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什么
1、法哲学是德国古典社会政治哲学的主要形式。法权理念的现实化就是自由意志。任何定在只要是自由意志的定在,就是法。《法哲学原理》把法权分为抽象法、道德和伦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种法权,反映在不同的阶段实现人的自由意志,而且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更加具体和真实。抽象法阶段只有抽象的形式的自由,道德阶段发展为主观的自由,伦理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统意志自由达到充分具体的实现。
2、客观精神是以自由意志为前提的普遍精神,也就是人类精神所创造的社会、国家、政治法律制度、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
3、黑格尔要求用公正的态度尊重和忠于原著的材料,每一个时代有其自身的主导原则,不能把后来的原则强加在前人的思想上面。哲学史研究不能没有整体框架理论和哲学家自己的判断。他最后还批判过去哲学史著作只钻研文字文法意义。
4、这就是“概念”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5、问题到了这里,我们就好解释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实有做一个现在,那么,这个时候,那个实有就存在一个前者,还存在一个后者。作为这个前者的就是那个“自在之有”,这个自在之有,作为一个尚未被规定的有,它正在走向现在的“实有”。作为这个实有的后者,它就是那个自为之有,作为这个自为之有,它作为同一性,就是把那个“非有”规定为“自己”。这样就是把那个“非有”中不是现在“实有”的东西给释放出来,而这样一来,这个实有,它就是一种“变”,在这个变中,它仍然保持自己的这个“自己同一性”。
6、主奴关系在自我意识中的解体,使得主人和奴隶在思想的王国中寻求自由,当同一个思想主体内部发生分裂就产生了苦恼意识。苦恼意识就是宗教意识。黑格尔用彼岸世界的个体与彼岸世界的本质之间的矛盾说明犹太教、早起基督教和中世纪的自我意识。在矛盾的第一阶段,人们为了彼岸世界而牺牲现世的自由和利益,但是永远也不能达到彼岸世界。在第二阶段,普遍的本质在耶稣基督身上变成个别的形态,于是出现了基督三位一体上帝,但耶稣升天后,上帝个别、不变的形态在现实中消失了。在矛盾的第三阶段,宗教意识由对彼岸的内在体验发展到对彼岸世界恩赐的享受,最后过渡到对恩赐的感恩。
7、一晃二十年的光阴过去了,我等当年的研究生现在已成为大学教授,张先生、杨先生却早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以八十岁高龄,长期患有腰肌劳损等病,又不会电脑打字的杨先生硬是一笔一划地译出了黑格尔的这本《精神哲学》,实在让学生感动不已!当打开人民出版社张伟珍女士寄来的这本书时,读到的却是如此深沉而又不失晓畅的文笔,真让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8、考察人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到绝对知识或真理目的的手段。认识论哲学的一个思想根源是害怕错误,以为真理在一方,错误在另一方,于是总要设想一种可以避免和排除错误的方法,以便能够接近真理。
9、理念阶段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包括生命、认识的理念和绝对理念三个范畴。生命是直接形式的理念,只有把生命纳入辩证法的范畴,才谈得上认识。认识包括理论理念与实践理念,认识的目的是扬弃两者的片面性,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真理。
10、Miss徐应该会一直记得上课时坐在角落里看《小逻辑》的秦大神。
11、黑格尔的核心思想是:万事万物,包括思想、宗教、艺术、科学、经济、制度、社会,都始终处在变化之中。事物变化的基本原因在于任何情形内都包含着矛盾因素.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2、表现主义的渴望在赫德尔这里得到了最激烈的表达。
13、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14、黑格尔认为,“逻辑”的起点是概念;冥顽不灵的理智、无意识的理智,是展开了的概念;自然是逻辑观念演化成精神所经过的转化阶段;然后,体现或外在化于自然中的观念,复归于自身而变成为精神——在精神中观念向自己显示自己。
15、在《逻辑学》中自在之有和自为之有,是一对对立的规定。作为这个二者对立的同一性,就是“实有”。而为他之有,是作为某物的两个环节规定之一。也就是说,某物作为某物,一个环节是为他之有,一个环节是自在之有。所以,问题的要从“实有”的规定讲起。
16、自由是指能够在否定中肯定地保住自己并成为自身同一。精神在与自然的对立中取得自由,与人类精神同一。精神扬弃了自然,进入人类精神领域。首先,它通过认识自身而自由,这是主观精神;其次,它通过创造世界而自由,这是客观精神;最后,它在自在自为的存在和自我创造的统一性中实现自由,这是绝对精神。
17、主观精神是人的意识中认识自身的活动,分为灵魂、意识和自我规定着的精神,最后结果是自由意识的形成。
18、麦克库恩柏克的政治哲学(郭飞译)
