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边的卡夫卡隐喻解读
1、后父亲被杀,冥冥中一切仿似注定。
2、一时五分过后,一辆车沿陡坡道上来,在门前停车廊停下。粗重狂野的引擎声四下回荡了好一阵子,仿佛大型动物在洞穴中满意地发出喉音。大概是排气量大的引擎。而后引擎停止,山谷重归静寂。车是银色的“捷豹”(Jaguar)赛车。充分擦拭的长长的挡泥板反射着正好从云间漫溢而下的阳光,闪闪耀眼。我对车不怎么熟悉,型号看不明白。但起码可以推测车是最新型的,行驶公里数还止于四位数内,价格至少是为二手卡罗拉旅行车所付数额的二十倍。不过这并不多么值得惊奇。他可是情愿为自己的肖像画出那么高价钱的人物。即使乘坐大型游艇都不足为奇。
3、“必须趁记忆还清晰的时候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因为谁也不知道记忆能以正确的形态在那里逗留多久。”
4、饼干罐不是装有各种各样的饼干,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在里面吗?如果先一个劲儿挑你喜欢吃的,那么剩下的就全是不大喜欢的。每次遇到麻烦我就总这样想:先把这个应付过去,往下就好办了。
5、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并不像是逃避命运,也不像是与命运抗争,反倒像是要去迎合实现父亲的预言,似乎有一种实现它就能逃避它的感觉。
6、女老师梦见与丈夫在靠近山顶的一块盘石交合,然后在爬山过程中不正常地「陡然」来了月经。之后带血的毛巾被中田捡到,女老师迷失自我开始抽打中田,之后孩子们的集体昏睡开始了。中田「死去」了3周,醒来以后脑子就不好使了,影子也淡了。
7、“可我住在这里一事,应该还几乎没有谁知道……”
8、事实上孤独正在于此,当我们无法与自己交谈就会开始全身心投入外部世界,关注他人,与自己对比,空洞且焦虑,灵魂置于躯壳之外,偶然将目光投回自己,问自己一个问题,却发现,空荡荡的躯壳里,除了回音,再无其他。如何分辨单调和厌倦,是需要众生学习的知识。
9、紧接着故事的重点又回到那个机器上:军官很兴奋地提起以前老司令还在时,每次要行刑,附近所有的人都会来看。老司令官亲自主持行刑,而且过程中,每一个人都看得津津有味。
10、“不单调的东西让人很快厌倦”,在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认知于此相反,单调的东西才会让人厌倦,我要追求丰富、自在的人生,以此逃避厌倦和孤独,有无数个我,它们有不同的爱好,不同的能力,可以自在生存。但事实不会这样,我开始无限分散,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乐趣,但因为不够投入而浅尝辄止,回归到厌倦,甚至步入孤独。在这一点,卡夫卡完全不像是15岁,他比现实中的年龄要打的多,要想理解这样的道理,一定要经过无数时间的尝试,荒废过一段青春灿烂的日子,才能走向平静和单调,从他对书籍的热爱便可以看出来。书籍是人精神的最后寄居地,我们在其中探索,在其中存活。书外面的人在找入口,书里面的人在找生路。
11、这部伟大、完美的机器会在十二小时行刑结束后,自动地把犯人举起来,丢进大篮子里。
12、这是因为,沙尘暴不是来自远处什么地方的两不相关的什么。
13、最好的证明,便是书中所引的另一作品,夏目漱石的小说《矿工》。它讲述了一个富家公子,由于闹出爱情风波而离家出走,结果在漫无目的的游荡之后,居然到某个铜矿当了一段时间的矿工。经过极可怕的劳动之后,那个公子还是离开了,“至于主人公从那场体验中得到了什么教训,生活态度是否因此改变,对人生是否有了深入思考……凡此种种作品都没有写”。村上将D.850与《矿工》联系在一起,真是极为精湛之笔,因为末了,田村卡夫卡君离开时大抵也是如此。《海边的卡夫卡》的世界充满意想不到的枝杈,每每总是充满了隐喻,然而《D大调奏鸣曲》所隐喻之最集中者,恐怕仍旧是少年整体的命运。
14、仔细欣赏《D大调奏鸣曲》,我们先是惊讶于它的独特,其后便会渐渐认识到作品强烈的凝聚感。这并非通常的古典杰作那样,经历起承转合的设计,最终导出一个合理的答案。贯穿着D.850的两种因素,同时都具备了极大的分量,但最终,它们并未形成某种和解,而是如同产生了引力一般彼此吸引。这首奏鸣曲的规模如同交响曲一般宏大,演奏时间会到达40分钟左右。它的第一乐章不愧为舒伯特笔下最激越的开篇之一。向着以往,这个乐章回顾了《流浪者幻想曲》中的奇特性格,面对未来,音乐又提示出作曲家晚期风格中许多宏伟的东西。稍后的慢乐章,也就是书中所谓的“牧歌”,充分表达出舒伯特所独有的那种遗世独立,同时又恬然自安的深度。
15、“所谓怪异的世界,乃是我们本身的黑暗。”
16、至于为什么得到这样的命运,并不包括在公正概念之内。我们没有办法去和命运争论,说为什么我是这样的命?
