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晋文公退避三舍
1、重耳出奔国外时,跟随他的有他舅舅狐偃,还有赵衰、颠颉等人。他们先到晋国北方的狄国。在狄国,重耳娶了季隗,生了两个孩子伯鯈和叔刘;赵衰娶了叔隗,生了赵盾。他们在那里住了十二年。这时晋献公死了,奚齐也被臣子杀了。逃在梁国的夷吾,回国继位为国君,即晋惠公。晋惠公恐怕重耳回来夺他的君位,便派人去狄国进行谋剌,重耳便又逃往齐国。临行,他向季隗告别,说道:“等我二十五年,那时我如果还不回来,你就改嫁吧。”季隗答道:“我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还嫁什么人,该进棺材了。请容许我始终等您。”
2、在春秋时期,人们是最讲究气节的。作为君王,晋文公有必要以身作则。在周礼几百年的浸润下,从家到国,都体现出一股君子之风。自己国君曾受过楚君的恩惠,也曾说过要退三舍以避之。若自己忘恩失信,那就是理亏,他们就理直,士气就会高。如果自己退了以后,对方仍不撤兵,那就是他们理亏。就这样,晋国的军队信守之前的诺言退了九十里。
3、对此,大家认为呢?大家觉得晋文公有没有必要退避三舍?
4、这一日,他们来到了楚国。楚成王对重耳以国君之礼相迎,并设下丰盛的酒筵宴请晋国贵宾,宴席上歌舞升平,宾主尽欢。酒至酣处,楚成王仿佛随意地问了重耳一句:“若将来公子归晋做了国君,如何报答寡人今日的款待呀?”重耳微微一笑,谦逊答道:“今日礼遇重耳感激不尽,也必会铭记于心。若重耳将来能回国即位,必将全力交好贵国,使两国百姓安享太平。倘若纷争不可避免,晋、楚两军对阵之际,重耳定退避三舍之地以谢今日情谊。
5、但献公原来的夫人生有申生和重耳二子,申生早被封为太子了,骊姬便害死了申生,追杀重耳。
6、晋文公退避三舍,可谓一举两得,既兑现了当初对楚王的承诺,又避开了楚国的主力部队,给自己以做准备的时机。可见,适当的退让,既是对对方的回馈,也是对自己的补给。晋文公没有失信于恩人,也没有忘记振兴自己的故土,他用时间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实现了晋国的复兴大业。
7、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8、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9、|编辑:贾明蕾|值班编辑:卢青松|
10、为了让周围国家认识到晋国已不是沉睡的雄狮,晋文公首先向身边的曹国这个小国开战,颇有一点杀鸡儆猴的感觉。但对志在天下的晋文公来说,他的目标远非如此。攻打曹国只是投下诱饵,而晋文公真正的目标则是当时占据中国南方的楚国。
11、■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献公派宦官履鞮杀重耳,重耳翻墙逃走,宦官履一路紧追,斩下了重耳的衣袖。重耳无奈,只好一路向生母的故国狄国逃奔。
12、春秋时期,国强必霸,重新强大起来的晋国同样选择了争霸的道路,而当时的楚国经过连续的扩张,成为国土面积最多的诸侯国,也拥有强大的实力,晋国要想称霸,必须打败楚国。于是,楚国和晋国之间的战争最终爆发。
13、众将士觉得很有道理,一口气退了三十里,楚军则逼进了三十里。晋军再退,楚军再逼,总共退了九十里。
14、晋文公重耳“退避三舍”,体现了他知恩图报,讲诚信人格魅力,不愧为这一代霸主。
15、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16、(妙语点拨)两军交战时,一方退让,情况大致有二:一是另一方实力较强,暂时避其锋芒,二是麻痹另一方,使其放松警惕,起到骄敌的作用。随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战胜之。晋文公的退避三舍,便属于后者。此外,此举还有回报当年楚王知遇之恩的意思。退避三舍,即你来,我先退,给你警告。再来,再退,再给警告。但事不过三。退,将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远见的人会考虑,这不是软弱可欺,应该谨慎,以防有诈;另一种是对方视自己可欺,逼自己到墙角,我只好还击。如果楚军在晋文公退避三舍后,不麻痹轻敌,而是谨慎追击,可能城濮之战会有另一番结局。
17、实际上,是楚军兵锋正盛,晋军仓促对阵难有胜算,为避其锋芒才有战略性撤退。见晋军连退九十里,楚军统帅轻敌,率军冒进被晋军伏击大败。
18、当年,晋文公还是晋国的公子重耳,他的父亲是晋国的国君晋献公,当时晋献公听信小人的谗言,将当时的晋国太子杀掉了,后来又打算将公子重耳也杀掉,公子重耳得知以后便逃走了,并过上了十几年的逃亡生活,直到逃到了楚国,才获得了安生的日子。
19、在晋文公的带领下,晋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周围的小国也纷纷归顺晋国。
20、当时,楚国的主将子玉好大喜功、骄傲自满,晋军后退,别的将领都主张撤军,但子玉则不干,并命令楚军一直紧追到城濮。接着,他向晋文公下了一道战书:“我愿与君王的部下在这里游戏一番。”
二、晋文公退避三舍
1、晋国的将士们非常吃惊,纷纷表示反对:“大王,您是国君。如果您退兵,会被其他国家嘲笑啊!”
