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荀子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高不成、低不就”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对于高大上的项目,够不着;对于小打小闹的项目,又看不上;就这么半死不活地吊着。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可光靠想,真的不行。
2、战国·荀况《荀子·天论》。天:天体,自然。行:运行,运动。常:规律。尧:传说中上古贤明的帝王。桀:夏朝末年的暴君。这几句大意是:天体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为尧的贤明而存在,也不因桀的暴虐而灭亡。~体现了荀子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观。荀子认为:天有运行规律,人有能动力量。天的自然力量和人的能动力量有各自作用的范围。天无意识、无情感,对尧对桀均无爱憎。天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不干预、主宰人事;人可以掌握和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却无法改变天的客观规律。荀子的这一精辟思想激扬千古,启迪后人,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可用以批判’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等唯心主义学说。
3、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荀子
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5、见《荀子·法行》。本句大意是:好医生的家中病人多。人有病,都希望能尽快治好,所以凡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去上门求医的人就多。本句多用来说明从病人的多少,可以看出医生技术的高明与否;也可用以比喻知识渊博、处世经验丰富的人,登门求教的人就多。
6、8)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荀子
7、眼光不妨放长远一些,站得高一些,能看得更广,格局更大。
8、一个人要想上进,他周围的朋友十分重要。别觉得自己能“出污泥而不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如果周围都是些不肖之人,你也别想着会有积极上进之人愿意和你交往。
9、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荀子·富国》
10、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1、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1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3、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14、名声若日月,功射如天地。——荀子
15、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16、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17、服从真理而不服从君主,服从道义而不服从父命。
18、我们却们事是试图用善恶一类的词概括人类,样里用际上是怀时再他都一种贪欲罢了。人自么年人是好自么年么实边易可以中如我们概括的,好自么年先贤的灵魂下生该还便处安到地成?
19、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
20、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青:蓝色颜料靛青。蓝:可提炼蓝色颜料的蓼蓝。这几句大意是:青色的颜料是从蓝色颜料中提取出来的,但它却比蓝色更青;冰是水变成的,却又比水更冷。这是一个暗含哲理的名句,它以两个生动的倒子,说明人经过学习和实践,后来居上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人们应该清楚地认识这个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欢迎成长与超越,为师者更应鼓励学生超过自己,使社会以更快的速度前进。
二、荀子
1、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荀子的名言名句2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3、战国·荀况《荀子·王霸》。这两句大意是:动乱,国家就危险;大治,国家就安全。社会混乱,动荡不定,政令难以施行,生产难以进行,国家就危险了;社会大治,有良好的秩序,令行禁止,生产发展,国家就安全了。这两句用于说明乱则危国,治则安国。
4、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5、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6、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
7、战国·荀况《荀子·劝学》。柱:通“祝”,折断。束:被约束。这两句大意是:过于刚强就自己招致折断,过于柔弱就自取约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跟度,超过这种限度,就会导致矛盾向相反方面转化,这两句话正说明这样的哲理。可用于对性格的规劝。
8、周围的人应该怎么分辨呢?能正确批评你的人,是你的老师;能正确肯定你的人,是你的朋友;而一味阿谀奉承你的人,是打算看你笑话的人。
9、说明为人应当诚实的道理。
10、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11、9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12、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13、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荀子经典语录4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
15、复阁重楼向浦开,秋风明月度江来。
16、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
17、见《荀子·大略》。厌:足。本句大意是:学习与求教不应该有满足的时候。这是中国人治学所追求的—种境界。“学”与“问”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获取真知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条件。知识无止境,学问也应该永不满足,它不仅道出了一个规律,而且道出了人的一种精神。正因为如此,这一名句成为千古习诵的格言。
18、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9、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20、见《荀子·议兵》。兵要:用兵的要领。善附民:善于使人民靠拢自己。本句大意是:用兵的要领在于能使人民归附于自己,能取得民心。能否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在于能否取得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道理在《左传》中就已讲得十分清楚。例如庄公十年齐鲁长勺之战,僖公廿八年晋楚城濮之战,僖公卅三年秦晋般之战等,都说明了这一道理。此句可用以说明用兵之道在于争取民心。
三、荀子的名言名句有哪些与人善言
1、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2、战国·荀况《荀子·儒效》内在上能全心全意控制个人的私心,然后方能廉洁奉公;外在上能抵御外物的诱惑,行为不为性情所乱,而后才能成就"德"这样的理想人格。
3、见《荀子·劝学》。已:停止。本句大意是:学习不能够间断,应当持之以恒。学习,是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自有其严整的内在逻辑。因此,学习是不能够间间断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荀子提出的~,是一条很重要的教育原则。它指出了教育与学习的规律,具有格言意义,因而流传甚久甚广,至今为人们所常用。
4、在利与义之间要舍利而取义,强调的是一种修身原则。
