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谭嗣同简介及主要事迹
1、为秉承谭嗣同未了的救国宏愿,“唐才常愤国事之日非,恸友仇之未报,乃奔走各地,联络同志”。1899年5月,由唐才常倡议、梁启超取名的自立会在日本横滨成立。康有为任会长,梁启超、唐才常任副会长,革生为稽查会员,林圭、汪尧成、王翼之等三人为议事会员。林圭以其卓越的见识,走上了历史舞台。自立会虽有保国勤王之说,但年轻的林圭更趋激进,他曾对梁启超说:“国势至此,而有志之士,方孜孜焉以求学,学成而国已烬矣。……诚问救火急乎?抑耕急呼?”林圭恨不能早日将一腔爱国热情付诸实践,决意扛起义旗,坚定地走向反清复兴的革命道路。
2、谭嗣同、唐才常等先生大胆而激烈地批判传统封建文化、君主专制的弊端,引起学生们强烈反应。林圭以其敏锐的观察力与颖悟的头脑接受老师们授予的新知识与新观念。他不仅成绩优异,还深受老师们的喜欢,多年后,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文里称:“李炳寰、林圭、蔡锷称高才生焉。”
3、与唐才常同年拔贡的毕永年,亦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早期革命d的重要骨干。他在戊戌变法期间主笔过武汉的《汉报》。变法失败后有过许多著作,其中《诡谋直纪》(内容存疑)是揭露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历史资料。但因与唐的政见有所不同,对革命形势的判断不够坚决,曾两次负气出家,最后病逝。
4、吴恭亨《对联话》卷六有曰:
5、张维欣丨谭嗣同故居之浏阳会馆
6、信箱:1150325185@qq.com
7、不幸事泄,1900年8月22日与唐才常同时遇难
8、许知远:那你怎么理解他赴死这件事情?
9、许知远:在这个时刻我们谈论他,您觉得价值或者意义所在是什么?
10、马勇:我觉得可能会喜欢,但是不可能交成很亲密的朋友。我总觉得谭嗣同跟人交往有一点障碍。他大概是属于很相信自己的判断,不愿意接纳别人看法的那类人。
11、书讯|岳麓书社2020年第二季度新书推荐
12、通过查阅与沈子肃同龄且与谏草堂相关资料,笔者查点证到一位在沈子肃去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之前去世的近代史人物差可比拟联中所挽人物,这个人物叫廉泉。主来论据:
13、林圭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时务学堂
14、随后慈禧下令大肆搜捕维新志士,谭嗣同自然在劫难逃。当时梁启超等人劝他一起逃往日本避难,但是被他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愿自我开始!”他又对梁启超说:“你快走吧,多多保重,将来变法要靠你们了!”
15、有一年,岳飞率军与金军在长江一带交战,打得敌人望风而逃,收复了江南重镇建康(今南京)。不久,他又率军收复了湖北河南一部分失地,大大鼓舞了宋朝军民。可是皇帝宋高宗和奸臣秦桧一心想求和,竟答应向金国称儿称臣,每年进贡,换取可怜的“和平”。岳飞坚决反对,上书皇帝说:和议不可靠,金人不可信,我请求率军北伐,收复失地。
16、谭嗣同引导我祖父林圭走上革命道路
17、比起年谱来,年谱长编需要用更丰富翔实的史料,尽可能地展现某个特定历史人物的行止、著述、人际关系和他所处的时代与社会。我以为维欣应该是深得“长编”要义。因为,在我看来《谭嗣同年谱长编》引述资料非常详实但精当得很,毫无累赘之感,真正做到了“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品读这样一部《年谱长编》时感觉眼前不断跳出一幅幅活泼灵动的连轴画卷,极具审美的现场感。
18、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
19、1134年(绍兴四年),岳飞首次伐金,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1136年(绍兴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阳、洛阳,后因孤军作战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飞在这次北伐中壮志未酬,写下《满江红》。
20、锁线精装,纸质优良,印刷精美。阅读收藏皆宜,阅读体验良好。
二、
1、与前一张相比,谭嗣同的“武士装像”亦流传甚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上所选用的,正是此张。然而关于这张照片的前因后果一直鲜为人知,也未尝有人考证。
2、适时填补了谭嗣同年谱长编研究领域的空白
