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
1、8子曰:“君子①,不重②则不威;学则不固③。主忠信④。无⑤友不如己者⑥;过⑦则勿惮⑧改。”
2、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3、(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4、4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③。”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7、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8、(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21哀公问社①于宰我,宰我②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③。”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0、④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
11、(译文)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12、(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
13、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14、(注释)①弘毅:弘,大;毅,坚毅、弘毅指志向远大,意志坚毅。
15、③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16、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17、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18、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19、先生说:“穿着破旧的`绵絮袍,和穿狐裘的人同立在一起,能不感为耻辱的,只有由了吧!”“《诗经》上说不忮刻,不贪求,这有什么不好呀?”子路听了,从此常诵止此诗。先生说:“这样又何够算好呀。”
20、(译文)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就会劳倦,谨慎而不符合礼就会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就会尖刻伤人。”
二、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易文言
1、(译文)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2、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3、(译文)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4、(译文)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用天子规格的八列歌舞队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种事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5、(译文)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7、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8、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论语稽》)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就会发生各种弊病。从某个角度看,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
9、②佞:音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
10、(译文)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具备至高无上的品德了。三次让出天下,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赞美他。”
11、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12、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3、(译文)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
14、(注释)①愤:指想弄懂而还没有弄懂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充满求知欲时的精神饱满如晶状态、②诽:指想用语言表达什么意思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词的状念。③隅:方。④反:反过来证明,也就是类推的意思。⑤复:重复,反复
15、(译文)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16、注释)①也:语气词。②罔:诬罔的人,不正直的人。③幸:侥幸.
17、19哀公①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②:“举直错诸枉③,则
1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9、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20、(译文)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三、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带拼音
1、《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2、(译文)子路让子羔去作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简直是害人子弟。”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
3、孔子的教育方针是“学而优则仕”,学到知识,就要去做官,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读书做官的思想,鼓励和推荐他们去做官。孔子让他的学生漆雕开去做官,但漆雕开感到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急于做官还没有把握,他想继续学礼,晚点去做官,所以孔子很高兴。
4、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5、(译文)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6、(译文)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7、(译文)孔于在齐国听了《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于是感叹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8、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9、11子曰:“君子怀①德,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
10、(译文)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11、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日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当时,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去“告朔”,“告朔”已经成为形式。所以,子贡提出去掉“饩羊”。对此,孔子大为不满,对子贡加以指责,表明了孔子维护礼制的立场。
12、(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3、(译文)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给别人。”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14、9季氏使闵子骞①为费②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③者,则吾必在汶上④矣。”
15、30(好文分享)好的人生,贵在有度
16、(译文)孔子说:“可以和他一同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和他走共同的道路;可以和他走共同的道路,未必可以和他事事依礼而行;可以和他事事依礼而行,未必可以和他一起变通灵活处事。”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译文)子游说:“事奉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
1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20、259(唐诗三百首)韦应物:滁州西涧
四、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pdf下载
1、(注释)①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著名政治家。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时执政22年,使郑国能够在晋国和楚国两大强国之间得到尊敬和安全。②行己:自我修养。
2、(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纯正无邪。”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4、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5、(原文)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6、(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7、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8、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10、(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11、(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12、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13、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①
14、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15、(注释)(1)恂恂:音xù,温和恭顺。(2)便便:辩,善于辞令。
1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17、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18、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19、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徵②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徵也。文献④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20、(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五、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下载
1、(注释)①而:如,如果。②执鞭之士:古代于拿皮鞭为达官贵人开道或为市场守门的人,代指做下贱差事的人。
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3、(注释)(1)抑:折的语气词,“只不过是”的意思。(2)为之:指圣与仁。(3)云尔:这样说。
4、“为仁”,培养仁德,修炼仁德。子贡问如何培养仁德,孔子回答怎样做事。敬奉贤德的大夫,结交仁德的士人,目的是为了培养仁德,人的才德,是经过磨砺熏陶形成的;工匠磨快他的工具,目的是为了做好他的工作,工匠的工具是经过切磋琢磨形成的。二者一个是为了培养仁德,一个是为了做好工作,把做事比喻成为仁。做事须要锋利的工具,培养仁德须要敬奉结交贤德之人;有了锋利的工具就能做好事情,有了学习贤人的机会就能培养仁德。
5、②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
6、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7、③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
8、(原文)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9、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0、而后辈记住一句话就行: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11、②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12、(注释)①申枨(chéng):孔子的学生。②欲;贪欲。
13、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14、(译文)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15、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16、(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17、(译文)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非常高兴。
18、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19、⑥皦:音jiǎo,音节分明。
20、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