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木心的哪本书最好
(1)、我不再爱她,这是确定的,但我也许爱她,爱情太短而遗忘太长。————聂鲁达
(2)、2022年7月,周惠撰稿完成《在有“鸡”生态里提升“蛋”的价值——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推进共同富裕的二元素论》。
(3)、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当代作家,著有《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图为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2020)中的余华画面。
(4)、一场无可奈何的错过,结束与开始。一杯水,你渴的时候,它贵如黄金,不渴的时候,觉得寡然无味。一个人,你想爱的时候,不离不弃,不爱的时候,却避之不及。世间万物没有对错,对错都在你的一念之间。
(5)、但是视归如死是实实在在的老实话,木心喜欢玩字,但是他把一个成语文过以后往往是更老实的一句话。他79岁又回来了,你我到79岁有一个大变动,离开一个国家回到中国也好,外国也好,前面死路一条,即便回的是故乡。所以他说的是实话,视死如归,视归如死,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就是我要陪他回去了。
(6)、但是京派的人不食人间烟火,他不懂得民间的世俗东西。海派的市井气很厉害,木心写文章写海派很厉害,他把海派的日常生活很精妙地还原出来,成为一个形象可感的画面。可是他又对海派充满微辞,他又不喜欢海派,他在大上海又不喜欢上海,他神往周作人苦雨斋那种生活,但是他又对周作人不知外事,他觉得很遗憾。所以他超越了京沪两地知识分子审美心理,他形成一个独特的智慧表达式,这个也是很了不起的。
(7)、合上这本书,还在回味那个句子。木心说,屈原是中国文学的塔尖,陶渊明是中国文学的塔外散步者。这种句子,把知见和妙喻轻轻联结起来,读来令人颤栗。也唯有木心才说得出来。
(8)、真正的好书大都是书名平平,不用书名来博眼球,内涵却无比丰富值得反复阅读,比方余华的《活着》、周国平的《妞妞》、路遥的《人生》、杰克凯鲁亚的《在路上》(On the road)等等。
(9)、所以木心用一些很少见的字,因为少见,不为人所闻而贵重一点的东西,来写他此刻的感受,就好像把一个比较少见的首饰别在爱人的胸前,或者把比较少见的植物编成一个花冠戴在爱人头上一样。所以我觉得,那些字儿我不觉得它在掉书袋,我觉得它是捞出了一个什么有意思的东西,我要不是因为它,我可能一辈子都错过这个字。
(10)、情深极致,他们反倒经受不起柔情的丝缕轻压了。
(11)、不过,爱最终给予他们的远远不止这些,爱还又一次为他们创造了奇迹:在简的精心呵护之下,罗切斯特的一只眼睛开始重见光明。
(12)、这五个本子我放在抽屉里二十几年,跟着我几次搬家,我每次看到都想这堆东西什么时候会给别人看到,我没有一个机会。但是也是年轻人撩拨,我从2012年初开始,木心逝世一个月以后,我就开始录入,一直到2012年底能够送到印刷厂去,而这个时候木心的忌日又到了,是刘道一通知我说来北大吧,一群学生想听你谈谈木心。
(13)、当时说到70后就是很小的孩子了,那是91年左右,“80后”“90后”这个词还没出来。他说将来的孩子咕嘟咕嘟冒出来,里面有喜欢文学的人,有感觉的人,他们受的教育都会比我们这代好,你怎么知道将来不会有人念木心?
