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
1、某日,苏格拉底来到雅典城外,他要从西北郊的阿卡德摩去往吕克昂。路上经过一所摔跤学校,他受邀前去谈话。
2、爱同样是一种伦理学的范畴。苏格拉底认为,爱就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好,爱同样也是想拥有最美好之物。最美好之物也就是善物。这种拥有不是占有性的,而是参与性的。爱是一种参与,参与到美好的事物之中去。拥有并不意味着占有,人的一生,来去皆空,并不能占有什么,但在这个过程中,生命发生受用,发生奇奥的变化,有了震憾,这就是爱的力量,也是爱的伦理表达。
3、同时,苏格拉底谈到了爱的专注性。爱一个对象,意味着全身心的投入。只有全情投入,才能进入到爱的整体世界。只有全爱,才意味着爱。局部的爱,便不是在爱中。全心全意地爱,才是爱的真理。只有这样的爱,才能够进入不朽境地。
4、路人:“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道德的了。”
5、这就像病人,由于他的疾病而是医生的朋友。而身体是既不好又不坏的。由于疾病,身体被迫欢迎和热爱医药。于是,苏格拉底发现:“既不好又不坏的事物变成好事物的朋友,因为某些坏事物的呈现。”在这样一种现象中,苏格拉底继续辨析友爱的存在。为什么一种事物能对另一种事物产生亲善,他从现象之中发现具体事例,并将其抽象出来,看能不能经受起普遍性的考验。正是这样的分析法,使他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逻辑展延。
6、我们无法描述苏格拉底这样的顿悟,对爱的顿悟是如何发生的?是因为正如他长期所言:他体内有一个精灵的声音在指导他?或者说那个精灵就是他所指认的爱的精灵?或者说那个爱的精灵就是沟通人与神的上天使者?我们无法得知这全部的真相,但我们相信:只要相信苏格拉底,你便能获得神的赐福,便在永恒之爱中,便沐浴在爱神之河中。
7、天文学有助于社会发展;哲学家的主要任务是探索世界本原;苏格拉底不关心属于伦理和政治性的问题
8、有一天,苏格拉底拦住一个过路人,问他:“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道德究竟是什么呢?”
9、中国传媒大学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特聘导师
10、▎苏格拉底的学术传承:柏拉图、阿里斯托芬与色诺芬
11、人人皆能不朽,只要你传递后代。还有一种更大的不朽,那就是知识的传递、智慧的传递、灵魂的传递。一个灵魂启发另一个灵魂,如何认识美与爱,如何认知变化的世界与不变的本体。这便是灵魂之爱。灵魂之爱比肉体之爱更加高尚。
12、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主张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并认为除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外,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
13、(即“美德即知识”)☆☆
14、就像老子所讲的道一样,你看到的都不叫道,看不见的才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希腊哲学中,亚士多德的物理学后来被翻译成「形而上学」,就是研究万事万物背后的道理,研究我们感官所不能感知的领域中,世界真理的存在。
15、数学答疑QQ群:935687776
16、虽然无法用语言文字形容,但苏格拉底勉强用语言文字形容。他人无法身临其境,这便是痛苦的根源。但请拥有爱,通过爱化解痛苦,化解矛盾和冲突,使自我变得和谐、精进。苏格拉底是这样描述的:
17、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8、所以说,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也是西方文化的源头。西方文化,我们说两栖文明,有两大支柱,一个是理性主义的支柱,理性主义就来自于古希腊;另一个支柱是基督教文明。从中可以看出哲学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础。
19、③归纳是指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出共性、本质,通过比较寻求“一般”。
20、讥讽就是不断向对方发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就是帮助对方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就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同特征,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定义则是把个别事物纳入一般概念,从而得到事物的普遍概念。
二、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及产生背景
1、河北华图专家解析: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法”。他用各种问题去诘问学生,学生回答不上来,便处于尴尬境地,感到自己很无知,从而产生学习和拥有真理的愿望,去思考各种普遍的问题。“产婆术”教学法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开端,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本题答案为D。
2、现在,苏格拉底摆脱了推理,开始说一些他的富有哲理的话啦。他说:“生来属于我们的东西已经把它自身向我们显示,作为我们必须热爱的东西。”
3、科目一+科目二8套纸质试卷包邮到家
4、由此来看,民众对于少数派言论的不容纳,实际上是他们对自己权力的放弃。随着这种事件的增多,被放弃的权力也增加,最终会导致民主制度的终结。
5、突如其来,他看到了神奇的美景:首先,它始终如既无生成,亦无逝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第它不会以这种方式是美的,以那种方式是丑的,不会一个时候是美的,另一个时候是丑的,不会与一个事物相连是美的,与另一个事物相连是丑的,不会在这里是美的,在那里是丑的,就好像它会对某些人来说是美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是丑的。这个美者不会伪装成脸的美、手的美,或身体某个部分的美向他显现。它既不是话语,也不是知识。它不存在于其他别的事物中,比如动物、大地、天空之类的事物;它自存自在,是永恒的一。
6、德育思想—(智慧即德行)
7、弄混这些有效期,教师证可能白考
8、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清晰,来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到,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9、苏格拉底还强调了善的复要性,认为善是一切事物的根因,这些观点为后到的唯心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教育方面,苏格拉底不提倡对学生进行灌输,更多的是摘用辩论的方式,这同样为后到的辩论法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0、大自然和人的自我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人不单单只是大自然的其中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人的灵魂与物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它们互相对立,独立存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以辩证的思维来深入事物的内部。
11、▎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中承前启后的哲学家
12、中小学、幼儿园考前测试卷来啦
13、苏格拉底:“如果儿子生病了,不肯吃药,父亲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好吃的东西’。这也是不道德的吗?”
