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柏拉图简介
1、时间:11月9日13:30~15:00
2、我本人认为,如果我说到的从前这些人有可能矫正他们之间的交往,他们会极其(d5)热切地去做,以便人们比如今更好地谈论自己。多亏神呵,如果我俩之前的交往中发生过什么不愉快,我俩还有可能通过行动和言辞来加以矫正。因为我本人认为,(311e)如果我们自身端正,关于哲学的真实意见和言辞将会更好;而如果我们自身卑劣,结果就恰恰相反。实际上,我们所做的事情不会有比关心这一点更为敬神的了,也不会有比忽视这一点更不敬神的了。
3、公元前348年晚年最后的著作是:法律篇,伊璧诺米篇续篇,刚开篇即去世。
4、《理想国》论述了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是什么样的:从什么是正义,到一个理想国的构建、治理等方面。全书涉及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
5、对于这个问题,苏格拉底的朋友色拉叙马科斯认为:没有谁能够坚定不移地坚守正义。
6、柏拉图(Plato,Πλατ?ν,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苏格拉底。
7、哲学家还要面临一些考验。由于世人不可能成为哲学家,那么哲学家就必然会遭到责难与攻击。
8、图: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9、公元前376年高尔吉亚死。
10、这种神学的,对于“第一推动力”的思索与追求在普罗提诺身上开出的思想花朵就是“三联体”概念。当历史发展到希腊化时代,受到时代背景及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等因素的诸多影响,普罗提诺继承了柏拉图主义的主要学说,并对其进行若干修正,将之发展为新柏拉图主义。简单来说,新柏拉图主义在存在一个与现实相对立的超感世界方面是与柏拉图主义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的是普罗提诺将柏拉图主义中单一的"理念"概念发展为三个不同层次——太精神、灵魂。值得注意的是,这也可以看作基督教义中"三位一体"的雏形,尽管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并无高低顺序,而普罗提诺学说中的太精神、灵魂却是有先后、高低之分的。
11、你爱哲学,哲学会给予你它的回报。
12、因此,新柏拉图主义强调,世间一切事物都有这种神圣之光,但最接近上帝的光芒的,还是人类的灵魂,只有灵魂才能与神秘与伟大合而为一。在一些偶然的时候,人甚至可以体验到自己就是那神圣的自然之光。
13、柏拉图原名亚里斯多克勒斯,后改名为柏拉图。他出身贵族家庭,父母也均出自名门望族,家世显赫。父亲阿里斯通的家族谱系可追溯到雅典最后一个君主科德鲁斯王,母亲珀克里提俄涅是雅典著名的政治家梭伦的后裔。因此柏拉图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7岁时就进入狄奥尼索斯学校开始学习,听荷马诗作。出自雅典政治贵族家庭的柏拉图对政治颇感兴趣,并且热爱戏剧与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青年时开始师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去世后,柏拉图便开始游历四方,而后又回到雅典建立了学院,此后一直在此讲学至去世。
14、参看Trabattoni,F.,2016,EssaysonPlato’sEpistemology,LeuvenUniversityPress,尤其是导论部分,以及第139—165页。
15、artist:PrismaArchivo
16、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17、需要提及的是,aporia开始所处的环境并不与专业哲学相关,毋宁说,aporia发轫于人类的处境,即与对人类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密切相关,就像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所追问的话题(何谓正义、何谓美等等)。
18、在整个论证过程中,柏拉图几乎动用了所有哲学方法:
19、政府的性质跟人的性格一样,千变万化。他们详细讨论了各种政体以及对应性格的人是怎样的,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过渡和转变的。
20、当读毕《理想国》,或许我们亦有勇气说出与苏格拉底相同的话:
二、柏拉图简介100字
1、独裁统治者是最邪恶、最不正义、同时又最痛苦的人。独裁者距离真正的、自然的乐趣是最远的,他们的快乐是假的快乐,他们沉浸在奴性的快乐之中。
2、柏拉图,原名:亚里斯多克勒斯,(前427年至前347年),出身于雅典贵族,师从苏格拉底,直到苏氏逝世。后游历四方,到前387年返回雅典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并执教40余年。
3、《申辩篇》(苏格拉底在法庭的辩护辞)、《克力同篇》(苏格拉底在监狱里拒绝出逃,恪守公民守则)、《忧息弗罗篇》(在监狱里与人讨论虔诚,无结果)、《拉刻斯篇》(在监狱里与人讨论勇敢,无结果)、《伊翁篇》(反对诗人与狂诵者)、
4、保卫者跟国家一样,有四种道德:勇气、智慧、节制、正义。正义,是一个国家最高的美德。正义的本质,就是各尽其职,建立和谐秩序,并且运用理性来克制情感。非正义,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就是爱管闲事,互相干预,使一部分受制于另一部分,从而引发不自然的秩序。
5、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热爱知识的人,总是追求本质,不会停留在表面的个体多样化。这样,才能产生智慧与真理。
6、亲爱的同学,“西方文学经典赏析”系列讲座第10期即将开讲,欢迎对西方哲学感兴趣的同学前来赏析。
7、柏拉图祝狄奥尼修斯万事顺遂!
