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国藩简介及生平事迹
1、2022《曾国藩传》读后感心得1
2、2022《曾国藩传》读后感心得5
3、万宜堂位于荷叶镇峡石村,建造于曾国藩去世后的同治十二年(1873年),是由曾国潢主持建造的一座颇具明代风格、规模较为宏大的住宅,名字寓意“万代千秋”和“宜室宜家”。
4、读完《曾国藩传》,我对他有了初浅的认识,体会比较深的主要有四点,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
5、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6、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充文渊阁直阁事。
7、0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
8、老翁见状无奈,乃挺身就近曰,然则如此,吾下水,汝将担交于吾顶于头,待汝空身而过,则返汝,何如?即解衣脱履。
9、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10、同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绘像祀之。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11、《曾国藩传》是2009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萧一山。
12、因曾国藩是近代化建设的开创者,很多人对其生平事迹、为人为文研究比较多,当时中西医交流已经十分广泛,其身居高位,理论上在医学治疗和平常修养中有很多保障,但晚年却颇受疾病困扰,以至多病而亡。要厘清曾国藩是怎么死的,最重要的查找依据便是《曾国藩日记》。
13、咸丰九年(1859年)11月,曾国藩拟四路进兵之策,曾国藩攻取安庆,多隆阿、鲍超攻取桐城,胡林翼攻取舒城,李续宜攻取庐州。
14、一个人若是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皆有极伟大的表现,即足可称圣人。
15、因此,如果要探讨曾国藩是怎么死的,可以从其日记中一窥究竟。
16、春秋时期的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泛舟于太湖之上,飘然归隐,成为历史佳话;留侯张良帮助刘邦成就帝业,统一中国,奠定了刘汉王朝几百年的基业,最后自已也选择了归隐之路,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这都是功成身退的典型人物。
17、曾国藩是典型的浸润在儒家思想中、由科举制度选拔产生的官员,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臣事君以忠”,为大清帝国殚精竭虑。
18、1859年(咸丰九年)11月,曾国藩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9、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0、1857年(咸丰七年)2月20日,其父去世,曾国藩偕弟曾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在当年建“思云馆”。
二、曾国藩简介及生平事迹(2)
1、咸丰四年(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2、《曾国藩传》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3、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主要还是曾国藩所生活的时代限制了他,虽然另一方面也是时代成就了他。
5、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6、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7、咸丰十一年(1861年)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9月25日,曾国藩移住安庆。12月20日,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同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8、由此可见,这个“稳”字,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世界;不仅适用于用兵打仗,也适用于各个领域。
9、编辑:哈密机务段融媒体工作室
10、★《红与黑》读后感范文高中七篇
11、有恒堂座落在荷叶镇新建村的荷叶塘,建成于同治二年,是根据曾国藩“立志贵有恒”的家训而命名的。当年,曾国潢根据曾国藩的旨意,为长期在外作战的弟弟曾国葆买下这块宝地,营建有恒堂,由曾国藩出资修建。1862年(同治元年),曾国葆病死于南京军营中,因膝下无子,曾国潢就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曾纪渠抚给曾国葆作子,于是,曾纪渠继承了有恒堂。有恒堂在修建过程中比较讲究布局,内部设计也别出心裁,拥有“住在有恒堂,就等于住在花园里”的美誉。只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恒堂过去的模样已荡然无存。
12、他曾亲笔训诫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13、在曾国藩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喜欢把提高修养的做法具体化并罗列成条,以便于实践。
14、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有功,但这功劳是打折扣的,何况他治乱世用重典,以杀止杀,得到“曾剃头”之名,毁誉之间,难言哉!
15、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
16、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很有教育意义,他是取材于曾国藩和亲人写的信,里面言辞恳切,谆谆教诲。曾国藩全集新编的《曾国藩全集》正是依据大陆和台湾保存的这些资料,参照有关书籍整理而成,它的总字数约1500万字,大大超过了以前的《曾文正公全集》,是迄今为止我国出版的最大的一部名人全集。曾国藩传论述了曾国藩生平功过是非,探究其内心的历史负荷与无奈,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为读者了解曾国藩其人、其事、其文提供了极全面的参考。好像第一篇不是传记类的,但是我们也可能从里面看清楚曾国藩老先生的为人,其实也算得上传记类了。
17、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8、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
19、毛泽东称赞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20、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转侍读。
三、曾国藩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
1、咸丰十年(1860年)2月,曾国藩破陈玉成于太湖。由于两江总督何桂清放弃常州而奔上海,导致苏州、常州失陷。4月,清廷命曾国藩马上赶赴江苏,并先行赏加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6月,实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7月,命皖南军务归曾国藩督办。
2、邮箱:nntlgacxjs@1com
3、从字里行间感受阅读的欢愉
4、曾国藩从小并没有表现出多少超于常人之处,相反他个性内向、尤好报复、天生一对三角眼似闭非闭,人称“闭眼蛇”。
5、本期编辑:王开健,号湘中樵夫,湖南双峰县人。爱好剪纸、中国画。馆员、高级摄影师、县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湖南省剪纸协会会员、双峰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湖南省扎根基层优秀人才”扶持计划人选。
6、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率湘军轰塌天京太平门附近城墙10余丈,蜂拥入城,其他方向的湘军也缘梯而入,城内太平军或战死,或自焚,无一降者。
7、然而,曾国藩的精气神,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也早已不复当年饱满。老了,老了,虽然明知“两宫才地平常……皇上冲龄”,亦无可如何。
8、汉子曰,汝子担内不过果蔬,浸湿无妨,吾担内是京广贵货,浸湿一文不值,安能避让?
