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1、3|面对“无常”该如何活着?
2、无神论的存在主义,我就是一个代表,极为一致地宣称,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种东西它的存在是先于它的本质的,它是在可能被任何概念所界定以前就已存在了的,这样的东西,就是人,也就是如海德格所说的人的实在性。我们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意思是:人首先存在着,首先碰到各种际遇,首先活动于这世界——然后,开始限定了自己。
3、萨特重新回到笛卡尔“我思”的分叉路口进行审视。此前的哲学包括康德哲学,都是理念先于创作,本质先于存在。认为“人性”的概念普遍适用于任何人,人具有相同的基本性质,人的本质先于我们在经验中所遭逢到的历史存在。而作为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萨特在笛卡尔“我思”的路口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拒绝上帝造物。他的出发点便是:存在先于本质,主体必须作为一切的起点。
4、《存在与虚无》全书的目的在于探索“人的存在”问题,而人的自由问题则是贯穿全书的中心议题。抓住了这一思想线索,就能提纲挈领,把握全书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容。
5、Maythesunshinewarmuponyourface;
6、我们说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指什么呢?意思就是说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如果人在存在主义者眼中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一开头人是什么都说不上的。他所以说得上是往后的事,那时候他就会是他认为的那种人了。
7、问题之所以变得复杂,是因为有两种存在主义。一方面是基督教的存在主义,这些人里面可以举雅斯贝斯和加布里埃尔·马塞尔,两个人都自称是天主教徒;另一方面是存在主义的无神论者,这些人里面得包括海德格尔以及法国的那些存在主义者和我。他们的共同点只是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或者不妨说,哲学必须从主观开始。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8、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9、和萨特名字密切连接在一起的“存在主义”,其起源第一义,实则是法国哲学菁英青年对既有哲学传统的反击。“存在主义”始于尖锐地点出传统哲学最严重的问题——努力解释生命,寻索生命背后的抽象原理原则,却对于解决人活着的实质困扰无能为力。
10、最早听说萨特,是在高中的语文读本上,一篇名为《墙》的小说,使我对这个世界的荒诞以及啼笑皆非印象深刻。后来,上大学后对于萨特其人,及其存在主义听到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奇。在学校的图书馆里,能找到的关于萨特的书并不多,其实就是整个跟文学沾得上边的书也不多,三楼可怜兮兮的排了几排,且多半磨损严重,面黄肌瘦,不敢乱翻.
11、Therainfallsoftuponyourfields.
12、最后,萨特提出了“自由选择”观点,其核心思想认为人可以自由地对自己所要做出的任何行动进行选择,在进行选择时,人是绝对自由的。每一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绝对自由,人具有“选择环境”、“作出决定”、“采取行动”的完全自由,随时随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做出“自由选择”。萨特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决定论”,一切都取决于人的自我选择。
13、然而,萨特毕竟无法去过热内那样的窃贼生活,加缪(法国文学家)也不可能化身为《异乡人》小说中的穆尔索,他们能做的,他们擅长于做的,是解释这种生活的来历,赋予这种生活意义——源自一套完整哲学思辨而来的意义。
14、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5、作者:(美)威廉·巴雷特
16、本书为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王树村所著,收录了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等十省市最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全面展现了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体例上,本书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的精髓,表现出中国民间文化博大的内涵。
17、二次大战中,萨特从军,1940年被德军俘虏。第二年逃出集中营,与庞蒂、波伏瓦等左派知识分子积极参加抵抗运动。
18、《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19、萨特讲了一句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里面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第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要对所做的一切负责 ,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
