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的故事50字
1、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于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于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后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2、“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孔子的故事50字四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3、俗话说三岁看老,小时候的孔子就奠定了终身向学的志向。
4、鲁昭公赐鱼不久,鲁国的执政上卿季平子就聘请他到家中,他先后做过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
5、并没有,在他六十六岁那年,他迎娶了当时只有15岁的颜徵在,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结果因为崇拜英雄,坚定地把自己嫁了出去。
6、相传孔子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7、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8、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9、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10、相传有一年冬天,孔子游说讲学,一日行至兖州西关(今旧关),遇见一个小孩正用树枝在路上画画。孔子凑近一看,见小孩画了一座城,孔子见他画得认真仔细,城也画得很漂亮,不忍从上面踏过,便从一旁绕着走。
11、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12、”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
13、孔子八岁时,常常玩俎豆的游戏,俎与豆都是古时候的祭器,孔子与小朋友玩时,也有主祭、也有上香、献爵、奠酒、行礼……等。他经常玩这些游戏,一点也不觉得厌倦。
14、两个人在尼丘山上向神灵祷告,后来就生下了儿子,他就是孔子。
15、孔子平素教导学生,要“学而时习之”,就是学了之后,要不断的去温习,因为温故可知新,这样学问就能一天比一天充实,这是最令人愉快的事了。
16、有关孔子的弟子颜回的小故事梗概:颜回家住东关的贫民区,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种地,不回家吃饭;颜回的母亲在外给人帮工,也不回家吃饭。颜母每天走时给儿子做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也不管凉热,拿起竹筒做成的饭碗,舀出菜汤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菜汤喝不饱,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拍拍胀起的肚皮,乐滋滋地拿上包,往学堂跑去。孔子派人观察了几天,天天如此。孔子非常怜悯,又十分叹服。于是说了收在《论语》上的这段话:“一箪食,一瓢水,居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扩展资料:颜回的另一个小故事:颜回家贫,平时又不善言谈,更使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有时还借故侮辱。颜回从不和这些同学计较
17、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18、要知道三年前连一个家臣都敢羞辱孔子,根本不承认他士的身份。
19、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20、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二、孔子的五个故事
1、婚后不久,他们便回到了鲁国。
2、人与马的比较,假使是“人与畜”的对比,这就属于“仁”的范围大小的问题,仁的对象究竟是局限于“人”(哪怕是社会地位低下、在计算财产时与马等价的人),还是要惠及万物。
3、此一去,可谓是几多艰辛,几多璀璨!
4、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孔子的父亲。
5、孔子还乡祠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孔子祖先为春秋时期宋国人,其祖居地及祖坟仍在此地。
6、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7、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8、夫子在川上观水,子贡问道:“君子见水必定观察,是何原因呢?”孔子说:“因它常流不息,且能普及一切生物,就像道之流行而无有止尽啊!”
9、以上对故事的解读,除想探求该故事的意义外,更是由此想到了历史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的问题。
10、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很思念鲁国的弟子们:等到回到鲁国后,又很想念当年相从出游的弟子,那些弟子,或已死、或远离,都不在门墙之内。六十九岁时,儿子伯鱼年竟先孔子而亡。孔子晚年丧子,其悲痛可想而知。
11、他开创了私人讲学,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3000人,其中贤能的人就有72人。
12、小孩不以为然地说:“城若不让人过,要城有何用?我画的城就是让大家走的。”
13、不久,孔子诞生了,孔父发现婴儿的头盖骨与众不同,好像四周高中间低的样子,所以取名“丘”,字仲尼。自古以来读书人读到“丘”字都读成“某”,写成“丘”,以示尊敬。
14、那么,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孔子又会遇到哪些挑战和困难?