(14)、简纵情享受着这从未有过的爱之欢悦,对罗切斯特遗留在婚姻里的那个棘手问题一无所知。
(15)、因此,简更喜欢罗切斯特那些带有“粗暴”性质的爱抚;而罗切斯特则对简说:“显得邪恶一点儿吧,简,你是知道怎么显出那种神情的;露出你那狂野、羞怯、恼人的微笑吧;对我说你恨我——嘲笑我,激怒我;随你怎么办都行,就是别感动我;我情愿给惹得发怒,也不愿给惹得悲伤。”
(16)、说实话,余华的评价虽然有失尊敬,但与陈丹青相比,的确一针见血,在大多数人看来陈丹青对木心不够客观,毕竟他是木心的学生,他对自己老师的作品总是带着一层滤镜,他的做法可以理解,
(17)、(本期话题):你认为爱情中的平等重要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18)、莎士比亚吗,他全无所谓,随随便便就得了第一名。幸亏艺术上是没有第一名的。
(19)、1984年,移居纽约仅两年的木心成了驰名台湾的海外作家。开馆嘉宾,当年力劝木心恢复写作的旅法画家陈英德,向木心美术馆赠送了《联合文学》的创刊号,“1984年藏品”。创刊号内云集着港台及海外知名华语作者,第一主角,却是木心。主编痖弦为他专设“散文个展”。1990年代的《联合文学》主编、《印刻》文学创办人初安民回忆,30年前的台湾是文学时代,中国时报副刊、联合报副刊具有高垄断性,“木心一下子就出来了”。
(20)、他是较早的美术作品被个人收藏在西方顶级艺术馆的中国艺术大师。中国素来山水诗歌一家,陈丹青等赴美留学艺术大师之后结交了木心,被其与内地老旧的文艺范儿意识迥然不同的造型艺术馆所钦佩。那时,木心的美术作品、诗文、短文都逐渐见出功底。木心哀叹中国被耽搁的一代青年人造型艺术感悟力的迟钝,应邀为她们逐渐全球中国文学史的专题讲座,历经五年,最终教材被陈丹青梳理出版为《木心文学回忆录》(上下册)出版。
2、木心的什么书比较好
(1)、所以我今天还是要回顾一下九十年代初的一件事情,我在今年春夏,杭州也举办了一场纪念木心恢复写作35周年,我很认真写了一篇稿子当场念了。这里提到一个细节,我想是91年还是92年,我记不很确切,文学课还在上,可是木心那时候已经六十五六岁,比我现在还年轻一点,我当时的岁数是四十刚过。我觉得他没希望了,真的觉得没希望了,我知道上完课以后,他会更老下去,而且他当时已经倔脾气上来了,不愿意再给刊物写东西、报纸写东西,就要写他自己那些很难懂的诗,我又是一个没诗意的人,所以我觉得这样玩下去你找死,因为我知道他有多么渴望读者,多么渴望能够有声誉,当然是在他认同的能接受的方式下得到声誉。
(2)、上课学员陈丹青说,“大家当初那样地吵吵一场,回忆起来,趋于荒诞的人生境界:没有申请注册,没有课室,没有教材,没有考试与资格证书,更没有冠名赞助与课题研究费,但是是在纽约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一样公寓中,一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3)、我是一个在黑夜里大雪纷飞的人呐这句话是先生对人生坎坷的诗意表达。
(4)、6多看科技类的书籍,孩子有一定的天赋,也许在看书的过程中,能学到并改变孩子一生梦想。
(5)、此外小代告诉过我,也在那段时间,可能略早,有一位李峻,在乌镇开照相馆和影像店的,我很感激他,他拍下木心后来岁月的一些照片,木心选了一张他比较喜欢的,他跟小代讲我葬礼就用这张照片。
(6)、如果说风景很美,那必是有山有水,亚里士多德是智慧的山智慧的水。
(7)、民国年间,乌镇有24份大户人家。站在桥头看去,那些高屋就是大户人家,1949年后悉数出走遗散了。木心的母亲为了免除“地主”成分,交出“孙家花园”,去上海投奔时在浦东高桥育民中学教书的儿子。母子相见,木心眼前母亲还戴着黑丝网手套,心里苦笑。
(8)、那天,司汤达与梅里美谈“女人”,司汤达占上风,说梅里美压根儿不会写女人。然而单一个《卡门》,够热,大热特热到现在,怎么样?米兰老史阿里哥·贝尔先生。
(9)、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10)、但提问中所说“不出名”是错误的,木心先生旅居美国纽约近30载,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他的散文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和传奇式大师。
(11)、艺术家“不循惯例、乾纲独断”的做法未必能得到文学史家赞同,正如昆德拉、卡尔维诺、纳博科夫等人的小说史也只是一家之言,专业学者不一定买账,但我们读这类书,“究竟还是看到了一种饶富深意又极有韵味的观点”。
(12)、木心美术馆的序厅像是一个作家的文献展,而非绘画展。大橱窗的陈列主要是手稿和笔记本,唯有一件古董级达·芬奇画册,一套绘具笔墨,略见画家的身份。丝绒台上放着蒂凡尼打火机,是“文学课”结业时学生们送的。《哥伦比亚的倒影》第一稿,长卷,一气呵成,纸背是打印后废弃的英文账单。被标为木心的最后一本笔记上,赫然有苍老的字迹:
