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家思想
1、本次课程的第三天,邀请到蔡毅臣老师主讲《法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蔡老师是国家认证管理咨询师,国家认证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北大总裁班特约高级培训师。
2、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法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3、法家力倡变法革新,法家学说偏于务实,与君主的统驭方法密切相关,因此在战国时期儒、法两家的斗争中,法家略胜一筹。法家治国,以威势强力为本,认为统治者只有依靠强力才能使臣下服从。
4、法家思想精髓九个字:治道不法古,依法办事。
5、在中国历史中,第一位法家人物是管仲,他辅佐齐桓公,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重商主义政策,此举为齐国获得巨大财富,兵不血刃而成为春秋五霸第一霸。
6、绝对尊君,强化独裁。法家主 张国 君必须是至高无上的,臣民都只 能是 君主进行统治的工具和材料。 国 君说一不他的话就是法。他们还主张采取一切办法加 强国 君的权力,大权完全集中于一人之手,保证君主绝对地成为国家之“主”,有效地进行专制和独裁。
7、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是百家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8、马云、任正非、刘强东、郭台铭等,凡是有成就的商战大咖,无一不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我们考大学,我们做企业,我们做事业,没有不下功夫的,没有不需要自我鞭策的,因此,希望大家从法家的思想精髓中吸取规范的东西,好自为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营好自己、家庭和事业,让我们的子孙生生不息、永世太平!
9、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法家的政治思想,由于切合时代环境的需要,把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暂新的局面
10、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法家的祖师爷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鱼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鱼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之可治也。”
11、如果说儒家是一个温情脉脉的学派的话,法家就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学派。如果说儒家是人际关系学的话,那么法家就是精确的管理学。
12、说到中华文化思想大爆发的时代,大部分朋友都会联想到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各显神通,各自都拿出了治理家国天下的最佳方案。经过实践检验,法家最终胜出。其它各家在那么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确实很难实现治世的目的。法家为什么能够最终胜出呢?因为它高效,快捷,简单,易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特别的接地气。
13、“势”第是指世袭的君王权力和地位,这是先天的、不可动摇的,“术”和“法”都依赖“势”才能发挥作用,只有为“势”服务,才有价值。
14、《商君书》流毒最深的,就是它的驭民之术。愚民:使民众的思想与统治者的思想保持一致,不允许有多元思想的存在。弱民:民间力量强大则对统治者形成威胁,民众软弱则畏惧统治者、服从统治。疲民:使民众疲于劳作苦役,无瑕顾及他事。辱民:使民众没有自尊自信,二是唆使民众之间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贫民:使民众困于生计,从而既无心也无力反抗暴政,反而只能祈求统治者的赏赐和怜悯。五者若不灵,杀之(以上所有的措施都用完了,若还有那种强悍不服管的民,那就杀掉)。
15、法家学说中,没有一条是约束限制君王的,都是君王用以治理天下的工具,是为君王服务的。而且,这种治理天下的“法”,是利用人性中阴暗、脆弱、自私自利的一面,来迫使百姓从事他们天性不愿去做的事情的方法,百姓只是君王实现目的的工具。所以,它虽然高度有效,是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方法,但却是摧残人性的,是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是值得深入批判的。
16、法家以韩非子为主要代表,思想主张反对礼制,强调法律的作用,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17、相信:厚德载物、天道酬勤!
18、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期,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19、毛泽东曾说: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20、韩非认为五类人应该压制,也就是五种职业要打压,1学者,2言谈者(纵横家),3带剑者(游侠),4患御者(门人),5商人。限制这些人,实是想让天下人老老实实的要么在田里生产,要么在前线打仗。实际上还是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只不过那时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即实业。因此,任何时候,重生产,让老百姓安心生产了,就没那么多事了;重强军,军队强了,就没有外人敢欺负了。
二、法家思想主张
1、法家这种依靠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的思想,是秦代暴政的直接理论来源。秦王朝的迅速灭亡,与这种以暴驭民的策略直接相关。
2、5“法”、“势”、“术”结合的治国方略
3、经过这些改革,农业好了,生产上去了,人民富裕了,国家收入增加了,军队也兵强马壮了,当时秦国的军队号称虎狼之师。秦当时真可谓民富国盛兵强!所以,它能一统六国,统一天下!