15、孔子弟子中的子贡是一个很有钱的成功商人,他在当时诸侯国的国际贸易中,在别的诸侯国遇到很多鲁国的奴隶,他自己掏钱将这些奴隶一一赎回,并且为了显示自己高尚的品格,不向国家要补偿金,并且颇以此为荣。
16、傅阳的守军故意打开城门,放进部分联军,然后马上落下城门,准备给他们来个翁中捉鳖。
17、后来,他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起名叫孟皮,结果又是个瘸子,按礼法来说,有残疾的儿子是不能主导祭祀的。
18、“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
19、(示例)王小刚步入这门学科的研究领域还远未登堂入室。
20、孔子在鲁国的前程,终于曙光初现。
三、关于孔子的故事概括20字
1、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3、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4、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5、“听清了。他们唱的是‘肥猪出了圈,野马上了羁,金银入了柜’。”
6、孔子又带弟子参观太庙的北堂。在瞻仰中,发现北面的户扇,都是断的。弟子很是疑惑,孔子说:“建筑太庙,都是官选的名工匠,工作竭尽巧妙,绝无朽断之理。此乃昭示后人,不要间断修葺的意思。”
7、《论语·为政》里就记录了孔子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好学又善学,他的家庭条件不好,没有很好的教育环境,但孔子真的很聪明,他利用一切条件学习,而且活学活用。
8、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
9、孔子的好名声传遍列国,许多学生不断的慕名而来,那子路初次见孔子,身穿盛服,很不可一世的样子。孔子告诉他说:“你这样昂昂然算什么呢?你身穿华服,面露志得意满之色,世上还有什么人,肯将你的错处告诉你呢?”子路退出,去换上了一身戎服进来。
10、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11、孔子在周京住了一年,就要回鲁国。临别前亲往老子的住处辞行。老子说:“富人送人峄财,仁人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老子说了很多宝贵的谚语,赠送孔子。
12、(故事感悟)孔子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并且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这是他对待教育的一贯态度,令人钦佩。在现实生活中,在传授或指导别人时,一定要耐心细致,认真负责,力求使每个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诀窍,这样才不愧为人师。
13、郑国人说东门边有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之狗在发呆。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
14、《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15、作为“财产之物”的马
16、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比较起来还稍好一点: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而能动人心,第四种是记取非义、多而广博。
17、“大家”包括两方面:书的作者是大家;书是给大家看的,专门写给青少年的一部通俗读物。
18、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为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地化解了。
19、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一个人的外形、相貌,是细枝末节。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20、而有的人却不这样,父母在世时他们问寒问暖,百般敬重;父母过世时,心中虽然悲痛,但却问心无愧。真正孝敬的人,悲痛只是装在心里,有些啼啼哭哭的人不过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刚才那人一路走一路唱,我看他是个懂得孝道的人。唱只是有意警醒世人,并不为过。
四、孔子的小故事简短30字
1、(2)《北史·厍狄士文传》:“法令严肃,吏人股战,道不拾遗。”
2、当时鲁国国君基本是没什么权力,政治局面基本被三家贵族所瓜分,在当时被称为三桓。
3、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4、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5、《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皂和圉人都是养马的奴隶。皂为马厩而有员额者,因其衣皂色得名。圉人则身处社会最底层,因为在春秋时期的人们看来,皂是第五等级,圉人则在十等之外。无独有偶,《国语·晋语四》亦云:“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皂隶和官宰作为家务奴仆,排在庶人和工商之下,居于社会最底层。由此推知,孔子家的养马人,其社会地位应该不高。
6、于是鲁昭公率兵攻打季孙,结果却被三桓联手打败,自己被赶出了鲁国,终身再未回来,最后死在了齐国。
7、有一天,孔子到鲁桓公庙参观,看见神位前有一欹侧的木器。守庙的说:“这叫‘宥坐’之器。”原来宥坐器,又名欹器,内中无水便不正,半满则正,水太满又倾覆了。这是古时候,明君常常放在身边,当作劝戒之器。孔子叫弟子注水试试看,果然中而正;满而覆;虚则欹。孔子感慨说:“唉呀!世间那里有满而不倾覆的啊!”
8、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父亲死得早,家里很穷困。孔子的母亲带着他,靠给人洗衣服、做针线维持生活。而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读了很多诗书,并学会了各个国家的礼仪。
9、外祖父过世后,孔子伴母亲守孝百日,就随母还家,这时孔子已是位博古通今的少年了。
10、孔子非常喜好音乐,曾经学琴于鲁国乐官师襄子。
11、孙中山幼时在学堂读书,教书先生教学生课文。孙中山问先生课文的意思,同学们都害怕孙中山被骂。教书先生生气了,训斥道:“我现在还在教,以后你们就明白意思了。”可孙中山继续追问,先生发了火,说:“你既然要问,就先背会了在问!”
