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人爱读书的例子
1、比赛前期,三年级各班都举行了初赛活动,为孩子们积极向上的热情和和精神喝彩吧!
2、精选精读,朱光潜说“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浏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3、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4、为整个的国家。黄炎培是强烈的爱国主义者。“九一八”事变后,因有人戏谑说中国不是他黄炎培一人的、不必焦心忧虑时,他大怒,哭叫道:“你们甘心做亡国奴吗!”儿子黄万里在赴美留学前夕,他特意嘱咐:“学自外国,勿忘用在中国。”他认为读书的目标之一就是救国,“所说的话,所写的文字,所做的事情,以及奔走各地的目的”,“全不离这个原则”。
5、正是这些咀嚼得烂熟的“古董”,培养了朱光潜基本的文化趣味、审美倾向,甚至思维方式。他后来致力于西方美学研究,但始终坚守着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晚年接受采访,他说,“像我们这种人,受思想影响最深的还是孔夫子。”
6、马克思生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而精深。他虽然记忆力惊人,对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深刻准确,但他读书时总要作笔记。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研究了1500多种书籍,光笔记就写了100多本。马克思的笔记不少是自我制作的。
7、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8、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
9、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因为他是父亲李卓侯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
10、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
11、如果你也想讲故事给大家听,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故事功力不足,略欠火候,您别闲着,点击蓝色小笔,留下您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千万不要吝啬哈,欢迎拍砖!
12、1978年,美国与中国断交,侯德健正在台湾政治大学读书,从会计转修国语的他正打算退学。1978年12月16日早上,侯德健还在睡觉,同学推醒了他,告诉他,出大事了,外国广播说美国和我们断交了。那天,学校陷入一片悲情之中,不少同学谴责美国背信弃义,抛弃朋友。侯德健对周遭的悲情不以为然,在他看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一直被悲情笼罩,受外国人牵制,他愤怒于这种懦弱的悲情,写下了《龙的传人》。下面我们一起来用心聆听黑鸭子组合演唱的版本《龙的传人》吧!
13、杨振宁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14、深厚的美学修养,让朱光潜能欣赏书中微妙精深的乐趣;谦虚诚恳的治学态度,让他对求学求知有独到的见解。我们如果能按照朱光潜的读书方法去读书,一定能有不小的收获。
15、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16、“挺好,其实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17、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18、他不懂外文,但由于他的文学功底深厚,竟采用世人很少见的翻译书的方式:先后由十多个懂外文的人口述,他作笔译,将英、美、法、俄、日等十几个国家的1700余部名著翻译成中文,开创了中国翻译外国文学著作的先例,影响很大。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就是他与别人合作翻译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康有为把林纾与严复并列为当时最杰出的翻译家,称赞说“译才并世数严林”。毛主席的读书的故事: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19、当然,重复阅读方法也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既可以结合学习、工作需要随时翻阅,也可以根据记忆学原理分次重复阅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要能够潜下心来增强阅读定力,驰而不息砥砺恒心意志,每个人都能深谙书之妙处,潜入文之幽境,饱览别样风景。
20、书,让少年立志;书,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剂。
二、名人爱读书的例子50字
1、提起读书,不禁想到黟县西递古民居“履福堂”的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人为什么读书,每个人其世界观不同,或许动机、目的就不一样。有的人是“为中华崛起”,有的人是“学而优则仕”,有的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而读书,天下为公也好,修身养性也罢,读书于人生于社会于民族都是大有裨益的。
2、他曾经说:“用功学习虽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着黑夜向前走,会越走越光明;好游玩虽是乐事,却如同傍晚出门,趁黄昏走,会越走越黑暗。”
3、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妙趣横生,他的文字平易温润,他洞察生活百态,细细勾勒人间的情味。对于读书,丰子恺也有自己的切身体验和独到见解。
4、(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刺股悬梁)
5、“小镜子心语”2017年被评为“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团队被评为“全国群文阅读十大明星教师团队”,2018年被中宣部评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省赛金奖项目,“四川省教育厅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典型案例”。赶快关注哦!
6、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好书是良师益友,是点燃知识火把的火柴,是指引你走出“文盲”的启明星,是智慧源泉中的智慧之水。我爱读书!