4、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5、秦始皇除了非常重用李斯外,对韩非子也是五体投地。比如,秦始皇读了韩非子的《五蠹》之后,非常仰慕,曾感慨,若能见之,死而无憾,后有人就把韩非推荐给了他,秦始皇大加赞赏。结果,由于妒忌,韩非最后被同门师兄弟李斯给害死了。
6、“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7、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也不仅仅是在政治方面,或是国家层面,这种理论可以扩充到我们的企业管理,甚至家庭经营,更甚者如一个人的干事创业修身成长。
8、至战国时期,齐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百家争鸣的策源地,继承弘扬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学派。管仲学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为先秦法家学派的最高成就。
9、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企业,都有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有自己的企业理念,一个好的家庭,甚至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其整个生活轨迹无不积极健康、努力向上的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规范和个人的奋斗追求。
10、 商秧曾说,治国三要素,包括法信权,而权是君主所独断的。主张君主要对权柄进行专断,举凡立官封爵、论功行赏等等,都要掌握在君主手中。因此,发展经济,尚法明刑,君主专制是法家思想的三条主线,它贯穿了整个法家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并随着秦王朝的建立而付之实践,成为秦王朝意识形态的核心。
11、法家思想为后世建立中央集权王朝提供了系统有效的理论依据,其影响深远,直至今天。
12、一般说来,法家的核心思想有以下三个方面:发展经济,是法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早期法家,变法图存,通过发展经济,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尚法明刑,主张对破坏变法的人处以重刑。其君主专制,法家主张君主专制,集大权于君主一身。
13、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
14、“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15、任何一种系统化的思想理论都有自身的生长点和立足点,有其论证说理的根本目的和特定的服务对象。产生于中国先秦时代的各种政治思想都有其特定的本位,如孔子创导的儒家学说是以社稷为本位的思想系统,墨家学说是以天下为本位的思想系统,道家学说是倾向于以个体人为本位的思想系统等等。与此不同,法家则构筑了以君主为本位的思想系统。慎到、申不害、商鞅等前期法家已经表现了对君主和权势的极大推崇,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他从更为精深的理论层面构建了彻底的君主本位观。认识法家思想的根本特征和思想精髓,我们需从韩非的思想理念剖视。
16、法家,顾名思义,就是主张用法令制度、严酷的刑法来治理天下的一家思想流派。它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核心是法制。
17、以前的大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规家训,对孽子、对不肖子孙,他们都有惩戒的家法,“谁犯错了,家法侍候!”我们在电视里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河南电视台正在播放的《大命归来》,前天播放的内容里就有关家二少爷杀人了,在家里,被主事的老太太鞭责的场面,甚至他当了汉奸不做好事后,还把这个败类逐出了家门。
18、法要“布之于众”。既然法律是君主治理国家的依据,是人民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那么法律就应当以成文的形式出现,并做到公布于众,并争取做到“家喻户晓”。法之所以公布,其目的有二:一是“使万民知所避就”,能以法律自戒,二是为了监督官吏公开断案,防止罪犯法外求情。
19、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法家的主张以法治国,以富国强兵为己任,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它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战国时期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法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汉书》说“法家者流,盖出自理官。”法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等。
20、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三、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1、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进行改革,秦国才慢慢走向了强大。我们来看一下他是如何变法的。
2、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不公平的。