14、第三种形态叫「伦理学」,严格说是从苏格拉底才开始研究伦理学。什么叫伦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叫伦理学。
15、其实「哲学」这个概念就是来自于西方。后来我们把中国古代的思想、学术都叫做哲学,实际上中国古代文献里并没有哲学这个概念,哲学就是来自古希腊。
16、苏格拉底之死所以引起我们惶惑,细想起来,倒是因为雅典人尚有节制。整个事情看起来很孤立,偶然性很大,而在另外的民族,例如大革命时的法国,类似事情会演变成对异端和政敌的大规模镇压,民主遂迅速崩溃,这时我们就认为祸首是极权,也就心安理得得多。但在雅典,这次残酷的杀害成了不折不扣的民主制的作为,在严格遵守的民主程序和事前事后民主制运行有条不紊的衬托下,事情愈发显得荒唐。
17、苏格拉底:“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军将领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这是不道德的吗?”
18、①讥讽就是对对方的发言不断追问,迫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19、苏格拉底认为德才兼备的治国者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不仅包括此前已有的政治、伦理、雄辩术以及人生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也需要学习算数、几何、天文等科目。学习以上各种知识重在实用而不是单纯思辨。
20、苏格拉底出身平民,他的父亲是一个石匠。他从小跟父亲学手艺,掌握了一手熟练的雕刻技术。本来苏格拉底有可能成为一个雕刻家的,但他却对哲学和科学更感兴趣。当时没有固定学校,他便到处求学,向各种学问的大师学习,听过许多人的讲学,被公认为有全面教养的人,受过当时所需要的一切教育。
三、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初三
1、苏格拉底是一位富有魅力的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源头。他最有名的话是“未经审察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他的思想绝大部分集中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以谈话录的面目出现。究竟什么才是良好的生活方式?爱与死亡和哲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人应该具有怎样的美德?
2、电子版PDF:2022年考研真题与详解答案(回忆版)
3、一次教师资格笔试成绩,可以考多个教师资格证?
4、苏格拉底又转向吕西斯说:“如果我们的探讨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迷失方向了。”他引用荷马的《奥德赛》说:“神总是使同类相聚。”然而同类的东西必定永远是朋友吗?苏格拉底觉得未必,因为“那些行不义的人和那些承受不义的人不可能成为朋友”,尽管他们都是恶人。
5、②方法强调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概括过程。
6、一提到苏格拉底的死,就有说不出的遗憾,真希望没这回事,希望杀他的是个独裁者而不是民主制。但是历史板上钉钉,他就是被“人民”杀死的。于是又千方百计的寻找其中缘故,总要寻出个合情合理的解释才甘心,实际上那心思是替民主制开脱,极不愿它担了这种罪名,怕污了它的清白。不过又谈何容易,因为无论如何解不开这个结:民主制的基础,正是言论自由,一个能够毁掉自己基础的制度,是合理的吗?
