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
1、只有在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和交融中才有真正的独立自足性,因为正如普遍只有通过个别事物才能获得具体的实在,个别的特殊事物也只有在普遍性里才能找到它的现实存在的坚固基础和真正内容。
2、(5)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38页。
3、艺术作品却不仅是作为感性的对象,只诉之于感性领会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外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收到它的感动,从它得到满足。
4、恩格斯把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比作一座大厦,他说:“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保持着充分的价值。”《句读》正是带着中国读者深入到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座大厦里面了,这同时也就意味着这座大厦以更加宏伟更加透明的方式在中国建立起来了。任何追求精神生活的中国人,都可以到这座美轮美奂的哲学圣殿里自由徜徉,获得“无数的珍宝”。作为《句读》的读者,在阅读中,一种内在的惊异和狂喜催促着我,为黑格尔哲学圣殿在中国的落成作见证。
5、4月6日,一方线上读书会顺利进行了新三一律的第二阶段——研读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线下,我们曾经精读过柏拉图若干作品;线上,我们曾以谢林《近代哲学史》为底本,依循近代哲学史脉络,精读了从英国经验主义到德国唯心主义诸大师的作品。当时,我们以黑格尔及其《小逻辑》为落幕,后又筹划读其《美学》三卷四本,然因故搁浅。
6、正的阶段:就是我们20岁以前的样子,童年的思想表现最有代表性,总是那中天真的,烂漫的,把什么都想的很美好,总以为这个世界到处都是阳光,没有丑恶,总因为王子和公主肯定会结婚,人都是那么善良,每天也快快乐乐的,没有什么烦恼.这时候的人单纯幼稚,少不更事,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更是缺少对生命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
7、他是用正,反,合三方面来分析事物的。举几个黑格尔的辩证方法的实例,也许可以使这方法容易理解一些。他在他的逻辑的议论开头先假定“绝对是纯有”;我们假定它就•是纯有,而不加给它任何质。但是不具有任何质的纯有是无;于是我们达到反题:“绝对即是无”。从这种正题和反题转入合题:“有”与“非有”的合一是“变易”,所以说“绝对是变易”。这当然也不行,因为变易必得有什么东西变易。这样,我们对“实在”的见解通过不断改正以前的错误而发展,所有这些错误都是由于把有限的或有界限的某物当成好像可以是全体,从这种不适当的抽象化产生的。“有限物的界限不单是从外界来的;它自身的本性就是它被扬弃的原因,它借本身的作用转变成它的对立面。”
8、单纯的生命之流和蕴含在合理意识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分离的统一。这或许是黑格尔体系中核心的,最“令人头痛的”的理念......它使他从与其分享着某些渴望的那整整一代人中脱颖而出。
9、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10、由于他早年对神秘主义的兴趣,他保留下来一个信念:分立性是不实在的;依他的见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坚固的单元——不管是原子或灵魂——的集成体。
11、或者,我们来举另一个更粗浅的实例——过于粗浅了,远不是黑格尔会使用的。你可以说甲君是一个舅舅,这没有明显矛盾;但是假使你要讲宇宙是舅舅,你就会陷入难局。所谓舅舅就是一个有外甥的人,而外甥是与舅舅分立的人;因此舅舅不会是“实在”全体。
12、对《精神现象学》进行“全息式”的解读
13、恩格斯把黑格尔比喻为哲学领域奥林波斯山上的宙斯,邓晓芒先生则说《精神现象学》是他青年时代所憧憬的哲学圣殿。2017年9月,邓晓芒先生10卷本共540余万字的煌煌巨著《黑格尔句读》(《黑格尔句读》下面简称《句读》)的全部问世,标志着黑格尔哲学圣殿在中国的落成。
14、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2)感性显现。由理念而显现为具体的感性形象,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意思。这里的“显现”并不是指实际实在的存在,而只是将其“现外形”,与存在是对立的,“显现”出来则是艺术作品,而“显现”的目的是什么了?或者说像黑格尔所问的一样:“是什么需求使得人要创造艺术作品呢?”“这种需求有什么内在必然性呢?”他回答到说:
16、一个恶徒的犯罪思想也比天堂里的奇迹更伟大,更崇高。
17、良心,它就是对它自己有了确信的精神。
18、可以看出,黑格尔关于美的概念,在根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我们剥开唯心主义的外壳,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合理的内核。正如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所说的:
19、在当代法理学领域,专注于德国观念论研究的法学学者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寥寥无几。对这一思想资源中理论哲学价值的挖掘,更是少之又少。借此笔谈之机,我希望概要性地谈谈关注康德与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观念论传统中的理论哲学,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分析法哲学的挑战与价值。我的分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我将勾勒当代分析法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与目标;其次我会相对简略地概述自己理解康德与黑格尔理论哲学的路径;最后是重点展开分析他们的理论哲学对当下分析风格法哲学研究的挑战与意义。
20、以上的议论黑格尔并没有明白叙述,而是隐含在他的体系之中,同样也隐含在其他许多形而上学家的体系中。
二、黑格尔主义哲学原理