2、退避三舍是晋文公重耳。晋文公重耳在流浪期间受到楚庄王热情款待。后来晋楚两国交战晋文公为报答楚国的款待之情后退三舍九十里。
3、晋文公思考了很久,坚定地说:“楚王对我有恩,我也曾经说过,如果晋楚两国交战,晋军就主动退让九十里,身为国君怎么能言而无信呢?”
4、几个月后,在秦国作人质的晋国太子圉从秦国逃亡,秦穆公因此怨恨太子圉。于是秦穆公便考虑插手晋国朝政,以图进取中原。而重耳便成为他扶持的首选对象。听说重耳在楚国,便派人来楚国,请求见重耳。楚成王说:“秦国和晋国毗邻,秦君又贤明,您就去吧!”于是,准备厚礼为重耳送行。
5、可见,晋文公退避三舍除了是对当年承诺的兑现,还有军事上麻痹敌人的目的。其三:攒足干劲。晋国军队和楚国军队一见面,还没有开打就一退、再退、三退,这让想建功立业的晋国将士早就心痒难耐、鼓足了干劲。
6、退避三舍成语故事6篇退避三舍成语故事1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申生被杀,还捉拿申生的兄长重耳。重耳连忙逃出了晋国,逃跑了十九年。
7、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8、随从回到楚营,告诉了楚子玉。楚子玉一听就火冒三丈,要与重耳决一雌雄,于是,他带了兵马不可一世地向晋营扑来。晋中军元帅先轸一看楚军开过来,就摆开阵势准备应战。狐假说:“慢,且慢!当初主公在楚王面前许诺,晋楚治兵,要退避舍,与其周旋,不与交兵。今天我们不能忘了楚王的恩遇,更不能不讲信誉!”先轸说:“狐偃讲得对!”就颁布军令后撤三十里,晋军后撤了三十里,楚军进逼了三十里,就这样晋军有计划地后撤了三次,楚军穷追不舍地前进了三次。楚子玉不知道晋军元帅先轸用的是纵敌、骄敌、诱敌深人的战略战术,结果在城濮一战中落了个身败名裂、几乎全军覆没的下场!
9、家长工作繁忙,没时间陪娃阅读,也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10、让郤溱、霍伯带领军队;让贾佗、阳子制作礼仪;让魏犨、荀伯抵御北方的戎族。制定官员规章,按法办事,确立名分,培育美德。赏赐随从自己逃亡的人员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给城邑,功小的授与爵位。
11、晋文公当年曾说,如果两军相遇,将会退避三舍,如今晋楚两军真的在战场上相遇了,晋文公退避三舍,是对当年承诺的兑现,起到了诚信的大国形象。其二:麻痹楚军让其成为骄兵。晋文公退避三舍只是为了兑现当年的承诺吗?都发生战争了还有必要遵守规则吗?晋文公此种操作是不是傻?
12、有一年,楚国派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想起当年流亡到宋国时,宋襄公帮助过他,便决定亲自带兵去解救宋国。
13、成得臣以为晋军不敢交战,更加骄横轻敌,结果中了晋军的埋伏,被打得溃不成军,但晋文公没有下令挥师追击,他让楚国的败兵活着逃了回去。
14、没有系统的学习教育理论,努力很多却收获甚微;
15、退避三舍是晋文公楚国晋国的城濮之战,卧薪尝胆是春秋时期越国国王勾践指挥的吴国越国争霸之战,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齐国魏国的战争,纸上谈兵是秦国赵国的长平之战。这些成语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留下来的。
16、于是,楚、晋两国正式交战,晋军用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一举打败了楚军。从此,楚国北进的打算彻底失败,逐渐向南退缩。晋文公的霸业就此确立了起来。
17、超级畅销书《细节决定成败》《精细化管理》《笑着离开惠普》《团队精神》《可以平凡不能平庸》《德胜管理》《第四次工业革命》策划人、出版人。
18、在完成了击败楚国的大业后,晋文公又恢复了曾被自己消灭的曹国,来展示自己无意恃强凌弱的胸襟。
19、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20、成语“退避三舍”是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注意,它不是说退到三间茅舍后面去,别将“三舍”这样理解就是了。在古代,一“舍”即合三十里,三舍是九十里,“退避三舍”大约是退了近百华里呢! 现在说,“见到那个家伙呀,谁也会退避三舍。”
三、
1、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具体分析。其一:兑现当年的承诺。晋文公在外流亡时,曾经在楚国得到了相应的照顾,楚王就问晋文公,如果以后当晋国国王了,将来怎么报答他。
2、(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
3、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4、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5、(反义)针锋相对;退避三舍的意思是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退避贤路,退避: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出处):《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退避三舍,讲的是春秋时期,晋楚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面对楚国军队,做出了退让九十里的决定。那么在这场争霸战争中,晋文公一定要退吗,真的是不退不行吗?
