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振聋发聩
1、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2、振聋发聩,汉语成语,拼音是zhènlóngfākuì,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3、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4、“必需”后面一般跟名词,表示特别需要的事物,是主观迫切性。
5、看似简单的家务劳动,带给孩子的独立、自信、自强都是一生的财富。
6、本图书出版中心隶属于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主要出版口腔类的书籍和杂志。
7、出于疼爱,很多父母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有的家长还认为,做家务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好好读书就好了。
8、如果没有优越的家庭和如意的伴侣,那么就一定要唤醒那个强大的自己。如果你整天都不读书,不运动,不节制消费,不反省自律,无兴趣无爱好,无目标、无期望,生活是不会变好的。好起来的从来都不是生活,而是你自己。
9、趁现在还有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努力做成你想做的那件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也许我们始终都只是个小人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活下去。
10、“举重若轻”比喻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符合语境。
11、(解释):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12、(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13、解析:本题出现了振聋发聩,题干中没有表示高超的语言文字让人警醒,排除D。
14、(反义词)装聋作哑、如堕烟海
15、振聋发聩的意思为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常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振聋发聩出自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16、党史故事启迪‖王震:率三五九旅抓生产
17、原来大裤衩的学名这么如雷贯耳,振聋发聩。
18、深入浅出形容阐述的内容很深刻,措辞表达却浅显易懂。符合语境。
19、(释义):这几句话,振聋发聩,想必当时一定有迂腐的儒生曲士以经学谈诗的人。
2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
二、振聋发聩和震耳发聩哪个是对的
1、警钟长鸣”指时刻保持警惕,文段无“警惕”之意,排除
2、振聋发聩(解释):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造句:我的一番话振聋发聩,让许多沉迷在传销中的人们醒悟过来.
3、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4、例句:他的生动发言让我感到醍醐灌顶,顿时我的心情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5、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振聋发聩的解释: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振聋发聩,汉语成语,拼音是zhèn lóng fā kuì,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出自《随园诗话补遗》。
6、看到这种情景,耿飚心情十分沉重。离开庆阳的那天,耿飚接见了县里的主要领导。他并没有就老百姓反映的问题批评任何人,只是讲述了一件往事:“50年前,我们385旅在这里驻防,部队一个战士,犯了严重损害当地人民群众利益的错误。旅部决定按纪律将这个战士枪毙。正要枪决的时候,来了一大群老百姓,替那个违反纪律的战士求情,连受害者的父母都向部队请求让他戴罪立功。最后,我们流着泪接受了群众的要求。”
7、用党的精神启迪深化改革新征程
8、(2)王刚的文章大胆针砭时弊,振聋发聩,受到人们的好评。
9、振聋发聩读作zhènlóngfākuì
10、大家如果理解他们的所做,就像我刚才说过的六祖参五祖,二祖参初祖,这都是不立文字的。现在我们再讲讲立文字的这些大师,玄奘法师他的门下,鸠摩罗什法师他的门下,都是以文字而入道的,翻译经卷时,都是闻一而知听一法就知道十法。不论从学教、从禅宗,我们诸位道友是怎么认识的?能不能闻一而知十呢?今天我跟大家说这些,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先认识自己。
11、振聋发聩: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12、曾先后赴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牙医学院进行临床科研训练。近年来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JournalofEndodontics》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BioactiveMaterials》青年编委、社交媒体编委、客座主编,《JournalofEndodontics》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编委,10余本中英文学术杂志审稿人。主译学术著作4部,副主译1部。
13、“气质”指风格、气度,放在第一空符合文意。
14、不能吧,振聋发聩不可以形容飞机降落的声音,振聋发聩不是说声音大,或者不是主要说声音大的,而是说能够给人心灵上的震撼,让人警醒的。
