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破砂锅问到底歇后语下一句
1、书中的两个小朋友长大了
2、变异:有些共同语的歇后语,到了方言,会因应方言特点产生某些变异,如“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在粤语口语中则变形为“屎坑关刀——文唔得、武又唔得”。但在媒体中会顾及书面语的特点再次产生变异,如:
3、[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4、老虎拉车——谁敢
5、老九的弟弟——老实
6、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7、此外,还有少数用其他方式构成的歇后语,如“礼义廉——无耻”,“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少食”,前者属于截取,后者则是截取加谐音;“王奶奶和玉奶奶——差一点”则运用了析字手法(加双关)。
8、小碗儿吃饭——靠天(靠添)
9、“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沙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沙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
10、②宾语。歇后语做主语很少见,但做宾语却比较常见,例如:
11、肉锅丢进河——昏昏沉沉(荤荤沉沉)
12、老和尚的木鱼——不敲不响(紧缩结构)
13、一脚踢翻煤油炉——散伙(火)
14、火烧旗杆——长叹(炭)
15、小学生的好奇心,十万个为什么!
16、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17、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18、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19、1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20、肚子里撑船——内行(航)
二、打破砂锅问到底歇后语造句
1、兔子尾巴——长不了
2、乔保用一种不可捉摸的神态,话中有话地说:“瞧你这个人,冲我发火干啥,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赖人。”(《靠山堡》169页)
3、关于汽车,他是肚子里撑船——内行(航),别的事我不敢说,讲一节课还是没问题的。
4、打破沙锅问到底;有志者事竟成;真金不怕火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满招损,谦受益。
5、问:您觉得您讲国宝跟别人讲国宝,有什么不同?
6、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7、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沙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沙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其原意是“打破砂锅璺到底”,璺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砂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砂锅的最下面。就是比喻问题追根究底。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下一句是:追根求源
8、③前后部分密切配合,运用谐音、双关等手法,将语义引向深入,从而体现出幽默、风趣特色。如“吃了磨刀水,秀(锈)气在内(内秀)”、“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等。
9、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收兵。
10、(出处):见“打破沙锅问到底”。
11、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
12、前面说过,熟语会造成短语或短句的“词化”现象,亦即这个短语或短句起的是相当于词的作用。不过,就歇后语的语法功能而言,并非所有的歇后语都是起“词化”作用,有的歇后语并不充当孤立的句子成分,而是作为句子来运用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歇后语就不可以视为“词汇单位”,而应该视为修辞单位或篇章单位。换言之,歇后语是跨越“词汇单位”和“(定型的)句汇单位”的中间体。
13、咳,真是老鼠钻风盒,两头受气。(《大路向阳》239页)
14、追根到底其实“打破砂锅”和“问到底”毫无关系。但是为什么把它用在一块了呢?原来这里利用了“问”和“璺”的谐音。“璺”音同“问”,指陶瓷、玻璃器皿上出现的裂纹。砂锅的特点是打破裂纹直到锅底,人们将“问”代替了“璺”(wèi),于是就有了“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个歇后语了。这个歇后语,言在“打破砂锅”,意在“追问到底”,非常巧妙
15、(拼音代码):dpsd
16、鼻孔里灌米汤——够受的
17、饺子破皮——露了馅
18、打开天窗——说亮话
19、歇后最初是一种修辞手法,将成语或其他定型的语言格式略去后面的部分,如“高抬贵手”说成“高抬贵”,“下马威风”说成“下马威”,隋代侯白在《启颜录》里就记载了“雁门紫塞”作“雁门紫”的故事,应该是类似文人的文字游戏(这种截取字词的修辞手法现在还见诸报章*),后来逐渐成为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个别歇后语实际上也运用了截取的手法,如“礼义廉——无耻”。
20、猎狗撵兔子——紧追不放,
三、打破砂锅问到底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1、动词后的宾语(注)往往可以用同义的短语或词替换,如说成“死活想装模作样”、“这是多余的”,只不过生动性不如歇后语。
2、骑自行车下坡——踩(睬)都不踩(睬)
3、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4、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5、结构: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面的部分可称为“引”,后面的部分可称为“注”,由于其口语色彩较为强烈,所以结构的定型性较之成语、惯用语要来得差一些,表达可以更灵活一点。
6、同位关系的歇后语往往有一个共同的潜在主语,如“你”、“我”等,但一般无需出现,也可以用“这(是)”来说明“引”与“注”的关系,即:“听评书掉眼泪,这是替古人担忧”、“坟头上耍大刀,这是吓鬼”。
7、鸡蛋里的蛆——没缝也想钻,
8、读音:dǎpòshāguōwèndàodǐ
9、举例:巴金《团圆》:她为什么不回到文工团去?不过我也并非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扩展资料近义词:打破砂锅璺到底