8、苏格拉底时期的作品:
9、《柏拉图对话集》选译了古希腊圣哲柏拉图的对话七篇,柏拉图的对话文笔生动、富有戏剧性,不仅是优美的哲学著作,亦是杰出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整个西方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和取之不尽的宝库。戴子钦先生的译本在国内众多柏拉图译本中可以说独树一帜,是文学性最强的译本之足堪与朱光潜先生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相互辉映。
10、苏峻,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11、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怎么样,仅三人的名字就如雷贯耳吧。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时期,他主张贵族执政,并为维护这一局面设计了理想国。
12、关于柏拉图的“专家知识”概念,请参阅我的文章《论柏拉图早期对话录中的“专家知识”概念》,载《哲学研究》2016年第7期。
13、他们接着讨论到,肉体的恶,比如疾病,会不会传给灵魂的恶。也就是说,内部和外部的善与恶会不会相互传递。苏格拉底也信奉“因果效应”,即善和恶的灵魂死后会分别去天上和地下。他还认为,不仅此生如此,来生也一样。一个人必须把他对真理与是非的不屈信念带到下面的世界去,以使他在下面的世界里不会被对财富的欲望或其他邪恶的魅力所蛊惑。我们应该永远遵循天道,永远追随正义和道德。这样,我们就会好好地活着,彼此珍视,并得到神的珍视。
14、第寡头政体是一个以财产为衡量标准的政体。富人掌权,穷人被剥夺权利。财富受到尊重,道德受到轻视。人们不再热衷争斗和荣耀,而是热爱贸易和金钱。寡头政体有很多缺点:人们爱财如命,不爱纳税;每个人有多重身份;内部会有分裂,等等。
15、公元前366年狄奥尼索斯二世继位,狄翁(狄奥尼索斯二世的姐夫)逃离,柏拉图怅然离开叙拉古。
16、当然引导柏拉图走上哲学道路不仅仅是这些。柏拉图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多方面才能,很早就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尤其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苏格拉底被认为是当时雅典最有智慧、最有教养的人。他对柏拉图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柏拉图忠实地跟随这位导师学习长达8年之久,深得苏格拉底哲学的真谛。他是苏格拉底学生中最有名气的一位,并被称为惟一的继承人。
17、这部作品涉及到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2015年11月,《理想国》在英国“学术图书周”中,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18、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19、在介绍完本书的写作背景、问题意识及其哲学意义之后,译者期待读者能带着这一大致了解,去研读这本充满哲学洞见的著作。我们相信,在阅读本书时,读者不仅会领略到柏拉图哲学的魅力,也能从作者极为清晰的写作风格中,感受到思考所能带来的巨大愉悦。
20、柏拉图(Plato),原名阿里斯托克勒斯(Aristocles),古希腊雅典人,生于公元前427年,卒于公元前347年,享年80岁。
三、柏拉图简介200字
1、摘要:罗素在《西方哲学史·卷第三篇·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和《卷序章》、《卷第一篇·教父》当中穿插讲解了新柏拉图主义和早期基督教神学相关的问题。出于个人对晚期古典世界的兴趣,位于“两希传统”交汇点的新柏拉图主义成为我着重研读的部分。
2、▲MenvotetoostaciseafellowcitizenintheAthenianAgora
3、为了证明正义是有价值的,苏格拉底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他认为,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是一致的。一个国家的人民各有分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卫者阶级。保卫者必须具有哲学家的素质,有正义的美德。那么,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就需要真实,才能让他们得到灵魂的休养和正义。不该对他们提及天堂里的战事、众神间的勾心斗角,因为这些都是不正义的。因此,对孩子讲的故事要经过筛选。
4、正义就是向每个人归还亏欠的东西吗?
5、作品介绍:《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
6、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7、在这本书中,柏拉图围绕“何为正义”这一问题,层层探讨了政制应该如何选择,城邦应该如何治理,教育应该如何安排,艺术应该如何表达,彼岸将有什么奖惩等一系列问题。
8、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9、《卡尔弥德篇枚农篇)》柏拉图对话著作中的两篇,《卡尔弥德篇》所讨论的主题是“节制”(sophrosyne),《枚农篇》的对话人物是苏格拉底和枚农,讨论的主题是“美德是否可教”。苏格拉底认为必先清楚“美德是什么”才能确定地回答与美德相关的其它问题。
10、图二:古希腊历史时间轴
11、——那么,你会选择依然做个好人吗?