17、免色这位男士略略点头,脱鞋进来。衣着固然非同凡响,但似乎多少含带紧张。他像一只被领来新场所的大猫,每一个动作都慎之又慎轻而又轻,眼珠急速地四下观察。
18、其实不必纠结,怎么解释都可以。因为琼尼沃克在书里面就是一个隐喻、一个象征。只要把他所蕴含的隐喻解释清楚了,其实目的就达到了(这个后面会讲)。
19、以上,是我所看到的关于成长的部分。其实也是慢慢地理出了成长这条线索,感谢这本书,让我认真的思考什么是成长。
20、卡夫卡的父亲就是琼尼沃克,他代表父权的压制和暴力。他也不是自愿这样做的,但是这是他的职责。16章琼尼沃克有说道,「问题是只要我活着,猫就不能不杀,就不能不收集猫的灵魂……做下去也不受谁欢迎,更不受尊敬。但既然命中注定,又不能自己提出不干。而我连杀死自己都不可能,这也是命中注定。不能自杀,注定要如此的事多得很。如果想死,只能委托别人。所以我希望你结果了我,又怕又恨地利利索索结果了我。你先怕我,再恨我,之后结果我。」
二、海边的卡夫卡讲的是什么故事
1、这就是赤裸裸的挑衅啊,不行,作为读者我们别无选择,要想办法弄懂村上到底说了什么。
2、那个机器在现实里,是在我们身边实际存在的,它不是比喻。
3、卡夫卡从“森林”中走出,获得了新生。中田死亡,却也因此变为了普通的中田。
4、整个小说像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尽管故事荒诞离奇,但是我们却能从中隐约看到自己熟悉的部分,无论是其中的某些经历,还是某种情感。所以,不同的人可能会看到很不一样的面向,关键是你如何去解读这一隐喻。
5、相信故事的力量,相信善的故事像火把一样带给人们温暖。这是村上春树始终坚信的理念。就像他所打的比方,其实我们还是像惧怕危险而躲在洞窟里的原始人类一样,热切地盼望敢于走出洞窟的人为我们讲述洞窟之外到底怎样。个人的记忆塑造个人,集体的记忆塑造集体,讲故事的人通过故事将集体的记忆流传下去。故事有善有恶,善的故事未必总是能够战胜恶的故事。衷心祝愿村上春树将自己的故事一直一直讲下去(诺贝尔奖是一定会拿到的)。
6、如果你是喜欢村上春树喜欢到想要读完他所写下全部作品的人,那么有一本强烈推荐的书,《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河合隼雄是日本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也是日本第一位取得荣格研究所荣格派分析师资格的人。荣格心理学又称分析心理学,提倡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unconscious)这一核心概念。开创这一学派的荣格本人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后来走向了与弗洛伊德完全不同的理念道路。
7、卡夫卡认为,我们最重要的遭遇与经历,就是不断承受各式各样的痛苦,挣扎着想要了解自己的命运,然而,如何才能了解我们背上刻写了什么?
8、至于为什么佐伯没死,而她的恋人死了,书中两次出现的隐喻应该可以解释。「洛尔卡死了,海明威活了下来。」(31章)文中谈到的「资格」也类似这个,并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的。
9、“好得全世界森林里的树统统倒在地上。”
10、这两套系统是无法并容的,两套系统有完全不一样的公正概念。
11、这套逻辑认定:有罪才有罚,什么样的罪就应该要有什么样相应的惩罚。
12、那么,与命运抗争的意义在哪?
