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勤奋的故事有哪些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洗脸、洗去含油污的餐具、擦家具、浇花等。干净卫生,天然滋润。
2、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3、李密认识杨素,赶紧下牛拜见。杨素又问他读的什么书,李密说:“《项羽传》。”交谈中,杨素发现李密真是个人才。杨素回家以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学识、才能和气度,比你们兄弟几个强得多。”于是,杨玄感便结交了李密,他俩成为好朋友。
4、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5、到后方去:一位中学生的“长征”
6、朝夕不倦:朝:早晨。早晚都不懈怠。形容勤奋努力,孜孜不倦。
7、当地有位学者,名叫樊雉,听到蔡锷的读书事迹后,主动上门,表示愿无偿地收他为徒。
8、蔡锷小的时候,有不少机警聪慧的故事流传着,故在当地被称为“神童”。
9、彼得决定放弃淘金,到外地去做其他的事情。这天晚上下起了瓢泼大雨,他在小木屋里下定决心,等雨停了就离开。这场雨下了三天三夜,雨停后,彼得走出小屋,他看到他那片坑坑洼洼的土地已经被大雨冲刷平整了,土地上还长出了一些小草。
10、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
11、另外还有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写成《聊斋志异》的蒲松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成就《红楼梦》的曹雪芹,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12、今天,我们重温当年的这些故事,并不是为了让大家模仿。前人的这些努力,正是为了给今天的我们提供庇护的荫凉。拙劣地模仿落后时代的做法,不会对精神世界和行为能力有什么显见的提高。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经历中感受人生不曾接触的经历,坚定自我鞭策的力量。
13、彼得非常自豪地告诉其他人:“我是这里唯一一个找到‘金子’的人,别人淘到金子以后就离开了,而我的‘金子’是采不完的,永远都在这片土地上了。”
14、小鸟每天忙忙碌碌地叼树枝建造自己的房子。
15、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于是人们把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砚池","洗笔池"。
16、映月读书(yìngyuèdúshū)
17、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因为成功而被荣誉的光芒罩住,将自己高高的悬起;有些人却在努力的跳出荣誉的笼罩,保持原来的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星至今依然是星,而有些人却早已从人们心中的星变成英雄的原因。其实,这一切都缘于宠辱不惊,保持原来的我。
18、当年是乱世,很多人家流离失所。小老板是苦出身,心善,经常关照街头讨饭的一个带有两个孩子的女乞丐。时间久了,邻居看出端倪,顺势说媒,女乞丐就成了老板娘。
19、因怕困倦影响学习,而把头发束起来吊在屋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学习十分刻苦。
20、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在竹简上写字,一根竹简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二、关于勤奋的故事有哪些?
1、在这个属于青年的日子里
2、知府急忙问道:“公后面是什么?快说呀!”
3、好学不倦:倦:厌倦。好:爱好。爱好学习,从不厌倦。
4、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作为青年,作为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始终坚定思想,积极配合党、团基层建设。在院校团委指导下我们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在实践中奉献自我,实现成长。
5、说起自己的创业,陶先生说,创业的路上哪有一帆风顺,4年期间,经历的风风雨雨,三天三夜都说不够。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公司刚成立,上海客户预定的真丝面料颜色就出了问题,为了尽量降低客户的损失,陶先生自己连夜开车到上海,把不合格的丝绸返厂,第二天晚上再把合格产品送到客户手中,让客户很是感动。关于奋斗,可能自己做事时的死磕到底,就是胜利的源泉。
6、大钊同志的学习进步很快,在黄瓜口村念了三年书,单子鳌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学业良好,我已经教不了他,还是另请明师吧!”此后,大钊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个秀才赵辉斗念书,又到井家坨的举人宋某家跟一个叫黄玉堂的老师念书,直到他十六岁考入永平府中学。
7、典故出自《晋书·祖逖传》《资治通鉴》。
8、③《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孜孜不倦。”
9、爱迪生的第一个发明就这么破产了,没有花费时间去悲伤,他很快把精力投入了下一项发明。从1869年到1910年,短短的41年间爱迪生共申请得1325项发明专利,平均每10多天就有一项,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10、知府正在房内喝茶,听说有个叫蔡锷的孩子找他反映情况,觉得新奇,便走出来问道:“你有什么情况要反映呀?”