20、作家、诗人黄梵潜心力作,揭秘创意写作,教你如何轻松学会写诗。王鼎钧、欧阳江河、灰娃联袂推荐!作家、诗人黄梵以文理兼顾的思维、四堂课的形式,总结其授课和创作经验,探究出适合汉语语境、自成体系的诗歌创意写作理论。
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1、那为什么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呢?他在此书的第二部分作了解答。
2、显然,我们在这里谈的痛苦是不会导致无所作为的。它是一种很单纯的痛苦,是所有那些承担过责任的人全都熟悉的那种痛苦。例如,一个军事领袖负责组织进攻,并使若干士兵送掉性命;在这样做时,他是作了选择的,而且压根儿是他一人作出选择。当然,他是执行上级的命令,但是上级的命令比较笼统,要他自己来领会,而十个人或者十四个人或者二十个人的生命就系在他的领会上。在作出这项决定时,他是没法不感到痛苦的。所有的领袖都懂得这种痛苦。它阻止不了他们采取行动;相反,它是他们行动的真正条件,因为这个行动先就假定有多种可能性,而选择其中之一时,他们懂得其价值只是由于被挑选上了。所以,存在主义形容的痛苦就是这种痛苦。
3、萨特及其同代的哲学菁英,从胡塞尔(德国哲学家)那里得来翻转哲学对象的自信,否定哲学应该探讨现象背后的通则,进而否定多变、不定现象背后必有不变、贯通本体规则的假设,直接以现象,在时间之中,具备个体差异性的现象做为思考的起点。他们还从克尔凯郭尔(丹麦哲学家)那里借来了一套悖论:
4、著名作家莫言、李洱推荐,著名江南才子型作家、文人、书画家代表人物——荆歌最新力作,该书表达范围穿越亚欧大陆,以文学+艺术为切入角度,描述苏州和马德里两座城市隔空对望的不同景观、切身感受和思考,一东一西,世态人文、风土人情,风貌尽显。
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彭程作品系列”共包含三部,分别为《大地的泉眼》《心的方向》《阅读的季节》,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新散文代表作家彭程最新自选集。彭程的文字从容、宁静而诚挚,散文书写中的一股清流,写作风格凸显质朴的美学和深刻的内涵。
6、那就是记得萨特是受法国极其特殊的菁英教育成长的。每个社会都有其菁英教育,但除了法国之外,很难找到别的地方,菁英教育的核心是哲学。一直到今天,法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仍然必考哲学。今年最新的大学入学哲学科考题,要求高中毕业生回答的,是“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或者就考卷上给的一段选文解释,那段选文,出自斯宾诺莎(荷兰哲学家)的《神学政治论》。
7、哲学非但不帮助人武装正视存在,还提供了各种方便的借口,让人远离存在。他们如是指控哲学。也因而他们追求一条脱离旧式哲学的道路。
8、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要做的,就是回到原点,从只有人的瞬间意识可以被把握的绝对起始上,只靠这样的意识现象关系,重新建立一套不一样的哲学,一套面对活着没有活着这件事以外的任何其它保障条件的哲学,一套勇敢拿掉各式幻觉拐杖,单只凭着人自己的意识与意义站起来的哲学。
9、至于出版社和页码,因为很多社都有此书,我说不准,我个人是在《思想的力量》里看的原文摘抄。
10、当我们说人自己作选择时,我们的确指我们每一个人必须亲自作出选择;但是我们这样说也意味着,人在为自己作出选择时,也为所有的人作出选择。因为实际上,人为了把自己造成他愿意成为的那种人而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动中,没有一个行动不是同时在创造一个他认为自己应当如此的人的形象。在这一形象或那一形象之间作出选择的同时,他也就肯定了所选择的形象的价值;因为我们不能选择更坏的。我们选择的总是更好的;而且对我们说来,如果不是对大家都是更好的,那还有什么是更好的呢?
11、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部书中,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来解答人们的疑问。其实,这部书一共就三部分。
12、正因如此,身体哲学也是一门关于生活世界的哲学。现代身体哲学的开创者叔本华将康德的“自在之物”解释为人的冲动、个体性、身体性;尼采同样将“身体”引入哲学来解读康德的“物自体”。对叔本华而言,没有身体的感受,我们无法拥有对事物的观念,例如对“月亮”的观看。同样,萨特也指出“身体”是在实际生活中与选择相关的活动,他将哲学与生活世界结合起来,并表明二者息息相关。
13、1945年,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
14、在这里,我的目的是要对存在主义所受到的一些指责,提出答辩。
15、人就是自由。在萨特看来,由于上帝不存在,也就没有任何价值给予我们。最后导致我们孑然孤立,没有任何可依赖的东西。因此“人是被注定为自由的”,因为人并不会创造自己,他被抛入这个世界,然后对他所做的任何事情负责。如庞其所言:“人就是人的未来”,人时时刻刻都注定要去创造自己,但现在,人是被舍弃的。进一步地,人只有在体现自己时,他才存在,因此可以说,一个人只是一连串行动的总和而已,除此之外就空无所有。因此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没有所谓“潜能”,只能从人的行为中判断价值。在生命中,一个人创造他自己,描绘自己的画像,除了这画像之外就别无所有。
16、心理学与行为伦理学?