12、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13、《理想国》不同于其他哲学著作,它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的堆积,而是一本以文学形式展开的对话。
14、最后,译者想提一下本书的写作风格。本书的文体极具分析性,由此带来的好处是其论证思路极为清晰;但与此同时,却为本书的中文翻译提出了挑战。鉴于译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其中的纰漏还请方家指正。
15、凡重要哲学概念,主要参考已有译法并结合个人理解来翻译,对于个别有争议之处则提供相关学术研究证据。
16、最后,他们还要乐于学习,不健忘,这些都是哲学家的天性。
17、第五卷涉及对正义城邦的三次攻击与辩护,第六卷至第七卷讨论哲人的教育问题,第八卷至第九卷讨论灵魂和城邦的堕落,第十卷则重新回到了诗歌和正义回报。
18、在《美诺》98a提到,真信念可以变成知识,其转变条件是通过“关于原因的推理”将真信念“绑定”下来。在《斐多》100b以下,用来说明事物“是怎样”的原因被等同于理念,也就是说,特定理念是它的分有者具有与该理念同名的性质的原因,例如,圆本身是每个圆形事物“是圆的”的原因,或者说,某个东西“是圆的”乃是由于它分有了圆之理念。如果是这样,那么关于“为什么某个圆形事物是圆的”的说明就只需提及圆之理念,于是理解某事物的原因与把握到某个理念是同一回事。这种原因就是后来被亚里士多德确立为四因之一的“形式因”或“本质因”。
19、如果我们翻开理想国,书的一开篇柏拉图便迫不及待的将其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抛给了读者们。
20、或许,我们有必要重新定义哲学对于我们的意义:
四、柏拉图简介
1、(摘要)柏拉图以多种方式使用epistēmē(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知识语词,并且他的知识概念颇具复杂性和多面性。本文在通观柏拉图著作的基础上概括了他关于知识的基本观点:知识要求领会到真;知识要求给出说理(logos)的能力;知识要求稳固性和确定性,并且不会被说服而放弃;理想的知识是难以达到和极其稀有的。柏拉图在有些场合看似把经验知识也算作某种知识,但是他始终把严格意义上的知识概念保留给理念知识。从许多方面讲,柏拉图的知识概念都不同于当代知识论所谈论的作为“得到证成的真信念”的知识。
2、亚里士多德(前384年至前322年),出身于古希腊吉塔拉地区贵族家庭。师从柏拉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20余年,直到柏氏逝世。后回国成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3、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苏格拉底。
4、而除了苏格拉底,《理想国》书中所有出场的人物(阿德曼托斯除外)也几乎都落得悲惨的下场:
5、“你呀……”[a5]我说,“凭诸神发誓,你让你自己在希腊人面前是个智术师,难道你不感到羞耻?”
6、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繁琐的论证模式已经为日后的经院哲学打下了基础。如果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哲学的发展也是有进步趋势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从晚期古典世界以新柏拉图主义为代表的一系列哲学神学的诞生是古典哲学的有力发展和超越,为解决终极问题打下了基础。
7、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是师徒关系。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柏拉图在20岁的是拜苏格拉底为师。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柏拉图其他情况简介。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
8、底本则采用了学界普遍认可的斯灵斯校勘本(S.R.Slings,2003)。
9、Fine,G.,2003,PlatoonKnowledgeandForm:SelectedEssays,Oxford:ClarendonPress.