11、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12、千古伤心旧事,一场谈笑春风
13、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14、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
15、牛角挂书(niújiǎoguàshū)
16、晷(guǐ):日影或者指一种古代的计时工具。
17、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18、秦始皇只活了49岁,为何而死?原来他吃“元水”,史书不好记载
19、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20、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十分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找了一只白绢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三、关于和勤奋有关的故事
1、宵旰攻苦:宵:夜;旰:天已晚。早起晚睡,刻苦读书学习。
2、尽管有所缺憾,但青春依然处处阳光,都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诚然,没有奋斗的青春有又什么色彩可言呢,正因为年轻,才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之心。我们大有试错的底气,以本身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在不同的领域不断探索,不断为理想奋斗。坚定信念,努力提升基层团支部建设;锲而不舍,热情投入科研学术钻研;敬业勤勉,热心加入学生服务工作;心怀感恩,积极奉献社会志愿服务。我们相信,付出终有收获,奋斗终获成长,同行三载风雨同舟,未来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个人种下的种子,即使还在泥土中挣扎,也总会有盛放的那天。
3、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勤奋学习,牛顿为自己的科学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不久,牛顿的数学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岁时发明了微分学,二十三岁时发明了积分学,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4、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三:概数,指多次;绝:断。泛指勤奋读书,刻苦治学。
5、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6、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7、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8、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9、牛角挂书,这是历史故事的成语,说的是李密刻苦读书的故事。放牛的时候也要把书挂在牛角读书。
10、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11、“映雪”:“映雪”的故事出自《艺文类聚》卷二: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12、南朝时期,有一个叫顾欢的孩子,非常好学。因为家中贫穷,所以不能进乡中的学校学习。但他却不放松自己,整天跑到校舍后去听先生讲课,而且听到的知识从不遗忘。晚上则点亮松枝或燃着稻糠,用来取光学习,从不间断。经过多年勤奋自学,顾欢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对社会有用的人。《太平广记》卷一七五《李琪》记载,唐代李琪为母亲守墓期间,点燃稻糠或柴禾取光,在夜间苦读,竟读完了数千卷书。后人因以“燃糠自照”为勤奋学习的典故。
13、大凡有成就者,都具有跟蜗牛一样的勤奋精神:小时候,爱因斯坦是出了名的“弱智儿”。他3岁还不会说话,6岁被老师叫到名字,竟呆若木鸡,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讥笑他是“差劲的笨蛋”。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板凳,但直到下课他都没做好,还急得满头大汗。
14、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15、大钊同志从小勇于接受正确的教导,改正错误。当时的大黑坨村,赌博之风颇盛。村里的老母庙后边,经常有一群人在那儿聚赌。大钊同志有次放学回家,也到老母庙看了一回热闹,被祖父发觉了,大加训斥,并罚他捣粪数车。大钊同志知道了赌博的坏处,从此,再没有到老母庙去看赌钱。以后,凡是赌钱的场合,他从来不去。
16、这“太空针”高塔高185米,登上高塔餐厅可以尽览西雅图的美景,另外,那里的甜点也是孩子们向往的美味,可以说那是孩子们做梦都想去的地方。
17、在过去,当人们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光,应该总是美好而自由的。若干年后,当我们回忆它时,或许青春中多了一丝丝遗憾。新冠疫情是如此凶猛,它巴不得吃掉每一个人,吞噬殆尽城市的往日光景,封城、封校,没日没夜的核酸检测,只为了阻止它再度扩散。我们也因此失去了一个学期的在校时间,只有屏幕中讲课的老师与我们相伴。
18、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19、名人刻苦勤奋的事例5:
20、孙敬"头悬梁"的故事:
四、关于勤奋的故事有哪些成语
1、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2、一天,爱因斯坦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
3、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4、知府见还有些差人在场,能叫他说成“贪”字吗?所以,赶紧命人找来风筝,还给了他。
5、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6、大钊同志读书越发刻苦努力了。在井家坨读书时,有二十多个学生,到晚间别人都睡了,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每天都要读到半夜。黄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后还记得,他哥哥当时一回家就念叨:“有个学生,叫李耆年,念书念得特别的好!”