19、现象是扬弃了内在的本质,把本质表现于外,而本质在现象之中。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就是现实。现实因为具备了存在的必然性,因此也叫绝对,是缺乏能动性的实体。他还在现实本身中讨论可能性、偶然性和必然性,在绝对的关系中讨论了实体与偶然性、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他认为,本质论的范畴属于必然性的王国,在最后一个范畴的相互作用中,一方既是作用又是反作用,既是对方又是自身。
20、换言之,这个“无规定性”自身,它才是那个“有”的规定性,是那个规定“有”的东西。而对思维本身而言,无论说这个“绝对”被规定为“有”,或者被规定为“无”,都不是这个思维本身,而只是思维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肯定,一个是作为“否定”,表现出来的是思维的二重性。所以,对思维本身而言,思维的真理,就是两个方面的统一。也就是说,这个“绝对”它既是作为“有”——这个直接性,又是作为“无”,那个无规定性自身。而这样一个统思维把它规定为“变易”。
二、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怎样被描述的
1、这个具有全面性,完全的思维,它就是作为“理性”——思维本身。对思维本身来说,作为理性的规定——“变易”才是一种完全的规定性,是对“绝对”的全面的,完全的规定。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就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3、“绝对精神”有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与此相对应,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包括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逻辑学由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部分构成,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属于逻辑学的展开。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精神哲学研究人和社会。
4、黑格尔认为绝对正确的标准错误处:直观的标准即认为正确的前提是自明的;2逻辑的标准,即认为正确的前提具有可以通过逻辑论证的必然性。他说,哲学的起点只是就研究哲学的主体的方便而言,至于哲学本身无所谓起点。为了研究方便的目的而设定的起点,必须贯穿于始终;起点不仅仅是起点,它还是终点。
5、但在黑格尔来,一般人说对它们最不知是可以的,但对哲学而言,停留在这种“熟知却不真知”的状态是不允许的,因为哲学就是要把这些最普遍的纯概念带入理解,不理解它们,就不理解事物的真正本质,哲学就不成其为哲学。黑格尔认为,纯粹概念就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核心,“自然”和“精神”都只是这一“根本”和“核心”展示出来的“现实性”。在这个意义上,即从纯粹理念上,“逻辑学”是“本质”、是“灵魂”,而“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是“应用逻辑学”。
6、理性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统意识第一次发现世界是它自己的现实世界。这一阶段经历了观察理性、行动理性和立法理性三个阶段。
7、黑格尔把哲学思维的自由、哲学前提的直观性以及逻辑论证的必然性结合起来。如果说,传统的形式逻辑的证明是直线式的推理,那么黑格尔的逻辑学体系就是范畴的圆圈式运动。这个体系的真理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由贫乏到丰富、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
8、实体只有经历了克服对立面矛盾的全过程,把所有环节都包含于自身,才成为绝对的整体。上帝的活动和生活不是自己爱自己的游戏,而是充满着否定物的严肃、痛苦、容忍、和劳作。上帝存在不是一个孤立的判断,而是辩证推理的过程,只有把所有完善的概念都统一在上帝的主词之中,才能达到关于上帝即实体的绝对知识。
9、史蒂芬·史密斯(StevenB.Smith)著
10、本书的核心是史密斯的一个主张,即对黑格尔而言,首要的政治权利是承认的权利。这样的权利"不仅仅是现代国家的一个偶然特征,而是其内在灵魂和目的"(第123页)。“承认的权利”的概念植根于先前的人格概念(大概包含了某种自由和理性选择的能力)。这种能力本身就赋予了人被他人尊重的权利;公民必须认识、承认并保证另一个体是"自由人格"的化身。其结果就是斯密所说的,对"权利的实质性辩护",这与霍布斯式或康德式的权利理论大相径庭。
11、黑格尔经常不断地说,绝对被规定为“有”、“无”、“变”“实有”等等。也就是说,作为逻辑学的,研究的的对象是“思维”的本性,研究的是思维这个理念的规定性。对《逻辑学》来说,它是有一个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对思维来说的前提,也就是思维的对立面,作为那个思维的对象——“绝对”。