13、《寻羊冒险记》:《寻羊冒险记》讲的是主角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公司,然本来生活过的十分平淡,然而突然有人要主角通过“鼠”来找到一头羊,故事由此展开。
14、那里面大概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方向,有时甚至没有时间,唯有碎骨一样细细白白的沙尘在高空盘旋——就想象那样的沙尘暴。
15、这里有一种舒坦,如在墙角觅得一处与自己体型正相吻合的凹陷。
16、作为我,不希望把妹妹娇小的身体塞进那般狭小局促的盒子里。她的身体应该睡在宽宽大大的地方,例如草原的正中。我们应该分开又高又密的绿草不言不语地去看她。风缓缓拂动绿草,四周鸟们虫们应该发出原有的声音,野生鲜花们应该连同花粉让粗重的香气飘向空中。日落天黑,无数银色星辰应该镶嵌在头顶上空。到了早晨,新的太阳应该使草叶上的露珠像宝石一般闪烁其辉。
17、其实「体制」这个词很抽象,我觉得它就是一切封闭体系的集合体。虽然说村上是后现代的作家,有点贴标签的嫌疑,但是无疑,村上受后现代思想影响很深。
18、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种“个性签名般”的才华,由此带来的片刻之间的引人入胜,或许才是这位作家同某些音乐家最为契合之处。然而,单纯地浏览村上在故事中选择的音乐,仍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一方面,我们确实很少见到其他小说家(这里只谈小说的部分)如此执着地提到音乐;另一方面,他有意或无意,目的明确或令人费解地运用,呈现出万花筒般的缤纷与芜杂,也总是如此耐人寻味。就记忆所及,在村上的小说中,论世界观之奇诡与穿插音乐的手法之精湛,二者兼顾的话,《海边的卡夫卡》可称为首席代表。这本书所呈现的世界,用来描绘这一世界的篇章结构,真是既不能完全解释得通,又每每那样富有魅力,让人手不释卷。
19、村上书中惊人之笔甚多,各类头绪、抢眼的细节也多;并且让人颇费思量,难以找到准确之解答,完全合理之解释的大小情节不胜枚举。这看似很自然,既是带有魔幻色彩,又何必一一探求其合理性?可毕竟,真正出色的作品在难以捉摸的外表下,还是要有一套内在的规律,这方面应当是古今、中西的作品皆同。
20、卡内尔·山德士之所以要阻止琼尼沃克进入入口,大概是因为不想这种「恶」侵蚀另一个世界吧……至于另一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是不是极乐世界,那个世界有没有「体制」,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明确感知到的是,琼尼沃克是一个隐喻和象征,区别于佐伯和中田。
三、世界是隐喻海边的卡夫卡
1、球员为什么那么喜欢文身?
2、卡夫卡这样写到:行刑机器分为两层,下层是一张厚厚的棉花床,犯人要被剥光衣服,面朝下趴在那里。和床平行的上层,则是一部奇特“绘图机”,绘图机下面突出了许多钉耙,就是用钉耙来“画图”。机器如何行刑?军官的说法很简单:你犯了什么样的错,机器就会把你的罪名透过绘图机所操纵的耙子刻写在你身上。
3、也即是,村上的小说,也可以说这本小说的主题在创作伊始就是生成性的。因此,下面的分析只是我个人的「生成」。
4、“我用手掬起沙子,让它从指尖滑落。沙子往下落着,入蹉跎的时光一般同其他沙子混在一起。我重复了很多次。”
5、“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6、这本小说真正的终结,不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断灭,而是奥雷里亚诺突然意识到:所有这些事情早已写在吉普赛人留下的遗稿里,这个百年来注定孤独的家庭,所有人都在挣扎着试图摆脱命运,然而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想要摆脱命运的每一个决定,最终都阴差阳错的促成了预言的实现。
7、他浮现似乎不无困惑的神情。并非真正困惑,仅仅显示困惑而已。话虽这么说,但从中几乎感觉不出演技性因素。他只是想在应对中略略停顿而已。
8、「白色东西」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卡内尔·山德士要阻止他进入入口,却没有阻止佐伯、中田进入?这在后面会解释。
9、那是本来要到最后才降下来的大针,突然掉下来把他钉死了。
10、3 你这种想法很新颖,但却有点漏洞,乌鸦的少年是长大成人的“我”幻想出来的一个伙伴,而佐伯死去的恋人却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森林里的那个女孩只是某种停滞的记忆而已
11、“不过对做你这样的工作肯定是理想的环境,是吧?”