6、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7、当时,楚国是南方的大国。国君楚成王意识到,楚国要想把势力向北扩张,就要和晋国搞好关系,这时,重耳来到楚国,引起了楚王的重视。
8、(活学活用)看他那怒发冲冠的样子,就是老虎看见了,也得~。
9、子玉骄傲自大,听完后哈哈大笑:“还没开始打呢,晋军就撤退了。晋王一定是听说我国军队强大,被吓跑了,今天我们就把晋国消灭了!”
10、后来,公子重耳果然当了晋国的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后来楚国跟晋国开战,晋文公记得自己跟楚王的承诺,所以让大军往后退避了九十里地,楚军看到晋军一直在后退,以为晋军是胆怯了,所以便追了上去,晋文公知道楚军轻敌了,所以便命令战士们一鼓作气,将楚军打得落花流水。
11、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12、原文: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13、两军交战时,一方退让,情况大致有二:一是另一方实力较强,暂时避其锋芒,二是麻痹另一方,使其放松警惕,起到骄敌的作用。随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战胜之。
14、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15、今天的问题是——如果你是秦穆公,在听了烛之武的话后,你会选择继续攻打郑国还是撤兵呢?在留言里回答我吧!
16、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和重耳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楚成王对重耳开玩笑说:“如果有一天你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你会怎样报答我呢?”
17、因而放弃眼前这一点既得利益才是更划算的选择,也就是孙子兵法所言的:廓地分利,悬权而动。看似国土应该寸步不让,但在晋文公眼中也可以变得进退自如。
18、春秋时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19、后来,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文王。晋国在他的治理下变得非常强大。
20、一年,楚国和晋国发生战争。晋文公实现了他的诺言,下令让军队退避三舍,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成得臣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内容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情,我们不会忘记,所以退让到这。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
四、
1、退避三舍成语典故精选片段:
2、希望这部系列故事能够帮助孩子们在品味历史故事的同时,学到如何做人的基本道理。
3、翻译: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
4、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晋文公推举贤良,任用有才能的人:封狐偃为相、先轸为帅;让赵衰、胥臣、栾枝、冀缺等人辅佐他治理国家。
5、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公元前664年,也就是晋献公即位第十三年,重耳因为骊姬进谗言,被派守蒲城防备秦军。
6、重耳在楚国国君帮助下,在外躲避十二年,幸保不死。
7、楚成王又说:“即便如此,您总该有所表示吧!”重耳想了一下说:“托您的洪福,我若能返回晋国当上国君,那我就给您一个承诺:倘若有朝一日晋楚失和,楚国和晋国两军相对,我将退避三舍,以报答君王今日的盛情!”
8、一舍为三十里,而三舍为九十里。在后来的两国交战中重耳实践了退避三舍的诺言!