12、3应用逻辑学:自然哲学、说明绝对精神如何被异化为自然的运动;精神哲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在人类社会和精神领域显现运动的。
13、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是他这句名言,理解了这句话,也就打开了进入他那宏大体系的大门。“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即所谓的“存在即合理”,在黑格尔那里,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的,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而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为现实,因而一切现实的东西就都是合理的。同样,按照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一切都是暂时的,都是要变化的,那么凡是现存的,都是要走向灭亡的。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历史就是变化必然发生的舞台,变化总是从不完整朝向完整发展——朝向整体性、同一性和自由。
14、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他认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表现。他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
15、但在《逻辑学》,黑格尔不认为这个客体为客体,因为黑格尔认为,客体的对立面是“主体”。而作为逻辑理念的应该是“绝对”——那个完全的、自足的,不需要主体存在就存在的那个东西——作为绝对的东西。所以,黑格尔认为,逻辑的对象,作为前提的是“绝对”——那个作为无限的东西——自己限制自己的东西。而这个作为绝对的东西,作为思维对立的东西,它就是一个“尚未被规定的东西”,这样的一种状态就是一种“无规定性”的“绝对”,而这样的一种“无规定性”,它同思维对立,这样的一种对立就是作为“直接性”。这样的一种“直接性”,就是作为思维的对象。或者说,对《逻辑学》的开端而言,作为“绝对”,它呈现给思维的就是这个“无规定的”“直接性”。
16、翻译:Deepl机翻;哲泓校对
17、二:一代人分享的渴望与黑格尔的脱颖而出
18、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我人对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或者现象的反映即:“概念”都是具有自身内在不停地自身否定自身的特性!
19、本书译事本来是姜佑福君承接下来的,但是由于他诸事缠身,遂在译了一部分之后,邀我加盟,约定各译一半,后来,他职务变动,更是日不暇给,无心眷顾翻译一事,又和我商定,接下来由我单独负责译完。具体地说,本书导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三章前二节由姜佑福翻译,经我校订,剩下所有部分都由我翻译。感谢我的学生姜超,通读了译稿,并在行文上提出许多有益的意见。尤其感谢本书责任编辑罗庆兄,他的敬业精神和耐心,让我在翻译、出版过程中感觉非常愉快!由于我们对于黑格尔的理解、我们的外语能力以及翻译过程颇多曲折,译文容有错误,还请方家、读者不吝赐教!◼
20、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黑格尔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使保守派感到欣喜若狂,而使激进派感到愤怒,因为黑格尔并没有得出‘凡是现存的都是要灭亡’的结论,这是黑格尔的保守性,但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必然要得出这样的革命性结论,这是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其实,黑格尔用保守性的话语说出了非常革命性的结论。黑格尔哲学的双重性(保守性与革命性),与德国资产阶级的双重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对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性)的反映”。
三、黑格尔哲学内容及意义
1、布莱斯历史与法理学研究(褚蓥译)
2、比如,王阳明最重“心”这个东西,在王“心”不是概念,否则不能活动。而黑格尔从没有说他的思想核心是“心”,黑格尔自己强调“绝对理念”才是基础。用最通俗的例子来说,王阳明的“心”可以放冰箱里,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就不能放冰箱里。
3、唯心论大部分与黑格尔有关系。尼采又进一步发展了唯心论并且有一部分与神论拉上了关系。比如释迦牟尼的唯我独尊就与黑格尔的思想异曲同工。都是强调世界的存在是因为人的思想存在,如果人的思想不存在了世界的存在与否就没有任何意义。
4、赫伯特权利的哲学史(王涛、黄涛译)