3、这次读维欣写就的新书感觉不同。《谭嗣同年谱长编》是一部严肃的极有见地的学术著作。
4、“男女同为天地之菁英,同有无量之盛德大业,平等相均。”
5、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6、公元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谭嗣同受到极大刺激。他愤而赋诗曰:
7、——陈宇翔(湖南大学岳麓书院d委书记、湖南省谭嗣同研究会常务理事)
8、李天纲:我觉得无论是谭嗣同,还是康有为、梁启超,都是热情有余,才干不足。“才干”不是说他们个人的智慧、能力、知识,而是指他们的知识结构。他们不清楚中国的未来走向,不及上一代人熟悉整个世界的大势。如果那个时候能够把那代年轻人的热情和上一代人的远见卓识结合起来的话,戊戌变法说不定还可以搞一搞。
9、成庆:对。因为我们后来对谭嗣同所有的界定,都是侧重于他为革命流血,其实这是在把他狭窄化。在晚清的时代,传统的精神文化开始瓦解,还没有产生一个新的主流秩序的时候,谭嗣同的出现,起到了一个非常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那之后,整个思想又开始形成新的主流,但是很多思想问题已经慢慢变弱了,精神上的问题变弱了。
10、1897年5月,刚刚在南京著完《仁学》的谭嗣同还在江苏候补知府任上,当时,他的舍侄谭传炜(仲兄谭嗣襄之子)随宦在旁。谭嗣同膝下无子,但素来对兄长子侄疼爱有加,当时南京并无良师可以为传炜担任教书先生,苦无良策的谭嗣同只得临时让同乡好友刘善涵、黄颖初先后教授。然而这并非长久之计,经人推荐,他了解到家乡浏阳的邱惟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就在是月月初,谭嗣同写信寄往家乡,希望邱能来南京。
11、在他的理念里,“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生与死都是平等的。所以他说,没有所谓的消亡与存在,消亡与存在是平等的。并且他又会觉得我是一个“小我”,但我身后的这群人是一个“大我”,因为我的死,他们的生才有价值,而因为他们的生,我的死才有价值,生与死是一对相互成全的概念,离开谁都是孤立的。所以我认为他的死其实就是生,他是真正的向死而生,是真正把生与死完全勘破的人,他的死是哲学家对于理念的致敬。
12、1898年3月(29岁),毕永年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开风气,拓见闻”创办了《湘报》,宣传维新变法。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等。维新变法正式开始。
13、推证之二:毕永年、唐才常
14、早在1897年5月,为筹措学堂所需资金和购置学生使用的仪器,学堂创办者熊希龄和蒋德钧就来到上海。在得知两位老友来沪的消息,谭嗣同第一时间赴沪与他们会晤。谭嗣同素来对各类精密仪器十分熟稔,他热心地将杨仁山从海外购买的各类仪器转卖给时务学堂。在杨宅,谭嗣同亲自验看了天文镜、子午仪、经纬仪、纪限仪、叠测仪、象限仪、地平仪等各类仪器,并表示由时务学堂人员先行选购,方才应允将其余仪器售予其他求购之人。在他的帮助下,熊蒋二人收获颇丰,满载而归。
15、马勇(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员):谭嗣同给我的印象当然是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变革的改革者。因为那时候我们主要读李泽厚的《谭嗣同思想研究》,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就看他的《仁学》,分析他的哲学概念,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以太。《仁学》其实就是个读书笔记,是一个汇集起来的思想碎片。
16、收到维欣签名钤印的《谭嗣同年谱长编》特别开心。记得是2018年底维欣说《年谱长编》还要一个多月才能出来,一出来就寄给我。这一等就是三年多时间。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的出版太不容易了,更何况谭学并非热门显学呢。
17、在时务学堂的筹备时期,谭嗣同就发挥了许多不可或缺的作用。
18、△《谭嗣同年谱长编》,岳麓书社出版
19、从笔者目前掌握的史料上看,均无唐、毕二人与沈在秋声馆旧集的文字记载。笔者作了以下三种推测:
20、许知远:包括上海在某种意义上迅速的政治化,跟1895年马关条约的失败其实有很大的关系。
三、
1、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