12、“那大约是错觉,而错觉越就越膨胀得越厉害,越想就形状越具体,很快会不再是错觉了。”
13、在自己和至亲经历了如此深入骨髓的暴力后,雨田具彦将毕生所学乃至自己的血肉,自己的灵魂全都刻入一幅日本画,画名起为《杀死骑士团长》。完成之后,恐怕没有任何人看过它,雨田具彦便将它裹入包装,藏到屋梁下的阁楼上面。直到本作主角“我”碰巧发现了这幅画。然后,就像翻开《海边的卡夫卡》里的入口石一样,各种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情便接连开始发生。
14、如果你不懂得历史,那么你一无所知。你是一片树叶,不知道自己只是树的一部分。
15、抛却其中一些对于反对战争、对于天皇这种飘忽迷离的隐喻之外,依然可以看到许多村上式的特色,村上春树在这本小说中依然延续了他的物语形式,从中表现出一种离奇诡谲的想象力。
16、“是的,就像亨塞尔和格蕾特尔。森林设下了圈套。无论你怎么谨慎怎么费尽心机,眼睛好使的鸟们都会飞来把作为标记的面包屑吃掉。”
17、免色说:“高效获取各种信息,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我从事那样的商务活动。”
18、(注:HanselundGretel,德国童话中的主人公兄妹的名字。)
19、田村卡夫卡和大岛先生在书中讨论《在流放地》,他说:
20、还有帮助星野找到入口石的卡内尔·山德士,他不是人,也并非实体,而是维持和管理两个世界的秩序的一种存在。「我的职责就是管理世界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就是理顺事物的顺序」,因此他引导星野完成神启,帮助中田找到入口石,并在雷夜中打开入口。
四、海边的卡夫卡的寓意
1、这里我引用杨志的文章《果核中的村上春树》的观点,「恶=体制=父性」,在这本书里的父亲是恶的集合,暴力、压迫和诅咒。村上早期的作品中「父亲」是缺位的,如《1973年的弹子球》《挪威的森林》。而到他中晚年,他的作品中逐渐出现了父亲,如《海边的卡夫卡》,又如《1Q84》,但这两部作品里的父亲均不是正面形象。
2、不少村上迷津津乐道于这一场景,或许因为这样的好运虽有点儿不真实,描写却精彩生动,将人物命运带入类似幻境中之和平的美好意境。然而,村上在此尤为集中要表现的,恰恰是这首奏鸣曲成为现实世界的某种投影:
3、书的笔调灰暗但不阴郁,却着实散发这阴郁的气味,散尽这种空气,让人无法喘息。
4、这样又花了六个小时,终于犯人确知刻在背上的罪名了,就在犯人知晓背上罪名的同时,一枚长针会从机器上落下,杀死他,这时行刑也就结束了。
5、值得一提的是,村上春树在与川上未映子的对谈里提到,他在写骑士团长就是Idea之时,对柏拉图具体如何使用Idea这个术语完全不知。换言之,村上春树完全是在自己的意义上使用Idea这一具有强烈既成意义的术语,而且,冲突的对象是柏拉图。恐怕这也会成为本作乃至村上春树本人被抨击的重点之一。
6、小说开头正是“我”坐在明亮温馨的房间,看起来礼貌悠闲,周围安宁甜美。食之无味但是也不会觉得有大的不妥,就像口中含着的那块不可口糕点。屋外的严寒凛冽给了“我”和他赤裸面对彼此的冲突机会。对孤独的从不曾消逝的恐惧,也许是两个脱离了任何背景只剩下独立人身份的人,相互维系的根本。
7、人生,需要一场远行。合上手中的《海边的卡夫卡》,低耳倾听佐伯的轻声吟唱,闭上眼睛,看着中田颇有礼貌和流浪猫和短尾母猫和空地里的许多对他的到来有些新奇又有些恐惧的猫们交谈,偷一块中田饭盒中的紫菜饭团。这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奶白色的月光照进梦里的夜晚,陪着田村君一直站在海边,和“乌鸦”告别着的,还有那梦中的我。《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3从来没有人像村上这样诉说过少年的第一次爱:“我最初感觉到的,是一种不同于任何东西的强有力的什么在自己心中萌生、扎根、茁壮成长。那是一种切切实实的感觉。被囚禁在肋骨牢狱中的炎热心脏则不理会我的意愿,兀自收缩、扩张、扩张、收缩……睡的时候我似乎哭了,醒来时枕头又凉又湿,但我不知道是为什么流的泪。”
