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人可使报秦者翻译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2、(“宁”,哪里,怎么)
3、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5、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于柱俱碎矣)
7、例②,据“兴国”与“亡身”意义相反,可推出“逸豫”的词义应与“忧劳”相反。全句可译为“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必然的道理”。
8、(可是)一个人发难就毁掉了秦朝宗庙,(秦王子婴)也死在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不施行仁义,攻守的形式就发生了变化啊。(“一夫”,一个人;“隳”,毁坏;“身死人手”,省略介词“于”;“为天下笑者”,被动句,被天下人耻笑)
9、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宝玉抄小路回到赵国。(“诚”,确实,实在;“见欺于王”,被动句,被大王欺骗;“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0、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11、(“固”,本来;“为之奈何”,固定句式,怎么办)
12、文章的句读不明,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没能看出那种人(是否)明白(道理)(“或”,有的人;“不”通“否”)
13、其後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14、10北冥有鱼“冥”通“溟”
15、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在朝廷上拜送出来;“使使”,派使者;“闻”,使动,让您听到)
16、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弱冠”等。
1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必修三《过秦论》)
18、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19、译: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来暗示项王。
20、译文:想(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被欺骗;想不给,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二、求人可使报秦者翻译
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这种欺诈手段,假装划给赵国城池,其实不能到手,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地宝玉,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它出来。他送宝玉的时候曾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当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玉。”秦王估量了一下,知道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安置蔺相如住在广成宾馆里。
2、例①,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
3、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
4、岁亦莫止。(莫,通“暮”)
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6、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告辞干什么呢?(“方为”,正是;“何…为”,固定句式,为什么…呢?)
7、译:褒禅山也称它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又葬在这里。
8、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9、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10、③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11、解释:“所以”昨天讲过了。
12、作者在写蔺相如这个主要人物时,则以高屋建瓴之势,从其一生的全部经历中,精心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三个典型事件,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从不同侧面集中笔力着意加以描述。
13、他们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和着,担着粮食像影子似的跟随他。肴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云”“响”“景”,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赢”,挑着,担着;“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14、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15、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必修一《鸿门宴》)
16、解释:这里是状语后置,驱之以刀,就是以刀驱之的意思,后面也一样。汤火,是一种酷刑。再就是,后面的“为……所”。
17、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18、例①,“四”是数词,用在动词前面,要补出与动作有关的量词“次”。
19、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苏武传》)
20、(“笃”,病重;“告诉”,申诉;“不许”,被动句,不被准许)
三、求人可使报秦者翻译句式
1、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其”,表推测,大概)
2、澶渊诚塞,徐则无害。
3、1小不知及大知。(知,通“智”)
4、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对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着代表使者身份的符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以”,凭借…的身份;“使持节”,省略“使”宾语“他”;“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
5、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例句: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例句:此数者,用兵之患也。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例句:言之,貌若甚戚者。
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7、事如此,此比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必修四《苏武传》)
8、在寒冷的时候对于衣服,不会等到有了轻柔暖和的(衣服)才(愿意)穿;饥饿的时候对于食物,不会等到有了鲜美可口的(食物)才(乐意)吃。
9、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11、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2、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3、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14、②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
15、生于非典,考于新冠,复读被堵,自招取消,开学延期…这届高考生究竟有多难?
16、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
17、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18、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19、1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20、1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四、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
1、又如“杏场”代“教育界”,“朱门”代“富贵人家”,“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故乡”,“祝融”代“火灾”,“衿”代“富家不肖子”,“明眸皓齿”代“美人”,“笔骂”代“文章”,“而立”代“三十岁”,“杜康”代“酒”,“天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等。
2、解释:像这种句子,要意译,记住,一定要句子通顺句意流畅,你写的一句话,自己都读不出什么意思,这样就拿不到分数了。
3、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4、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6、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这种欺诈手段,假装划给赵国城池,其实不能到手,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地宝玉,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它出来。他送宝玉的时候曾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当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玉。”秦王估量了一下,知道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安置蔺相如住在广成宾馆里。
7、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
8、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
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10、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11、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12、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秦王和群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气得发出惊呼的声音。左右的人想把相如拉出去(处死),秦王就说:“现在杀死相如,还是得不到宝玉,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就此好好地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了蔺相如,举行仪式后送他回国。
13、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14、知州募吏民有能通信求援于外者。
15、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6、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17、近又创二水亭,在门左,诚为壮观。
18、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19、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20、《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完璧归赵”。
五、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翻译
1、全国各大学投档分数线排行榜
2、将领们因为这些缘故就不再亲近依附他了。这就是陈王所以失败的原因。
3、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4、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现纸上。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
5、(“弱”,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爱”,怜惜;“致”,招致;“相与”,共同,一起)
6、于是他的门下客人都对相如说:“我们所以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就是因为爱慕您的崇高品德啊。现在您和廉颇将军职位一样高,廉将军在外面讲您的坏话,您却害怕而躲避他,恐惧得那么厉害。连一个平常人也觉得羞愧,何况您还身为将相呢!我们实在不中用,请让我们告辞回家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个厉害?”回答说:“自然不如(秦王)。”相如说:“象秦王那样威风,而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叱责过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无能,难道单怕一个廉将军吗?但我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现在两虎相斗,势必有一个要伤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
7、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可是)一个人发难就毁掉了秦朝宗庙,(秦王子婴)也死在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不施行仁义,攻守的形式就发生了变化啊。
9、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10、解释:家尊是称自己的父亲,令尊是称别人的父亲。谦敬辞里有。
11、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12、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13、例⑥,“噫”“吁”“载”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
14、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15、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16、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1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子)
18、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19、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了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在典,引见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到来,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的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宝玉抄小路回赵国去了。再说秦国强,赵国弱,大王派一个使者到赵国去,赵国马上就把宝玉送来。现在以秦国的强盛先割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了大王应得死罪,我愿意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与大臣们仔细商量这件事。”
20、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