2、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爱国志士。幼时,毕永年随父在军中往来,练得过人胆识。他好读王船山遗书,深受民族思想影响。1897年,毕永年考取拔贡,与唐才常、谭嗣同结下深厚友谊,时常聚会议论国事,忧国忧民。1898年,积极加入谭嗣同、唐才常等在长沙举办的强学会,宣传维新思想。8月,毕永年追随谭嗣同抵达北京,拜会康有为。康有为通过谭嗣同介绍,知道毕永年是运动会d好手,便令他留京相助。康有为策划“围园杀后”时,曾让毕永年率百人刺杀慈禧。戊戌变法失败后,毕永年东渡日本,会见孙中山,加入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
3、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
4、学生们不仅其言紧跟教习,还在行动中紧密配合。如林圭就不仅在家乡湘阴开设“广益会”,还于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1898年4月12日)加入了譚嗣同等人创建的不缠足会。
5、路线四:乘地铁1号线至北辰三角洲站(1号出口)。
6、谭曾著《仁学》一书,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仁”是万物之源,“以通为第一义”。
7、笔者前文说到明代谏草堂主人杨椒山,他忠贞刚烈的品格也影响着后世的仁人志士,清末戊戌维新的领袖康有为、梁启超,就是在谏草堂召集一千多入京会试举子起草变法上书的,在当时这里就是变法人士的集会之地。廉泉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举人,翌年在京会试时参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与“谏草堂”旧集相吻合。
8、发动会d、策反新军,直到10年后武昌首义还是用这一套方法,最终推翻了清王朝。10年前的这次起义,堪称是辛亥革命的一场预演。
9、拍摄地点:上海光绘楼照相馆
10、19世纪后叶,那是一个混乱黑暗的时代,鸦片战争过去了,笼罩在中华大地的乌云却未散去。1896年,谭嗣同结交了梁启超,深感“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
11、维欣作《谭嗣同年谱长编》试图向世人传递谭嗣同给她亲切与触动,想要把自己心目中传奇的“翩翩浊世佳公子”“复原”给读者。我觉得写作的成果没有辜负她的苦心孤诣,这部年谱长编的“画面感”很能传递她之所谓“亲切与触动”。我很喜欢谭嗣同的诗词,心下以为谭是晚清成就极高的诗词大家。当读到年谱长编“甲午,1894年二月初九”条目下作者所引谭嗣同给刘善涵信中一段文字后便觉悠然心会:转益多师是吾师,怪不得这位“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诗词是如此惹人喜欢!谭嗣同在那封信中这样记述自己少年学诗的经历:
12、快听!100位美女的歌声,醉了春天、绿了茶园、润了心田……
13、谭嗣同是一个有朋克精神的人
14、离开时务学堂的林圭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几经辗转,又投身于梁启超在日本创办的东京高等大同学校学习。日本留学期间,这群志存高远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留学的青年们“日夕高谈革命”,救亡图存之意更坚。他们满怀激情,除了正常的文化学习外,还积极进行组团活动壮大革命队伍。“湖南留日学生中最早出现的团体是由蔡锷、林圭等于1898年组织的东京九段体育会,该会主要是团结志士,练习日本兵式体操、射击打靶等。他们立下蹈厉之志,磨砺以须,枕戈待旦。”
15、然而,虽对南京的官场十分厌弃,他却对相去不远的上海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上海,是当时“衰老”的大清帝国里最“年轻”的城市,也是西学传播的源头和“赛先生”上岸的地方。自1842年的《南京条约》将其作为通商口岸向开放之后,几乎所有冲撞旧秩序的知识和观念,都从这里传入、散播和发展壮大。
1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7、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18、谭嗣同等六人合照的“光绘楼”照相馆位于上海福州路东首,当时上海的书报出版商、零售书店,几乎全都集中在这带。即便在今天,这条马路依然是上海著名的“书店街”。西洋书籍不断在这里被翻译、出版、销售,日复一日更迭的新思潮带给谭嗣同极大的思想冲击。在南京为官期间,谭嗣同每隔几个月就要去一次上海。他与友人参观中国最早的格致书院博物馆,到格致书室购买西学书籍,到西餐馆“一品香”聚餐纵谈,更是热心介入了《时务报》及其相关事务。