8、“他留在我身边”“永远”意味着孤独是暂时不必然的,他的愚蠢和对“我”行为的无法理解,证明了孤独依附于他人,不再是自己的。相对于孤独的延伸是对死亡的恐惧。于是 “我”数次产生了死亡的恐惧,但是统统无法以一种终结的姿态逃离这种束缚住的情感。被关着的解释是,这是因为将部分的自我寄托了出去。而传统的解释是人的价值在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中实现。
9、他们认为一个人没有得到公开、正当的审判,怎么就被架到机器上去!然而,那个把人架上去行刑的行刑机器,本来就不是实现世俗罪与罚的机器,更像是一种依靠命运运作的机器。
10、血、雷,反复出现,而且都与「入口」有着某种联系。因此,它们是打开入口的条件或者预兆。
11、建议LZ再读些村其作品机甚至参考《尤利西斯》重隐喻本书基本特点太东西需要间阅历积累才慢慢理解本书标志
12、是的,这就是所谓沙尘暴的含义,也是对抗命运的意义。
13、你变换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
14、给他这么一说,我不由得一时失语,原来就是我日暮时分歪在阳台躺椅上斜举葡萄酒杯观望的那座风格洒脱的房子。位于我这房子的右侧斜对面,绝对够大,绝对醒目。
15、故事讲述了少年田村卡夫卡,幼年时被母亲抛弃,被父亲诅咒会杀父奸母。
16、军官对他说:“你走,你自由了。”
17、卢梭认为: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都放弃天然自由,而获取契约自由;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全部天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
18、暂且抛开柏拉图和他的理念观。回到本作当中,村上春树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Idea的呢。我想,从Idea的自白推断,Idea还是一种观念,而且无关善恶评判,永远处于价值中立的立场。当然,他的饶舌善辩实在无法不让人想起《海边的卡夫卡》里出现过的山德士上校。从功能论出发,二者恐怕会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一定不会完全相同。
19、另一方面,卡夫卡在43章中也说了,他为了体会母亲抛弃他的心情,灵魂挣脱躯壳变成黑乌鸦。这里插一段,文中多次出现佐伯恋人甲村和卡夫卡的形象重叠。卡夫卡和佐伯在一起的时候,有好几次描写中人称发生了转换,让我们有种感觉是甲村回来了。
20、主线主人公卡夫卡在15岁生日前天离家出走,他的内心对父亲的预言是充满恐惧并想逃避的。
五、海边的卡夫卡中的隐喻
1、村上青春时,英国小说家约翰·韦恩《打死父亲》风靡一时,理由是反抗体制。村上也如此。村上曾赞美大名鼎鼎的摇滚乐手吉姆·莫里森:「吉姆·莫里森本质土是个煽动者。作为平庸得再无法平庸的平庸的愚直的军人家庭的长子出生的詹姆斯·道格拉斯·莫里森,通过当说唱斯·道格拉斯·莫里森,通过当说唱摇滚歌手而象征性地刺杀了父亲,象征性地奸污了母亲,将自己的过去付之一炬。走红之初,有人问他的出身,他只回答『孤儿』……在那个季节,我们任何人都或多或少是吉姆·莫里森。」——《果核中的村上春树》,杨志
2、另一方面如何平衡自己的想象与现实的空洞是一个大的主题。有或者没有其实只有自己可以认清,如果打心底里就此掩饰,那么注定无法跨越。如今的应试教育被众多人批判的原因也在于此,它并不是在叫我们想象和创造,而是逼我们接受空洞和狭隘。
3、小说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人类在生存境界之间的选择。一部分选择活在残酷的现实中,任意随波逐流,无力逃脱。一部分人走进入口,在梦境办的世界中沉醉。还有一部分人,比如中田与佐伯,有意或无意的走进了那个世界,又眷恋现实。于是他们在现实中非同寻常,却在光照下投下了残缺的影子。