17、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8、“如果上帝不存在,什么事情都将是容许的。”这对存在主义来说,就是起点。的确,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容许的,因此人就变得孤苦伶仃了,因为他不论在自己的内心里或者在自身以外,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他会随即发现他是找不到借口的。因为如果存在确是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另一方面,如果上帝不存在,也就没有人能够提供价值或者命令,使我们的行为成为合法化。这样一来,我不论在过去或者未来,都不是处在一个有价值照耀的光明世界里,都找不到任何为自己辩解或者推卸责任的办法。
19、来和过去的哲学探究划清界线。
20、其次,他论证了“人是自由的”是因为意识是自发的。萨特的“意识”,是指一种脱离了经验思维内容的、非个人的(impersonality)“意识”,即“反思前的我思”。这种意识,空无内容,思无根据,无始无终,先天如此。是一股自然而然,自发的流,它理所当然是绝对自由的。
三、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
1、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2、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只顺从我自己。
3、人的存在。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道:“将人的开放性与自由,和物的不透性合在一起,乃是人的基本欲望,也就是人要获得一种存在状态,在此状态中,自觉存在与自体存在无间地结合在一起。这个理想,我们可以称之为上帝,而人就是一种欲为上帝的存在。”
4、1|无力解决存在问题的存在主义
5、人本主义: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思潮之一。科学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思潮之一。
6、#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
7、对“意识、人性与存在”的洞见
8、最后,他论证了“人是自由的”是因为自由只为自由所限,也就是说,自由不受他物掣肘,自由或一个个体的自由只为自己的自由本性所限。这又恰恰证明,自由是绝对至上的。
9、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10、应该说,萨特著作中的这一特有现象同他哲学活动的宗旨——建立“拆构哲学”——是有关系的。他对传统哲学的背离和冲击,不仅表现在体系上,也见之于他的文体、结构、语言和风格。
11、3世界是荒诞的|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12、1939和1940年,发表哲学著作《情绪理论大纲》和《想象力的现象心理学》。
13、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马丁·海德格尔
14、如果你独处时感到寂寞,这说明你没有和你自己成为好朋友。
15、萨特特别强调人的绝对自由,认为人的绝对自由与后天的努力奋斗无关,相反,应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为人的根本,自由即人,人即自由,自由是人一出生就有的品质属性。萨特认为,每个人看待他人的出发点都是自身所具备的主观性,主体是他们本身,他人就演变为作为对象的存在。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具备了绝对的自由。在剧本《禁闭》中,他指出:“他人即地狱”,这就是在萨特看来的自由的实质,只有在战胜被自己视为敌人的他人以后,作为个人的存在才是自由的,自由即人,若自由受限于其他因素,则自由将不复存在,但是作为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如果离开了他人和世界,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试想,这个地球上只有你一个人,所谓的自由或不自由,都毫无意义可言了。
16、忍让是我对每个人的意愿,结果,我的行动也就成为全人类的一种行为。或者,举一个较为私人性的例子,我决定结婚生子,纵然这个决定只是从我的情境、情爱、欲望中发展而出的,但在实行一夫一妻制上面,我就涉及到全人类,而不只我自己。所以,我对自己固然有责任,对别人也有责任。同时,我也塑造了某种我所希望的人的形象,我塑造我自己,我也塑造了别人。
17、举一个比较属于个人的例子,我决定结婚并且生儿育女;尽管这一决定只是根据我的处境、我的情感或者欲望作出的,但这一来却不仅为我自己承担责任,而且号召全人类奉行一夫一妻制。所以我这样既对自己负责,也对所有的人负责;我在创造一种我希望人人都如此的人的形象。在模铸自己时,我模铸了人。
18、最后以萨特的一段话结尾:
19、ItstatesthatifGoddoesnotexist,thereisatleastonebeinginwhomexistenceprecedesessence,abeingwhoexistsbeforehecanbedefinedbyanyconcept,andthatbeingisman,orasHeideggersays,humanreality.