19、在母亲病故之后,谭嗣同也感染了瘟疫,一连三日高烧不退,父亲到处求医治病,日夜在他身边守护,终于使他逃脱了死神的魔爪。然而现在眼看父亲会因自己而受刑,作为父亲唯一的儿子却束手无策,谭嗣同既心痛又着急。
20、谭嗣同评林圭:“侃侃而谈,深中时弊”
四、
1、其四:与“秋声馆”关联的推测
2、唐、毕其中一人与沈在另外一个叫“秋声馆”的地方有过交集。根据唐、毕二人的主要学习、活动场所湖南、湖北,笔者找到了一个他们可能交集的地点——武汉憩园和“听秋声馆”。
3、1899年11月,唐才常、林圭、吴禄贞、傅慈祥等回国举事。当林圭等归国时,梁启超、沈翔云等设宴饯行,孙中山、陈少白、平山、宫崎皆在坐。“林于行前,亲诣孙中山请益,中山为之介绍汉口某俄国商行买办、兴中会员容星桥。”容星桥为容闳之侄,“其后林在汉口大得容助,中山介绍之力也”。这天的饯别,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气氛,据与会者陈少白(资产阶级革命家,1895年入兴中会)说:“大家见过面,把酒畅谈,真是悲壮淋漓,激昂慷慨都兼而有之了。”
4、我们一同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
5、谭嗣同康复后,就以复生为字。
6、邱少云宁愿火烧也不愿暴露目标
7、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们前来聆听
8、反击部队在邱少云伟大献身精神鼓舞下,当晚胜利攻占了391高地,全歼美军1个加强连。
9、他是近代启蒙思想家的重要代表
10、为防售罄,谭嗣同甚至还自行出资为时务学堂购买数百张图纸,并代为订购了一批几何模型。他还推荐熊希龄在上海洋行购买度时表、寒暑表、水银风雨表、空气风雨表、燥湿表、量风器、量雨器等十余种测量所需仪器,以及天文图、地学图、矿石图、电学图、化学图、百鸟图、百兽图、百虫图、百鱼图、重学图、植物图等二十余种图表。
11、戊戌政变后留学日本,次年回国
12、啸洋仁兄还有数言夸奖维欣读来更是有趣得很:
13、他们像每次冲锋那样,相继跳下悬崖,狼牙山峰顶上响起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d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4、自古以来,女性的自由独立可谓“道阻且长”,从遵循“三从四德”、学习《女戒》《女训》、不允许外出工作与求学,到扔掉缠足布、跨入女学堂、留洋学习新知、拥有独立工作机会,其中种种历史浮沉令人发省深远。女权独立的一代先驱谭嗣同,就是一位值得我们关注的思想家与改革家。
15、我大学毕业后便在浏阳一中工作了十二年,那段时间就住在校园里。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浏阳一中的校园真算得上是最美的中学校园。建筑美、自然环境美还不是主要的,我觉得人文历史美才是一中校园美的根本。江南第一文庙浏阳文庙居中,成为学校的心脏与灵魂。一中扩建后规模几乎大了一倍。从交通组织上看,新老校区相连接的地方是文庙后樟树坪的西北角。西北角上有一处很显眼的古建筑,本是文庙附属工程,叫奎文阁,现在辟为浏阳一中的校史馆。当年谭嗣同等人为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在这里办起了近代史上湖南第一所新式学堂——浏阳算学馆。让曾经的奎文阁后来的算学馆作为如今新老校区的连接纽带成为整个校园的点睛之笔,你说这学校的一脉文风何其了得啊!
16、时务报馆亦位于福州路,由人脉极广的出版家汪康年负责经营,由满腹新知、文思敏捷的梁启超负责总撰稿。借助上海这片新天地所独有的信息资源、印刷技术和销售渠道,振聋发聩的维新思想得以进入广大士绅阶层的视野和心灵。《时务报》风靡一时,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回应和支持。
17、赵俊然,济南外国语学校学生,擅长书法,篆刻,喜欢辩论。没事搞点很不正经的学术研究。
18、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9、张维欣谭嗣同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人、著有《谭嗣同年谱长编》、纪录片《我们的谭嗣同》历史顾问兼学术统筹、谭嗣同故居纪念广场主要设计者
20、本号由湖南芙蓉律师事务所提供常年法律顾问服务
五、
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勇敢,具有牺牲精神,不畏强权,积极寻找救国之路.但是,戊戌六君子的死也让人扼腕叹息,康梁都逃走了,他们死得悲壮,令人痛心.
