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1、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去萧山图书馆看书,路过金惠路时,发现桥的两边一字型站满了人。定睛一看,原来都是在钓鱼。后来,我把这件事跟老爸老妈说了,我也想去钓鱼。爸妈还真的同意了,并为我物色了一个叔叔,让他带着我去。我一蹦三尺高。第二天,阳光明媚,我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随叔叔来到了大浦河的桥上垂钓。我在叔叔的指导下,驾起鱼竿,鱼竿的顶端穿上尼龙线,我在尼龙线下端的钩子上小心翼翼地穿上一条小蚯蚓。最后,拿起鱼竿,把鱼钩放进河里,等鱼儿上钩。这鱼可真难上钩,都老半天了还没动静。眼看其他人钓的鱼越来越多了,尽管没有大鱼,他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我心里开始着急,便趁别人不注意,在他们的鱼桶里捉了几条放进自己的水桶里。
2、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3、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总觉得有些忐忑不安。
4、“是我对你们照顾得不够。”阿土说。
5、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6、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经常有一些南郭先生出现。比如:不久之前,在我的英语补习班里,老师特意安排了一节课来让我们背诵英语课文和单词。一开始,老师问:“会背的请举手。”结果大家齐刷刷地举起手来。紧接着,我们一起背起了英文课文,大家嘴巴动的是那么整齐,好像大家都有心有灵犀似的,这时我发现我的同桌嘴巴是乱动的,他在滥竽充数。背完之后,老师让同学一个个背,只见他双手合十念叨道“老天爷,保佑呀!千万别让老师叫我背呀!”结果,还是怕什么来什么,老师还是请了他,他紧张得满脸涨得通红,他又慢慢吞吞地站起来,老师问东,他答西,各种张冠李戴,背得稀里糊涂。他不就是现实版的南郭先生吗?
7、这是个有趣而启发感悟的寓言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南郭先生,他靠着耍小聪明混饭吃。南郭先生听说齐宣王正在招收吹吁的人,便毛遂自荐,对齐宣王说他吹吁吹得很好听,愿意献给大王。齐宣王信以为真,便留下他。日后,每次吹吁时,南郭先生都坐在乐师们中,装模作样的吹吁。齐宣王不知道内情,照样发给他金币。后来齐宣王去世,湣王继承王位。湣王爱听独奏南郭先生怕露马脚,便急忙逃走。
8、有一次我回家乡,姐姐叫我去钓鱼。我们就来到了小湖旁垂钓。这鱼可真难上钩,都老半天了还没动静。眼看姐姐钓的鱼越来越多了,我心里开始着急,便趁姐姐不注意,去市场买了一条鱼,我把鱼紧紧地钩在鱼嘴里,跑回去往湖里一放,装腔作势地喊着:“钓到了!钓到了!”姐姐过来看了看,对我说:“这不是你钓的。”我惊叫:“你怎么知道的呢?”“这湖里氧气不足,养不出这么大的鱼。”我红着脸,走到一边笑去了。
9、过了几年,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他也特别爱听吹竽,但是他觉得三百人一起吹太吵。就要求乐师们轮流来吹。乐师们都想亮亮自己的本事。只有南郭先生象热锅上的蚂蚁,因为他根本不会吹竽,只好连夜逃走。
10、300人一起合奏,我只要装装势不出声,国王根本听不出来的。于是,第二天,他便来到国王跟前,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这个世上最会吹竽的高手,如果你不收我,你会后悔莫急的!”
