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既又造句子
1、春天既美丽又可爱,既温馨又多彩。
2、风既温柔又狂躁,既凉爽又寒冷。
3、(1)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打球,还有的捉迷藏,他们玩得可高兴了!
4、细心的家长应该会发现,当孩子运用了一个具有层次的句子在写作中时,老师一般会给出很好的评价。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孩子运用了复句表达。运用复句表达,一般会给句子赠色不少,会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效力。实际上说复杂句,也没啥难的。就是平时多引导孩子在阅读中去体验和感悟,并逐步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验去运用。
5、用“渐渐地”造句。
6、我们追求既不远又不近,既不完全属于私人又不能完全国有,那就是股份制,使出资人是能够看得见的,能够数得过来的,如果对这个东西做个理论化的解释,我们称之为"资本社会化"。
7、我这次的作业既整洁,又是满分。
8、五光十色:每当夜幕降临,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就亮了起来。雷雨过后,天上出现了一道彩虹,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9、我难为情地大声说:“别……别……别糟蹋了你心爱的蝴蝶结儿!”。千万不要感到难为情,怕承认自己错了,那只是说明你今天比昨天聪明。他讪讪地住了嘴,但方寸已乱,因为自己笨嘴拙舌很感到难为情。他不仅不觉得难为情,居然还振振有词。我和普通人一样。会受伤也会流血,也很容易难为情。晚上,我主动帮妈妈盛汤,妈妈夸我懂事了。我正自鸣得意,忽然,汤碗掉到地上摔碎了,搞得我很难为情。相思相见如何日,此时此刻难为情,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负。只不过这些日子他有点儿难为情,只在没有的时候才掏出表来看时间,因为挂在表上的是一根旧旧的皮带子。他难为情地扭过头去,羞红了脸。他在外头耍脾气,真令我难为情。
10、那么多星星,你是数不清的。(改成反问句)
11、她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
12、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13、(1)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
14、释义:放冷箭伤害人。比喻暗中进行伤人的行为或诡计。
15、渐渐地:雨渐渐地停了。我渐渐地长大了。
16、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
17、今天的太阳既大又圆,既亮又热。
18、老师感悟:实际上不是孩子们不知道词语,也不是不理解词语,而是家长们没有用上恰当的方法启发孩子把积累在脑海深处的词汇调去出来使用。
19、既然搬不动那块石头,你又何必在那儿逞强呢?
20、释义:对付强敌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二、用排比句造句
1、空模制作,是我的最爱。它既能够开发智力,又能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够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真是一举多得啊!
2、这棵树既高大,又粗壮。既可以给我们挡太阳,又可以给我们一个舒适的环境。
3、释义:形容歌声婉转圆润。也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
4、发明:我长大了想发明一种人穿了冬暖夏凉的衣服。
5、川流不息:马路上的汽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6、尽管学习很累,可是我仍旧坚持着。
7、例:A、虽然父母非常疼爱他,但是他还是经常做错事来伤害父母的心!
8、燕子是聪明的建筑师,它们把窝做在墙上的灯管座上,这样既省力又牢固。燕子也很讲卫生,每年来时都要把“房子”装修一番,它们把窝里换上新被褥,把围墙见新加高。
9、释义: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10、杏树的树干是褐色的,一层层的树皮裹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既结实,又美观的树干。杏木质地坚硬,是做家具的好材料,杏树枝条可做燃料,杏叶可做饲料。
11、造句:成功,需要我们用水滴石穿一样的磨练造就。
12、不敢冒险的人既无骡子又无马;过分冒险的人既丢骡子又丢马。
13、快要进行比赛了,我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
14、B、动物园里,有的小猴在荡秋千,有的在捉虱子,还有的在吃香蕉,它们可真有趣!
15、提示:如果不是蜜蜂,也不是蜘蛛,换成小朋友。你觉得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小朋友会在花园里干什么呢?
16、我们的老师既公正无私,又善解人意。
17、小于连既聪明又勇敢,用智慧和勇气救了全城的老百姓。
18、《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有一个句子“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解释“连忙”这个词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扩大孩子的词汇量。
19、造句:月考就要到了,我决心效法古人悬梁刺股的精神来准备。
20、她既是英语老师,也是数学老师。
三、用既又造句子
1、法赫米这个人既开朗又含蓄,既善于交际而又喜欢磨人。
2、释义:形容人勤奋苦学。
3、夏天既是一个酷热难耐的季节,又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既让人们汗如雨下,又让草木们的枝叶越发地郁郁葱葱。
4、与此同时,我们既嗜读又好色,既笃信精英管理又崇尚无政府主义。在我们看来,一切政治体系和社会体制都是腐朽的,可是,除了追求混沌的享乐,我们一概拒绝考虑别的选项。
5、邢月那温柔既又充满磁性的嗓音,便缓缓的道出。
6、释义: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与和好。
7、酒味虽然淡薄,可是情意是深厚的。
8、这个西瓜既新鲜又便宜,既大又甜。
9、例:A、如果我有10元钱,我就会把它捐给灾区的孩子。
10、造句:这几天工作太多了,他都已经衣不曳地了。
11、今个的作业既多又难、我既着急又烦。
12、少年邹着眉眼睛睁开了一下,随既又闭上了,喃喃地道,“小亮,别闹了,我再睡一会。
13、释义:别:别处的,独特的。
14、B、丑小鸭望着洁白的天鹅从空中飞过,既惊奇又羡慕。
15、B、李老师的谜语一说出来,就被我猜中了。C、天一黑,街上的路灯就亮了。
16、例:A、屋里很安静,连滴滴答答的钟声都听得清清楚楚。
17、造句:爸爸每天起早摊黑,仰事俯畜,非常辛苦。
18、●有的有的有的造句有的有的有的造句19句
19、你没有调查研究,怎么能轻易地下结论呢?
