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舆论监督
1、第三方在哪里呢?一个健康的社会中,法院和媒体应该是最主要的“第三方资源”,权利受到侵犯,普通人起码有两个渠道可以寻求救济,一是法院,一是媒体――也就是法治社会人们挂在嘴上的两句话:到法院告你去,到媒体曝光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由法官做出裁决。媒体应该成为另一种可依赖的“第三方资源”,站在客观中立角度,用符合新闻专业规范的报道,以事实和真相去“澄清谬误”和“明辨是非”。――可如果一个媒体平常看不到舆论监督,都是正面报道,都是歌颂赞美,人们怎么会把媒体看成是可信的“第三方”?
2、有的没有有效行使权力,履职尽责不到位,怕曝光以后被追责问责;
3、引导和技术投入上完善网络监测体系和法规制度。应该不断的完善网络舆情的监测体系,首先要建立配备像蚁坊软件这类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自动7*24小时监测,使得网络监测体系有一定的保障,使得网络监测体系的正常运行。保障网络信息的通畅,使得事情的真相能够及时的、客观的发布出来。此外,针对网络事件影响较大的后续管理问题进行重视和处理。
4、让公众知道的真相越多,人心就越有安全感,这就是舆论监督的最大意义。否则,平常看起来“岁月静好”,突然曝出一个大新闻,对公众的冲击将是爆炸式的。缺乏舆论监督报道的日常铺垫,人们会把问题想象得严重得多。这是舆论黑箱下的一种心理补偿机制,也是信息不对称下本能的心理防卫,对“突发负面”的报复性反弹。
5、白岩松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道,《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属性越来越弱了,最惨的一年里,《焦点访谈》只做不到60期舆论监督。在《焦点访谈》坚守19年的元老敬一丹也不得不承认,《焦点访谈》是渐变的,191998年的《焦点访谈》是有锋芒的,现在就变成了“你懂的”。
6、舆论监督是与党内监督有机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积极畅通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对于舆论监督,领导干部应当自觉接受、正确面对,这也是为官从政的一个基本功。
7、少数领导干部之所以抵触舆论监督,大体有这样几种情况:
8、舆论监督的客体,指的则是实施舆论监督的主体所指向的目标,新闻舆论批评与督察的对象。
9、权力与监督须臾不可分。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一方面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巡视监督常态化等制度性建设不断推进,一方面是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对权力的监督约束越发严格,各级领导干部也越发自觉接受监督。
10、时效性。舆论监督以其时效性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曾经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加强舆论监督制度建设,至少有三方面的制度建设需要加强:要有保障性方面的制度建设,明确开展舆论监督的制度要求、保障措施。规范性方面的制度建设,重点明确界定舆论监督的定位是什么、范围是什么、途径和程序是什么;要加强导向性方面的制度建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相统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二条第三款:公务员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七条第7款:法官应当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第八条第6款:检察官应当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11、“蝗虫式”围标如聚众火拼!一次得手能搂钱上千万
12、前几天,山东要求省级新闻单位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要求媒体要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不闻不问,不担当不作为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坚决予以曝光。——竟然发文要求媒体加大舆论监督力度,这个听起来怪怪的要求,受到了一些网友的讥笑。舆论监督是媒体的第一本能,就像猫捉老鼠、啄木鸟抓虫、老虎吃肉一样,不捉老鼠的猫,那还叫猫吗?那叫宠物猫。“媒体本能”竟还要发文去要求,这是对媒体的羞辱吗?当然不是。
13、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闻监督就敏感,其实质是个别地方部门和干部能力不足、担当不够。这些干部应该从根子上戒掉“舆论监督过敏症”,为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营造良好氛围,让舆论监督发挥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14、无论是维护社会稳定公平还是优化媒介传播市场,都需要批评性报道发挥实质性作用。