7、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8、现在,书陪伴我走了许多年,它控制了我的生活,充实了我的生活,它是我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好读书,读好书!书是人类的朋友。同学们,爱书吧!读书吧!
9、茅盾总结出一种粗精结合、学用结合、多次反复的读书方法。
10、朱自清读书特别重视做笔记,分门别类地摘抄卡片。他用这种方法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他一生不仅写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散文,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学理论著述,这是与他坚持做笔记,勤奋读书分不开的。他写的《诗言志辨》等著作,不仅见解精辟透彻,其论据之丰富也很令人吃惊。他这种手脑并用的读书方法,连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受到师友的普遍尊重与赞扬。
11、牛顿一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爸爸就去世了。妈妈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妈妈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妈妈种田过日子。妈妈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12、名人勤奋读书的经典事例车胤囊萤夜读
13、在经济学上,牛顿提出金本位制度。
14、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15、李四光的祖父看到这个去处靠山有水,不愿再四处流浪,就带着妻儿在一座破庙里住了下来。
16、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你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来细读。
17、朱光潜致力于美学研究,始终以美学为中心系统组织相关知识,横向联络一直爱好的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纵向精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克罗齐、康德、黑格尔、维科以及马克思等人的相关著作,将知识不断有机化,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美学思想。
18、欢迎在文末发表留言评论,
19、还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部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长妈妈也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20、书中自有黄金屋,屋中自有爱书人。
三、关于名人爱读书的事例
1、(名人爱读书的故事:林纾苦读成大器)
2、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却爱书如命,买不起书,就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按约定的时间归还。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读。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清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睡。由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累,他18岁时,患了肺病,连续十年经常咳血,但他卧在病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到22岁时,他已读了古书XX多卷,30岁时,他读的书已达1万多卷了。
3、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4、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领悟。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5、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
6、沈从文:“小纸条”读书法
7、从那以后,顾炎武不仅坚持读书,还游遍名山大川,实践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最后,他终于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
8、爱读书的真实故事事例3
9、爱读书的真实故事事例4
10、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11、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12、有人说,“重复是学习之母”,按心理学的观点来讲,同一信息经常重复刺激大脑,不仅能增强记忆,而且还能加深理解。试想,一本书重复读了20多遍足以记诵,岂还有不烂熟于心之理,岂还能不解其中兴味?
13、时至今日,黄炎培先生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令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14、高凤,字文通,是南阳叶人。在他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后来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高凤年老后,依旧拿着书本不知疲倦,闻名于天下。
15、自古以来,书就是人类的好朋友。早至孔夫子,以书为伴,满腹经纶,流芳百世;上至伟人博览群书,雄才伟略,振兴中华……我对好书似乎已一份特殊的感情,觉得它是我最好的朋友。
16、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故事,觉得我家王后伊菲的故事讲得很精彩,别忘记了点击蓝色的大拇指,为伊菲点赞加油!
17、正是因为“宏、约、深、美”的“四字”读书法,让蔡元培的个人思想、道德、文章与事业逐渐进入“美”的境界,奠定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也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8、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19、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20、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
四、名人爱读书的事例
1、鸟瞰,我们可以理解为泛读的一种,就是粗略地读,或者说是几段几段地粗读,几页几页地翻阅,快速地把书翻看结束。
2、著名作家茅盾先生自幼喜爱读书,他的故居至今仍存放着一本《字课图说》。茅盾幼时,当同龄的孩子还在学《三字经》时,他就已经将《字课图说》作为识字教材。茅盾不仅爱读中国文学作品,对外国文学也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主张:“诵读文学名著,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历过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活中去看。”
3、读书给了我知识,给了我道理,更给了兴趣。我爱读书!!!!!
