3、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孔子强调仁义礼,孟子加上了智,到了董仲舒的时候,又加上了信,因此“仁义礼智信”成为儒家的“五常”,成为儒家人生哲学的最核心的价值观。
4、这时,那个带来五辆车马的公良孺,带人同蒲人打了起来。双方势均力敌僵持不下,最后决定谈判,蒲人要求孔子承诺不回卫国,孔子答应不回卫国,最终得以脱身。
5、孔子的弟子子贡,立志做个外交家。有一天,他问孔子,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士。孔子循序渐进地讲了士的三个境界。
6、这个“者……也”句式是古人标准化的“定义式”语句,可以理解成是对大人这一概念作出的定义,即“大人就是不失却赤子之心的人”。
7、孟子的这两段话,是不需要注释和解释就都能看懂和理解的两段话。
8、可见,孔子一方面继续认可“信”,因为言必信的人勉强也算士;另一方面,他将言必信的人放在了行而有耻、举止孝悌,事君、事父、事兄尽力得体之后。
9、如果“大人”的含义已经涵盖了惟义所在的内容要求,那么,惟义所在四个字就不需要再体现了,直接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就行了。但因此会引出的问题是:大人为什么可以不遵循“言必信,行必果”的思行准则呢?换言之,是不是除了大人之外的其他人(包括君子、小人和除君子小人之外的“大众”)都应该“言必信,行必果”呢?
10、其实,孔子不赞成“头撞南墙终不悔”的“一根筋”。在《论语》中,有一个特别直爽守信的人,叫微生高。孔子曾经批评过他,说“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11、我们在上面已经指出,董仲舒、朱熹和王守仁都直接回避了这个问题,只有孟子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涉及”,并力图进行一下“修正补偏”。
12、言必来自行,行必果.——选自春秋战360问答国思想家孔子的《礼记·中庸》我们的先哲孔夫子告诫我们:一个人要言持眼吧课容卷行一致.说了就要去做.只说不做是不讲信用的人,是缺乏高素质的表现.
13、信,从一个人的角度看,调节的是人的言与行的关系,从一个人的外部看,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不是最根本的东西。最根本的是人自身的修身,是人的行为是否发自内心(诚于心而形于外),是否符合道义。
14、如果细心研究,就会发现,《论语》中凡是直接标明“某子曰”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对《论语》中孔子没有展开说明的问题的补充。限于篇幅,我们仅举一例说明如下。
15、一个领导干部要取得群众的信任,必须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16、·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7、环境,行为,能力属于下三层,信念,身份,精神属于上三层。
18、其实,那个浅尝辄止的家伙解释的也是错的。他浅尝辄止,专骗那些从不读书的人。
19、j是孔子说的“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20、·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四、言必信行必果是谁说的话
1、在此基础上,又展开说:
2、读《论语》时,当读到,孔子说的这一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我以前理解,也是学校老师,经常教导我们的,为做人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这是一个明显的褒义成语,也是表扬人的话,怎么孔子说是小人呢?
3、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还把它当成座右铭来激励自己,言语要遵循诚信的原则,说到做到,行动一定要有结果,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会被视为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没有人愿意跟这种人打交道,这是大家都坚信不疑的待人处事规则。
4、当孔子逃出后,遇到了魏国军队,孔子马上向魏军打小报告,说哪里有强盗,依靠孔子提供的信息,于是魏军就把强盗抓了。孔子旁边的人听了,就问先生,这样做不对吧,怎么能言尔无信呢,于是,孔子就对弟子们,说了这一句话。
5、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例子: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跟在她的身后哭哭啼啼吵着闹着要跟她去。曾子的妻子骗孩子说:“你快回去吧,等妈妈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听了妈妈的话乐颠颠地回去了。
6、译文:叶公告诉孔子说:“我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便出来告发。”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与这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里面了。”
7、看完上段译文,大家可能会有疑惑,信是儒家推崇的五常之孔子怎么会说出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行径这种话呢?