4、一步一步从中穿过后,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你会获得顽强的力量,继而懂得生存的意义,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5、政治哲学认为:“社会上的大多数政治行为都是和国家无关的。” 它意在钻研人与人的关系,关系的运作,妄想出杰出的逻辑和掌控模式。之所以说是妄想,是因为广泛被接受的经验主义提出:认识来源于经验。而大卫·休谟明确提出真理不存在于现在,理论不过是既存事实的归纳并不具备推测的能力。所以政治哲学,从经验的角度出发也许根本就是无意义的。
6、就是这么个故事。书是卡夫卡未尽的作品,但是依然挡不住的精彩。
7、村上春树在人物上有很好的拿捏,穿插进去都不会突兀。像一幅巨大的地图。文中多次说到过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而这本小说的隐喻十分精妙。雨天,打雷,盘石(入口石)。三者合便打开另一个世界,世界的入口处在森林深处。
8、洛克相信人生来便是自由的,简言之——天赋人权,同样的衍生出了对于社会契约的深刻内在要求。
9、我在他对面椅子上坐下。
10、“是的。或者准确说来,涉足互联网也作为一部分包含在我的工作中。”
11、童年的痛失、家庭的破碎、战争的创伤
12、骑士团长自称Idea,亦即理念本身。在读到骑士团长出现的段落时,想必读者各位都会大吃一惊。当然,骑士团长如何突然跑到村上春树的写作中的大脑里也非常令人好奇。总之,骑士团长是一个意义非常关键的角色,对故事的推进可谓至关重要。
13、这里的危险,可能是迷失自我,或者是发掘出有害的元素。村上春树更是在对谈里直接讲到“虚构作品是确实拥有真实力量的事物。以此看来,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在争夺‘所有人潜意识’的领域”。主义是如此,教义也是如此,所有话语权也是如此。
14、书里面花了很多笔墨来描绘城堡的外貌,以及测绘员K(对的,又是K)的心理活动。而一切,都充满了隐喻和暗示。这些才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15、可是不存在又怎会被猜中?孤独是当事人不愿提起的,别人提起仿佛又确凿存在的。没有谁比深夜独自出现在厅堂吃糕点的“我”更适合被赋予孤独的可能,且真实性甚至就此无需考证了,孤独是被环境被他人赋予的,孤是孤身一人,独是独自。所以当“我”和“他”在一起孤独就不再,而 “我”不断害怕他被第三方拐走,表明了“我们”根本的不同,结果仍然是“我”的孤独,“我”个人的,无法被别人挽救的。
16、在雨田具彦求学维也纳的同时,他的弟弟雨田继彦因为一个文书上的错误,被迫放弃钢琴而卷入日本军国系统的狂潮之中。这股狂潮将雨田继彦带到中国战场,直至南京。战后的南京,大屠杀正在进行。雨田继彦作为一个“为弹钢琴而生”的人,此时也站在屠杀者的立场,被上级军官强迫要求斩下平民的头颅。手腕细弱的他完全没有足够的力量一刀两断,只能一刀,两刀,三刀,然而还是无法完成。
17、当“我”欲与他告别时,他说“有多少幸福的思想都在被窝里被窒息而死,当一个人孤独地睡在床上时,有多少噩梦使他汗流浃背。”“我”相信从他的谈话中认识到了,他在“我”身上猜到了某种我身上并不存在的东西,就是孤独。
18、文|songhealth原发于|豆瓣
19、琼尼沃克想要做一个更大更强有力的笛子,「我这就要去制作这种笛子的场所」。这个场所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笛子是由生灵的魂(猫的灵魂)所做成的,琼尼杰克要做一个更大的笛子,那么肯定要更多生灵的魂。哪里有更多的灵魂?大概是冥界了吧。
20、对人的感性定义,对物质的不信任,对社会的深深刻怀疑。这种忧郁的否定和怀疑胜过经验主义肯定的信心。遥想到他当时正身陷入信仰迷失,社会混沌的德国就并不难理解。一次斗争的描述只涉及寒冷冬夜大街两人又陌生到熟悉期间模糊暧昧的冲突纠缠,然而清楚的自然是两三句话就清楚的情节解构,复杂的是难以琢磨的心理活动。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