1、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中的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德国古典哲学虽然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但是,它最大成就是从世界观的高度从用辩证法代替了形而上学,把它理解为具有矛盾、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运动过程,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以来统治人们头脑的形而上学世界观。
2、《黑格尔》[加]查尔斯.泰勒著张国清朱进冬译译林出版社
3、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我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在这点上他与巴门尼德和斯宾诺莎是不同的。看来好像构成为世界的那些貌似分立的东西,并不单纯是一种幻觉;它们或多或少各有一定程度的实在性,因为真正看起来便知道各是全体的一个方面,而它的实在性也就在于这个方面。随着这种看法,当然就不相信时间与空间本身的实在性,因为时间和空间如果认为是完全实在的,必然要有分立性和多重性。所有这一切,最初想必都是在他心里产生的神秘的“洞察”;他的书中提出来的理智精制品一定是后来才有的。
4、世界的起源和发展、物质和精神的本源、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物质运动的形式、时空的实在性、人类认识的能力和途径、思维的辩证发展、语言逻辑与实在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决社会苦难的方法等,内容十分丰富,对世界影响巨大。
5、当然两种观点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亲和力,正如泰勒所言“表现主义理论把我们引向了自由状态下的人的圆满,这种自由正是自我决定的自由,而不单单是独立于外在的影响。但是,最高级,最纯粹,最无条件的关于自我决定的自由的见解是康德的见解。”费希特最明确的表达了这种指导思想:
6、在泰勒看来,对康德的后继者来说,问题变得敏感,“因为他们既被康德的激进自由深深地吸引,又被人的表现主义深深吸引”
7、在义务中个人毋宁说是获得了解放。
8、印度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提出和探讨了很多问题:
9、对哲学而言的两个基础之间的选择:一个以主体性和自由为基础,另一个以客观性和实体为基础。
10、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是由人的解释或虚构一层一层累积出来的。
11、印度哲学倾向于鄙视尘世生活和超越现实人生。
12、第二个主要特点就是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
13、(15)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0页。
14、依黑格尔的意见,在最好的思维中,思想变得通畅无阻,水乳交融。真和假并不像普通所想的那样,是判然分明的对立物;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我•们能够认识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完全真的。“我们能够多少有些错误地去认识”;我们将绝对真理归于某一件孤离知识时便发生这种情况。像“凯撒是哪里出生的?”这种问题,有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这答案从某个意义上说是真的,但是在哲学的意义上不真。按哲学讲, “真理就是全体”,任何部分事物都不•十•分真。
15、“生命力”“精神力”的洋溢与启蒙
16、这样完美的“合题”的构造直到黑格尔的出现,才受到挑战,而正如泰勒所言,正是这独特的合题构造构成了黑格尔哲学的起点。
17、因而,在他来讲,“自由”所指的可说无非是服从法律的权利。
18、知识不是从学习得来,而只是对于已经存在于心灵内、灵魂内的东西的一种回忆。
19、对于黑格尔而言,表现主义绝不仅仅是人全面的反映自然,而是宇宙精神借以完成自我表现的手段。泰勒指出,黑格尔的上帝并不是传统有神论的上帝,而只是一个精神,精神只能通过人而活着,但是人只有在把他看成是一个较大的精神的手段的时候,人才能成为他自己。
20、西方注重实践,因此产生了近代物理学,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注重思想,因此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
三、黑格尔的三大哲学
1、通过这段话,可知理念之所以要显现为感性形象,完全是由于理念内在的需求的必然性,也有哲学家将黑格尔的这种观点看作为上帝为了彰显自我本身的美,是从神学的角度解读,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黑格尔眼里,理念即是那全知全能的上帝。
2、精神哲学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个阶段。
3、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4、人的自由的主要源泉和要素就是思想。
5、有的可能穷其一生都没有进化到第三个阶段
6、(3)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黑格尔认为,感性显现是由理念所“自生发”的,因此,二者的统也是必然的。但得到这个结论,却是不容易的,这表明西方美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在黑格尔之前都由美只关感觉这一思想统治着,比如康德指出“纯粹的美”只是“直接呈现”的外在因素,即艺术的外在形式,而这一思想一直统治者西方美学界。因为这似乎符合我们的感觉经验,当我们看到美的事物时,是从直觉上感到其本身的美,很有倾注理性的思虑。而在这个潮流之中,他却把理性提到艺术的首要地位,黑格尔明确地说:
7、表现主义的渴望在赫德尔这里得到了最激烈的表达。
8、佛法的目的在于“真谛”,但是,若不依“俗谛”则不可契入“真谛”,不得真谛则不得“涅槃”。这就是佛法的善巧所在,若明白这个道理,自然会用“不即不离,不一不异”的原则区别佛法与非佛法的本质关系了。
