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家思想核心
1、道家第二原则:“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
2、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道家老子经过长期客观冷静的观察社会与自然的发展演化规律,才得以提炼出这一思想
3、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5、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6、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7、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
8、1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道德经》
9、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10、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1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2、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1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4、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5、常道无名,唯德以显之;至德无本,顺道而成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6、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庄子
17、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18、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9、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道家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并发展出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20、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
二、道家思想核心
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1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道法自然,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
5、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复杂的学说,自上古至今,已历数千余年,中间自然会经过许多发展的阶段,出现许多不同的名称,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它的较早时期,按地域与时间则有郑道家、晋道家、秦道家、楚道家、齐道家、战国道家、先秦道家、原始道家等种种称谓。按方向则有北方道家与南方道家。从战国末至秦汉是一大阶段,当时人称“刑(形)名法术之学”或“黄老道德之术”。
7、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
8、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9、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10、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
11、因要上神坛,人们便用精美的盒子和美丽的绣巾将之精心粉饰,使之尊贵无比,而当“刍狗”在祭典中完成使命后,人们就将之废弃,任路人践踏,甚至当作柴火,再也不会像在上祭坛前那样对之恭敬有加。
12、以先秦时的老子、战国时的列子和庄子为代表形成的道家学派,是诸子百家之一家,其特点是以道为最根本的哲学范畴。《史记·太史公自序》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称:“道家使人精神专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13、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14、道家是介于入世和出世之间的,核心思想是“道”要求个人生长和社会发展都要遵循这个“道”,致下,清虚,清静,无为都是“道”的品质,都是需要做的
15、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16、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7、第一话:“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18、无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利。古代历代帝王一直极为重视道家,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国都会兴盛强大。现代人说到道家以为就是清心静气、自然无为或中医养生的表面印象,真正的道家远比这些表面印象更为博大玄奥。
1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三、道家思想核心主张
1、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因此,“道法自然”最一般的涵义,用今天的哲学语言来解读,就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显然,“道法自然”是道家哲人为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所预设的根本价值原则,它深刻地反映了道家哲学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5、而庄子、列子将“内圣”的观点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老子哲学,就其思想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而言,不但超过儒家,而且影响先秦诸子各家各派。
6、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也就是说“道”顺任自然,各物在不受干涉的自然状态下反倒有更好的发展。
7、按照自然规律行事
8、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9、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1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1、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