4、名人勤奋读书的经典事例吕蒙读书
5、病好了以后,顾炎武就上学去了。上学第一天,顾炎武突然跑回家,他跑到母亲面前,一边哭一边说:“娘,我不想上学了。”母亲觉得奇怪,就问孩子:“你怎么了?和谁打架了吗?”顾炎武哭着说:“他们叫我小麻脸。”原来,同学们看到顾炎武脸上的麻疹,都嘲笑他。母亲摸了摸顾炎武的头说:“孩子,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好好学习。”
6、宏,是指在读书科目、内容的选择上要博大宏伟,兼收并蓄,全面了解并掌握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从而打下广博而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7、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8、黄炎培出生于1878年,正是清朝政治腐败没落、列强入侵、民不聊生,中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之际。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促使他悉心研读古今中外的各种救国安邦学说,并确定了读书的目标。
9、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10、(感悟)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
11、作者:广汉市连山一小汪芷娴
12、钱钟书先生一生热爱读书,他有一个鲜明而独特的读书方法,即“笔记读书法”。杨绛先生曾说:“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13、(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张曜拜妻为师)
14、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
15、我喜欢读书,在快乐的夏天,坐在游泳池边,拿本杂志,品着冰柠檬水,悠哉地幻想着旅游时的情景;
16、精其选。冯友兰认为,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因此,他把书分为“要精读的”“可以泛读的”“只供翻阅”三类。
17、古人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书,能让你你知道更多的知识,能让你增长更多的见识,还能帮你挖掘更多的知识宝藏。也有人说:“书是无边无际的海洋。”是的,它可以让你在其中尽情的游览,让你充分的探索。还有人说:“书是无垠的草原。”是的,它可以让你在其中纵横驰聘,信马由缰。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铺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铺在面包上。”是的,书,确实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主旨,强健我们的翅膀!
18、“天苍苍,野茫茫,读书没有说书忙。”话说某年某月某日,古往今来的社会名流及文坛上声名显赫的大人物济济一堂,开始了关于读书的讨论。主持人高尔基(以下简称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老高,你也是的,踩着书迈向成功,于心何忍啊!)很荣幸与诸位在此谈书。
19、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费用,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
20、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五、名人爱读书的例子有哪些
1、倪宽幼时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他就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这就是至今为人们传颂的“带经而锄”的故事。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后来又受业于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所以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被当时的郡国选诣为博士。
2、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3、有一个下雪天,杨时去找程颐请教一个问题。他到了程颐家里,听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便一声不响地等着。过了好久,程颐醒了,才知道杨时已经等了好久,赶忙起来同他议论问题。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很厚了。
4、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出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可供借鉴。
5、明其理。冯友兰认为,书的作者所表达的“意”和客观的道理总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
6、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7、茅盾在《谈独立思考》中提到,“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8、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9、梁启超曾在文章中写道:“昔人常说,好打灯谜的人,无论看什么书,看见的都是灯谜材料;会做诗词的人,无论打开什么书,看见的都是文学句子。可见注意哪一项,哪一项便自然会浮凸出来。”
10、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11、在我刚识字后不久,便深深地迷上了读书。那时我去对门的朋友家玩时,偶尔间发现了朋友家桌子上放着的几本《幼儿画报》。便随便翻着看了看。可谁知这一翻,竟像磁石一样把我牢牢的吸住了,连玩都给忘了。回到家,我让爸爸也给我买几本来看。爸爸见我这么喜欢书,高兴极了,二话不说便给我订了一年《幼儿画报》。于是,我吃饭前看,睡觉前看,就连上厕所也要看。
12、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13、读书让我快乐。快乐在回答出很难问题的课堂上;快乐在答得十分流畅的卷纸上;快乐在和同学高谈阔论上……是书,给了我这些。
14、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15、捧起书本,就是捧着一个伟大的思想;翻开书页,就是翻动一个精神的大海。开卷有益,益己,益人,益民族;掩卷沉思,思家,思国,思天下。朋友,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吧!它是智慧的源泉,它是心灵的家园。让经典因青春而闪光,让青春因经典而靓丽。让我们一同,泛舟书海,享受如苏轼般“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豪迈人生吧!我的演讲完了,谢谢。
16、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也是门槛最低的高贵。沈从文的“小纸条读书法”和锲而不舍的坚持,铸就了他淡泊如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的灵魂,使他的作品和思想,在人类文化长河里熠熠生辉、历久弥香。
17、深,是指精通、发展、创造,是在“约”的前提下重点突破,究本穷源,有所发现。
18、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19、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20、如果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尝试着使用这一套有哲学意味的读书方法,一定会受益匪浅。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