15、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我们期待,在多方努力下,舆论监督报道的阻力能够大大减小,推动各方面工作得到改善,切实助力社会发展在公平、法治、阳光的轨道上运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16、东北三省全部获批!机构改革均进入实操阶段
17、换一个角度看,加强舆论监督不仅是对权力行使的规范,也是对领导干部的保护。有的地方政务公开栏上写着“爱护我请监督我,关心我请批评我”的标语,细细琢磨,话语浅显道理深刻。
18、明明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报道,却被有的地方政府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个别地方干部这种“舆论监督过敏症”需要脱脱敏,涵养闻过则喜的雅量。
19、我曾经写过一篇评论,批评某地是“一个没有新闻的城市”,据说后来当地一个领导很不满地说:我们怎么可能没有新闻呢?我们只是没有负面新闻,而多是正面新闻。怎么可能呢?正和负是相对存在的,你能找到一张只有正面没有反面的纸吗?我说的“没有新闻”,当然不是指报纸上没有报道,而是指没有舆论监督类的新闻。没有新闻,权力和治理缺乏舆论监督的“修理”,一个地方的社会生态和官场生态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20、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
二、舆论监督是什么意思
1、长期以来,始终有人把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对立起来,一说舆论监督就等同于抹黑、污化和泼脏水,这种观念长期影响一些领导同志对公众和媒体监督的态度。
2、二失去了舆论监督,舆论引导越来越无力
3、舆论监督是媒体的第一本能,就像猫捉老鼠、啄木鸟抓虫、老虎吃肉一样,不捉老鼠的猫,那还叫猫吗?那叫宠物猫。
4、不少地方官员都跟我过聊过一个话题,他们觉得越来越怕舆情,因为现在很多舆情越来越“无规律化”,一篇自媒体报道就能点燃一个爆炸式的舆情,一间之间形成病毒式的传播,迅速发酵,迅速升级,迅速敏感化,迅速不可控,官方既有回应系统根本来不及启动,舆情好像就决堤了。不是不想“及时回应”,根本就来不及啊。黄金24小时,黄金12小时,黄金8小时,黄金4小时,纸上谈兵,根本没有用。此次YI苗舆情就是如此,一夜之间,像决堤的洪水一样蔓延成一片焦虑的汪洋。
5、百篇文章,频次之多,影响力之大,值得回顾。
6、对于媒体和记者而言,要善用、慎用舆论监督权,操刀相关选题时,不卑不惧,不骄不诌,把握好新闻伦理与职业素养。
7、让公众知道的真相越多,人心就越有安全感,这就是舆论监督的最大意义。否则,平常看起来“岁月静好”,突然在食品或药品安全上曝出一个大新闻,对公众的冲击将是爆炸式的。人们会怀疑平常的那些“好消息”是不是假的,即使问题并不严重,但缺乏舆论监督报道的日常铺垫,人们会把问题想象得严重得多。这种舆论黑箱下的一种心理补偿机制,也是信息不对称下本能的心理防卫,对“突发负面”的报复性反弹。
8、想到几年前类似的“求舆论监督”,四川纪委书记王雁飞跟当地媒体座谈时坦言:“主旋律不是说只大唱赞歌,批评报道有利于我们改进,批评报道同样是主旋律。”他说:自己在四川工作了四个月,还没有读到有关的批评报道,感觉媒体的思想还不够开放。他希望媒体加强监督,“包括针对我们的队伍,搞一些批评报道,没有问题”。
9、(相关资料来源于《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新华社》)
10、但实际上,舆论监督是改进公共治理的一种工具,没有舆论监督,这个社会的治理体系就不是完整的,没有舆论监督,一些隐藏的问题和细节,就不可能暴露出来,得到解决。
11、舆论监督的实质就是人民是否有权利充分反映自己的意见,是否有权利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进而言之,就是表明人民是否充分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这也是民主政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
12、《焦点访谈》不断在空白中摸索,一寸一寸地开拓舆论监督的空间。它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效途径,以电视的方式促进了民主法治的进程。
13、广泛性。监督主体存在于各种社会阶层、群体、组织乃至全体公民之中。同样,监督客体包括党和国家的一切政务、一切有关公共利益的事务,乃至整个社会思想、风尚等。舆论监督不受地域、行业限制。
14、投稿和垂询邮箱:cmchh1@1com
15、预防作用。舆论监督主要针对国家政治生活或社会生活中的不良行径。虽然舆论监督不像法律监督那样具有直接强制性和制裁性,但也能较早地发现不良行径,及时地制止危害社会公德的丑恶现象发生。
