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吾将上下而求索全诗
1、庄周曾说"哀莫大于心死",处于人生低谷,感觉生活无望的时候,可以去看看千年以来的那些大者,以文字之美对抗命运的不公和坎坷。
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一滩死水,平平淡淡,没有新意。
4、堕露垂丛药,残星间薄云。
5、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6、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漫漫:路遥远的样子。
8、再看《国殇》。《小尔雅》曰:“无主之鬼谓之殇”,国殇:死于国事者,亦即为国捐躯的无名烈士。这首诗成功塑造了一位刚强勇武、以身殉国的令人崇敬的爱国英雄形象,也是追悼所有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它寄托着屈原的爱国精神,今天读来,依然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
9、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10、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1、现在一般引申为: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问题。
12、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13、“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表现了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某种程度上也属于追求理想。其以追求爱情为引线,反映了大胆炽烈的爱情观,也从侧面反映了司马相如对生活理想的执着追求精神,突破了封建主义的精神防线,引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对于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反封建热潮。写,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从不放弃的诗句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14、生民百遗念之断人肠。
15、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1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抒情,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这篇名作写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屈原痛感自己的治国之道不能为楚王所接受,他只好悲愤地走开了,去寻求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他在此诗中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作了一番抒情的描述:早晨从苍梧启程了,晚上到达了悬圃。一天的奔波,该是多么地疲劳啊!本想在宫门之外少休息一会,但是不能啊!时间紧迫,天已快黑了。我请求羲和,不要再驱车前进了,崦嵫已在眼前,不要靠近它吧!摆在我们面前的路程是那样的长,那样的远,我已经立志,要百折不挠的去寻找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
17、公元前278年,秦国人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端午节赛龙舟,据说主要就是为了“打捞”屈原的身体。
18、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19、传说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并且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与舜为妃。后来舜帝南巡安抚少数民族,死于苍梧,葬在九疑山。二妃因牵挂、思念舜帝,便南下潇湘千里寻夫。当她们得知丈夫已死,伤心的泪水洒落在竹丛中,竹叶为之尽斑(后世称之为斑竹,又称湘妃竹)。随后,二妃也投水而死,化为湘水女神。
20、这或许能够解释屈原为何品质高尚如同蕙兰,因为他的名字就决定他将有不一般的命运。
二、吾将上下而求索全诗拼音
1、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3、该句话在原文的意思是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上天下地寻找心中的太阳,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现在一般引申为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问题。
4、志向,指人们在某一方面决心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具有不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有不同的志向。曹操的名言及志向最通俗的就是这句‘宁可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了
5、参观完屈子祠,我请司机把我送回汨罗长途车站。等到了车站时,我才想起整个的过程中都没有跟司机谈及车资,这种做法在我的寻访过程中却很少见。既然已经如此,我也只好任他开价吧。司机告诉我,前往屈子祠单程的价格,平时都是收60元,但他之前送了一位客人前往屈子祠镇,所以他不应当再收我这么多钱,更何况跟我在路上聊得很愉快,所以他说我给100元就可以了。司机如此的公道,这让我没有料想到,我又想起同往此镇的那位妇女,看来在汨罗市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屈子标牌,但屈原人格魅力的余绪一直影响到了今天,这让我大感欣慰。
6、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7、《楚辞》所收除了屈原的作品,也有其他人的诗作,该书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同样有着崇高的地位,袁行霈说:“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看来《楚辞》有着《诗经》同样的地位,但宇文所安却认为这两书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与《诗经》不同,《楚辞》从未得到过帝国的官方承认,但它对后来整个中国文学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意义重大的。”(《剑桥中国文学史》)
8、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第97句。
10、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11、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12、战国七雄中,秦、楚、齐三国国力最强(秦国改革彻底,军事力量最强;齐国滨海,最为富庶;楚之疆域最大),都具有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条件。这三国中又以秦、楚斗争最为尖锐。屈原的一生始终处在时代斗争的漩涡之中。
13、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14、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15、(1)出身、志向、努力。1至8共8行;
16、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少年时受过很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少年得志。早年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事务。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严明法纪,对外联齐抗秦。但遭到楚国旧权贵阶层的排挤陷害,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17、这几句出自《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诗句,也是从这里受到影响。
18、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19、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20、具体是《九歌》还是《离骚》众说纷纭.袁行霈版本的中国文学史是这么说的:《九歌》原为祭祀时的巫歌,后经过屈原整理而保留下来,《离骚》等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来的.但是这只是强调《九歌》等楚地民歌影响屈原的创作,而不是肯定《九歌》在《离骚》创作之前.《九歌》里的《国殇》里基本上都是好句子~“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三、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哪首诗