15、装聋作哑(zhuānglóngzuòyǎ)假装聋哑,形容故意不理睬,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16、根据“森林的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风沙弥漫”“是活生生的现实”“这可怕的景象决不是”可知,作者想表达的是前文中所提到的景象都是真实存在的,不是没有根据的,所填成语的意思应该表达此意。
17、表达意思不同: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出处不同:醍醐灌顶:出自唐代诗人顾况的《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翻译:不知道还有通过灌输佛性智慧使人产生灵感,大彻大悟,能使人身心清爽不热。振聋发聩:出自现代文学家茅盾的《联系实际,学习鲁迅》,“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振聋发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18、读作:zhenlongfakui(解释):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出自):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近义词):醍醐灌顶、震耳欲聋(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19、好像你们看到老和尚不讲课时,好像什么也不干,那你问问客堂就知道了。这个从台湾来的,他就想看看老尚。那个从广东来,也是想看看老和尚。我能说我身体不好,都不见吗?那他口里不说什么,但他心里会不会骂呢。也许不会骂了,因为他怕背因果,怕倒霉。那他来找你来干什么呢?或者是家里出了一些不平的事,或者是孩子升学、是生意做不好,给你个条,你就得给他回向。如果他见了你,求了你,你给他一回向,过段时间后,他有好转了,他就会说这个老和尚很好。如果求你一回不灵,他就要骂你了。难道不是这样子吗?但是他灵一回,他又会来找第二回,还会介绍给他的亲友,你去看看老和尚吧,你不顺心的事找他,他给你一念就好了。这些都是一种麻烦。
20、读音:zhènlóngfākuì
三、振聋发聩造句
1、(解释):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出自):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释义):这几句话,振聋发聩,想必当时一定有迂腐的儒生曲士以经学谈诗的人。(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醍醐灌顶、震耳欲聋、醒聩震聋、发人深省。(反义词)装聋作哑。
2、震耳欲聋是指声音大到几乎把耳朵震聋,形容声音很大。用来比喻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为之震惊,受到启发。振聋发聩,汉语成语,释义为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因比喻意的不同所以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3、对的。这首词是岳飞所有词作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笔力雄厚,情感激荡,其中流露出的抗敌御侮的决心和浓厚深沉的爱国情感,千百年来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然而,岳飞发未及白,金兵已自陷于困境,宋军本有机会一举灭掉敌军,但由于小人奸计,朝廷不战而降,岳飞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于风波亭。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千载以降,犹有余悲。
4、释义:释义为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5、讲到此处,耿飚话音一顿,环顾四周,大声问道:“现在我要问问今天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做错了事,老百姓还会不会替你们求情?”这时,全场鸦雀无声,只有耿飚的话在回荡。
6、有很多实例证明,想要孩子成为精英,让他做家务是必不可少的。
7、释义:发:启发;省:醒悟。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
8、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这几句话,振聋发聩,想必当时一定有迂腐的儒生曲士以经学谈诗的人。”
9、听说耿飚要回来,当地群众热情欢迎。许多陇东老乡闻讯赶来,纷纷和耿飚见面。但令耿飚没想到的是,一部分群众是来找他告状的。
10、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
11、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12、(解释):假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13、这振聋发聩的声音一直萦绕于我的耳际。
14、翻译:这可要怎么才能装做不知道这件事情。
15、醍醐灌顶——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16、(5)他的一番话,气冲牛斗,振聋发聩。(振聋发聩解释):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近义词:醍醐灌顶 震耳欲聋
17、(温馨提示:淘口令最近有些奇怪,亲可以正常使用哦)
18、“中国人民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19、根可知文段主要是想表达“正人心而后正天下”这句话今天读来仍然有警示作用,能感受到它的正确性。
20、译文:这几句话,能够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想必当时一定有迂腐的儒生曲士用经学谈论诗文。扩展资料近义词
四、振聋发聩与震耳欲聋区别
1、(出自):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3、语重心长侧重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说话方式,与“为相关领导”不符,排除