11、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12、“噗!”一位评委的喷笑声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
13、有人不吹也察觉不出来。就因为管理不精细,存在这样的漏洞,就让南郭处士钻了空子,成功混进了吹竽的队伍里来,在这三百人的队伍里混日子。
14、于是,南郭先生背上行李准备离开,师傅缓缓地说:“南郭,我要给你听一首曲子。”南郭先生点点头。师傅拿起竽,吹了起来,这竽声是多么悠扬婉转,主南郭先生听得如痴如醉。一曲终结,师傅意味深长地看了南郭先生一眼,南郭先生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学的办不过是些皮毛。南郭先生立马卸下行李,更加刻苦练习。
15、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糊弄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16、第自古以来,骗子无处不在。
17、齐宣王很高兴,请他加入了。与乐队合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坐在300人组成的乐队里。
18、人们笑得更欢了,连主持人也笑弯了腰。
19、平时不要实行“高压政策”
20、像南郭先生这样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二、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原文
1、齐国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他的宫里有三百个精通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又讲究排场,所以每次都让这三百个乐师一起吹竽给他听。
2、(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韩非子·难一》
3、齐宣王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竽,很显然,三百人一起吹的时候,毫无疑问就有水平参差不齐的人存在,更有可能存在浑水摸鱼、做做样子的人。但因为人数太多。
4、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就曾经当过“南郭先生”。那是某个寒假的事了,隔壁家的妹妹在办宣传画报,我并不会画,但看到许多伙伴都在一起帮忙,我便也跟着去,还装腔作势地说:“这还不好画吗?简直是小菜一碟。”我一会儿让表妹画小人,一会儿让表弟画小鸭,俨然一个行家手。这事正巧被阿姨看见了,在大家面前表扬了我,我心里美滋滋的。可是,过了不久,阿姨让我们一人办一份报,比一比谁办得好。我大吃一惊,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好不容易找了个借口推托了;可我以后却再也不敢提这件事了。现在想起来,还真不好意思呢!
5、当时有个南郭先生,对吹竽一窍不通,但他听说了齐宣王的情况,觉得有机可乘,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吹嘘自己吹竽吹得有多好。齐宣王听了很高兴,就让他加入了那三百人的乐队。这样,南郭先生混在那三百人中间,每次演奏只是装作会吹竽的样子而已。
6、点击语音|收听寓言故事
7、小朋友们,晚上好,又到了睡前故事的时间啦。
8、三百个吹竽的人:与南郭先生长期共事,必知道其不会吹竽,但从不向王汇报。典型的官官相护,明哲保身,对周围的不正之风听之任之,助长其发展,难道其中没有更多的南郭先生吗?他们对先王必是感激不尽,宣王从不管他们的能力好坏,能吹就行,不会吹也可以,宣王要的排场和热闹。对齐湣王必没好感,人人过堂,竞争压力,朝不保夕。
9、“你会说话?”阿土以为自己在做梦。
10、这是一个以出产鸭子而闻名的村子,家家都是养鸭专业户。阿土每天都要赶着一大群鸭子去河滩觅食、游水。
11、南郭先生想,我一定要好好学吹竽,练出真本领。南郭先生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一位老人对他说了以前的事,老人看他有改过的决心说:“我有一位朋友在黄龙山吹竽的技术非常好,你去找他吧。”南郭先生连夜飞奔黄龙山,长途跋涉来到黄龙山,一位童子把他带到师父哪儿,师父吹了一首曲子让南郭先生深深的入迷了。师父问他为什么来吹竽?南郭先生把他吹竽的经过告诉了师父,并下决心诚恳的拜师学艺。师父收下他教他吹竽。南郭先生每天鸡叫开始练习一直练到太阳落山。经过了两年的时间,南郭先生吹竽的功夫已经快赶上师父了。师父说:“你赶快下山去吧,给齐湣王吹竽去吧,不用再滥竽充数了。”
12、“阿土先生,”一位评委擦去眼泪问,“你说,你是你们村的大歌星?”