8、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9、译文: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可以做巫医。’这话说得好哇!”《周易》说:“不能长期坚持自己的德行,有时就要遭受羞辱。”孔子又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叫没有恒心的人)不要占卦罢了。”
10、·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1、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意思是“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觉雷是非的固执己见,简直就是个顽固不化的小人”硁硁(kēng)然:浅薄固执的样子。出自《论语·子路》第20章,子贡与孔子关于“怎样做才能称得上‘士’”的问答对话中。《子路》第20城滑三也章原文如下: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研绍杨含渐往顶备省积。”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提民以制肥从政者何如?”子曰:“噫突状买!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2、言必信的意思是一个人说话要讲究诚信,有可信度,也就是诚实守信。行必果的意思是,一个人做事情必须要有一个能够符合合常规结果,能够让人满意接受。总的意思就是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去做,不失信于人,并且能够尽心尽责的做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13、用法:作宾语、主语、分句;指言出必行。扩展资料:近义词:言而有信(yánéryǒuxìn)
14、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15、——经典名句你是这样理解的,其实人家是那么说的。你理解得不对。比如“言必信行必果”,后面还有六个字,“硁硁然小人也”,孔子的意思是“言必信行必果”不是什么好的行为。那是小人做的事。
16、为人讲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明不讲诚实守信、言行不则无法立世,无法为人。
17、这是一个涉及到孔子思想体系结构与层次的系统化和逻辑化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18、曾子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成了信誉的典范。《增资烹煮》的故事,也千古流传。给我们以启示和启迪:一个人如果讲信誉的话,那么,他就会立足于世上。并且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反之,将一事无成,遭到人们的唾弃和指责。
19、从社会实践层面上看,孟子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孔子进行君子与小人分类的理论意图与社会道德意义,而是把小人当成了社会大众层面上具有“坏人”含义的人了。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五、言必信言必信行必果是什么意思
1、第一是“大人”与“义”的关系问题,即大人本身是不是“惟义所在”。
2、总之,赤子之心是一种充满德性的纯粹善良之心,所以,大人“不失却他的(不失其)”赤子之心,则必然是受人尊敬(尊崇和敬仰)的人。
3、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
4、我们可以从儒家的思想实质为这种抑信崇义寻找原因。
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把诚信的品质,看成是车之两轮与鸟之两翼,人生道路是否顺遂,关键是看我们是否有诚信的品质。
6、·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7、火心要空,人心要实:烧火的时候,要把中间空出来,这样火才能烧得旺;人的心要实实在在,不虚假,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8、《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9、简言之,“言信”与“行果”问题根本扯不到什么“大人”那里去。我们在上面已经指出,孔子在《易·文言》传中对大人的“层次”已经给出了描绘:“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种与日月、四时和天地鬼神“相合”为“一体”的大人,应该是孔子自己可能都认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人”,所以,把这样的“大人”与“言信不信”和“行果不果”拉到一起来谈论,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也不存在“惟不惟义所在”的问题了。
10、那么,在中国思想中,以正面称赞意义使用「言必信,行必果」的到底是谁呢?也许是司马迁,但他用这句话描写的,乃是「游侠」群体。
11、这种学术上的“不明就里”和“东拉西扯”,一直延续并“传染”给了朱子。朱子在解释《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时,最后说:
12、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强大到可以战胜美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可是今天的我们,或者那一天的我们,还是中国人吗?一群完全不懂中国文化、不按中华传统做事的人所统治的、构成的国家,可以叫做中国吗?如果我们的祖国都已经不是中国,那么到时候实现了统一的到底是什么国家呢?「强国」?
13、作者/大黄(本文为读者来稿)
14、反义词:背信弃义(bèixìnqìyì)
15、所以读《论语》,我们必须清楚,其言外之意,所假设的前提,这样才能更加懂得孔子,也不会对他有太多的误解,最后,你会发现,你会爱上这个老头。
16、孔子弟子对信的理解如下(均出自《论语》相关篇章):
17、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称得上‘士’呢?”孔子说:“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不辜负君主的委托,这就可以称作士了。”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的?孔子说:“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乡里的人称赞他友爱。”
18、子贡问:“敢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出言必定守信,做事必有结果。这是像石头一样固执的小人啊!但也算是次一等的士吧!”