12、相传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
13、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14、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15、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16、清·颐锁《黄绣球》三:黄绣球只是侃侃而谈,全不像他平时的性质。
17、因此,这个故事的关键不在于孔子是否“仁”,而在于,如何通过“问人”与“不问马”的比较,来反衬孔子对于“仁”的认识。
18、孔子这次回来开始是不得志的,我们刚才说三桓掌握鲁国大权,这时的季孙氏被他的家臣阳虎囚禁起来,整个鲁国都乱套了,因此孔子说:“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也。”
19、作为“礼仪之物”的马
20、经过一番大动作,鲁国几乎就要迎来大治,孔子本应该巩固了自己在政治方面的地位,然而,最终功败垂成,孔子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五、关于孔子的故事100字
1、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堕三都,也就是摧毁了三桓的三座城。
2、孔子以大司寇兼掌相国事务的时候,杀了鲁国大夫——少正卯。少正卯因言伪行僻,恃有虚名,而挑拨惑众,是乱政之臣。之后,鲁国国政渐上轨道,三个月后,风俗大变,男女行路左右分道,路有遗物无人拾取,老百姓晚上也不用闭户而无盗贼。鲁国国政这般稳定,使得齐国十分惧怕。
3、1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一个志愿。这个志愿是想当官发财吗?不是的,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决定自己一生都要致力于研究学问。
4、上述两种看法虽然论证方法不同,但其结论是一致的,即:孔子先问人,后问马。但是,对于第一种看法,大部分学者认为没有训诂学上的依据。至于第二种看法,连作者都承认这“没有训诂上的先例可循”。
5、一次,孔子坐着马车经过一条小路,半路上遇到一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个城堡,挡住了去路。孔子就问他:“你不让路,我怎么过去呀?”小孩说道:“从来只有马车给城堡让路的,哪有城堡给马车让路的?”孔子没想到这小孩这么会说话,非常吃惊,就表扬他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懂的事情可真不少。”小孩回答:“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在地上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么大小之分吗?”孔子听了这话更是钦佩,忍不住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
6、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7岁!”
7、回到鲁国的第二年,孔子的儿子出生了。
8、孔子回到鲁国后,前来向学的弟子,日益增多。这时儿子伯鱼早已娶妻,伯鱼的胞妹无及,伯尼的女而无加,尚待字闺中,孔子便从弟子中量才择配,将女儿许配给公冶长,以姪女许配给南宫敬叔。
9、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
10、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11、从2010年起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了《安徒生童话故事精选》、《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古代十子故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西游记》、《睡前故事》等20多套《小雨姐姐讲故事》系列光盘。由她编著的《怎样给孩子讲故事》(接力出版社)、《青春闪耀美丽坚,我在美国上高中》(三联书店)、《小雨姐姐的快乐配音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等图书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
12、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13、两人又往前走,来到城门口,忽然听到一阵阵吹吹打打的喇叭声,只见从城里走出一队送葬的人。领头的那个人披麻戴孝,挥舞着器丧棍边走边唱,后面的那些人却没有哭的。
14、(投稿、咨询联系方式)
15、他“主要是想使大家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着,以及当时的人是怎样看待孔子的。”
16、子路去了佩剑,缓步登堂,全无武夫摸样。孔子教子路说:“喜欢自夸,就华而不实。自告奋勇,称道己功,聪明现在脸上而自己说能,这便是小人。君子知道就说知道,是出言不苟,这是智。不能的说不能,是立行无亏,这是仁。做人能够达到仁且智,还有什么不足呢?”
17、(用法)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18、当然,以上不过是后人的分析而已。在故事记述者的眼中,马意味着什么?是畜?是财?是礼?后人不得而知。在孔子的眼中,马意味着什么?是畜?是财?是礼?后人同样不得而知。后人所能做到的,是通过《论语》及其他文献,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对其联系进行合理的推测与想象。
19、“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众,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20、(示例)道若途若川,车航混混,不舍昼夜。(汉·扬雄《法言·问道》)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