20、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尼采和基尔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驱。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其哲学思想还延续到了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保罗·萨特和作家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四、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1、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
2、如果存在真是先于本质的话,人就要对自己是怎样的人负责。所以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是使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担负起来。还有,当我们说人对自己负责时,我们并不是指他仅仅对自己的个性负责,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
3、人性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人就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
4、著名实力派女作家、文艺学博士、红学专家计文君,10年潜心研究之作。被著名作家李敬泽称为“小说家里最懂《红楼梦》的”,被著名作家李洱誉为“红学”研究最高成就。
5、但实际上,概括为两种应该就可以了。
6、《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萨特”条目下的第一句话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
7、70后女作家赵波以个人成长经验直接书写,高度关注个体生命的内心世界,强力书写现代物质文明挤压之下所产生的种种孤独感与荒诞感。深入当代都市生活的前沿,以灵动、微妙、细腻而又丰富的个人化叙事方式,大胆袒露内心的隐秘,坦率而真诚地直剖内心。
8、李敬泽、张宗子、朱又可、多马等联袂推荐。
9、最主要的一点,是在西方,普遍接受从柏拉图开始的决定论思想——“人”是什么,从人类诞生就已经被确定了。所以,历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都忙于对“人的本质”进行解读。但解读的结果,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背后的各种“神”决定了人的本质。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则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是人,而不是被规定好了的东西。萨特始终宣称,他是一个无神论者。而这样的观点,是很难被不少思想受决定论浸淫两千年的人们所接受的。
10、#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
11、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三点
12、尚杰老师和我们分享萨特“我思故我在”的存在主义哲学让我们更深入地感悟到“身体”是实际生活中的活动,也更懂得哲学应当与生活世界相结合,哲学不应该被束之高阁,它与生活息息相关!
13、从基督教这一面,我们则被指责为否定了人事的真实和严肃。因为我们忽视了上帝的诫言和他规定的所有的永恒价值,那就除了自由意愿之外,别无所有了。每一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从这一个观点来看,就不能谴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了。
14、但无论如何,还是需要一个基准。“在获得任何真理之前,必须有一个绝对的真理,同时又得有一个简单易行并为每一个人可能获致的真理。这个真理乃包含于人们对于自我的当下的自觉中。”由此我们在思维中不仅发现了自己,也发现了别人。“我无法获得任何关于我的事实,除非通过了别人的媒介”。“因此我们可以立即发现我们乃是处于一个“相互主观”的世界中”。可以说萨特选择了与笛卡尔相反的路线。
15、1938年,出版日记体小说《恶心》。
16、用加缪的话说,就是如何“诚实”活着的哲学。加缪的“诚实”意味着在承认活着没有什么固定的、既有意义的情况下,仍然不畏惧不怀疑地活下去。存在主义是要盯着事实的大空洞用力地凝视,看穿生命本来就没有那些意义,勇敢地一直活着,才能一直不懈地凝视着。
17、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或者说“纯粹主观性”被当作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和本原。人的存在被认为是第一性的。基于此,对于人的存在及本质问题,萨特一反“本质先于存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
18、法国诗人、作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首次中译本,一部“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代表作。
19、存在主义不是游戏,不是闹着玩的。不然就失去了它和对手之间平起平坐的地位,也就失去了它自称的建立理由。要批判过去的哲学不能处理存在的困扰与痛苦,那么存在主义当然就得证明:第这种困扰与痛苦之所在;第存在主义的确能对这种困扰与痛苦提出解决。
20、总而言之,《存在与虚无》的理论内容,与它的结构、语言、文风上的特点是浑然一体的,与萨特的“拆构哲学”的整体目标是基本一致的。一切都是试图通过内容和形式上的更新,否定传统哲学的基础,在哲学史上标新立异。就此而言,《存在与虚无》也是值得一啃的、有价值的“酸果”——倘若了解了它的出现对人类思想史的意义和影响,我们就会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它的短处,就会耐心地啃下去,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扬弃其中的错误,剥取其中的合理成份。