1、出处:《离骚》,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2、—王勃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3、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4、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
5、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李白称赞屈原“屈平辞赋悬日月”。
6、吾才如蹇人,何计逐奔马;吾文如丑女,惟藉粉黛假。
7、毕方夜煽杭都火,大角秋缠蜀道兵。
8、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9、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10、(6)对屈原被贬一事,亲人埋怨(引出后面的借史反思)。66至71共6行;
11、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屈原被逐出郢都,放逐在江南长江及沅湘流域的荒野之地,过着长期飘泊愁苦的生活。他沿江而下到过鄂渚(今湖北武汉市)、陵阳(大概在今安徽境内),再折返溯江而上过洞庭,到辰阳、溆浦(均属今湖南省),再过洞庭到达汩罗江畔,历时二十年。
12、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曹植
1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14、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5、(汉刘安《淮南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6、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17、何谓上下求索?求,就是去研究;索,就是探索。上下求索就是通过全方位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反复探讨,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理得清清楚楚,弄得明明白白,以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为什么要上下求索,是因为前进的道路不仅很漫长,且特别的遥远,更是荆棘丛生、充满了艰险。所以,必须有十足的勇气,顽强的斗志,坚强的毅力,超人的智慧,奋力拼搏,勇往直前,决不可以在思想上有丝毫的动摇,行动上有丝毫的迟缓,特别不可以有侥幸心理,指望天上能掉馅饼能坐享其成。我们要把单位建设好,要把工作做好,要学好知识技能练好本领,要写好自己的人生,都需要坚持不懈地上下求索,方可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
18、赖以正书《千幅七言对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春秋老子《道德经》)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19、屈原的代表作,当然是《离骚》,这首诗很长,有近两千五百字。关于这首诗为什么起名叫“离骚”,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解读,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那意思是别离的忧愁。而班固在《离骚赞序》中则认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而扬雄则认为,“离骚”的意思就是牢骚。到了现代,钱锺书则认为“离”是离开,“骚”是忧愁,而“离骚”二字则是排解忧愁的意思。因为这首诗太长,所以我仅能引用其中的段落:
2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四、吾将上下而求索解释
1、《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2、寄诗问我山中事,性懒家贫一事无。
3、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自遣》
4、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5、端午节及赛龙舟都已成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2)光辉峻洁的人格。按常理,以屈原的身份完全可以在楚国旧贵族把持朝政的环境中随波逐流,但他却不与腐朽的旧贵族集团同流合污,由此而受到黑暗势力的残酷迫害和打击。
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8、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9、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10、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11、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12、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13、然而,正是因为流放,使得屈原广泛地接触了底层的人民群众,也接触了丰富生动的楚国民间文化,从而创作了大量的光辉的诗篇。诗人的不幸,正是文学史的万幸,人生的悲剧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14、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15、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16、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17、抒情诗一般没有故事情节。《离骚》是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抒发其忠而被疏的愤懑之情。但是诗中的前一部分里叙述了自己的家世、出生和被疏的事实,后两部分里更虚构了女嬃詈原、陈辞于舜,上款帝阍、历访神妃,灵氛占卜。
18、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19、中国的优质诗文都是文人从苦难中捡拾起来,他们用最真挚的情感去面对人生的挫折,还以这个世界最温暖的微笑。
20、一些老人沉浸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五、吾将上下而求索上一句诗是
1、由于某种原因被重新启用数年后,又因为屡次进谏怀王被闲置,遂通过别人继续劝谏怀王“合齐”(与齐国联合),周赧王十一年,屈原又被流浪汉北。
2、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关于“志向”的诗句有哪些《次韵宾旸斋中独坐五首》年代:宋作者:方回
3、这样的香花,香草在屈原的诗文中是数不胜数,或许他认为只有这些脱离尘世俗气的仙物才能配得上他纯质的心,任何掺杂物与利的存在都是对自己人格的一种侮辱。
4、秋光动河汉,耿耿曙难分。
5、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6、掀天气焰吾尝见,转首空成一聚埃。
7、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8、世界浑浊不清,人们颠倒价值:认为禅翼是重的,千钧(三万斤)是轻的。
9、中国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数千年遗留下来的古典文化,每当我们遍寻古籍,阅读文中的词句美文时,总是有感于文。
10、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11、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12、但熟悉社会人情的读客们都清楚,和环境唱反调的人一般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果然不出所料,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后来被流放汉北,最终放逐江南,就在放逐的过程中,他创作出不少优秀的诗篇。
1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14、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
15、(3)改法失败经过及原因。19至35共17行;
16、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17、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18、出自屈原的《橘颂》。苏醒,指的是对浊世有所觉悟。独立于世,保持清醒;横立水中,不随波逐流。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渡而不随波逐流,比喻高洁的节操。
19、屈原以他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他的人格、他的品质,凝聚成一种精神,这就是“屈子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20、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