9、曾国藩在治军方略上苦费心机,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的就是要以此来维系军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绝对服从于自己的私家军队。所以他认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敌。”
10、曾国藩用兵可以用一个“稳”字来概括,左宗棠曾经讽刺他“于兵机每苦钝滞”“才短气矜,终非平贼之人”,但这样一个“结硬寨,打呆仗”的人,靠着稳扎稳打,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哪怕曾经三次兵败到想自杀,最后居然把太平军硬磕了下来。
11、注重人才培养,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后清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任务,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对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人称被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宗棠担心曾国藩会挟私报复担心粮草不及,然实非所料,曾国藩摒弃前嫌实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其师!
12、曾国藩的“口勤”就是他与人的相处之道。
13、曾国藩所说的“手勤”其实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14、曾国藩所说的“心勤”其实就是坚定的意志品质。
15、解读一个历史人物,离不开对其所处时代的认识和分析。曾国藩生活在怎样的时代呢?晚期的大清王朝,像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尤其是道光年间,外部,鸦片战争让中华帝国臣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颠覆性的打击;内部,腐败已经渗透了帝国机体的每一个细胞,四肢五脏,无不腐烂。内忧外患,腹背受敌。
16、0曾国藩的官场经历
17、曾国藩的传记,估计不少于十几个版本,这是其可阅可荐。
18、曾国藩所说的“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
19、同治五年(1866年),曾国藩奉旨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权身份,督师剿捻。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后来,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希望借此天堑消灭捻军。
20、同治六年(1867年)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六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四、曾国藩简介及生平事迹70字
1、晚清的时候民间起义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瞄准时机争取到了机会,他在老家通过人脉关系组建了最初的湘军,取名“湘勇”。除了操练湘军,曾国藩还写文章分析起义运动,从道德至高点动员一些读书人也反对太平天国运动。可惜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曾国藩曾遭遇挫折一度想要跳河自尽,被救回来之后重整信心和军队,最终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被赏赐黄马褂。
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津教案
3、我们刚才说,曾国藩通过“终身学习”这条路径,终于成就大业。这个路径意味着以中人之资,人人可为,但最终成之者甚少,关键就在于一个“恒”字。
4、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稽察中书科事务。
5、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27日,曾国藩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遣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此后,曾国藩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
6、立言。曾国藩初到京城,太平天国还没火爆,立德又太遥远太近乎扯淡。他最初的理想是以文章闻名于朝野,一扫文坛的颓风,做个愤怒的文青:“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此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将不肯为矣。”他的目标很高:“有所谓躬行实践者,始知范、韩可学而至也,马迁、韩愈亦可学而至也,程、朱亦可学而至也。
7、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8、同治元年(1862年)1月31日,曾国藩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四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五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六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太平军集结二十万人兵力,十月起大战湘军四十多天,未能取胜。
9、来曾国藩故居参观的游客基本上就是看富厚堂,去年冬天推出了白玉堂大大丰富了游客的眼光,但曾国藩家族的九处十堂还有一层神秘的面纱没有完全揭开。由于工作和爱好的原因我与曾国藩故里结下了不解之缘。去年曾国藩故居创建国家AAAA景区,我在荷叶住了4个月,心想这回一定要去看看九处十堂,但最终没有机会去。今年我多次专程开车去荷叶寻找九处十堂,终于找到了九堂,还有文吉堂没有找到。还是先将这九堂展示出来吧,下次一定要补上文吉堂。
10、身为一名铁警后辈,曾国藩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去借鉴和学习。我们铁警需要秉持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这样的道理,不骄不傲,持之以恒,在铁警这个岗位上不懈地奋斗下去,虽然前方道路迷雾重重,但我相信谦逊和努力定会冲破重重阻碍,不负韵华,抵力前行,为我的从警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11、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自我。曾国藩以“俭”字行之终身,毫无更改。我们应该以曾国藩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大力构建节约型社会,让“节俭”这朵美丽之花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