20、释义:盯着看某样物体,眼睛不转动,形容十分专注。
四、用既又造句子三年级短一点
1、经过这三个问题,孩子们明白了:谁——蜘蛛;在哪里——农庄的篱笆上;干什么——织网。
2、B、天上的白云一会儿像小羊,一会儿像小鱼,真有趣!
3、今天我们整理了小学阶段孩子常遇到的一些词语造句,家长可以辅导孩子练习一下!
4、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5、只要你需要,我就帮助你。
6、B、早上,空气显得格外新鲜。
7、造句:一个人即使犯下再大错误只要能悬崖勒马,我们都应该给他重新改过的机会。
8、知识堂既好玩又有趣,既增长知识又能得礼物。
9、“宁愿孩子倒数也不上补习班”,教育部下发通知,严查补课机构
10、释义:像冰水一样洁白清净。形容人品高洁或文笔雅致。
11、造句:不许出战,只是坚壁清野,待这干贼寇粮尽力弛,方可追他。
12、孩子们答:蜜蜂在红艳艳的花丛里采蜜。蜜蜂在黄澄澄的花丛里采蜜。……
13、停电了。我们不上晚自习了。
14、家长在家中指导孩子写话和说话(造句)时,可以用几个语境相关的词语引导孩子造句。
15、下面提供几个小学低年级段常用的关联词及例句:
16、父亲对我的伤,既包含了痛,又包含了爱,既让我高兴,又让我哭泣。
17、造句:真相只有一个,不能颠倒是非,指鹿为马。
18、她们两个人都一样,既开朗又含蓄,既善于交际又喜欢磨人。
19、用既......又......造句子如下:
20、这块面包即香又软。
五、用既又造句子四年级
1、我周末既要上奥数班,又要上奥英班。
2、同样道理,把简单句说成复杂句,就是把句子说得长一些,具体一些,这样就可以更加生动一些。句子的外观和实际内容就会得到老师更加好的评价。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多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比如可以用反问句、疑问句、感叹句等表达形式。当然,低年级孩子这个方面还比较薄弱,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抓紧平时学习是当务之急。课文里出现的带有问号的句子,一般就是疑问句,如果带有疑问词或者反问语气的,就是反问句。反问句的特征:“难道、怎么”这两个反问词是常出现在句子开头的。另外,带有感叹号的句子就是感叹句,也多让孩子通过熟读体会感叹的句式语气,对于孩子丰富表达也很有帮助!
3、姐姐既聪明又用功,考上名牌大学并不奇怪。
4、例如”湖水、倒映、高山“,这三个词都在一个语境中,就可以启发孩子写”一座高山的影子倒映在湖水中“。
5、例:马路上的汽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6、作为医学生,既要学习解剖,又要学习病理,既要学习操作,又要学习理论。
7、老师问:很快,对,是很快。小蝌蚪找了鲤鱼妈妈,发现不是自己妈妈,这次看到乌龟了,他们心急地游过去。所以速度要快。连忙就是表示速度快动作快。那你看老师也是很快很着急地走,那你们觉得老师这里的快速走上讲台的动作还能换成什么词?
8、释义: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坚持不懈,事情便会成功。
9、在不知不觉中,秋天来了,它既没有春的温柔,夏的热情,冬的冷漠,秋天是美丽而凄凉的。正如古人常叹!正如古人所写。秋既凄凉又美丽,当看到黄中带绿的叶子们随风飘荡,又悄悄地落在地上。
10、读书如蜜蜂采花,思考如蜜蜂酿蜜,只有既采又酿,才能得到香甜的知识蜂蜜。
11、(4)蜻蜓像一架小飞机。
12、越……越……,越……越……: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风越刮越大,雨也越下越大了。
13、就像: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荷叶圆圆的,就像一个绿色的大圆盘。
14、水仙的花蕊里面应该也有全世界里最滋润最好喝的美酒吧?一定有像全世界最甘甜的甘露一样甜的花蜜吧?那美酒一定是水仙仙子用一缕缕清风一点点甘露一丝丝阳光酿制成的,里面的花蕊既像成熟的小麦,又像小金豆,还像棒棒糖,还是桔子味的棒棒糖。
15、释义:反省自问,心里没有丝毫惭愧。
16、造句网:http://zaojv.com/4014html
17、学校新修的操场,既平坦又宽敞。
18、她学习既好,又乐于助人。
19、树木既能绿化环境,又能制造出新鲜空气。
20、造句:犯人知道自己罪责难逃,只有引颈受戮了。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