9、《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徳]黑格尔著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10、是与无并非仅仅消亡于对方之中,事实上它们只是无法区分的。
11、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婚姻是具有法定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12、合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心智的成熟,那种逆返心理和叛逆情绪也逐渐归于平淡,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一日趋合理,看问题也比较全面和客观了.这个阶段的人生已经建立起内在的价值判断体系,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价值观,又着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个性追求,这时候人生收获的更多的是一种宽容,一份淡定,甚至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人活到了这个阶段,在眼中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了,生活交往中也很容易能做到圆润通达,合乎自然了.
13、“(泰勒语)迎合合题的各种要求。来迎接现代文明的开始。它称为这个合题、这个渴望终极意义上的严肃论战者。黑格尔漫长的精神旅程在这个激动人心的合题的基础上,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14、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15、爱是活在对象之中。
16、逻辑学从自身中“外化”出自然哲学,虽然表现了逻辑理念本身的自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所外化出来的东西毕竟不可与纯粹的逻辑理念同日而语,就本身而言是一种在层次上降低了的东西(或理念的“随落”),只有着眼于它们所包含的逻辑理念才有其不可缺少的价值。但自然界的这种缺陷正好给其中所潜藏的逻辑理念自由地展示其威力提供了一个新的现实的舞台,它推动自然界一步步向前发展,提高其层次,以至于从中产生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和人的历史来,并在一个返回到绝对精神的历程中使自然界和人的精神都获得了最终的拯救。所以这种“应用逻辑学”可以看作一种“理性神学”,这整个过程实际上相当于基督教中的创世、原罪、堕落和拯救等一套神学教义的思辨形式。
1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8、机械论、物理论、有机论
19、阅读有深度的文章,每天进步一点点
20、(3)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0页。
四、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1、“中西马”哲学的视野融合
2、印度哲学的大部分体系都是以古代的吠陀经典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或者以它为理论指导,或者是以它为理论出发点。
3、(1)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美学的创始人鲍姆嘉敦自开始即认为美学是关于感性认为的科学,康德虽然重视理性,但声称美与概念无关,有了概念便没有了审美活动,以至于很多哲学家例如尼采、叔本华都无不用直觉来反对理性,但黑格尔却毫不动摇,而且将理性提到艺术想象的活动。在《美学》中他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理性的因素。”不仅如此,黑格尔还将理性与感性统一起来。如果不与感性统则会成为为纯抽象的思维,而不是艺术了。
4、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5、民族不是为了国家而存在的,民族是由国家创造的。
6、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作出决定。
7、据黑格尔说,时间历程按伦理和逻辑双方面的意义来讲,都是从较不完善到较完善。确实,这两种意义在他看来并不是真正区别得开的,因为逻辑的完善性就在于是一个密致的全体,不带高低不平的边缘、没有独立的部分,而是像人体一样,或者说更像有理性的精神一样,结成一个各部分互相依存、都一同趋向单一目标的有机体;这也就构成伦理的完善性。引几段原文可以说明黑格尔的理论: “理念正如同灵魂向导默久里神,真正是各民族和世界的领袖;而精神,即这位向导的理性的、必然的意志,是世界历史的种种事件的指导者,而且一向就是。按精神的这种指导职能来认识精神,便是我们当前的工作的目的。”
8、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9、(7)黑格尔著,梁志学译:《哲学全书·第一部分》(即《小逻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9页。
10、(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11、杭州潮音禅院“一元建寺”支付宝账户:
12、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13、唯识学是印度最完备的理论体系,它可以代表大乘佛教最高思想水准。黑格尔哲学则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西方思辩哲学的顶峰,辩证逻辑的集大成者。站在人类的哲学视角上,将唯识学与黑格尔哲学做一比较研究,是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与思想价值的。问题与方法无疑是一切学术的核心,因为问题与方法是指向“对象”与“目的”的自觉性的理性表现。所以我拟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基本方法角度,对唯识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结构与基本性质做一辨析,从而澄清二者的类同性与差异性。
14、给婴儿洗澡后,不能把婴儿连同脏水一起倒掉。
15、历史总是惊人的重演。
16、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我想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可说是最难懂的了。在开始详细讨论以前,对他的哲学先作一个一般勾画,或许有些帮助。