7、这个孩子不假思索地说:“我竭尽全力。”
8、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9、李密在少年时发奋学习,上进心很强,他打听到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呵!”少年书生回过头来,一见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一老一少在路边上交谈起来,李密谈吐不俗,杨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寻常。李密后来成了隋末农民起义队伍瓦岗军的首领。
10、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11、有一回,李密骑着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半路上正好碰到越国公杨素,杨素见这小伙子如此好学,很是吃惊,便跟上问道:“你是哪儿的书生,学习这样用功啊?”
12、名人是靠勤奋取得成功的例子:
13、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14、少年的父亲搬家后,掌握了儿子的教育主权,少年有机会到父亲开办的回民新式小学念书。当时是20世纪20年代,不论是医生还是教师,在回族群众当中都是紧缺的。等到少年中学毕业,他已经21岁的青年了。这时的小金,人生规划不再是祖父当初拟定的了。
15、泰勒牧师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要知道真正的圣经信徒能背诵全文的也是少有的,更何况是一个孩子!牧师在惊叹他有惊人毅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是如何背下这么长的文字的?”
16、但是有一天,一个11岁的学生胸有成竹地坐在泰勒牧师面前,以孩子特有的童声背诵道:“耶酥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便来到他的面前,他便开始教导他们说。。。。。。”他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把原文背诵下来,没出一点差错,而且到了最后,竟成了深情并茂的朗诵。
17、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长大后白天在地里干活。匡衡晚上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18、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19、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20、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五、跟勤奋有关的故事有哪些
1、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亮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顾不得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2、食品学院第四届创业大赛银奖;
3、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4、解放后,小老板一边精练针灸技艺,一边深造进修西医。因为名声鹊起,60年代初他调入了卫生部直属医学院。1982年去世的时候,他已经是主任医师、副教授。
5、后汉时琅邪有个叫承宫的,是个孤儿,从8岁给人放牧猪羊。乡里人徐子盛给几百个学生讲授《春秋经》。一次承宫放牧经过,在那儿休息时听见《春秋经》,于是请求留下,为学生们拾柴。虽然过了几年艰苦的生活,但承宫都勤学不倦。后来天下大乱,承宫和妻子到了蒙阴山,努力耕种。庄稼快熟时,有人来说那地是他的,承宫也不和他计较,把地让给他就离开了。永平年间,承宫被朝廷封作博士,最后还作到了侍中祭酒,他的名声一直传扬到了北方遥远的匈奴。
6、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他下定决心,发愤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在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剧烈的疼痛使他很快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7、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8、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9、韦编三绝(wéibiānsānjué)
10、我们曾手折纸花,瞻仰先烈,也曾携手防疫,共克时艰;我们曾塑作泥壶观微雕,奉为己任传非遗;也曾看尽旧物追新技,谋求进步学本领。却未曾中途言弃,亦未曾屈服于疫情与坎坷。创新、活泼、团结,正是我们奋斗的底气,适应环境、开拓思维,也正是我们成长的标记。
11、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12、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成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也丝毫没有察觉。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13、“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14、于是,彼得留下来了,他种植了很多花拿到镇上去卖。镇上的人也很愿意买他的鲜花来装扮房间。终于,彼得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为一个富翁。
15、名人刻苦勤奋的事例1:
16、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17、一位金姓回族少年,祖父是德高望重的阿訇。因为家庭的关系,他自幼在清真寺学习,课程是阿拉伯语,教材是《古兰经》。少年的父亲读过私塾,求学期间对中医很有兴趣,自学医术,给人看病、开药,渐渐有了名气,搬到县城里开了一间药铺。
18、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19、囊萤映雪(nángyíngyìngxuě)
20、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