5、海德堡时期(1816-1818)黑格尔开始了教授生涯,德国的教授不像今日中国教授以课题和发表论文为主业,而是以给大学生上课为主业。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给大学生讲授了哲学史、法哲学、美学、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他为这些课程编写出的讲课提纲,被冠之以《哲学科学百科全书概论》(一般简称为《哲学全书》)于1817年出版,后来在1827和1830年重版了两次,并作了重要修改。除了这一标志其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外,黑格尔还发表了政论文《评1815年和1816年符腾堡王国等级议会的讨论》(一般简称“等级会议”论文),坚持要从自然法立场确立君主立宪制,批评邦议员们从实证法立场要求恢复法国革命前的旧法制的错误要求。
6、黑格尔是从学习哲学与神学开始步入学术世界的,不过,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也一直是西方文化的核心。黑格尔整个哲学思想的孕育、发生和发展,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当然契机是现代性。与其生活和工作的地点相关,黑格尔一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如下8个时期:图宾根时期(1788-1793)、伯尔尼时期(1793-1796)、法兰克福时期(1797-1800)、耶拿时期(1801-1807)、班堡时期(1807-1808)、纽伦堡时期(1808-1816)、海德堡时期(1816-1818)和柏林时期(1818-1831),每个时期各具特色。
7、这样两种渴望在赫德尔和康德那里被推向了各自的极端,另一个层面的渴望出现了,一个属于费希特,谢林的渴望,属于早期浪漫派施莱格尔,荷尔德林,诺瓦利斯的渴望。当然也是属于黑格尔的渴望,这个渴望是一个“合题”,赫德尔和康德的“合题”。
8、黑格尔的《逻辑学》三大理论: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9、“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一切万物的起源,是宇宙的本质与理性的绝对形式,是贯穿于世界万物的规律。也就是说,“绝对精神”是主客的统既是唯一的、普遍的实体,也是自我认识的精神;是无所不包的整体,既是永恒的自身中存在的,又是回复到自身和被回复到自身的同一性。
10、新征程:明确新目标谱写新篇章(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11、自然界始终贯穿着精神的运动,它才不是偶然性和杂乱无章事物的堆砌。自然界是一个活生生的系统,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分机械论、物理论和有机论三部分,它们分别与逻辑学的客观概念的三个环节—机械系、化学性和目的性相对应,也就是说客观概念的应用。
12、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13、知觉的特点是用一个“事物”的概念来把握个别事物。但把事物看作可感性质的集合,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意识与对象、一与多、属性于本质、真理与错觉、自在物与为他物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指向事物的内在本质。
14、绝对精神分为艺术、宗教和哲学。三者都以绝对精神的无限性作为对象,所不同的是它们把握绝对的方式。艺术在直接性中把握绝对,以感性形象化的方式呈现真理,因而是对绝对精神的具体的直观。宗教以表象的方式把握真理,在人与上帝的关系中呈现绝对。哲学是艺术与宗教的统哲学以概念的方式把握真理,完全达到了绝对精神的自由和真理。
15、按照黑格尔《逻辑学》的讨论方法,概念作为规定性,都是作为作为有限的规定性,而作为有限的规定性,它的规定性都取决于它的限定方,也就是对立方被规定的。所以讨论规定性,还是首先要指出它的对立规定是什么。
16、阿里森康德《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评述(李淳玲译)
17、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精神哲学》的翻译出版,《哲学全书》以系统的形式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对黑尔哲学体系的理解将会更加全面和深刻,但愿将会超越以情绪化的爱恨来对待黑格尔的时代。
18、黑格尔的《逻辑学》提炼出了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而这三个规律内部也是一个正反合的逻辑关系,量变质变的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规律,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事物发展规律,而这三大规律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余两个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展开的形式。