五、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1、存在主义者坦然说人是痛苦的。他的意思是这样——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承担责任时,他完全意识到不但为自己的将来作了抉择,而且通过这一行动同时成了为全人类作出抉择的立法者——在这样一个时刻,人是无法摆脱那种整个的和重大的责任感的。诚然,有许多人并不表现有这种内疚。但是我们肯定他们只是掩盖或者逃避这种痛苦。
2、萨特有着名士风格,他过着不虞匮乏的物质生活,他有着多采多姿的感情经验,因此难免有人会怀疑他的哲学也是在困扰、痛苦中得来的。《存在与虚无》出版于1943年,正是“二战”打得昏天暗地的时候。而加缪的《异乡人》出版于1942年,那时法国羞辱地向德国投降,开始了被德国占领的年代。
3、《曹雪芹的疆域:阅读接受史》作者计文君以《红楼梦》为研究主体,从文化物种获取生存度的角度,勾勒了《红楼梦》从诞生到今天的传奇“经历”。本书为《红楼梦》研究普及读物,既有学术研究著作的逻辑性阐述,亦有生动有趣的表达,对中学生接受《红楼梦》原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2|不读沙特的沙特信徒
5、萨特是个值得钦佩的传奇式人物。
6、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7、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于1943年出版,这标志着萨特哲学思想的彻底形成,他将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写入了这部巨著之中,而他所提出的存在主义思想与海德格尔及尼采的学说不尽相同。具体如何不同呢?他的哲学到底有哪些远超常人理解的独到观点呢?请继续往下看:
8、对于这部著作,人们的评价历来褒贬不分歧颇巨。就是萨特本人,越到晚年,对自己这部著作的批评也越来越甚。在他写作《辩证理性批判》时,时时感到那种他曾在《存在与虚无》中推崇备至的绝对无拘、放任自流的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基于此,我们不能将《存在与虚无》看作是萨特全部哲学思想的总结,这是必须加以注意的。然而,另一方面,尽管萨特后来对自己的主张作过这样那样的修改、说明,但始终没有离开过《存在与虚无》的哲学基地,这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9、思想在我头脑里流过,或快或慢地,我不使任何东西留下来,我让它们自然地逝去。很多情况下,由于缺少借以依附的词句,我的思想始终是模模糊糊的,它们汇成一些含混的但很有趣的形体,互相贪婪地吞噬着,马上我就把它们忘了。
10、人怎么可能“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说:“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需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
11、人类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并且理解到什么都不能使他挣脱自己,连一条证明上帝存在的正确证据也救不了他。在这个意义上,存在主义是乐观的。它是一个行动的学说,而基督教徒只有靠自我欺骗,靠把他们自己的绝望同我们的绝望混淆起来,才能把我们的哲学形容为不存在希望的。
12、萨特,1905年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幼年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家。中学时期,萨特开始阅读哲学著作,这对其后来的哲学生涯有重要影响。他同时对文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13、劳您驾,把我的内衣(衣柜下方抽屉里)交给洗衣女工,上午就洗好吗?我把钥匙留在门上。
14、理解了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就不难理解存在和本质的区别了。因为任何物质或物体的存在都必须体现存在的最基本的内容—即物质的组成成分,也就是说,一个客体首先我们必须考虑它是某种客观的存在物,然后再来考虑它具体是属于那一种类或形式的存在物来,而“种类或形式”这个概念其实就是本质的规定的意思了。所以,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这个意思了
15、社会上为什么会对存在主义哲学有疑问或“责难”呢?萨特在此书中,列出了四种疑问。
16、Forlornnessandanguishgotogether.
17、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是指关于存在问题的探究,本身不包含文学的内容,是关于存在问题的纯粹思考本身,而存在主义文学则是指通过文学手段(比如小说)间接地阐述存在主义或者说以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或问题为指导思想来创作的文学。
18、“他人即是地狱”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它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之一——自我與他人的关系,强调个人要摆脱他人的定见和偏见而通过自由选择去造就自我。萨特在考察人的问题时把人放到人与人的关系中,指出:人与人的关系的不可超越性是人必须面临的关系。处在关系中的人之间的冲突消解了人是实现自由的可能性或者至少使这种可能性大打折扣。因而在自由是人的绝对需求的前提下,为了克服人与人之间关系对自由的压制,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改变这种状况。因而人的活动成为克服矛盾的钥匙。如果不能做到这点,那他人就是地狱。因为他人的意见只能属于他自己,不能够运用到除了他自身以外的任何个体身上。
19、萨特说,“自在”与“自为”的联系,依赖于“自身”;没有“自为”,“自在”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说:“存在先于本质。”
20、1960年,萨特出版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这标志着他思想的第二次转变。这个期间,他读了不少马克思的著作,感觉深受启发,于是试图把个人的存在与社会历史及实践联系在一起考察。后来,一是忙于社会活动,二是身体状况逐渐不佳,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就未及写成。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