12、如此种种,才是曾国藩一生的真正“立功”所在。
13、寿夭看指爪,风波看脚跟;
14、2022《曾国藩传》读后感心得4
15、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2016年,北大全国各省录取人数33清华3205左右。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考北大清华的难度是比不上考上进士的。说曾国藩智力平常的怕是受野史或者民间流传的传奇故事影响。
16、曾国藩出身一般,天赋一般,但有大毅力,大恒心,百折不挠,在这一方面堪称后世读书学子的楷模。
17、虽然年轻时的曾国藩也记日记,但都是率性而为,断断续续,坚持并不长久。但在30岁后,曾国藩立志成为圣人,极度自律,在写日记这件上开始下功夫。且不光是记载一日之中的重要事件,还有诸多的反省,有时百余字,有时几百字,很像今天的“微博”。
18、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湘乡会馆。
19、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曾国藩一直用“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所许”来自嘲自己。相比而言,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20、咸丰五年(1855年)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于湖口,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跳船得免,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曾国藩愤怒至极,打算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曾国藩派李孟群、彭玉麟、胡林翼支援武昌,而自己亲自到江西招兵造船。7月,塔齐布卒于军营,曾国藩赶往九江,统帅他的部队。8月,收复湖口。9月,补授兵部右侍郎。
五、曾国藩7个小故事
1、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并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3、就像温家宝总理说的那样:“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
4、若平日盛酿不深,则虽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适之,不得不临时寻思义理;义理非一时所可取办,则不得不求工于字句;至于雕饰字句,则巧言取悦,作伪日抽,所谓修调立诚者,荡然失其本旨矣!以后真情激发之时,则必视胸中义理何如,如取如携,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须临时取办,则不如不作,作则必巧伪媚久矣。”
5、其癣疾,日记中出现最多的是癣疾,并且此症反复发作,在壮年时候就开始折磨曾国藩,令他寝食难安。现代医学表明,曾国藩罹患银屑病,此病在当时很是折磨,曾国藩公务繁忙,很多时候需要身穿繁琐官服应对,而癣疾的痛苦折磨着曾国藩,以至身体溃烂,反复发作。曾国藩认为此症跟饮食有很大关系,以至于只吃蔬菜,不吃肉蛋,有时候甚至只吃无油的蔬菜,只吃干米饭,这种营养上的不均衡应该是让其身体进一步恶化的部分原因。
6、咸丰元年(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咸丰帝诏群臣言得失,曾国藩进言“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又推荐李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再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帝的过失,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数日后复阅,才心服而纳谏,并对其加以褒答。5月,署刑部右侍郎。10月,充顺天武乡试正考官。
7、咸丰二年(1852年)正月,署吏部左侍郎。6月,充江西乡试正考官,途中因母丧归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11月,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
8、综合来分析,曾国藩体弱内虚,且患有银屑病、白内障、心血管等诸多老年病症,在中西医治疗中又左右摇摆,最后导致了死亡。
9、太平天国虽然破坏多于建设,但产生太平天国的土壤是清朝腐败的统治和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
10、《曾国藩(血祭、野焚、黑雨)》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11、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12、古人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13、他带头兴办洋务,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中国第一家翻译馆,先后共译书160种,介绍西方科技、文化知识;采纳容闳的建议,送出近代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其中包括后来的第一任民国总理唐绍仪、有“中国铁路之父”之誉的詹天佑等人。
14、中共党员,现任南宁铁路公安处办公室科员。平时喜欢阅读、绘画,擅长写作。
15、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
16、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17、也许因为之前看过相关信息,所以我看这本书,没有太多新鲜感,快速浏览,很快就看完了。
18、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巨大影响的人物。唐浩明为著名的曾国藩研究者,他的《曾国藩》一书使曾国藩这个长期被当代历史忽略的人物,重现在读者面前。本书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19、曾国藩不仅自己始终贯彻这个“忠”字,还把忠诚教育贯彻到军中。他深知依靠“武弁(biàn)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的大清军队,要打败太平军是不可能的,因此练兵时首重给军队注入“良心”和“灵魂”。他在中国军事史上,首先发明了“政治教育”,创立湘军之后,每逢三日、八日,都要把军队召集到操场上,进行政治动员。他亲自训话,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不得扰民。正是这支武装到思想的军队,彻底剿灭了太平军。
20、★曾国藩书籍读后感5篇600字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