9、后来,重耳从楚国到了秦国,秦穆公为了想扶植一个亲秦的晋国国君,对重耳非常优待,把五个女儿都嫁给他,并且派军队护送他回国。那时晋国的国君是重耳的侄子晋怀公。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夺取了晋国的政权,并且派人把怀公刺死,自任为国君。隔了三年,晋、楚两军发生战事于城濮,晋文公重耳果然遵守诺言,主动后撤了九十里。退避三舍成语故事5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10、翻译:重耳回答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
11、晋国和楚国的战争中,晋文公采用退避三舍的战术,成功拉长楚国的后勤保障线,使楚国陷入被动,最后晋文公取得胜利。
12、后来重耳果然做了晋国国君,而且真同楚王在战场相遇了,重耳没食言,确实退避三会以报楚王! 人间世事,往往是十分复杂的,若全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未必有好结果。
13、重耳初逃亡程受楚厚恩做承诺自能继任晋君万晋楚战晋定退避三舍作报答发预言事遵守诺言命令军队撤三舍9
14、后来晋文公经过多年的漂泊和磨难,终于成为晋国的国君。晋文公当国君后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晋国一跃成为强国。
15、晋文公重耳还没当上国君流浪到楚国的时候,楚王亲自迎接重耳。楚王赏识重耳的才能,对重耳厚待礼遇有加,常常宴请重耳。有一次楚王在饭局中问重耳,我如此厚待于你,你用什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如果他日能重返晋国,当时晋国的国君,万一有一天晋楚两兵对战,晋国一定退避三舍,绝不主动进攻。
16、晋文公当上国君以后,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的大事,晋国很快就强大起来。
17、春秋时期,晋献公因为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听到消息就逃亡了。
18、曹国作为楚国的藩属国,受到欺负后自然向楚国求救,而楚国也不客气便直接选择了与晋国开战。
19、晋文公重耳退避三舍的故事
20、公元前633年,楚国果然与晋国发生了战争。两国军队阵前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下令晋国军队退后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却认为晋军是胆怯退兵了,就马上追击,结果,晋军利用楚军的轻敌,大败楚军于城濮,就是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
五、
1、我听说姬姓是唐叔后代,将会最后衰亡,这恐怕是从晋公子为君以后的缘故吧!上天将要使他兴起,谁能够废掉他?违背上天,必然有大灾。”于是就把他送回秦国。
2、北京大学精细化管理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3、重耳当上国君的时候,楚国的势力已经达到黄河流域,有取代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势。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晋国内部统国土扩大,国力逐渐强大。晋文公当政之后,加紧发展生产,整顿吏治,训练军队,终于使晋国成为了北方强国。
4、重耳等经过卫国,到了齐国,又到曹国。曹共公对他们很不礼貌。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丈夫说:“我看,重耳的随从都是可以担任相国的人才,这位公子将来一定能回国,回国以fi—定能在诸侯中称霸。那时,曾对他无礼的,必然要倒霉,我们曹国恐怕要首先遭殃,你何不趁早向他表明自己的态度呢?”僖负羁于是派人送了一餐精美的饭食去,在饭里暗藏了一块玉璧。重耳对此很感激C
5、问鼎中原是楚庄王。楚庄王时期的楚国开始强大起来意欲图霸中原的楚庄王来到洛阳城外问周天子九鼎的重量是多少。想要取而代之。
6、重耳感激地说:“如今我四处流亡,无家可归,但是楚王却把我当作贵宾来招待,这份恩情我一定牢记在心。”
7、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就认为历史就是年代+人物+事件意义,就是那些在历史课本上的东西,一条条需要背诵记忆的内容,枯燥乏味。
8、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
9、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你的福,果真能回国当国君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后退九十里。如果这样还是得不到你的原谅,我再与你交战。”与他们一同饮酒的楚国大将子玉听了重耳的话,知道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建议楚王杀死重耳,以除后患,却被楚王拒绝了。
10、子玉派人给晋文公下战书,口气狂妄,十分无礼。
11、楚成王听说晋文公带兵来救宋国,就打算撤军。但是,楚国的将军子玉不听劝告,坚持进攻。楚成王就给了他一部分军队。
12、翻译: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典故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13、在高价值的同时,怎么读却成了大问题!由于内容丰富,且比较深刻,人物繁杂!还是经典文言文!这让无数孩子还没进门就被难倒,从此望而生畏。
14、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15、于是,晋文公召集了齐、鲁、宋、卫等国的国君,举行会盟。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
16、楚成王说:“尽管这样,究竟用什么报答我?”公子回答说:“如果托君王的福,能够回到晋国,一旦晋、楚两国演习军事,在中原相遇,那就后退九十里。如果还得不到君王的宽大,那就左手执鞭执弓,右边挂着弓袋箭袋,跟君王较量一下。”
17、而且从小学到高中,它几乎覆盖了所有的文史科目,像小学语文课文的《将相和》《西门豹》;初中学的《鸿门宴》《陈涉世家》;高中的《报任安书》;更有历史课上的政治史、文化史…
18、楚王问重耳说:“你将来若能回国当了国君,怎样报答我呢?”
19、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现比喻的是对人让步,不与其相争。那么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呢?就是信守成约的晋文公重耳,旧时受恩于楚王,并约定他日若两军交战,必退避三舍,果然再后来的城濮之战中,晋文公信守约定,与楚军交战时,主动退兵九十里。
20、3月20日,第七期百日成长《史记》中的72个智慧在(四部曲)App上线了,这周我们讲了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明辨人心的故事。今天我们要与大家分享的故事是,重耳退避三舍大破楚军的故事。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