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全文原文及翻译注释
1、疏,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2、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原文)
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4、(译文)孔子谈到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监狱之中,但那不是他的罪过。”于是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5、10•25见齐衰(1)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5)者式(6)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6、(2)说:音yu,同“悦”。
7、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8、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注释)(1)富:当指富贵。(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参考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评析)孔子在这里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9、《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文。《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0、(译文)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2、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1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4、(译文)孔子说:“人的生存靠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不过是侥幸免于祸害罢了。”
15、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16、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正确态度,第三句讲教育人的正确态度。
17、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8、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19、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只通晓利益。”
20、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还拖着束腰的带子。
二、论语全文原文及翻译注释拼音
1、(译文)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2、(译文)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3、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4、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5、(注释)①足恭:十足的恭敬。②左丘明:相传即《左传》的作者,但无确证。
6、(注释)(1)适道:适,往。这里是志于道,追求道的意思。(2)立:坚持道而不变。(3)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7、(注释)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②堪:忍受
8、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9、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0、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11、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译文)
12、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13、(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4、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15、(4)降一等:从台阶上走下一级。
16、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17、作者:孔子出处:《论语》
18、(注释)①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著名政治家。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时执政22年,使郑国能够在晋国和楚国两大强国之间得到尊敬和安全。②行己:自我修养。
19、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20、(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论语原文译文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三、论语原文和译文注释
1、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2、(译文)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3、“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
4、(注释)①徙(XI):迁移。这里指向“义”靠拢,仗自己的行为符合“义”。
5、(1)傩:音nuó。古代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
6、(译文)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7、(注释)温故:温习旧知识,也就是”学而时习之”的意思。
8、图文:主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并可以配音乐
9、(译文)孔子谈到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有官做,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也不致被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10、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1、(译文)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12、(译文)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13、(5)孟孙:指孟懿子。
14、1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15、(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6、(译文)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17、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8、(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19、(原文)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20、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四、论语译注翻译及原文
1、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2、(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3、(注释)卓尔:高大的样子。末:没有。由:途径。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5、(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7、川上:河边。川,河流。
8、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9、(译文)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10、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无间然矣。”
11、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12、孔子患了病,躺在床上,国君来探视他,他无法起身穿朝服,这似乎对国君不尊重,有违于礼,他便采取一系列遵礼之举:卧床不能穿朝服,便把朝服盖在身上;把腰带放在朝服上,并拖下带子去表示尊敬迎接;古人室内以西为尊,他便头朝东躺,便于国君进来站在西边。这反映出孔子即使卧病于榻,也不会失礼。
13、(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14、(译文)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15、(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给老百姓,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怎么样?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吗?”孔子说:“岂止做到了仁,那简直就是圣了!就是尧舜恐怕都还没有完全做到呢!至于说仁,那不过是自己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让别人飞黄腾达。能够将心比己,推己及人,这就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16、(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
17、子曰:“後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8、(译文)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19、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20、(注释)(1)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陕西地区,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王朝的官话,在当时被称作“雅言”。孔子平时谈话时用鲁国的方言,但在诵读《诗》、《书》和赞礼时,则以当时陕西语音为准。
五、论语全文及解释和译文
1、(译文)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2、(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3、(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4、(注释)(1)唐棣:一种植物,属蔷薇科,落叶灌木。(2)偏其反而:形容花摇动的样子。(3)室是远而:只是住的地方太远了。
5、(注释)(1)臧文仲:姓臧孙名辰,“文”是他的谥号。因不遵守周礼,被孔子指责为“不仁”、“不智”。(2)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蔡这个地方产龟,所以把大龟叫做蔡。(3)山节藻棁:节,柱上的斗拱。棁,音zhuō,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以水草花纹。这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
6、(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8、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9、(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0、(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1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2、1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13、为强化整个社会对文化的理解与应用,本社公开向公众开展征稿活动。具体征稿要求如下:
14、孔子有个得意门生,名字很奇怪,叫宓子贱。宓子贱在鲁国的单父这个地方任职前,去拜谒孔子。孔子叮嘱他:“不要因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相反而轻易否决别人,更不要轻率许人,这样容易丧失操守。”
15、(3)疾言:大声说话。
16、(译文)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17、大意: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18、(注释)①善道:正确的学说,引申为真理。②见:同“现”。
19、(注释)(1)禘: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2)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3)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20、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