19、相互承认欲望是类意识,但一个自我不可能普遍低获得其他自我的承认,要求承认的欲望于是成为生命个体之间的生死斗争。生死斗争的结果是胜利的一方成为主人,失败的一方成为奴隶。主人是为得到普遍承认的冒险献身的自主意识,奴隶意识是苟活求生的依赖意识。主人只有被奴隶所承认才有自主意识,而努力的依赖意识在于顺从主人的意志。主奴关系是精神现象学的精彩篇章,是运用辩证法的典范。黑格尔用思辨的语言说明了阶级的起源、劳动的异化及其价值、劳动的创造历史和造就人的过程等具体道理,说明了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如何趋于平等和自由的。
20、黑格尔有生之年一共出版了五本著作:《论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之间的差异》(简称《差异》)、《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简称《哲学全书》,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法哲学原理》。表面看来,《精神哲学》只不过是《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中的一个部分,但究其实质,却应是黑格尔被载入史册的“符号”。
四、黑格尔哲学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1、布雷特自由、权利与自然(杨天江译)
2、但是,那时我们有的研究叔本华和尼采、有的研究海德格尔,而我则主要研究刚刚被介绍进来的伽达默尔,所以,当时并没有认真阅读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原著。后来我考入杨祖陶先生门下,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博士论文做的是谢林,依然没有专门研究黑格尔,好在无论谢林还是伽达默尔,都与黑格尔哲学关系紧密,才一直没有远离黑格尔。
3、按照黑格尔最初的想法,《精神现象学》是其整个“科学体系的第一部”,是整个哲学的“导言”,但同时,它又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在他当时给谢林的信和后来的《小逻辑》中都表达了这一定位。但是在1808-1811年他为纽伦堡中学所编的《哲学入门》和1817的《精神哲学》中,《精神现象学》却只是“主观精神”的一个环节,是“类学”和“心理学”的中介。
4、这样的一段话里我可以发现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生命之流和主客体分离的统一”另一个问题是一代人的渴望,渴望即是这种统一的渴望,而渴望之下蕴涵着两个渴望“表现主义的渴望”亦即“单纯的生命之流”和“主体和客体分离的统一”的渴望亦即激进自主性的统一。
5、朱炳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逻辑
6、在此,黑格尔再次提出了他的辩证法要素:这里的正题是主观精神,探讨个人意识的成长、心灵的内在机制,黑格尔在他早期著作《精神现象学》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这方面的问题;反题是客观精神,探讨法、道德、国家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两本著作就是对他这方面思想的具体发挥;合题是绝对精神,研究领域是美学、哲学与宗教,黑格尔的相关著作有《美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
7、博比奥霍布斯与自然法传统(朱学平译)
8、然而启蒙运动在德国就有了自己的思想风气,激进的启蒙是在假定了人的主体性和力量的齐列信心中发展了起来,然而正如泰勒所言这种“信心”却并不存在于资产阶级缓慢的发展,在宗教上体现在了由埃克哈特到丢勒经过泼墨的虔信派的宗教,虔信派在一开始就与法国的标准的启蒙运动有了鸿沟,它促成一些最伟大的启蒙运动者的思想,比如莱辛的《智者纳坦》是对超越教条差异,独立于“冷漠的书本知识”的某种理性的和人道教的一份呼吁书,那种宗教既有来自启蒙运动的理性,又有来自虔信派的灵性因素,而《智者纳坦》对于青年黑格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9、伯尔尼时期(1793-1796)和法兰克福时期(1797-1800),是黑格尔早期哲学原著从康德思想中独立出来予以确立的时期,前3年和后四年同样重要。大学毕业后做家庭教师似乎是当时一般人的必经之路,真正开始进入社会工作,养活自己,平常不过,但对于黑格尔而言,却是其反抗命运的一种坚定选择。因为他大学毕业取得了神学“资格”,本来是可以在神学界谋求一个牧师岗位或神学“助教”职位,但他显然对做牧师毫无兴趣。不过,这三年时间对黑格尔的刺激也非常大,首先是费希特在这几年内迅速成为继康德之后的一个重要哲学家,登上了耶拿大学哲学教授的讲席,而谢林也在费希特之后风起直追,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开始谈论超越康德又超越费希特的话题了。
10、 黑格尔以辩证法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绝对唯心主义概念,即是包含在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之上的绝对精神。他认为整个世界的进程是精神的自我发展。这种自我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11、对于黑格尔而言,表现主义绝不仅仅是人全面的反映自然,而是宇宙精神借以完成自我表现的手段。泰勒指出,黑格尔的上帝并不是传统有神论的上帝,而只是一个精神,精神只能通过人而活着,但是人只有在把他看成是一个较大的精神的手段的时候,人才能成为他自己。