3、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是"独步天下"。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4、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
5、道家:无为而治天道无为,道法自然 ,据此提出无为而治 、贵柔守雌、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
6、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复兴和依法治国的全面实施,推动当代学人努力从法家思想中寻找中华文化的法治基因和诸多法的精神,试图充实法治社会建设的思想资源,于是法家关于昭彰法令、稳定法规、奖赏分明、罚不避贵、为法树威、守法护法等理念受到了应有的推崇,法家关于责任分解、选能用人、巡察监督、绩效考核等行政管理手段得到了张扬,甚至法家看重实利、厚今薄古、创制改革、不恤人言等主张也被赋予新的积极性理解,法家思想似有走向显学之势。然而,我们不应该忽视和否认法家思想的局限。
7、但与荀子不同的是人的自私自利是无法改变的,也是不需要改变的。只是需要以法因势利导,赏罚分明。
8、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辛辣的讽刺了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的行为,是法家思想的体现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9、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权利。以权利为核心的法学思想,包括以下几个观点:法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它本身也是国家确认和保障的社会关系,即合法化的社会关系。权利和法是同一社会关系的两方面。法是客观表现的权利;权利是主体意志的法。权力和义务不可分割。权利与义务关系,是统一社会关系一分为二的产物。
10、我们现在看的央视4台里,鞠萍姐姐主持的“谢谢了,我的家”,凡有成就的,凡有良好家风家传的家庭的传统传承都是相当好的。比如孔子的第七十八代孙谈孔家的家风,个个都是儒家风范的孝子贤孙,还有许多有名的我们熟知的鲁迅、周恩来、钱学森、徐悲鸿、丰子凯等对后世子孙的良好家风的影响都是很好的例子。
11、二千三百年前,一个叫韩非的中国人也清楚的表达了这个思想,而且在叙述方式上惊人的相似,韩非理论的直接结果,就是促成了战国末期秦国的强大,加速了战国局面的终结和统一王朝的到来。这个思想,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法家思想。
12、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是“独步天下”。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13、法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扬“性恶”论。认为任何人为自已都有“皆挟自为心。人都是追逐自身利益的。都好逸恶劳。
14、法家既有反对世袭制的商鞅,那些权贵是不会甘心受法律约束的,所以法家代表人物,如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最后都为变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5、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于前476年赴晋国西河(今陕西渭南)创办了一所学堂并在那里教书,三家分晋后该地成为魏国领土。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
16、太公封齐,简礼从俗,法立令行,礼法并用成为齐国传承不废的治国之道。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
17、强调以法治国是法家学说的核心。他们主张一切按法办事,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至上性。在全国要人人知法、守法。要严刑重罚,使人们不敢犯法,以达到令行禁止,信赏必罚。
18、怎么来看待《商君书》中的驭民之术?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驭民这种统治术,都是要全面批判的。中华文化中确实是有糟粕的,这个的确是事实,我们不回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实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有明辨是非的智慧,鉴别善恶的学识。但是《商君书》和法家思想也并非一无是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认知,鉴别其中善的一面,即正能量的一面,剔除恶的一面,即负能量
19、作为君王,要做的是关心某个官吏是否恪尽职守,完成任务有赏,完不成任务受罚,通过赏罚机制,使能者居上位,无能者淘汰。而这其中的关键,是君王如何选择合适的人去担任合适的职务。
20、而事实上,自南北朝以後,由于儒学趋于显贵,历宋、元、明、清各代,每经一次兵火变乱,公馆藏书,就随之作一次大量的销毁。儒者作为既有之得利者,不再发展与儒学体系相违背的理论存在,以至于即使儒家内部之得势者也是寥寥无几。
四、法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集中在哪两方面
1、法家认为,法一旦颁布生效,就必须“官不私亲,法不遗爱”,君臣要“任法去私”。
