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纪念端午节的古诗
1、屈原(前340—前278):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代楚国政治家。名平,字原。因贵妃郑袖、令尹子兰、大夫靳尚等诋毁排挤,被贬黜流放。楚败于秦,郢都失陷后,自沉汨罗江。相传端午节习俗就是源自对屈原的纪念。
2、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描写端午节的古诗句3《浣溪沙·端午》——苏轼
3、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4、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5、空斋无事同儿戏,学系朱丝辟五兵。
6、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7、蛾眉杂遝无穷乐,泽上迷魂底不归。
8、这首诗记录了作者在端午时节包粽子和编织五彩丝线小习俗,而所编织的彩线的来历是古代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所以在端午节佩戴五色丝线以辟邪。门口挂菖蒲也是古代端午小习俗,因为菖蒲作为“天中五端”之首,它的叶子形状非常像是古代的宝剑,所以在民间过去也称它为“水剑”,说它能“斩千邪”。端午节期间把菖蒲悬挂在家门口,既能驱邪避害。
9、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10、香罗(xiāngluó):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diéxuěqīng):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这两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
11、奴娇(宋•张榘)
12、纪念屈原的诗:
13、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14、列书诧知死,楚些说招魂。
15、忆昔朝邦史,青名世世华。
16、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7、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18、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19、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20、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二、纪念端午节的古诗词
1、方淳熙之继明兮,德如天其大也。
2、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3、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
4、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5、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
6、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7、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
8、唐代的殷尧藩《端午日》中有写:“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9、醒还醉,醉还醒,笑指沧浪可濯缨。
10、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11、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
12、《浣溪沙》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3、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14、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15、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1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17、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18、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19、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20、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宋·晁补之《永遇乐端午》
三、纪念端午节的古诗有哪些
1、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2、凌云壮志付悲歌,讽谏难成蹈汩罗。泣品离骚崇正义,英魂借艾著香多。
3、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4、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5、岂云嗜好异,夺此芳洁何。
6、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端午感兴宋文天祥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7、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8、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9、《六幺令·天中节》 北宋·苏轼
10、清醒已脱尘中蜕,枯槁何妨泽畔吟。
11、抱清谁可群,委质在湘濆。
12、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13、须信千古湘流,彩丝缠黍,
14、千年洛阳客,作赋不无讥。
15、屈平死后渔人尽,后世凭谁论浊清。
16、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17、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18、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19、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乡情节意;尊前同是,天涯羁旅。涨绿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
20、杂咏一百首·屈原(宋·刘克庄)
四、纪念端午节的古诗小学
1、每年五月初便是端午时节。《风土记》有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2、《端午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3、《午日观竞渡》明·边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4、与秦少章题汉江远帆五首其四
5、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端午》
6、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
7、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
8、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和端午北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9、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10、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11、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12、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
13、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14、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
15、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16、《渔家傲》 宋·欧阳修
17、讵(jù):岂,表示反问。
18、云海星河相缅邈,魂兮归处又何方。端阳犹寄风中信,天问离骚梦楚乡。
19、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20、楚江南望见脩门,灵鼓声沈蕙捲樽。
五、纪念端午节的古诗带雨的
1、一风已快晴,微云复成雨。
2、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3、灵均未免争琼糈,却道蛟龙畏色丝。(完)
4、齐天乐(宋·杨无咎)
5、《念奴娇》宋·张榘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6、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7、为一篇九章,以补其所未道者。
8、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9、回望排戟兀岑峰,羲皇上人顿所指。奇植异被生谷中,梯田陂塘遍乡里。
10、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
11、如皆轻合散,是与涂人夷。
12、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
13、关于端午的诗词,你知道几首?
14、端午节源于中国,本是古代百越地区部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端午便成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15、胭脂映雪(四首)
16、和陶命子韵示津调官(宋·吴芾)
17、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18、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浙江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辅伯嚭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19、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20、这首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