16、监督报道绝不是为了制造麻烦、放大矛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帮忙不添乱,才是党媒开展舆论监督报道的初衷与目的。山东各媒体开展的包括“大众调查”“问政山东”“今日聚焦”等栏目,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热点。有不少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反映,媒体监督让一些工作开展起来更顺畅了,让干事创业更有劲头了。
17、新闻记者所接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使他们观察更敏锐、思考更全面,由此而形成的结论也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18、权力与监督须臾不可分。
19、舆论引导,不是想引导就能引导,引导是需要“资本”的,这个“资本”就是公信力。公信力的本质在于,说了别人会信,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对于媒体来说,就是通过日常报道证明自己是一个说真话、报道事实、捍卫公共利益、负责任的媒体。——而这种公共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舆论监督报道所形塑,激浊扬清,鞭挞丑恶,揭露腐败,追问真相,回应民众的诉求,尊重公众的知情渴求,与民众有着良好的互动。权力是依赖的函数,公众充分依赖一个机构,遇到问题去寻求曝光,有疑惑时向其寻求确定并权威的解读,这个机构就拥有了公信力。
20、“日常顺畅的曝光”会让人放心,前段时间一句话在网上被广为传播,代表了一种人心:报纸干净了,社会就脏了;反之,报纸上脏,社会反而让人放心。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三、舆论监督原则
1、媒体做舆论监督,就像啄木鸟给树木“看病”,合理及时的“治疗”能让大树根强体壮,避免病症蔓延加深,“拖挡拒压”只会延误“病情”。只要媒体立场公正、方式合情合理、监督有理有据,就理应得到配合维护。
2、没有新闻的地方,尤其是官员,一定缺乏面对媒体和公众诉求时的回应能力。对于官员与媒体的关系,著名新闻发言人武和平先生有个很妙的比喻,他说官媒关系就好像合作开一辆车,官方是踩刹车的,媒体是踩油门的。车要稳稳往前开,需要刹车和油门的精妙配合,媒体通过曝光推动问题的治理,官方通过回应避免舆情爆炸,就是刹车的功能。没有新闻,缺乏舆论监督的推动,一个地方平常死气沉沉,一旦出事,往往是爆炸式。而官方由于平常缺乏舆论监督的“修理”,舆情面对往往呈现出“不敢说、不会说、不愿说”的傻白甜状态。
3、点击右上角“...”→
4、A,B,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规定,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捏造、歪曲事实;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5、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却具有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力量。新闻媒体亦称大众媒体,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新闻媒体包括纸质媒体(报刊)和电子媒体(广播、电视)两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作为“新电子媒体”的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媒体类型。
6、很多地方已经渐渐品尝到了舆论监督凋零的苦果和恶果。媒体通过批评报道给社会种牛痘,在暴露问题中给社会排毒,在释放压力中完成“减压阀”功能,在客观报道中给国人一面正确看待自我和他者的镜子,避免自上而下的认知失调。舆论监督的调零和缺失,带来了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7、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舆论监督与司法、立法、行政并成为国家的四大权利机关。
8、专业性。新闻记者所接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使他们观察更敏锐、思考更全面,由此而形成的结论也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相对于群众监督的自发性,法律监督的事后性来说,舆论监督更具专业性,能取得更好的监督效果。
9、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
10、网络舆情的主体监测办法
11、然而,知与行之间,有时难免存在差距。个别领导干部对监督或多或少存在抵触,尤其是在面对舆论监督时。在此前的监督性采访中,笔者就曾遇到个别地方领导干部的“抵触”,面对事实或顾左右而言他,或试图找关系“灭火”,在他们眼里,舆论监督是来“找茬儿”“挑刺儿”的,“来者不善”,于是“能躲就躲,能蒙就蒙,能瞒就瞒”。
12、关注“传媒茶话会宠粉号”,热点文章及时送达
13、失去了舆论监督,连个镇长都可以无法无天!