2、其实,秦国的灭亡,真的不是秦始皇的过错,那是秦二世的问题。秦始皇何其冤枉!毛泽东也曾多次表态,说孔子和秦始皇相比,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子大多是讲空话,而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他不但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还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和各种制度。甚至有些制度还一直被后世沿用。可以说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他却被世人骂了两千多年,而骂他最多的两条就是杀了460个儒家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因此,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3、耕,即农耕。战,及作战。将这两项统既能提供国家的经济保障,有能加强国家的军事保障。农耕与战事被看做推动国家发展与前进的两个轮子。
4、他的个人品行值得尊敬,韩非的成就不仅在法家中是最高的,就其理论本身的严密性统一性和深刻性而言,即使在先秦诸子中也是最高的,但我们也知道,韩非本人在历史上的评价远远不如孔孟老庄,这与他倡导的这一套比较严厉的理论有关。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结合前期法家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建立了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三维一体的刚性管理思想体系。
5、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因而法家将“好利恶害”的人性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用赏赐、刑罚诱使、驱使人们“耕”“战”“告奸”,凡是生产粮食多的、杀敌有功的、揭发违法犯罪的,都可以得到官爵、田宅。任何人不论出身如何,只要努力按照国家的法令去做,就可以得到富贵荣华,而国家也能富强起来。
6、“术”是君王控制、管理、防范臣下的方法和技巧,是君王独有的,臣下不得与闻,闻之者有罪。
7、这些,说白了,就是权力集中到一人手里了;刑法加重了;让百姓重视生产,生产好了,有奖励;要想建功立业的人,可以去当兵报效祖国。
8、因此耕战是“治国之要”,千方百计奖励耕战,诱之以利,把民众引到耕战的轨道上来。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减轻农业税收,对于力耕者赏以重爵;采取愚民政策,使农不得不耕,力耕得利,力耕有赏。
9、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三者各有特点。而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10、一句话对法家思想进行评价的话,那就是中国文化成也法家,败也法家!法家对加强封建社会的统治是有功的,对中国文化中长期的封建专制的形成,是有罪的!
11、众所周知,光靠思想上的说教是很难控制人的。
12、法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13、21日下午课间休息期间,蔡毅臣老师在班主任赵东明老师的陪同下,在英杰交流中心一层大厅,与北京大学华商国学班的同学们亲切合影留念。
14、我们现在也是如此,重生产、重科技,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军工部署加强了,边防无事了,内无忧外无患,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富裕了,国家也就强盛了。所以,不管何时,强军、生产都是社会的首要着力点!
15、教育的“教”字,从子从攵,攵,就是手持戒尺轻轻敲打的意思。上所施,下所效,言是传,身是教。身体力行是教,以身作则是教,正身明法是教,上行下效是教。
16、在教育途径方面,法家重视在通过农战的实际斗争中,锻炼和增长人们的才干。并认为人们的智谋是在长期的作战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均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17、后来,商鞅在秦实行两次变法,主要内容是: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农战,凡勤于耕织而多缴粟帛者可改变原来身份;有军功者可授以爵位;实行郡县制;主张用严刑重罚以杜绝犯罪。但是他排斥道德教化,轻视知识文化的作用。他用发展观点看待历史,提出"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8、墨家:“有为”是墨家政治思想的基石。其政治思想可分为“治国”与“为政”两方面。论治国,墨家首先重视“身行”的社会作用。其次, 墨家很重视“ 誉” 与“ 诽” 的社会作用。如同墨家政治思想中的“ 治国”之论一样, “为政”之说在我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也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 墨家主张“ 尚贤” 以为政。其次, 墨家为政还推崇“ 义同”。再次, 墨家之为政, 崇尚“ 耕”、“ 织”, 重视生产。最后, 墨家还主张“ 节用” 、“ 节葬” 以为政。
19、(约前395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濮阳)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故称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20、相信:我们也一如法家人一样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得自己的人生成就!
