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熹简介
1、理学又称道学。理学的出现,承担了重建儒学价值体系的职能,通过对理论挑战和现实问题的创造性回应,古典儒学通过理学而得以复兴。可以说,宋明理学对汉代以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新的反省,并通过这种反省致力于儒学的复兴。理学直接承继孔子到孟子的先秦儒家,同时理学思想体系也有选择性的吸收扬弃了道家、玄学、道教以及一些佛教的思想。理学能够在宋以后获得这样的发展,正是因为它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批判地吸取了不同思想的营养。
2、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3、这组诗作于何时何地,缘何而作,一直令人费解,学人言之不详,颇多歧见。有人认为这首诗写于鹅湖之会后一年,即南宋淳熙三年(1176)春,朱熹如婺源省墓而游学三清山,在三清山的三清宫游憩时触景顿悟,有感而发作此诗。另有人根据朱熹写给许顺之的书信《答许顺之》(四部丛刊初编缩本《朱公文文集》卷三十九)推断这两首诗作于南宋乾道二年(1166),是年朱熹居闽北崇安五夫里。
4、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春画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5、初入仕途——同安主簿
6、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7、朱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8、庆元d禁——谥号为文
9、金代的儒教——道学在北部中国的印迹(田浩)
10、因“乱”而导致的心理创伤:汉族士人对蒙古军人入侵回应之研究(田浩)
11、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
12、武夷精舍——考亭书院
13、本视频课件在学科网,B站同号,感谢关注。
14、朱熹的主要著作 《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八朝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楚辞集注》、《诗集传》、《韩文考异》等,后人编纂有《朱子语录》和《朱文公文集》等。
15、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语录
16、本书正文部分旨在以一种更具联系性与整体性的(而非追溯性的)视角,通过研究宋金元时期南北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中庸》与道统观念的演变与发展,来考察11至13世纪乃至13世纪以后文化权力与政治文化之间的某种复杂关系。
17、据称他说过这句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对女子满满的歧视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
18、朱熹(115—1200.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19、但是我还记得在历史课上,老师让我们记得他,因为他才有了女性后期的约束。
20、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是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
二、朱子家训
1、由此看来,朱熹不仅知恩感恩,懂得情义无价,但更知道理之所在,不会一味还人情,不顾原则,不计利害。可以说,朱熹的报恩行为通于情,达于理,算得上中情中理的典范。既不会横遭非议,也不会引人注目,还可以磨炼恩人子孙的心智,培养其为政本领,可谓一举三得。
2、朱熹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他的行书笔势迅疾,无意于求工,但点画波拂之间,无一不合书家规矩。
3、青玉案雪消春水东风猛。帘半卷犹嫌冷。怪是春来常不醒。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而今白发羞垂领。静里时将旧游省。记得孤山山畔景。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
4、“不堪”二字,进一步传达出诗人无法忍受与亲人分离的痛苦。其实朱熹并非不懂万事开头难,也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先在基层勤奋工作,才能慢慢地变得成熟和稳重。诗人只是一时无法适应羁旅生涯和异乡生活,所以才倍感迷茫。
5、◆这说明帝国后期和现代的学者都严重夸大了朱熹在13世纪的地位以及被接受的程度。
6、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诗历来被人传诵,尤其是第一首“源头活水诗”,更是被多种教科书和选本收录,专门研究的文章也不断出现。有的是专门以《观书有感》为题,有的虽然不是以《观书有感》为题,但在研究朱熹作品时对这组诗作了重点分析。
7、朱熹的这首诗虽然不是他的名作,但是作为一位青年才俊,能够层层深入地抒写自己漂泊异乡的孤独和愁闷,不仅情感真挚,而且技法精湛,实属不易,值得后世欣赏。
8、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9、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10、对关键词“中”“庸”的解释
11、因为源头不断地有活水注进来。
12、第二部分宋金元文化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13、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14、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科研成果四次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入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主要著作包括《宋代〈四书〉学与理学》《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等。
15、作为刘家的世交,朱熹当然更了解刘玶的个人情况。刘玶生长于富贵厚实之家,出道就得个好职位,上上下下不是他爷、他爹的下属就是朋友,别人肯定会很好地罩着他,好事有份,坏事无缘,只得奖励,不背黑锅。即便犯点什么错,上级不愿意提醒,下级又不敢批评。几年下来,刘玶眼中,除了最高长官,就会目中无人。本事没学到两样,但眼界高,鼻孔粗,动不动就傲慢任性,上级瞧不起,下级处不好,两边讨嫌。如果一出错,必然就是大错特错,无可挽回。
16、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17、他把儒学精华和自身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家规家训之中,对朱子后裔影响深远。
18、回答:主一:精神集中。无适:心无旁骛。敬:现在可以理解为敬业。意思就是说:做一件事时,精神集中,心无旁骛,这就是敬。拓展知识:出处:《二程·粹言》卷上:“或问敬子曰:‘主一之谓敬。何谓一?’子曰:‘无适之谓一。’”《论语·学而》“敬事而信”宋·朱熹集注:“敬者主一无适之谓。”作者简介: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原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从他父辈起,居住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平。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卒于南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他一生只作过9年官,大部分时间在福建讲学。晚年由于反对当权派韩伦胄,被诬为“伪学”领袖,受到贬斥。南宋末理宗尊崇道学,朱熹恢复名誉。
19、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
2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语录
三、春日
1、心性论 朱熹认为“性只是理,万物之总名。此理亦是天地间公共之理,禀得来便为我所有。”人性就是天地之性、本然之性,是纯善的,而情是性的发用。朱熹说:“有这性,便发出这情;因这情,便见得这性。”因为性是善的,所以情也是善的,但实际上情却常常发为邪恶,朱喜认为这是“情迁之于物”的结果,而心则能够管摄性情,心之全体湛然虚明,通过心可以致知穷理。
2、诗人在此采用了对比手法,“把袖、举杯”的幸福时刻,与“风雨、离忧”的悲情感受,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委婉地抒写了诗人对无忧无虑的读书年代的怀念。
3、其主要诗集有鹧鸪天宋•朱熹
4、游学楚中——问津书院
5、《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6、通篇家训文句工整对仗,言辞清晰流畅,富有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朱子家训》是治家理论的总纲,后世多有所发挥与阐述,如明末清初朱氏后裔朱柏庐便在《朱子家训》的基础上,写出了《朱柏庐治家格言》。