14、这家公司的问题,以及公众在网上的诉求,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日常舆论监督畅通,媒体对这种涉及重大民生的企业和领域的监督没有障碍,出一点问题就会被曝光,民众不会有这样的焦虑,新闻也不会是“爆炸性”的。一方面,日常的舆论监督会对企业形成约束,更重要的是,“日常顺畅的曝光”会让人放心。前段时间一句话在网上被广为传播,代表了一种人心:报纸干净了,社会就脏了;反之,报纸上脏,社会反而让人放心。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15、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早有论断,他在浙江省工作期间,发表过一篇《领导干部要欢迎舆论监督》的文章,文章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欢迎舆论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通过运用舆论监督,改正缺点和错误,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16、今天(10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舆论监督》的文章。
17、去年以来,新闻舆论监督在推动山东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助推山东高质量发展方面,作用愈加明显,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开展工作的有力“促进者”和“监督员”。
18、人民日报:“00后”的身上有着与以往年轻人不同的气质
19、这四位副省级领导,身份不一般
20、今年1月1日,人民日报进行了新一轮改版,“读者来信”版从原来的第20版提前到第7版,由每周二调至每周一见报。这足以看出党报对“读者来信”版和舆论监督报道的进一步强化。
四、舆论监督具有监督机关所不具有的特点他们是
1、这四种监督,既目标一致又相对独立,既各司其职又优势互补,既相互制约又共同作用,各有各的特点,相互不可替代,彼此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严谨周密的监督网络体系,形成了监督的整体合力,发挥出监督的整体优势。
2、当然,媒体要报道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只是批评和监督,也有阳光、温暖、柔情和岁月静好,总之,要客观地反映这个真实的世界。在媒体公共性和公信力的塑造中,舆论监督报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没有监督,没有批评,没有问题,媒体呈现的肯定不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话说得有点儿极端,但现实是,当人们从媒体报道中读不到真实、真诚和真相时,对媒体说的所有话都会持一种保留态度,媒体也就没有了公信力。
3、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舆论机关或运用舆论工具,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除对社会不良现象批评外,重点是对权力组织与决策人物的监督。
4、文章指出,舆论监督能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对于一些“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党纪国法之外多一道舆论监督,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啻为一种有效选择。
5、针对新闻媒体首先,新闻媒体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依靠人民群众完成社会舆论监督。其次,开展社会舆论监督工作要直面问题。新闻媒体应当肩负起社会哨兵的使命,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曝光力度;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敢于揭露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将落脚点放在解决矛盾、改进工作上,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6、媒通社(ID:mts1000)认为,这条消息之所以引起很多媒体人的注意,与近来批评性报道的清冷有关,事实就摆在眼前,当下的监督报道由于空疏甚至在真实性等基本品质上持续受到质疑,正陷入困顿之中。
7、还有,舆论监督的凋零,也使当下传统媒体面临的最大危机,很多新闻在传统媒体上看不到,人们只会进一步抛弃媒体,塔西陀陷阱进一步加深。
8、广泛性。监督主体存在于各种社会阶层、群体、组织乃至全体公民之中。同样,监督客体包括党和国家的一切政务、一切有关公共利益的事务,乃至整个社会思想、风尚等。
9、哪些报道直击痛点,立竿见影?
10、出一点问题就会被曝光,民众不会有这样的焦虑,新闻也不会是“爆炸性”的,“日常顺畅的曝光”会让人放心。前段时间一句话在网上被广为传播,代表了一种人心:报纸干净了,社会就脏了;反之,报纸上脏,社会反而让人放心。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让公众知道的真相越多,人心就越有安全感,这就是舆论监督的最大意义。
11、朱镕基总理曾在20年前为《焦点访谈》题下16字寄语: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作为中国民主法治进程中的一个特殊产物,《焦点访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承担了远超出一个电视栏目所能承担的观众托付。
1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以舍弃正常的舆论批评为代价,本质上,正面导向意识与批评性报道的目的是趋同的。
13、4亿条开房记录疑泄露,拿隐私当买卖?