7、为了不朽的德性以及后来光荣的名望的缘故,任何人都愿意做任何事情;这些人愈高尚,他们做得就愈多,因为他们全都热爱不朽。
8、这一部分的研究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不过苏格拉底还不是纯粹的本体论哲学家,他的学生柏拉图建立了一个理念的世界和一个现实的世界,于是我们才有了「本体理念世界」和「感性现实世界」的区分。我们经常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似乎有一个现象世界,有一个本体世界,这就是来自古希腊哲学中的本体论。
9、这是一位叫阿伽松的剧作家,他在剧本获奖时举行宴饮。其中有六人轮流发言,礼赞爱神。最后出场总结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论爱的精髓在于,他认为爱本身即不美又不善,所以追求善,想拥有善物,也因之孕育美,在美中生育和繁殖。这种孕育繁殖既有身体的,也有灵魂的。而且,爱神是被爱的对象,而不是施爱的对象。
10、苏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他的言行主要由其学生柏拉图记载。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哲学应关注人生问题。真正的智慧是知道自己无知。真理潜藏在每个人的心中,而不源于外界。
11、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大自然和人的自我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人不单单只是大自然的其中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人的灵魂与物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它们互相对立,独立存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以辩证的思维来深入事物的内部。老师教育学生就好像产婆助产,老师教授给学生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方法
12、然而问答法不是万能的教学法,它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①受教育者须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③教育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所以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儿。
13、精选科目二100道主观题背诵要点
14、道德是立身之本、行为之准,也是审察人生、观察社会的基本维度。道德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道德是万万不能的。本公号倡导主旋律,为正义呐喊,为良知代言,为好人点赞,为善政献策。
15、乘华图翅膀|圆教师梦想
16、天啊,苏格拉底揭穿了存在的整个谜底:没有爱,无法生活。让苏格拉底的话语来得更猛烈些吧:
17、现在,苏格拉底似乎抵达了他的结论:“无论是在灵魂中,还是在身体里,还是在任何地方,那些本身既不好又不坏的事物,由于坏的呈现,而成为好事物的朋友。”论证到这里,这意味着友谊就是向善,友谊就是成为善者的朋友。原本每个人都是既不好又不坏的,但是受了坏的污染,于是应该向好的事物看齐,这便是友谊的伦理。这颇像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18、爱就是对幸福的欲求,爱就是在身体或灵魂中孕育美,在美之中生育和繁殖。爱的本性就是追求不朽。
19、C苏格拉底与智者有许多不同,但其与智者最明显的不同,亦即其进步之处,尽管智者已开始从自然和宇宙转向人类,但并没有对人自身进行再反思。而苏格拉底开始了这个转变。
20、纸质用品:教育学专业基础答题卡、教育学院校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四、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有
1、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
2、苏格拉底如此赞美不朽:
3、苏格拉底的哲学地位与学术传承
4、但是,我们不是依然会遗忘爱人吗?我们依然会遗忘曾经钟爱过的事物,依然会寻求新的刺激和快乐。我们受“情动”的折磨和推动,在新欢来临之即忘记旧爱,我们又受这种折磨,在旧爱复燃时暂别新欢。这种折磨,被称之为永远的人性,它处在遗忘与记起之间。它遗忘了一个,忽复又忆起。当忆起时,钟爱之物便复活了;当遗忘时,钟爱之物便死寂了。正是在这样的忆起与遗忘中,人被称之为“不长记性”的动物,他反复地在挣扎,在领受折磨,情感的与理性的,身体的与灵魂的,此地的与彼在的,丛林法则的与文明世界的。
5、不朽就是进入永恒之境,也就是天外之境,那里是众神之地,也是真理与幸福长存之地。爱的过程,就是对这种幸福欲求的完美想象以及付诸实践。爱意味着爱美,爱美有两种延伸:一种是身体的繁衍,一种是灵魂的繁衍。身体的生育与繁殖,饮食男女就可以做到;而智慧的传递,灵魂的传递,则只有少数爱智者才能做到。
6、(注:本文写于2001年,是我本科大一时候所作,首发于我跟几个同学创办的校园刊物《鹰隼》第1期,这个刊物总共只发了两期就因经济问题关门大吉了。现在网上很多转发未注名原作者。)
7、因为爱神是真正美丽的,她值得被爱。爱神是一个精灵,她既非不朽者,又非可朽者。她也处于无知和智慧之间。苏格拉底的意思是,爱神是变化的,她展现出不同的性情。众神不会与凡人相混杂,只有通过精灵的传递,凡人才能与众神沟通。而爱神就是沟通神与人的精灵。
8、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9、让背诵更有重点,长按扫码9元购
10、其爱孕育美,在身体中或灵魂中,在美中生育和繁殖;
11、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12、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这个疑问,而是引导说:“在一个人的心灵还没有接受过训练的领域中,他有可能成为行家吗?”事实上,任何人都能发现,婴儿就是这种状态,但是婴儿却最受人喜爱,就是那种无条件的爱。因此,这种对友爱的探讨归于失败。
13、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
14、而其他一些人的生育表现在灵魂中——因为肯定有一些人的灵魂比他们的身体更有生育能力,更适宜在灵魂中播种、怀孕和生养。
15、六神磊磊:侠的本质是什么?
16、紧接着,苏格拉底这样反问,那声音大得吓人,像是一个不朽的反问句,像是一道闪电与轰雷,从天神的马车上发出的声响:“如果一个人看到那如其本然,精纯不杂的美本身,这个美不是可朽的血肉身躯之美,而是神圣的天然一体之美,如果他能亲眼看到天上的美,能睁开双眼凝视那美的真相,对它进行沉思,直到美的真相永远成为他自己的东西,那么你还会把他的生活称作无法躲避的生活吗?”