12、作为这样的一种绝对,黑格尔就说,它就是“纯有”,一般也称之为“有”。而这个“有”,它对思维而言,只不过是对这个“绝对”的一种肯定,也就是说,这个作为开端的“有”。而这个有,它只不过是说“绝对”已经是被思维所“摄入”,作为思维的对象。这样的一种“摄入”,就是一种抽象,在这种抽象中,把那个“无规定”的“绝对”的“无规定性”给否定了。换言之,作为一种对象,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就呈现为一种“对象性”——直接性,而这个直接性,它把“无规定性”给否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直接性作为“有”是对“无规定性”的一种抽象或者说是一种“转化”。
13、然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宏大复杂,应该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黑格尔本人曾经写道:“只有一个人理解我”。人们都感觉,那个人是他自己。更有人说“反对他要比理解他更容易”。黑格尔最迷人的方面莫过于敏锐的问题意识、无情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哲学思辨。但无论如何,黑格尔揭示了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动态运动。
14、真正的教养必须要求在最初避免出风头,犹如毕达哥拉斯的教育制度要求学生在最初的五年里保持缄默。
15、作者:彼得·斯坦因伯格(PeterSteinberger,ReedCollege)
16、莱布尼兹的单子观念是自我展示的主体观念的胚胎。但是对赫德尔和赫德尔之后最重要的哲学家是斯宾诺莎,尽管斯宾诺莎看起来远离表现主义的主体性观念,然而整个启蒙运动把斯宾诺莎推向了普遍生命力的某种的泛神论,有限的主体迎合了普遍生命力的一种泛神论。最终在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的哲学支持之下,
17、精神现象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在人的意识中显现的
18、简·波特自然作为理性:托马斯主义自然法理论(杨天江译)
19、人们研究黑格尔,更多是从研究马克思的角度研究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而黑格尔也直接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早年是青年黑格尔派,了解些黑格尔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而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尽力去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
20、习近平: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五、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什么
1、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也就是上帝,但这个上帝不是基督教所说的上帝,而是“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绝对理念首先是逻辑地演进,从纯粹的存在、按照否定的原则一直发展到绝对理念,完成了理念的自我认识。纯粹的逻辑演进之后,理念异化为自然,自然从低级的无机物演化为有机物又演化出人,人就是精神性的存在,又要经历艺术、宗教和哲学,最终又达到了绝对理念。历史就终结了。黑格尔自认为绝对精神是在他身上重新发现了自己,也就是说他就是上帝,没明说罢了~用几个关键词就是: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整体论,一元论。
2、“我是斯皮尔伯格,头号玩家,带你找回年少时贪玩的自己”
3、近来、朋友圈,听取“蛙声”一片
4、这是黑格尔精神哲学最高的“理想”,最高顶峰。如果我们仅仅从这最高处去理解黑格尔的精神哲学,那么显然并不能够领略它的魅力。黑格尔精神哲学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它对各种精神现象、尤其是最低等的、病态的、无意识的、非科学的精神活动的深刻把握力和理解力,在这方面,恐怕至今无人能与之比肩。在《精神哲学》中占了二分之一篇幅的“人类学”部分,探究的就是“精神”的“灵魂”阶段,从“自然灵魂”、“感觉灵魂”到“现实灵魂”,最后才过渡到“精神现象学”的“意识”阶段。
5、生命是自我在本能的欲望中追求自身满足,这是初步的自我意识,当一个自我承认欲望对象也是与自身相等同的自我,自我意识就成为类意识。黑格尔从相互承认的欲望中出发,阐述自我意识的生命本质和社会存在。在世界历史中展开自我意识从自在的主奴关系到自为的自由意识和苦恼意识的发展。