5、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
6、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7、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8、15)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荀子
9、跬:半步。如果不去半步半步的积累,便不会到达上千里远大地方。
10、战国·荀况《荀子·正论》。称:相称。这两句大意是:犯的罪和所受的刑罚相称,社会就太平;量刑与所犯的罪过不相称,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刑罚的关键是合于法。量刑合法,可以使罪犯低头伏罪,使其他人知法畏法,社会秩序就易于治理,量刑过重,会使罪犯不服气,产生抵制行为;量刑过轻,等于放纵罪犯,达不到惩罚的目的,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可见,刑罚必须相称,才能达到制乱治安的目的。
11、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1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13、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
14、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的经典名言名句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5、荀子所说的“伪”,是“人为”的意思。天生就有的是“性”,是人力无法改变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努力可以改变的,就是“伪”。
16、见《荀子·修身》。饶乐:富裕安乐。这句大意是:劳累辛苦的事就争先去做、致富致乐的事就让给别人。这是荀子提倡的修身之道,可用以说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道理,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17、精于物者以物,精于道者兼物物。
18、若心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要想求全就学得不精,一心二用就会学不明白。
19、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
20、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四、荀子的名言名句有哪些六年级
1、先义打山心并这起家上风年者荣,先荣打山心并这起义者辱。荣者物要通,辱者物要穷。
2、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3、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
4、出自先秦《荀子·解蔽》。大凡是人,往往都有惑于枝节问题而看不清大局的毛病。说明人性的弱点:看问题不全面,往往惑于表面现象,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5、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6、(译文)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是多么高远;不亲临深溪,就不知道地是多么深厚。
7、荀子强调积累,不迈出小小的半步就走不了千里路,不从小水流开始汇集就成不了大江大海。
8、说明制定礼仪制度的目的在于顺应人类希望社会井然有序、和谐稳定的心愿。
9、“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10、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11、10)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荀子
12、鸟被逼急了,就会用嘴啄人;野兽到了困境之时,就会用爪子抓人;人到穷困潦倒的时候,往往就会设计欺骗别人。
13、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14、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15、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16、战国·荀况《荀子·富国》。足国:使国家丰足。裕民:使人民富裕。臧(cang藏):通"藏"。其余:指富余的财物。这两句大意是:使国家繁荣富足的方法,是节约用度,让人民富裕起来,并善于积蓄富余的财物。富国必先富民,这固然是重要时,但人民富裕了之后,还要注意引导他们勤俭节约、积蓄储备,这样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使国家繁荣昌盛。本名句可供阐述节约、积贮的重要性时引用。
17、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荀子·非十二子》
18、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19、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荀子名言
20、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五、荀子拼音
1、我们普通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只看到细枝末节的东西,而看不到整个大局。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盲人摸象”,每个人看到的都只是一部分。
2、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3、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通过实践才能得知。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7、出自先秦《荀子·子道》。服从真理而不服从君主,服从道义而不服从父命。说明在真理、道义与君令、父命相矛盾时要服从前者,意在强调唯“道”、“义”是从的理念。
8、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9、以鸟兽困窘之时的行为为喻,说明人到穷困潦倒之时便会放弃道德操守的原因。
10、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11、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
12、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13、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14、战国·荀况《荀子·天论》。大:尊。天:生长万物的大自然。思:犹“幕”,寄希望。孰与:何如。物畜:把天当成物质看待。制:管制,控制。从:顺从。颂:歌颂。用:利用。这几句大意是:与其尊敬天而希望它赐以福泽,还不如把它当成物质看待而管制它;与其顺从天意而歌颂它,还不如对天生的物质加以控制而充分利用它。在荀子的宇宙观中,天只是自然存在的物质,而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者。人在天的面前,不是俯首帖耳任其摆布的奴隶,而是人能胜天,人力可以控制和利用自然。这一光辉思想和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尖锐对立,他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能动力量,对人类战胜自然和人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5、意志坚定,志向远大,就会傲视富贵,对名利不屑一顾,遵循为人的准则,以道义为重,就会藐视那些王公贵人,对权势看得很轻。注重思想修养,经常不断地省察自己的内心,就能支配外界的事物而不为外界的事物所左右。
16、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荀子·天论》——荀子名言
17、大凡是人,往往都有惑于枝节问题而看不清大局的毛病。
18、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1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20、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