10、在讨论《理想国》之前,我们不得不说一下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
11、例如,《高尔吉亚》488d,《理想国》331d,《法律》626b。
12、赵敦华教授在序言中对本书作出这样的评价:作者的研究“以柏拉图文本为依据,融合古典语文学考察、二手文献辨析与当代知识论的学理,堪称柏拉图哲学卓尔佳作。”
13、经典学术品牌。在这里,我们交流中西方的学术研究成果,关注社科新知、学界动态。
14、由于柏拉图学园的长期存在以及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对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沿袭,使柏拉图的作品基本上都得以流传至今,与德漠克利特著作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5、“的确,[b5]我也这么觉得,”他说,“跟普罗塔戈拉学,其实不外乎如此。”
16、今天,我就来介绍一部他的著名著作《理想国》。《理想国》的中文版约30万字,我将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这部作品。
17、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成为“古希腊三贤”,他们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18、由于启蒙时代以降的学术传统,在讨论普罗提诺、扬布里柯等人的的思想时,大部分哲学史家都会将新柏拉图主义视为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和高峰,而有意忽略其为基督教神学奠基的作用。“文艺复兴的”或者说“现代的”思想谱系倾向于通过否定“中世纪”来建构自身,哲学上同样如此。动辄使用“黑暗的中世纪”一类值得商榷的字眼来形容欧洲乃至世界的中古时代。即使是在研究基督教神学的学者当中,学者们也大多倾向于关注作为基督教学术顶峰的经院哲学,处于古典哲学和经院哲学两座并峙高峰之间的新柏拉图主义、秘仪宗教和早期基督教哲学就受到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19、如果有一天,从未干过任何坏事的你,却背上人间最大的恶名,被剥脱尘世的荣誉和利益。
20、公元前387年40岁,回到雅典,开始个人讲学,或说此年建立学院,此前后撰写对话:《普罗塔哥拉》、《美诺》、《尤息德谟斯篇》。
五、理想国柏拉图简介
1、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2、那些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玄妙问题,早在古希腊时代便有伟大的哲人讨论过。
3、“怎么不会呢,凭宙斯,苏格拉底,要是得说出我的想法的话。”
4、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5、柏拉图的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来因为他强壮的身躯而被称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后来,柏拉图的名字就被延用下来。柏拉图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写下了许多哲学的对话录,并且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学院。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6、在这篇深刻而优美的长篇对话之中,柏拉图以宏大的气魄构想了一个他心目中的完美国家的原型。
7、Artist:NicolasGuibal
8、公元前387年在雅典西北郊外的陶器区建立学园。“不懂几何学者勿入此门。”世称“柏拉图学院”。
9、我们在《高尔吉亚》465a看到,关于某事物拥有专家知识要求某人理解这个事物,而理解根本上就是为该事物提供说理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对于事物之本性(phusis)和原因(aitia)的领会。柏拉图心目中的“知道/理解”不仅是知道本性而且是知道原因,于是使得知识区别于真信念的那种说理不仅表示关于某个对象“是什么”的说明而且表示关于“为什么是”的说明。
10、在书中,苏格拉底与他的朋友所讨论的牧羊人与魔戒的故事成为了后世讨论“何为正义”的经典案例:
11、它让我们不必惶惶于一个哈姆雷特般「Tobeornottobe」的结局,却可以在未来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12、(古希腊)柏拉图著(美)施特劳斯疏
13、可以说,《理想国》中对何为正义的讨论,不仅是柏拉图对苏格拉底之死的书写、更是他对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的思考与回应。
14、今天,我们还需要读哲学吗?
15、苏格拉底说,在知识的世界里也一样,善的观念和真理最后才会出现。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没有受到真理启迪的人,就好比在洞穴里的那些人,是不能成为城邦里有作为的官员的。因此,我们的任务是,去催促那些最优秀的哲学家从洞穴里出来,去掌握最了不起的知识,他们必须不停上进,直到完美。但是,当他们已经上升至极点时,我们还必须制止他们想留在上面的世界不下来的想法。为了整个城邦,这些哲学家还要回到洞穴,去关怀和照顾他人。
16、正义的人是不是过得比不正义的人更好?
17、然而,哲学家腐化的问题也非常值得重视。这是因为,最好的天性,如果处于不利的条件下,所受的伤害比差一点的天性所受的伤害要多,因为反差大了。最有天赋的人,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就会变得异常的邪恶。大恶一般都伴随着大善。因此,哲学家治国,同样也会出现大的繁荣和大的灾难,而一个平庸的人是做不出大事情的。
18、柏拉图本名阿里斯托克勒,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出生于雅典名门贵族,据说因为他生得一副宽阔的肩膀,所以得了个诨号“柏拉图”。柏拉图小时候受过很好的教育。并接触到各种流行的学说。20岁时,柏拉图拜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为师,成为苏格拉底的信徒。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这使柏拉图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由于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不得不逃离雅典,躲到麦加拉,后游历埃及、居勒尼、南意大利、西西里等地,长达12年之久,在这些地方,他结识了很多科学家。公元前387年,柏拉图第一次访问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邦,在那里他认识了第翁。回到雅典后,柏拉图在雅典近郊的阿加德米体育场开办一所学园,开始广收门徒,教授哲学。
19、2普罗提诺的基本思想
20、译者为每封书简撰写“题解”,说明书简写作的时间、语境、收信人身份,概述书简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并指出西方学界相关的研究和争议。注释部分极其详尽,广纳各家之说,涉及文本问题、背景考证、义理阐释等等,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文本。篇末另附有人名和地名索引,可供读者进一步查考。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