五、法家思想
1、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法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法家伦理思想。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2、现在很多人将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中的“法”,当作现代文明体系中以尊重每一个人生命价值为基础的“法”,是大谬的。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本质是“整人”与“治人”。
3、战国时期,法家主要划分为齐法家和秦晋法家两大阵营。秦晋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教兼重;秦晋法家奉法、术、势为至尊与圭臬,齐法家既重术、势,又重法、教。
4、(2)主张以法治国,以法强国
5、C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他认为“法”和“术”必须以掌握政权为前提,而且必须为政权服务。答案为C。
6、也有支持世袭制,反对文人学而优则仕的慎到,在宋朝礼教日趋严密的情况下,自然不允许这种言论继续延存,有学者指出,始皇下令焚书,并无多大影响性。
7、所以,现代人,本身也要自我约束,努力学习。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很多时候,我们是要逼自己一把的。古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为学习,程门立雪,头悬梁,锥刺骨,三更灯火五更鸡等,都是讲一个人要想不落伍,要想做点事,就得不断的学习。
8、我认为两者都有很好的地方,并没有到低之分啊发家在清朝统一全国所起的不可灭的作用是即我们国家也沿用了法家思想,噢,什么重视法律,然后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噢,道德伦理,强调道德伦理治国,但是他真的也有他自己缺陷,所以的话,嗯两者都有各自优点,并没有高低之分。
9、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10、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春秋中期的管仲、春秋末期的子产、战国初期的李悝、吴起,战国中期的商鞅、慎到、申不害,以及战国末期的韩非。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的侧室公子,思维缜密但不善言谈,还有些口吃,见韩国国力弱小,多次向韩王陈述自己的政见,都没被采用,愤而著书,文章传到秦国,秦王嬴政大为佩服。后秦国攻打韩国时,韩非出使秦国劝秦攻打赵国以解韩之危难,被李斯、姚贾所害。
11、法家认为,“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力”力量决定一切,而力量来源于农耕和兵战。
12、(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
13、法家的思想主张:在政治制度上,法家主张郡县制。在统治思想上,法家主张以刑罚,和权术治国。
14、兵家:兵家上五度利,势,名,刑,法。下五度智、信、仁、勇、严。
15、比如,战国时的秦国,它为什么会统一六国,因为它历代帝王重用的人才都是法家的人。
16、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在这个混乱动荡的历史时期,思想界却空前活跃,文化极度繁荣。从先秦至汉初各思想学派总称诸子百家,诸子指各家代表人物或代表作,百家泛指思想家人数之多,儒道法纵兵等各家相互间不断冲突、借鉴、融合,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华文化之源,并一直影响至今。在各学派中,法家思想因其现实与冷峻历来颇受争议,客观地分析,任何学说流传两千多年到现在,必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与阶级局限性,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7、法家的立法排除了民众的参与,不能完全得到民众的认可,这样的法律在推行中面临极大的困难,那就必然要借助于权势,威严的权势于是成了法律的依靠和保证。韩非明确提出:“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也。”威势为君主所专有,那社会生活中的立法主体和执法主体就必然同一于权势君主。这样,法律完全成了权势的附属和工具,就只能屈从于权势。事实上,中国历史上许多昏聩残暴的君主始终没有受到过法的追究制裁,表明了法在最高权势面前的软弱无力;而历史上的许多变法者,不管变法内容如何,多在君权更替之后遭受厄运,也正表明了权势对一种法律拥有的决定权和终止权。
18、其实,谈到用法家来治世最成功的,当数各大武林门派了,他们在教弟子武艺的同时,门规也是相当严的,尤其对不肖门徒的惩治当是史上最严历的,我们看过的武打小说和影视剧里关于这方面的记述是非常多的。
19、第法家的历史观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道家、墨家和儒家的历史观都是朝前看,认为人类的黄金时代是上古时代,什么三皇五帝、尧舜禹才是大圣人,人们要想得到美好的生活,就要回到过去。而法家认为,历史是发展进步的,国家治理的政策必须要按照时代的发展来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
20、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期,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