13、《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又好讲排场,常常组织起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让他们一起吹给他听。有个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也趁机混日子。后来,齐湣王接替了王位,他喜欢让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一看可傻眼了,只得趁别人不注意,偷偷溜走了。
14、滥竽充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15、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国君叫齐宣王,他喜爱音乐,特别喜欢听竽合奏。吹竽的队伍越庞大,他听得越起劲儿。有一个南郭先生,既没有学问,又不喜欢劳动,专靠吹牛拍马屁混饭吃。他听到齐宣王要组织一支大乐队的消息后,就托人向齐宣王介绍,说自己是吹雨的高手。
16、父母和孩子终身学习,共同成长;培养家庭阅读的风气,点滴记录每一天,成长每一天。
17、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
18、南郭先生正在收拾东西。士兵们把他抓住,说:“你是不是南郭先生?”南郭先生结巴地说:“我,我是。怎,怎么了?”士兵们听见了这句话,立刻二话不说地把南郭先生抓走了。
19、滥竽充数故事主要讲的是: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20、更多好听又好看的绘本故事
三、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翻译
1、每当看见鸭子们在河里嘎嘎叫的欢快劲儿,阿土就会高兴地唱起歌来,这时鸭子们会更欢,它们拍打着翅膀,齐声为阿土伴奏。
2、南郭先生到了齐湣王那里说了对他的歉意。齐湣王说:“可以绕你不死,但要看你演奏的曲子如何。”南郭先生吹的十分优美,让齐湣王渐渐的陶醉了。齐湣王让他参加了乐队天天给他单独演奏。并且给了他很高的待遇。滥竽充数8南郭先生逃走了以后,到一个镇子里拜师学吹竽,可没过多久,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南郭先生想:有那么多人就是没吹也没事。他马上开始装腔作势,师兄弟竟无人发觉。
3、从这件事我明白了:做人不能像南国先生那样,不懂装懂,但一定要有真才实学。学习也是一样,千万不要欺骗欺骗自己。我们应该一步一步地学习我们真正的技能。
4、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5、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竽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他们300个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6、今天你有没有做诚实的孩子呢
7、夏天,南郭处士看着飞舞的蝴蝶,又开始吹竽了,蝴蝶们刚聚在一起,又被这可怕的声音赶跑了。为不影响人们,南郭处士只好躲进深山中。白天,他天还没亮就开始吹了,到中午时,他已经吹得汗流浃背,可他顾不上这些,继续吹。晚上,老虎等野兽想吃南郭处士,可都被他吹的竽给吓跑了。
8、南郭先生不学习,不劳动,靠坑蒙拐骗过日子。这样的人虽然能蒙混一时,但迟早是要露出马脚的。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学艺不精,眼高手低,看似专家内行,实则一窍不通。所以,我们应当明白,只有脚踏实地靠自己的实力吃饭的人,才能获得长久安乐的生活。
9、弄虚作假的方式纵然可以换取一时的成功,但换不来一世的成功。人只有刻苦学习,使自己拥有真才实学,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10、“老爷爷,不用了,我自己画就好了。”南郭先生说。说完便哪起白纸,一心一意地画了起来。在南郭先生的努力下,终于画好凉快一幅画。店主对于这幅画十分满意,并让他作为代表参加了比赛,南郭先生赢得了比赛,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当他在去找哪位老爷爷的时候,得知他已经与世长辞了。
11、要顾及孩子的自尊心
12、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他这是招徕生意之一道呢,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13、“阿土先生,您好。您喜欢唱歌吗?”主持人问着例行公事的话。
14、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15、阿土高兴了,他早就希望自己的歌声可以冲出农村,走向世界。村里人也非常支持阿土,因为阿土是全村最会唱歌的人。于是,阿土准备了一首民歌,夜以继日地练着自己的嗓子。
16、又一年的一天,湣王举行吹竽比赛,当人们听到南郭吹出的优美的曲子,看到南郭吹出的曲子招来了龙和凤,根本不相信自己,湣王大声说:“不用比了,比赛的获胜者是南郭!”湣王高兴地对南郭说:“看来,当年父王没有看错人,我命令你每天去宫里演奏!”
17、一个爱读书的人,首先会改变的是他的谈吐,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话,这些都清清楚楚。有时,一个人一开口说话,我大概就能猜到他脑子里有几本书。
18、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19、②讽刺那些虚荣,对人不加以鉴别而重用的掌权者。
20、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四、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1、其实,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还装出一副动情很忘我的样子,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宣王也根本听不出谁会谁不会。
2、反省是不是自身做的不好
3、三月中小学主题班会课件教案,承包你整个月!班主任必备!