14、领导干部须习惯于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及时解决舆论反映的问题。个别领导干部与其在舆论监督来临时花费精力“找补”“灭火”,不如平日里依纪依法办事、保持清正廉洁,把精力和心思用在为民服务上。
15、政治领导集团或权威人物,按照人们的意愿,提出某种主张或号召,并引起广泛共鸣,也可转化为社会舆论。这两类舆论形成过程,实际上在相互转化,或先从群众中来,然后经权威方面传播到群众中去;或经过权威方面的组织和动员,然后再传播到群众中去。
16、并不是网友猜想嫌疑人,警方第一时间肯定也会怀疑他,又不能随意拘捕,还得安排人24小时严密监控,还不能打草惊蛇。
17、《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决不能拒绝监督、逃避监督。”领导干部须习惯于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及时解决舆论反映的问题。个别领导干部与其在舆论监督来临时花费精力“找补”“灭火”,不如平日里依纪依法办事、保持清正廉洁,把精力和心思用在更好为民服务上。
18、刘秀当年饿了一夜的山西穷村,现在能吃饱吗?
19、作者:新华社记者郑生竹、杨绍功
20、对舆论监督的“反感”,源自对监督工作的“敏感”。少数地方基层干部为迎合上级领导“更看重成绩成就”的心理,长期报喜不报忧;个别干部对舆论监督有偏见,认为媒体只能“抬轿子”不能“扯袖子”;还有部分地方片面以负面舆情多少考核下级工作,导致基层干部滋长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
五、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关系
1、在此前的监督性采访中,笔者就曾遇到个别地方领导干部的“抵触”,面对事实或顾左右而言他,或试图找关系“灭火”,在他们眼里,舆论监督是来“找茬儿”“挑刺儿”的,“来者不善”,于是“能躲就躲,能蒙就蒙,能瞒就瞒”。
2、中央新增“负面清单”,给党员干部划出了哪些红线?
3、舆论监督是与党内监督有机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4、要求:格式统一为“微提案:#话题#+内容及理由”,140字左右。
5、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
6、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7、在信息日益丰富的情况下,舆论批评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人们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辩、辩驳乃至争论,即众多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8、在2018年7月27日大众日报刊发的《“决不能来回踢皮球折腾群众”》文章中,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指出,大众日报的舆论监督报道对临沂市的工作是促进和支持。时任德州市市长陈飞在会议上表示,政府抓发展,发展靠环境,没有好的营商安民环境,什么项目也落不下!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认真对待媒体监督,欢迎他们提出意见,以此为契机改善工作。
9、负面舆情准确预警:对于不同舆情主体发布的负面、敏感等声音,全网舆情监测平台可通过语义自动识别,支持微信预警、短信预警、客户端预警以及邮件预警等多种方式,有助于用户及时发现负面,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将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
10、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在回答记者提问
11、编辑:纪海涛/审稿:王运宝
12、对于舆论监督,领导干部应当自觉接受、正确面对,这也是为官从政的一个基本功。
13、作者:梁修明深圳市宝安日报社宝安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
14、便捷。发达的传播系统可以在数小时到数日内产生监督效果,干预最为迅速,这是其他监督形式无法比拟的。对报纸来说,今日的事件明日可以见报;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说,可以做到现场直播。而且舆论监督的工具比较特殊,公众可以使用的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手机等可移动设备,对被监督者的言行举止、被监督事件的真情实景进行现场记录,将实况客观、形象地再现于大众面前。
15、茶茶阅读最多、分享最多、精选最多、留言最多的
16、整天被那些文章熏,眼中都是这厉害了那厉害了,美国人每天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起码尿10多次,欧洲人动不动就为中国的成就震惊流泪,印度日本动不动就跪就晕。——眼中都是这些浮夸风式的放卫星,都是各种马屁精的表白,久而久之,正像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所言,忽悠了自己,忽悠了领导。――反正别人是忽悠不了的。整天熏在这些文章里,能理性吗?能冷静吗?能客观看待自己吗?如此扭曲了世界扭曲了自己,能有一个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吗?
17、心动不如行动,快来参与吧!
18、舆论监督不受地域、行业限制。监督对象和内容的广泛性使得舆论监督具有广泛的选择性,受限制少,监督面最广。
19、如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长陆昊在面对记者就“天价鱼”事件的提问时表示,“一部分基层干部和企业经营者,在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方面的意识不够……事情出来了不是坏事,对黑龙江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是一次进行深刻反省的机会。”
20、所以,舆论监督的主体是民众。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就是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在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还规定了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只有民众畅所欲言,言论自由的权利和批评建议的权力不受阻碍,才能形成有力的舆论监督机制。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