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荀子简介及作品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4、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5、虽然在战国时代,各国之间兼并战争激烈,各国国君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尚不及于思考国家如何长治久安的问题。然而,历史最终证明,单纯崇尚功利的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后,很快就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灭亡了。进入汉代之后,汉儒受到荀子的深刻影响,将儒家思想与政治稳定的需要结合起来,很快就受到了尊崇,成为了封建社会大一统国家的指导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因此,清代阎若璩指出:“尝谓三代以下之天下,非孟子治之,乃荀卿治之。”
6、 荀子特别强调学习对人的影响,他认为人的品质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获得的,而且他写下作品《劝学》就是为了鼓励人们学习。
7、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8、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薰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9、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
10、荀子则代表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中另一个重要的派系。以荀子为代表的三晋儒家起源于孔子的弟子子夏所代表的西河学派。西河学派根源于儒家思想深层的救世济民的理念,要求后来的儒者将儒家思想与战国君主加强中央集权、富国强兵的需要结合起来,强化了儒学的现实性与在政治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特别是荀子主张“法后王”“礼法并用”,与言必称“先王之道”的思孟学派针锋相对,非常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
11、(视频:《新杏坛》20131110兰陵的荀子,荀子的人性)
12、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劝学》
13、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1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15、作品:《韩非子》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16、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17、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18、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19、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0、神莫大于化道,福莫大于无祸。——《劝学》
二、荀子简介及作品特点
1、“天人相分”的思想
2、輮以为轮: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以:把。为:当作。
3、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4、最终,荀子说服了临武君和赵孝成王。过了一段时间,又有门客对春申君说:“伊尹离开夏朝去帮助殷商,夏朝因此灭亡,商朝因此兴起。管仲离开鲁国前往齐国,鲁国因此衰落,齐国因此强盛。这就说明贤者所在的地方,国家便会安宁强盛。荀子是天下有名的贤人,现在离开了楚国,楚国将要因此不安了啊。”听到这些话,春申君马上派人前往赵国请荀子回来。荀子知道后,写信拒绝了春申君。春申君为此感到非常后悔,再三派人邀请荀子。最终,荀子答应回来,并担任了兰陵令。
5、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6、受绳:用墨线量过。
7、主要思想:主张实行‘仁政”。他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 “民为贵,君轻”。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尽量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战国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界的变化,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规律。认为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民服务。荀子的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斗争力量的加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
8、后人编著的《荀子 》中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最著名的是《劝学》,一下是荀子的作品。目录:劝学第一 修身第二 不苟第三 荣辱第四 非相第五 非十二子第六 仲尼第七 儒效第八 王制第九 富国第十 王霸第十一 君道第十二 臣道第十三 致士第十四 议兵第十五 强国第十六 天论第十七 正论第十八 礼论第十九 乐论第二十 解蔽第二十一 正名第二十二 性恶第二十三 君子第二十四 成相第二十五 赋第二十六 大略第二十七 宥坐第二十八 子道第二十九 法行第三十 哀公第三十一 尧问第三十二
9、孙膑主张打仗一定要谨慎,战前要进行充分准备。还主张集中自己的兵力,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就可以做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10、作品持续征集中,期待听见你的声音。
11、《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12、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13、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
14、荀子的主要思想:天道自然的思想;“天行有常”的思想;“天人相分”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15、30部动漫版国学经典合集
16、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积极引导和自觉规范。教育的文化选择既要符合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利益的要求,也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当今是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我国教育应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导向,处理好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未来文化的选择问题
17、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18、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19、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20、主要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三、荀子简介及作品风格
1、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2、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
3、善假于物、兼陈中衡、虚壹而静。
4、跂:提起脚后跟。
5、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6、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7、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8、《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它的注本除唐杨倞的《荀子注》外,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汇集清代学者的训诂考订成就,内容翔实;梁启雄的《荀子简释》综合诸家校释成果,尤重“简易、简明、简要”;另有章诗同的《荀子简注》、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释》等。