4、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2鸭子巨星的寓言故事
5、“大家想听你唱歌,所以派我当代表……”鸭子恳切地说。
6、从此以后,南郭先生一直在宫中幸福快乐的生活着。
7、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故事是来自中国的。古代齐国有一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的乐队里充数。见《韩非子·内储说上》
8、齐宣王命令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愍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9、滥竽充数是寓言故事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10、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他也爱听吹竽。不过他和齐宣王不一样,喜欢听独奏。
11、这个故事也让我想到了那次学校举行的古诗文比赛。前一天老师让大家一起背诵古诗,所有人都流利、快速的背了出来。然而到了第二天,老师提背时,有些同学流利的背了出来,有些同学却支支吾吾什么也背不出来。
12、一天,南郭先生到处寻找可以借钱不还的人时,看见了一张告示,不看不要紧,看了南郭先生一阵狂喜,原来齐宣王想听人吹竽,正在招人呢。南郭先生眼睛“咕噜”一转,向报名处跑去,心想:终于有一个骗钱的好地方了。
13、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4、早晚会让人发现制度的漏洞而及时堵上;只有靠自己的真才实学、靠自己的努力付出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才能赢得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就像《滥竽充数》里的南郭处士这般。
15、后来,皇帝要每个人轮流来表演,他怕暴露自己不会吹笙,被发现欺骗了皇帝,就慌乱而逃了。
16、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
17、示例:卖东西要货真价实,怎么可以漫天要价呢?
18、不学习,不劳动,靠欺骗过日子,不是长久之计,应该用诚实的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不论能力大小,只要靠自己双手得来的,才是最好的,才会赢得他人尊敬。
19、《滥竽充数》的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小朋友们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在今天,滥竽充数多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占着位置,你们明白了吗?
20、(寓意)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五、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
1、「滥竽充数」这句成语往往被当成贬义词,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头,谋得一个职位混日 子;或是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候,也有人用这句成语形容自己,表示谦虚。
2、故事讲诉了南郭先生自作聪明,混水摸鱼,获取报酬,靠骗人来赚钱,最后只能落荒而逃。我为南郭先生感到悲哀,如果南郭先生学会了吹竽,不就可以光明正大地留在了皇宫了呀?我以前也没有体会到这个道理,还自己做了一回“南郭先生”。
3、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没有真本事,靠欺骗别人获得自己利益,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4、(八點·伴)科学小故事——谁打破了老虎的花瓶
5、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会弄虚作假的话,总有一天会露出马脚的。做人要实事求是,要有真才实学,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滥竽充数的寓意和道理2《滥竽充数》故事的梗概: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闵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和他父亲不一样,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6、从前,齐宣王喜欢听吹竽,每次都要让三百人在一起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跑到齐宣王那里,说自己也愿意为他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就把南郭先生留在乐队里。
7、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8、战国时,齐国有一位喜欢寻欢作乐的国君叫齐宣王。他派人到处寻找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规模很大的乐队。齐宣王尤其爱听用竽吹奏的音乐,每次演出的排场都不小,总要集中三百名乐工一起吹。有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南郭先生,知道齐宣王乐队的待遇很优厚,就一心想混进这个演奏班子。可是他根本不会吹竽,不过他知道齐宣王喜欢所有的乐工一起演奏,自己若是混在里头,装装样子,充充数,谁看得出来!南郭先生终於千方百计地加入了这支乐队。每当乐队演奏时,他就学着别人东摇西晃,有模有样地“吹奏”。由于他学得维妙维肖,好几年过去了,居然也没露出破绽。
9、不劳而获的寓言故事还有滥竽充数: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10、从此,南郭先生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了一个吹竽家。
11、从此,他便跟着师傅学习吹竽。南郭先生学起来非常努力,无论风吹日晒从不间断。青出于蓝胜于蓝,一晃十年过去了,南郭先生的吹竽本领很快超过了师傅。他想起了十年前的耻辱,决定回宫中继续吹竽给齐湣王听。
12、滥竽充数,汉语词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13、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14、这个成语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东施:越国的丑女。效:模仿。颦:皱眉)。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15、这则寓言,记叙了这么一件事。话说战国时期,齐宜王喜欢听竽,并且要300人合奏,他对每位乐师都有重赏。一天,一位南郭先生也申请入队,齐宜王答应了。其实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每次吹奏时,他便装腔作调,蒙混过关。后来,齐宜王死了,齐泯王继位。他也喜欢听竽,但却喜欢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便连夜逃跑了。
16、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17、第只有真才实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8、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
19、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20、为了给孩子增加知识面和锻炼理解力,最近吧,我每晚上会给他讲一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如果不嫌弃,大家一起听吧!献丑献丑!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