2、二是隐讳不合时期。廉泉与沈子肃去世前后仅相差一年,其时已是民国二十年,共和天下,不必再有担心清朝的“文字狱”等政治因素而隐讳称“某君”。
3、解放前,由于国民d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4、张玉亮丨谭嗣同著述版本及刊行考述
5、笔者祖父林圭,字述唐,别号悟庵。1875年10月12日出生于湖南岳阳湘阴樟树港镇一个较殷实的商人家庭,家中有兄妹四人,他排行第三。林圭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在镇上读私塾时,其父林松桂由人介绍认识了一位在长沙教书的黄先生,又经黄先生介绍,林圭与长兄林绍敏寄住在长沙东茅巷96号欧家,与欧阳植斋同受业于黄先生,食宿俱在欧家,欧阳植斋的祖父是长沙岳麓书院的山长、安仁人欧阳厚均老师,学风优良。欧阳植斋的母亲欧阳宝珍见林圭聪明懂事,特别喜爱,还将其收为义子。
6、愚素以为,人文学科领域的许多好成果,大抵是衣食无忧、颇富闲暇的人贡献出来的。维欣所作《谭嗣同年谱长编》就是这样的好东西。作者的聪慧、勤奋及搜集、使用资料的老辣,确实令人钦佩!
7、1898年,唐才常与谭嗣同创办南学会、群萌学会,成为南方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同年夏,欲赴北京参与新政,行至汉口,得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维新失败后逃往日本,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接触。二十五年,与兴中会毕永年合作,准备联络长江沿岸会d起事。同年冬回国。1899年冬,唐才常回到上海,组织“正气会”(不久改名“自立会”),对外则以“东文译社”之名进行活动。接着,唐才常在上海组织“富有山堂”,作为自立会联络会d的机构,又仿哥老会之法,于沿江各地会d中广发“富有票”,仅两湖就发放了二万多张。在联络会d的基础上,唐才常组织了自立军,全军分五路,入会者达10余万人。自任总司令,设总机关于汉口。
8、“剩好头颅酬死友,无真面目见群魔!”这是唐才常的绝命诗,与他的一生挚友,戊戌六君子之首的谭嗣同当年的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遥相呼应,悲怆感人!
9、系日排比的谭嗣同文献史料适时填补了谭嗣同研究领域的空白。
10、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
11、33岁那一年,他为国家和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2、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前文关于沈子肃(光绪丁酉科举人)的生平介绍,笔者顺着“同年”(一意为年龄相同;另一意为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而清代科考先后中式者,其中式之年甲子相同,亦称同年)这根藤,寻找光绪丁酉科(1897年)中式的举人、贡生、进士中切合“中华近代史”的知名人物”。试作推证如下:
13、三位整理者在前人基础上悉心整理
14、综上,唐才常与毕永年作为湖南府的丁酉科两个优秀拔贡生,是需要参加国子监学习、考试才能授予职位和功名的,所以他们都具备入京学习的资格,而当时的谏草堂因杨椒山与公车上书原因,是清末举子到京的重要凭吊地,自然与取得举人资格、准备参加会试的沈子肃有交集的机会。故毕、常与沈在谏草堂旧集是有极大可能的。
15、所选故事既有古人也有今人,既有名人更有普通人,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富于哲理;篇后点评,画龙点睛;大师名家题词配画,堪称具有全新时代精神、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新二十四孝”。
16、你可以去看看李敖的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大刀王五性格豪迈。谭嗣同戊戌变法,从容赴死,我自横刀向天笑,自留肝胆两昆仑。他的死,说明了保守派的变革失败,后面的激进变革,导致了整个中国的历史改变。辛亥革命的爆发。
17、光绪三十三年,吴芝瑛好友秋瑾被害,他协助吴芝瑛将其遗骨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并请无锡著名画家吴观岱描画了《西泠寒食图》,并在秋瑾就义处轩亭口建立"风雨亭",在上海小万柳堂别墅内建立"悲秋阁",以志哀悼。清廷为此欲加害于他们夫妇,后迫于舆论的压力未敢下手。“悲秋阁”或为“秋声堂”之指代。
18、张维欣:我觉得如果非要说他跟别人最不相同的地方,应该是他的冰清玉洁,和他的浪漫主义情怀。我有个老师说谭嗣同是爱与美的化身,这也是我愿意追随他的最重要的特质。他的爱是一种大爱,这种爱不光是我去爱苍生,去爱天下,去爱普通的民众,而是说我去爱世间万物,去爱一切,哪怕这个世界对我不好,我还是会抱之以歌,是一种这样的情怀在其中。
19、女性名人的励志故事——居里夫人
20、这几位雅集于此的士人学者,皆为谭嗣同交往甚深之师友。在他们中间,有政治家、思想家、出版家、史学家,有文学家、教育家、政论家、佛学家。他们与谭嗣同的交往,成为晚近江南地区维新士人群体交游的一种缩影。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