9、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
10、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
1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1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13、文化的生命不仅在于它的保存和积累,更在于它的更新与创造。教育通过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他们对文化的深厚兴趣,使他们不仅能够适应和参与现实社会的文化活动,而且能够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创造更为美好的文化。
14、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
15、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1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7、(1)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18、一见面,秦昭王就问荀子:“儒者对于国家有什么用处呢?”荀子回答说:“儒者效法先王,尊崇礼义,谨慎地遵守臣子的本分。君王如果任用他们,他们在朝廷上执掌事务可以处置得宜。君王如果不任用他们,他们就作为百姓恭谨而顺从,即便穷困受冻挨饿,也不会依靠歪门邪道取利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们即便没有立锥之地,也能明白维护国家社稷的大义。他们通晓让百姓安居乐业的道理。他们居高位时,具有足以成为王公的才能;居下位时,则是国家的栋梁,国君的重宝。”
19、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吉林师范大学2018年)
20、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结构谨严,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如《劝学》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对后世影响很深远。
四、荀子作品介绍
1、曲周人,原邯郸市政法委副书记。
2、有了这么一大批拦路虎,《荀子》当然又有它并不易读的另一面了。
3、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4、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5、青于蓝:比蓼蓝(更)深。于:比。
6、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
7、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
8、试以第一段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
9、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10、颜真卿《劝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1、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12、施薪若火就燥也,平地若水就湿也。
13、荀子认为教师和君王一样,是实现天下大治的根本。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国家要有乱变治、兴盛强大,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地位。
14、“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1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6、后来,荀子和李斯还围绕“法后王”和“礼法并用”的重要性问题展开了讨论。李斯问荀子:“秦国四代以来国家强盛,兵威行于海内,称霸诸侯,并不是靠仁义做到的,只不过是按照时势便宜处理罢了。”荀子回答道:“你所说的便利是不便利的便利,而我说的仁义,才是真正的大便利。施行仁义可以使国家的政治得到治理,政治得到治理了,百姓拥护他们的国君,就会为了君主而牺牲。秦国四代强盛,却还是常常担心天下的诸侯联合起来对付自己,这就是所谓的末世之兵,沦于末流而失去了仁义的大本,与汤武的仁义之师比起来就差远了,这就是天下为什么会混乱的原因。”可以看出,荀子一直坚持以仁义所能带来的利处来劝告君王施行仁义之政。他的这一思想,在他“入秦观政”一事中再次得以体现。
17、(荀子散文的特色)《荀子》一书,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荀子的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对后世影响很深远。(关于《劝学》)《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节选了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劝,是劝勉、鼓励的意义。
18、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19、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
20、从《荀子》一书看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五、荀子内容简介
1、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
2、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3、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慎到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4、主要思想:。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掠夺战争。主张节约,反对浪费,反对奴隶主贵族搞。“葬”和“殉葬”的行为。主张选举贤能的人做天子、国君和各级官吏,反对王公大人依靠亲属关系取得富贵。墨子的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是,在阶级社会旦“兼爱”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5、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6、据学者考证,荀子入秦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63年前后。此时的荀子正居于赵国。
7、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荀子
8、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9、《荀子》一书,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
10、欢迎有识者留言,更欢迎转至朋友圈哦!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2、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13、(3)教学内容:儒家经典
14、荀子,约生于公元前3卒于公元前238年,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是先秦后期儒派学说的代表。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吸取了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长处,建立起了自己的新的儒学体系,把古代的唯物主义理论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5、(释义)意志坚定,志向远大,就会傲视富贵,对名利不屑一顾,遵循为人的准则,以道义为重,就会藐视那些王公贵人,对权势看得很轻。注重思想修养,经常不断地省察自己的内心,就能支配外界的事物而不为外界的事物所左右。
16、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17、荀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荀子》中。
18、(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19、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0、(释义)即使有些事情干起来很辛劳、很劳累,但只要符合自己的理想,只要是发自于内心,也要坚持去干;即使有些事情没有什么利益可图,但只要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要千方百计把它干好。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