4、教育从来都不是只局限在课内学习,家庭生活中的锻炼能带给孩子更多。
5、主编(意)詹卢卡·普洛蒂诺
6、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7、这些言论,令人发自深省,想来当时必有不通事理孤陋寡闻的人用经学谈论诗者。
8、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振聋发聩也指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但振聋发聩通常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必须:副词,有强调语气,多作状语。“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必。”后面一般跟动词。“必需”为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
9、令人振聋发聩不是病句。
10、不遗余力指把所有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也不保留,强调一次性,与“多次”语境矛盾,排除
11、“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
12、故“微创”这一术语必须被视为“根管解剖”的同义词,因此“微创牙髓治疗”也被称为“基于根管解剖的牙髓治疗”。
13、令人振聋发聩是指某个大智慧或重大理论使人从昏然中醒悟,豁然开朗。聩,是先天耳聋,表示糊涂,不明事理,一个糊涂人,像聋子一样,突然明白了道理。说明所明白的道理很重要很深刻,能够打动人感染人,有唤醒人民有救世的作用。
14、本题出现了醍醐灌顶,题干中没有高人的见解让人启发之意,排除C。
15、(近义词)醍醐灌顶、震耳欲聋、醒聩震聋、发人深省、昭聋发聩、振警愚顽
16、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17、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地劳动,闻法、听法压根就没他的份。六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是个在家的居士。他为什么能够在卖柴的时候听人家念金刚经,在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了悟了呢?这就是宿世因缘。咱们看到的只是他的现生,没有看见他的前生。我们每位道友,这就是我们过去积累的善业还不够多,因缘还不成熟。现在我们学戒,大概大家都是从戒学开始学起的,那你们是怎样学的呢?吃饭、穿衣、排泄大小便、睡觉,你们是都可以开悟的,这都是在修行当中。你们作这个观想了吗?咱们在吃饭的时候,大家念念吃饭的偈子,这里面有普贤菩萨、有文殊师利菩萨所教授我们的修行方法,你真正去观想了吗?
18、“微言大义”指语言精微但又含有深刻的道理,不符合语境。
19、(新浪微博)@牙医编辑
20、振聋发聩: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五、振聋发聩的拼音和意思
1、发聋振聩: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根据意思看,二者并无区别,就是各人语言习惯怎么用了。
2、(释义):怎么可以假装聋哑,当做不知道?
3、50年前,我们385旅在这里驻防时,部队的一个战士犯了严重错误。旅部决定按纪律将该战士枪毙。当我们在操场上准备执行纪律时,来了一大群老百姓替那个战士求情。我坚决要执行纪律。谁知竟连受害者的父母都跪倒在地向我求情,紧接着一操场的群众全都跪倒,哭着请求饶了这个战士,让他戴罪立功。怎么劝他们也不起来。最后,我们流着泪接受了群众的请求。
4、解析:本题出现了振聋发聩,题干中有表示高超的语言文字让人警醒,B保留。
5、振:声母zh,韵母en,音调四声。
6、意思:响声很大,使聋人都能听见。指言论、文章有使人醒悟、启发愚蒙的作用。聩(kuì)。
7、(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8、可孩子不做家务专心学习,就会更优秀么?
9、郑重其事形容对事情态度严肃认真,绝不马虎,符合语境。
10、(近义词)醍醐灌顶、震耳欲聋、醒聩震聋、发人深省
11、醍醐灌顶(tíhúguàndǐng)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比喻听了精辟高明的意见,受到很大启发。
12、根据文意,他所表述的观点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启发。验证C茅塞顿开
13、“借古讽今”强调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不符合语境。
14、作者论述了最新的微创牙髓治疗技术与指导原则;对微创牙髓治疗技术的优点与局限性进行批判性分析;重新定义了牙髓治疗的金标准。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深入理解微创牙髓治疗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对牙髓治疗的影响。
15、读音:振聋发聩(zhènlóngfākuì)。释义:释义为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造句:原来大裤衩的学名这么如雷贯耳,振聋发聩。王刚的文章大胆针对时弊,振聋发聩,受到人们的好评。惊天霹雳,振聋发聩。好文章,当一读为快。这振聋发聩的声音一直萦绕于我的耳际。他的一番话,气冲牛斗,振聋发聩。
16、王刚的文章大胆针对时弊,振聋发聩,受到人们的好评。
17、形容对象不同。形容对象不同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振聋发聩也指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振聋发聩通常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前者形容声音大,后者形容理论或观点给人带来很大震撼。
18、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牙医学院牙体牙髓系
19、聩:声母k,韵母ui,音调四声。
20、②“不发展生产力,不增强国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