6、当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涉及了“意/宇宙大道”和“言”的关系,但是还没有清晰化;“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才说出了一些中国特色。
7、丝珂拉人与公民:卢梭社会理论研究(宗成河译)
8、黑格尔非常清楚的看到了被打破有机统一的反思统一所蕴含的矛盾:“人既要做宇宙精神的手段,又要保留他的自主性”(《黑格尔》第72页),并且明白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为理性开辟地盘,于是同浪漫派离开理性,而走向幻想、杜撰和艺术不同,黑格尔对于理念的统对于“合题”的构造,一开始就奠基在了理性之上,黑格尔所最终构造的合题,是一个由理性统摄的合题,是依赖于黑格尔产生有限性而循环到自身的无限性的观念而产生的合题。
9、当然两种观点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亲和力,正如泰勒所言“表现主义理论把我们引向了自由状态下的人的圆满,这种自由正是自我决定的自由,而不单单是独立于外在的影响。但是,最高级,最纯粹,最无条件的关于自我决定的自由的见解是康德的见解。”费希特最明确的表达了这种指导思想:
10、麦克唐纳审美、行动与乌托邦:威廉·莫里斯的政治思想(黄文娟译)
11、古希腊城邦似乎提供了现代人已经令人惋惜地失去的榜样……公民不仅拥有最高程度的孟德斯鸠意义上的美德(vertu),他们时刻准备着为了他们的城邦奉献出他们的一切;而且他们还精于安排他们的生活,并且在生活中找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同一于城市。在城市中得到表现的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古代城邦把最充分的自由和最深刻的公共生活统一了起来,它因此成为了表现主义者的理想
12、很多人都会忽略黑格尔在实有讨论的这个开端的规定性。而事实上,理解“实有”的规定性,这个开端最是重要。大家从《小逻辑》中知道,黑格尔《逻辑学》所规定的对象是“绝对”。
13、2018年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分享汇
14、本质最初只在内部反映自身,分为同差异、矛盾三个环节。同一不是抽象的、形式的同而是包含着差异的具体的同一。外在的、杂多的差异与内在的同一相互反思,不仅同中有异,而且异种有同。而本质的差异就是对立,在对立中,双方相互对立、否定和排斥‘(同时又相互依存、互相包含,这种关系就是矛盾,它是双方的扬弃。扬弃有舍弃和保存的双重意义。矛盾的双方被扬弃的结果产生根据,根据既包含同一又包含差别在自身内作为扬弃了的东西,并把它们降低为单纯观念性的环节。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
15、在布兰顿看来,康德的规范转向是他在思想史上的革命性贡献,但是真正阐明了规范来源的却是黑格尔。缺乏历史感成为康德的“硬伤”,而黑格尔正是以其社会历史性阐明了规范来源问题。在《先哲旧闻》中,布兰顿将黑格尔提供的洞见简明地描述为“对黑格尔而言,所有的先验设定都是社会的规定物”。这个观点成为罗蒂所称的分析哲学的黑格尔阶段的关键论述。布兰顿进一步主张,黑格尔将规范性的基础放置在社会性的承认实践当中,所有概念承诺作为社会性成果都是立于相互承认的基础上,通过承认概念在语言和精神概念之间就建立起了特定联系。概念、规范和相互承认之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形成了布兰顿的规范语用学理论,建立起对规范来源的系统性说明。
16、黑格尔的复兴仍在迅速进行。随着黑格尔所谓的"专制主义"问题被视为无趣和不伦不类,学者们现在已经开始从细节上思考,黑格尔提供的政治哲学在多大程度上可被认真对待。在这一工作中,史密斯做出了极其出色的贡献。
17、黑格尔哲学起点的“合题”
18、要完成这一使命,不是要对过去的一切采取全然批判和拒绝的态度,在一个所谓的全新基地上重起炉灶,而是要对人类的精神现象加以理性的理解和把握,使每一种精神现象达到自我意识,明白自己的意义及其限度,可能的方向和可能的弊端,在精神自身的“经历”中,把握到那个朝向崇高、绝对的精神迈进的坚定不移的必然道路。这就是黑格尔整个哲学、特别是《精神哲学》所做的工作。
19、黑格尔的思辨令人折服,其他科学家思考世界,而黑格尔不但思考世界也思考思想,对于他来说,思考世界与思考思想是一回事。
20、雷丁(PauRedding)在其著作《分析哲学与回到黑格尔思想》(2007)中就回顾了分析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纠缠。雷丁认为,罗素意图在分析哲学与康德式派生哲学之间作出截然区分,那只是一种“分析哲学的创制神话”。实质上,很多与康德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相亲和的哲学流派都融汇进分析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而分析哲学传统中的哲学家也在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滋养中推进分析哲学传统问题的解决。例如,麦克道威尔和布兰顿不但承认其思想与黑格尔哲学的相关性,而且都认为黑格尔为困扰着20世纪后半叶的哲学核心理论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