10、现在倒成了老鼠入风箱,两头受气了!(《闹海记》上253页)
11、豆芽炒虾米(小虾)——两不值(直)
12、②前一部分描述的虽非奇特意象,而是现实的事物,但因为后一部分的注解别有情趣,也可能产生妙趣横生的效果。如“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要饭的借算盘——穷有穷打算”、“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13、盐店掌柜的——咸(闲)人(的字结构)
14、母亲多是自言自语道:“次次来都是滚水渌脚(急匆匆)咁!”(羊城晚报2009年2月14日B9版)
15、这拳毛騧是一个特例,它的毛发是一个一个打着旋儿的。
16、酱缸裏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17、“我当初戏说了一句:可能还有一件瓷母,结果它真的就出现了。2014年9月17日,美国斯金纳拍卖行。”马未都在书里介绍。一开始,大家以为这是假的,后来拍卖行找到了它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份拍卖资料,证明了它的真实性。这件在市场上流通的瓷母品相不是很好,瓶身有3处长深裂纹,行话叫“璺”。“这字写起来比较复杂,有句歇后语叫‘打破砂锅问到底’,这‘问’就是谐音,意思就是说把砂锅打破了以后,一条璺一直裂到底。”
18、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弄清楚不算完。
1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20、歇后语还可以在复句中充任分句,以充当前面的分句为多,例如:
四、打破砂锅歇后语下一句是
1、前一句“引”在前,“注”在后,属于常态,后一句“注”在前,“引”在后,属于变形。
2、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扩展资料: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3、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4、今天讲的这件国宝是石头的,个儿大,非常沉,特别不好运输,但它愣是让人给运走了。运哪儿去了呢?运到了美国。什么时候运的呢?一百年前。这件国宝就是昭陵六骏。
5、见了强盗喊爸爸——认贼作父(兼语式)
6、守著厕所睡觉——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7、“谈”与“弹”同音相谐。指事情不能说或不好商量,双方谈不下去了。
8、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
9、嚯,他心里白糖拌蜂蜜——甜透了。(形容词性谓语,《沸腾的军营》90页)
10、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定要把事情弄清楚
11、歇后语在口头文学或民间文学中经常用到。如元人倪瓒有一首竹枝词:
12、讲义|甘于恩:粤语避讳文化漫谈
13、问:您有关注过南海沉船打捞出来的文物吗?您怎样看待海底打捞文物?您有收藏过海捞瓷吗?
14、徐文庭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好,信得着,你们就信他好了。这就叫‘狗咬吕洞宾,不认真伪人’。”(《桐柏英雄》395页)
15、有志者事竟成,读音为yǒuzhìzhě,shìjìngchéng,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
16、“样”与“羊”近音相谐。狗头不像羊头,头上本没有角。指人装模作样。
17、不知所以然,心里涌起十万个为什么!
18、出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19、瞎子点灯——白费蜡
20、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五、歇后语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意思是什么
1、解释:砂锅打破后,锅体变成两半,一条纹路出现在断裂处的位置,从头到尾,所以是“纹”到底,这里用谐音的方式,变成了“问”到底。
2、广州地区传媒的有些歇后语就来自粤语,例如:
3、马勺子吊起来当锣打——穷得叮当响(述补式)
4、★它的插图清新活泼,充满童趣
5、看见这家留学机构介绍的学校条件这么好,价格也不是太高,他好比十二月的白菜——动(冻)了心,想把自己的女儿送去。
6、他因为身体过于肥胖血脂升高,医生让他少吃肉,可是他是一个无肉不欢的人,所以黄连水洗头——苦恼(脑)得很。
7、寺后有个洞——妙透了(庙透了)
8、一位赵姓工程人员就解释:“……我们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塔吊动辄60米长,几十上百米高,顾得了这头就难顾那头。”(羊城晚报2009年4月28日A1版)
9、刨根问底(解释):比喻追究底细。(出自):老舍《老张的哲学》第三二:“一辆汽车碰在一株老树上,并没伤人……谁能刨根问底的要证据。”(示例):你~,是啥意思?你既不是治安组长,又不是民兵队长!◎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九章(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追究底细(近义词):寻根究底
10、小方很少喝酒,萤火虫的屁股——没多大量(亮)儿,你就饶了他吧。
11、你这是六指儿搔痒,额外多一道子。(《李自成》一卷下687页)
12、马未都:我讲国宝跟别人讲国宝有所不同的是,我讲的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是我们团队一起努力去重新整理的。我听到很多国宝故事是书本上看来的,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我的书是从书本到个人的表达。因为我在文物领域待了大半辈子,对文物领域比较熟知,所以我们的表达相对来说更加个性化,就像我们现在能听见蝈蝈叫,非常生活化、个性化。
13、“度”与“肚”同音相谐。指人心胸宽广,对人宽容。
14、(1)结构的灵活性:结构的灵活性,是歇后语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5、萤火虫的屁股——没多大量(亮)儿
16、此外,像“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也说成“外公死了儿——没救(舅)”。
17、他不想让孩子糨子倒在床上——糊涂一辈(被)子,生活再艰难也坚持让他们读书识字。
18、电视机里放录音机——多响了一层缺牙啃西瓜——道道多潭柘寺的和尚——没数瞎子吃羊肉——块块好大流子的弟弟——二流子老太太走路——慢腾腾麻线穿针眼——过得去就行
19、(解释):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20、臭豆腐——闻着不香吃着香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