17、柏拉图所有对话集的主角基本都是苏格拉底。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最亲近的学生,跟随苏格拉底20多年,很多都是他在现场记录下来的。
18、苏格拉底自己也有些思考上难以为继了,但他坚持了一下,继续推导:“善者不是善者的朋友,恶者也不是恶者的朋友,善者也不是恶者的朋友。”那么这样以来,只剩下一种可能性了:“如果某事物可以成为任何事物的朋友,那么善的事物或恶的事物都不可能成为善者或与其自身相同的朋友。因此,我不认为任何事物能成为恶者的朋友。”
19、这就涉及一个问题,苏格拉底问:“在那些我们一无是处的领域中,我们会成为某人的朋友吗,或者有人会爱我们,和我们交朋友吗?”答案由吕西斯的嘴中说出,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但为什么会引导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呢,难道爱不是无条件的吗,为什么当我们一无是处,没有价值时,便不会被人爱了呢?
20、请问大家哲学上有哪些重大的观点?
五、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理论
1、我们可以设想:能不能订一条戒律放在那儿,不准民主制在运行过程中做出此类裁决,以维持制度的圆满和稳固呢?似乎不行。既然是以民意为最终裁决,那么任何民意以外的东西,都不能超越它,否则就违反了基本的原则。况且在实际当中,一纸空文有何约束力,须有切实的力量作为保障才行。而如果在民意之上存在一个可以否决它的力量,这样的体制也就不是民主制了。
2、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3、(例)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西方教育家是()。
4、苏格拉底方法,也被称为精神助产术,实际上指的就是前面提到苏格拉底与他 人谈话而迫使别人放弃原有观念的方法。具体的过程就是:苏格拉底首先会问对方 一个问题,让对方回答然后不断找出对方回答中的缺陷,促使对方不断修正自己的 观点而达到真知。
5、遗忘就是知识的离去,而学习恢复记忆,由此保存知识,使之看起来是相同的。以这种方式,一切可朽的事物得以保存,它们与神圣的事物不同,神圣的事物永远保持同而可朽的事物只能留下新生命来填补自己死亡以后留下的空缺。
6、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即德行,而智慧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不断积累的,因此智育与德育密不可分。
7、“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教的。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8、苏格拉底:“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陷入困境。为了鼓舞士气,将领欺骗士兵说援军到了,大家士气大增,成功突围。这种欺骗能说是不道德的吗?”
9、苏格拉底对死亡的看法主要是体现在裴洞篇和治国篇中,我们根据这两篇的内容去理解他对死亡的看法那也只能说是反映了他对当时的人类知识的看法,因为他的那种看法并不是他自己创造的,而是在那个时代本就有一定市场。
10、与此相对应的是,“而在那些我们并不懂行的领域中,没有人会允许我们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也不会有人把这些事托付给我们做,而是每个人会尽力阻止我们。”不管他人如何爱你,在这些事上,依然会阻拦你。
11、苏格拉底认为身体是人们从事一切事情的基础,要尽可能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
12、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是常考的内容之河北华图教育(http://he.huatu.com/)的专家今天就为大家带来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的相关内容,以助考生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13、疲惫的真相: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到那么累?
14、④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15、中国“百年语文第一书”
16、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可以从教育的意义与目的、德育、智育以及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掌握。
17、苏格拉底对当时流行的智者派的批评。智者派都是些律师、政客,他们全副心思都放在怎样巧妙运用辩论和演讲击败对手,哪怕把黑说成白,把是说成非也在所不惜,他们认为,只要能够说服社会大多数人接受一个观点,那么这个观点就成了真理。苏格拉底痛恨智者派的这种观点,他主张,是非绝不能根据社会上有多少人认同来判断,辨别是非只能依靠人的理性。苏格拉底认为,在人的灵魂里面本来就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存在,依据这些原则就能正确认识是非。苏格拉底从来不给学生直接灌输什么观点,总是通过反复提问、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理性中埋藏的这些基本原则,从而自己获得辨别是非的能力。
18、所以,在柏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思想中,有多大成分是他自己的,这是一件很难分辨的事情。就像我们看到的哲学史一样,一类是哲学史家写的哲学史,一类是哲学家写的哲学史。哲学家写的哲学史更多会把他自己的思想填充进去,而哲学史家会比较客观。色诺芬是一个历史学家,他的记录可能更加真实。但也有对色诺芬的批评,认为他的哲学思想不深刻,所以他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理解也缺乏一定深度。
19、近著有《论孤独》《赳赳说千字文》等
20、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