17、(1)理念。通过黑格尔的哲学可以看出,整个世界都是“理念”所“自生发”出来的。因此,美与艺术也必然是理念自我认识与实现的一个方面,是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所以,美的本质即是理念。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开篇即这样写到:
18、精神原理的活动就是一个有限主体性和宇宙精神活主体统一的过程,这就是一种费希特和斯宾诺莎的综合,因为康德哲学对于主体的有限性的规定在费希特那里被推向了极致,而宇宙精神的原理对于自然的奠基活动则可以从斯宾诺莎那里的哲学找到。
19、他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在青年时代,他非常热中于神秘主义,他后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 (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Mind)——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1818),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
20、(11)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1页。
五、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观点
1、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常缩写为G.W.F.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
2、运用现象学方法,把黑格尔的抽象思辨还原为精神生活体验
3、“这种‘理念’或‘理性’,是•真•实、是•永•恒、是绝对•有•力•的存在;它显现在世界中,而且在这世界中除它和它的荣耀而外,再没有别的显现出来——这便是如前面所说,在哲学中已经证明的、在这里看作确证了的论点。”
4、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
5、人与自然不同,自然是自在的,是直接的存在,而人不仅像草木等自然物存在,而且要“为自己存在而存在”,即人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人意识到自己存在,需通过两种方式:意识以认识的方式,二是以实践的方式。
6、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
7、二:黑格尔美学的基本思想
8、“知性和自觉意志作用的世界,并没有委给偶然,而是必定表现为自知的理念的样子。”
9、加拿大著名的社群主义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在其梳理黑格尔思想的思想史著作《黑格尔》中曾经这样判断黑格尔哲学的核心部份:
10、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并在书中解释到说:“这个概念有两重因素,首先是一种内容、目的与意蕴;其次是表现,即这种内容的现象与实在。且这两方面相互融贯的,外在的特殊的因素显现为内在因素的表现。”也即该定义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理念是内容与意蕴;二是感性显现;三是这两个方面的统就是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个别与特殊的统一。可以看出黑格尔成功地将其辩证法运用到他的美学思想的建构中。
11、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当只是单一的画家,应是兴趣广泛的多面手。
12、可知,艺术的内容是理念,而理念在黑格尔哲学中是至上的主导地位的,并与形式是统一的,由于内容的主导地位,他也就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内容不真实,而求技艺与形式的完美,是不实际的。他由此批判东方艺术的丑陋与不真实,显然这是他自我的偏见。这是由于他指的内容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内容,而是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理念内容。这是由于其唯心主义的结果。
13、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14、人的灵魂一定到过至善至美之境,否则怎么会不停地追求完美。
15、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体系的开端。黑格尔继承自柏拉图以来的希腊唯心主义传统,试图构建一个完全纯逻辑构造起来的概念体系,并以之解释世界。这一体系始于理念又终于理念,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圆圈,因此从一方面讲他的哲学体系并无所谓起点。但是从建构体系的角度讲,他又必须寻找一个概念作为整个体系的起点,这个起点包含了整个体系以后的发展,它就是"纯有"。
16、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17、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十分广泛。在诸如丹麦存在主义者S.克尔恺郭尔、转向社会活动的马克思主义者、维也纳实证主义者,还有英国分析哲学的先驱莫尔等等,都可见明显的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他1831年去世后,很快,保守派与革命派,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均从他的著作中得到启发。
18、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体系与他的辩证思维相矛盾
19、这种普遍性和个性的统表现在外在环境中,是一般世界情况具体化为引起冲突和行动的“情况”;表现到人物性格上,则是理念的普遍力量具体化为作为人物内心思想情感的“情致”。所以,理想的人物性格既具有普遍的理想,也具有特殊的个性。
20、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