7、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生于1130年,死于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逆翁等,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朱熹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8、透过朱熹的这些诗歌作品,可见朱熹是艺术风格丰富且多元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让读者领略到一位严谨理学大师的另一面,亦使人们对朱熹思想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9、才子心事重重,步履维艰,他又怀念起少年时代与他一起读书、玩耍的一些伙伴,深感自己再也无法穿越回到那些美好时光,心中深感惆怅,于是便赋诗抒怀。下面介绍朱熹梦醒抒怀,创作了一首佳作,层层深入,表达出流寓异乡的孤独。
10、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此二诗)借物以明道。
11、朱熹这首写读书心得的诗,写得很独特,很有启发性。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12、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13、这两首诗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做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奥妙的说理之作。这首很独特的诗,它用诗歌的形式,通过形象化的比喻来阐明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尤以第一首流传最广。
14、出版时间:2017年4月
15、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16、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17、朱熹之前“道统”概念的早期用法
18、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扩展资料:人物评价:
19、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20、初日:早晨刚升起的太阳。高林:语意双关,既指破山上的树林,又有佛家僧徒聚集的“丛林”之意,有称颂佛院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鉴:镜子。渠:代词,它,指塘水。那得:哪得。清如许:像这样地清澈。。
四、朱熹观书有感
1、《近思录》,《四子》之阶梯——陈淳与黄榦争论读书次序(苏费翔)
2、对月思故乡沉沉新秋夜,凉月满荆扉。露泫凝余彩,川明澄素晖。中林竹树明,疏星河汉稀。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日归?
3、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4、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6、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7、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
8、本书收集刘浦江教授以正统论、华夷观透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系列论文,突破断代史的藩篱,抓住历代正统论、德运说、华夷观念等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变迁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时段的系统研究。本书眼光独到,论证精审,呈现出宽广的学术格局。本书还收入刘浦江教授的三篇四库学论文,皆是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度挖掘的文献学研究作品。
9、精讲节选文本,梳理重点实词,探究朱熹所说的“天理”和“人欲”的内涵。
10、书号:9787101125795
11、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12、水调歌头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空余千丈危石,高插暮云端。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把钓鱼竿。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
13、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14、宋人道统论——以朱熹为中心(苏费翔)
15、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在林择之、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今长沙)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拭。《东归乱稿》成。
16、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发生水灾。朱熹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
17、清人全祖望(《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18、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19、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朱熹名句
20、对于诗歌创作的态度,朱熹既相对轻视,又十分宽容,这与其复杂的思想渊源有很大关系。就创作而言,朱熹的诗歌作品主要以哲理诗、山水诗和政治诗为主。其中,哲理诗将深奥的道理予以形象化的表述;山水诗则清新自然,余味隽永;而政治诗又写得直抒胸臆、金刚怒目。
五、朱熹介绍
1、隆兴元年(1163年)一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奉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2、王柏对《中庸》的阐释与对朱熹的评述
3、朋友,以义合者。
4、书号:9787101116397
5、朱熹之前“道统”一词的用法(苏费翔)
6、《中庸》作者的身份:主张、怀疑和修正
7、第四章郝经和宋金元时期的道学
8、此外,朱熹为训导子弟还曾编订一本《童蒙须知》(又名《训学斋规》),从穿衣饮食、说话走路、读书写字等方面教育子弟从小就要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养成良好习惯。此书后来成为重要的蒙学课本之一。
9、文字采编备注:本诗部分文字采编自网络并会进行备注。
10、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11、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12、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13、“小学”与“大学”
14、作者:(德)苏费翔(美)田浩著肖永明译
15、第六章郝经对经典、《中庸》与道统的反思
16、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17、堂下水浮新绿,门前树长交枝。晚凉快写一篇诗。不说人间忧喜。身老心闲益壮,形癯道胜还肥。软轮加璧未应迟。莫道前非今是。
18、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
19、第一部分侧重于研究与朱熹观念不同的思想家的《中庸》与道统观念,第二部分则集中探讨元代郝经对政治权力和文化权力的观点,其中亦包括郝经的《中庸》与道统观念。两部分相互关联,有机结合,突破了以往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研究上对特定谱系上人物的过度关注,阐明了朱熹逝世之后至13世纪,朱熹的思想遗产在南北方的存续与发展。附录收录两位作者共计八篇文章,俱为从不同角度烘托、补充、拓展正文主旨,与主体内容相得益彰。
20、凤凰网(《理学大师:朱熹》):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学习。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他在训诂、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资料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他在努力维护那个制度的同时,也能体察民情,反对横征暴敛与为富不仁者,敢于同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不法行为作斗争。在地方官的任期内,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赈济灾荒、鼓励生产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会的官员中,不失为一位正直有为的人。最后还应指出,朱熹还是中国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之一。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