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全文及翻译完整版
1、前文也有这一句,参见
2、试译:孔子说:“光读书,不琢磨,就糊涂;瞎琢磨,不读书,就没用。”
3、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4、(译文)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5、试译:孔子说:“中等以上的,可以给他讲高深些;中等以下的,不可以给他讲高深了。”
6、试译:子路让子羔做费城的地方官。孔子说:“这是害了人家的儿子。”子路说:“有人民(可领导),有国家(可管理),何必非要读书才算做学问呢?”孔子说:“所以我们讨厌那种耍嘴皮的人啊。”
7、试译:孔子说:“一个士光想着小家,就不配做士。”
8、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céng)是以为孝乎?”
9、1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0、2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
11、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2、(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15、(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16、(译文)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17、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8、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19、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20、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二、论语二十篇原文及翻译完整版
1、试译:孔子说起卫灵公昏庸无道,季康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卫国不亡啊?”孔子说:“卫国有仲叔圉管来宾接待,有祝鮀管宗庙祭祀,王孙贾管带兵打仗。这样一种阵势,怎么会亡国呢?”
2、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3、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5、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6、试译:子游说:“侍奉君主,如果劝说太频繁,就容易受辱;劝朋友太多,也容易疏远。”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9、试译:齐国人赠送了一批歌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就离开了。
10、试译: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后上朝,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自己的国君,请发兵讨伐!”哀公说:“把这事报告三位大夫吧!”孔子(出来后)对人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王却说‘告诉三位大夫吧’。”于是报告了三位大夫,都不愿出兵。孔子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报告。”
11、(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2、孔子说:“不要觉得我比你们年长几岁就有顾虑。平时你们总是说‘人家不了解我啊’,如果真有人要了解你们,你们展示什么呢?”
13、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4、试译:孔子说:“不问‘怎么办怎么办’的,我也不能拿他怎么办了。”
15、试译:子张问如何才能通行无碍,孔子说:“说话老实守信,办事勤恳恭敬,即使远到蛮夷之地也通行无阻。说话没信用,办事不地道,即使近在本乡本土也吃不开。只要一站,总是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显在眼前;只要上车,总是看见这几个字刻在辕前横木上。这样子,才可以通行无碍。”子张听了,就把这几个字写在腰带上。
16、15子曰:“参(shēn)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7、试译: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搞政治,说:“要是杀掉坏人,引进好人,如何?”孔子答道:“先生搞政治,哪里用得着开杀?您一心做好人,老百姓就好了。君子好比风,百姓好比草。风一吹过来,草就伏贴了。”
18、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9、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0、试译:孔子用四点教人:读经,实践,忠诚,守信。
三、论语全文及翻译完整版百度文库
1、(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2、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3、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4、其由也与:《檀弓》,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家语》:子路为亲负米。则衣敝緼袍乃实况,非设辞。
5、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6、试译:周代有八个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7、子路脱口而出,说:“一个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有敌军,内有饥馑,如果我去治理,只需三年,就能让大家骁勇善战,而且懂得致富的办法。”孔子笑了。
8、(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9、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10、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wù)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11、试译:孔子说:“国家有道,说话直白,办事正直。国家无道,办事正直,说话含蓄。”
12、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13、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4、(原文)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15、(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16、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7、试译:季康子问:“要使老百姓恭恭敬敬、忠诚老实而又努力工作,该怎么做呢?”孔子说:“你自己待人接物能庄重自持,老百姓就恭敬了;你自己能孝顺长辈、慈爱晚辈,老百姓就忠实了;你自己提拔好人、开导弱者,老百姓就卖力了。”
18、33子曰:“骥不称(chēng)其力,称其德也!”
1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试译:孔子说:“千里马称为骥,不是称颂它的力量,而是称颂它的德能。”
四、论语全文及翻译完整版带拼音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试译:子贡对人说三道四。孔子说:“赐啊,你自己就那么好吗?我可没那闲功夫。”
3、试译:孔子说:“不懂天命,不能做君子;不懂礼仪,不能立身;不懂言谈,不能理解人。”
4、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5、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6、(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7、试译:孔子说:“蛮夷边鄙之地有君王,不如中原华夏之地没君王。”
8、试译:孟家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就去请教曾子。曾子说:“当官的不走正道,民心涣散很久了。要是真的查清了案情,还望多加怜悯,不要沾沾自喜。”
9、听读名著:孔子《论语》子路第十三
10、试译:子张问:“今后十代的情况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代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废除了哪些,添加了哪些,是看得出来的;周代沿袭殷代的礼制,废掉什么,增加什么,是看得出来的。这以后要是有继承周代当政的,就是传承百个世代,也可以预先知道它。”
11、试译:颜回死了,孔子的门人要厚葬他,孔子说:“不可以。”门人还是厚葬了颜回。孔子说:“颜回把我看作他父亲,现在我却不能对他像儿子一样。这不是我的本意啊,是这些同学们非要这样啊!”
12、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1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4、试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没什么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耳根顺了;七十岁随心所欲,没有不合情合理的。”
15、论语七则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踰 同:逾)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6、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但他却把任何事情都办得很好。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
17、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18、试译:孔子对颜渊说:“要用就出山,不用就归隐,只有我和你能这样吧!”子路说:“老师如果统帅三军,找谁一起干?”孔子说:“空手打猛虎、徒步过大河却至死不悔的,我可不和他一起干。一定要找遇事谨慎、善于用智慧成就事业的人。”
19、翻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20、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nìng)俭;丧(sāng),与其易也,宁(nìng)戚。”
五、论语第一章原文和翻译
1、“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2、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3、试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就心中反省自己。”
4、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6、试译:孔子说:“仲由的瑟,怎么还在丘的门口耍啊?”门人听到这话,对子路就不恭敬了。孔子说:“仲由会鼓瑟啊,升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7、(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8、愠不亦君子(9)乎?”
9、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10、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悦。”
11、试译:公伯寮到季孙那里乱告子路的状。子服景伯将这事告诉孔子,说:“他老先生本来就让公伯寮给忽悠了,不过我却有把握取他性命,陈尸示众。”孔子说:“大道要兴行了吗,那是天命。大道要衰落了吗,也是天命。公伯寮能奈何天命吗!”
12、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13、(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14、转折。(可译为却)例:人不知而不愠。
15、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16、试译:有子说,“一个人能够孝顺爹娘,敬重兄长,却喜好违犯上司,那是少有的;不喜欢违犯上司,却醉心于捣乱,这样的人从来不会有。君子抓根本,根本扎稳了,一切为人处世之道自然生发出来。孝敬父母,尊敬哥哥姐姐,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17、(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8、1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0、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