19、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20、子路问孔子,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士?孔子回答:上等的士,是了知礼义廉耻,为国家做事,不辱使命的人。次等的是在宗族乡邻中都称赞为孝悌忠信的人。再次等,就是说到做到,生硬不懂权变只为自己言行负责的人。
1、译文:孔子说:“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们交往,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及洁身自好的人交往!勇于向前的人努力进取,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去做坏事!激进的人勇于进取,耿介的人不做坏事。”
2、言必信,行必果( 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 )
3、孔子高度重视诚信,认为人要是没有诚信的品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认为,诚信是人立足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品质,人要是不讲诚信,就像牛车、马车上,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就无法行走。
4、那么,「中国人」真的「一向」讲求「言必行,行必果」吗?在我开始学习中国哲学之前,我确实也是这样想的。毕竟,这句话听起来就像儿时印刷粗糙的启蒙读物或者街头画风惊人的传统文化宣传画上会讲的话。比如:
5、言必行行必果此句是《论语·子路》中“言必信,行必果”的现代误读或演绎,《论语·子路》中相似的原句为:“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6、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士是春秋时期武将里的中等阶级,士上面有将军,下面有兵卒,对这一阶级的要求就是要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是限制有勇无谋、好战之人的标准。
7、所谓大人,是依照原则而活,信念和价值观决定了,他如何为事情赋予意义。
8、显然,在孔子眼里,“公务员”队伍中的“第一等”是“德才兼备”的士,第二等是品德好但能力不强的士,第三等则是不懂权变的墨守陈规的士。
9、言必行,行必果。——选自春秋战国思想家孔子的《礼记·中庸》我们的先哲孔夫子告诫我们: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说了就要去做。只说不做是不讲信用的人,是缺乏高素质的表现。
10、按“常理”来说,孔子的弟子们是没有资格在《论语》中“加入”自己的观点与言论的,只能表现为作为“学生”身份的“问话者角色”。但是,大概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客观需要”,《论语》中才出现了“有孔子弟子言论”的现象。
11、事实上,我们发现,孟子的这些话,完全可以看成是孔子弟子有子关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的“翻版”,但却没有有子的说法语意更加准确和逻辑更加严密。因为在有子的观点里,我们可以得出清晰无误的结论,即:信该不该守,应该看一看所许的诺言能不能符合义的标准与要求,符合就去践行,不符合就不去践行。这对每一个人都适用,不存在“君子小人”和“大人大众”的区分,是“该不该”和“能不能”二者的内在统一。
12、所以,尽管孔子为《易》作了七种传,而且,周易64卦本身就是谈论阴阳五行的,但是,孔子连“五行”二字都没有提及!可见,孔子根本就不承认“五行学说”的“合法(此“法”为“天地之道”)性”。换言之,孔子认为“五行”根本就不是什么“常”,更与“信”没有什么“本质的”联系。
13、也许你会说,我们就不要去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就算了,怎么还把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人说成「大人」?前后不出尔反尔,一听就是水平不高的人的作为,孟子这样说,未免夸张了吧?
14、明德,是我得之于天,而方寸中光明底物事。统而言之,仁义礼智。以其发见而言之,如恻隐、羞恶之类。”(《朱子语类》卷十四)
15、二傻子们一听,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终于学到一个知识。我要记住喽,有空向别人炫耀。
16、我们的先哲孔夫子告诫我们: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说了就要去做。只说不做是不讲信用的人,是缺乏高素质的表现。
17、言必信,行必果,令行禁止,是我们这所学校师生言行的基本准则。
18、·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19、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的?”孔子说:“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这虽是耿直固执的小人,但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那些执政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哎!一班器量狭小的家伙,算得了什么呢!”
20、这段话从总体上看,不存在什么疑难难解之处。弄清硁硁(硁音kēng。敲击石头的声音。硁硁然,浅薄固执貌)和斗筲(筲音shāo,盛饭竹器。一斗为十升,一筲为五升)的含义后,可大概翻译如下:
1、关于“言必信行必果”,《论语》中的原话是:
2、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