(13)、1956年7月,木心一位已毕业的学生,在新单位被人举报“收听敌台”。被抓后交代出他在高桥的群居情况,木心是“群主”,受到牵连,被当地公安部门审查,拘留在上海市第二看守所。
(14)、《南方周末》的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到:木心先生是如何拿到出入欧美的通行证的?木心先生对此的回答是:我拿的不是通行证,是邀请书。
(15)、我也特别感谢史航,因为我知道鼓楼西已经很久很久了,跟史航也是,我在上海他在北京,我来到北京演出他在上海做朗读会,这次终于参加了,也是借助于这个舞台,借助于他的一些资源,借助于众多优秀的媒体人和优秀的演员,能把朗读这件事的能量放大,让更多人能够吸收营养,能够关注文学,喜欢朗读、喜欢声音,我觉得是特别感恩的一件事情。
(16)、以我的印象也是这样,我在最后一两年见到木心,他很平静很平静跟我讲,他想的都是死事。这句话我们现在不说了,就是身后事,这件要办、那件要办,他有些跟我说,有些跟小代、小杨说。就是这样。
(17)、第30期鼓楼西朗读会木心专场,意味特殊。活动当日恰为木心先生逝世八周年忌日,重读木心正是最好的怀恋。而朗读会特别环节“与陈丹青谈木心”,又将陈丹青与众朗读嘉宾眼中的木心带到我们面前。
(18)、(狄菲菲):大家下午好,其实我是一个配音演员,我在配音这一行已经做了三十多年,我们的属性基本都是躲在荧幕背后常年的工作,我们这个行业是特别小众的行业,所以刚才史航提到《声临其境》,我为什么参与这档节目的策划,以及全程,包括现在第三季又开始了,我也是希望更多喜欢声音和喜欢配音、喜欢语言的人,甚至希望更多的普罗大众更加关注我们这个行业,我们这个行业能够受到更多人的尊重。
(19)、他们相爱了。这爱由于理性的克制,虽不够狂热,却深刻非凡。他们必须保持平静,因为他们更愿意谛听彼此灵魂的呼吸,他们更愿意用缄默作为爱的表达。
(20)、用生活所感去读书,你会发现,你每到一个年龄阶段就会喜欢上不同的书籍,而不同年龄阶段去读同样的书,感悟也不一样。
3、木心推荐书单
(1)、木心写了一首《赴亚当斯阁前夕》,道尽了他的心情,“庞贝册为我的封地时,庞贝已是废墟。”
(2)、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无缘无故在世上哭,在哭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笑,无缘无故在夜间笑,在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在世上走,走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在世上死,望着我。——里尔克
(3)、因为咱们老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但识时务的人不是真的俊杰,而且真的是俊杰不必识时务,而且木心的一生证明一件事,你识时务,时务还不一定识你,你排队要上文学史,文学史还不一定屌你,所以还是算了吧,宁可进大海,不进水族箱。所以我们今天在一起是大雪纷飞的俊杰,就不管今天是什么时务了。谢谢大家的到来,让丹青给大家最后说两句。
(4)、漫长,彻底,与世隔绝,中国大陆时期的木心没有任何举动试图见光。到纽约后,带着不知餍足的文学的贪婪,他在恢复写作的同时,靠中国台湾版译本找回被阻隔的现代文学图景,与他早年的阅读相衔接。久居纽约的港台文人对他与世界文学的不隔,咸表惊异,他们无法想象木心与李梦熊在封锁年代的文学苦谈——“出来了,我才真正成熟”,木心如是说——私下,我完全不是可以和他对话的人,他几次叹息,说,你们的学问谈吐哪里及得上当年李梦熊。但木心要说话,要以他所能把握的文学世界,印证自己的成熟,不得已,乃将我们这群人权且当作可以聆听的学生。多少民国书籍与读者,湮灭了。木心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本书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几乎濒于徒劳。
(5)、木心的文本十分幽美,他的使用价值在民俗。我15年去乌镇游览,荣幸参加了本地的木心著作讨论会,参观考察了木心纪念馆。他是难能可贵的历史人文统一的大伙儿,持续保持着为人处世的醒悟、整洁和西方式礼貌。我还在采访中,见到本地人对文化艺术的推崇。浙江省的现代作家几乎扛起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江山半壁。木心遭受本地笔风的浸染,他自身的不断思索和写作为他获得了很高的信誉。
(6)、他会有这样一个拉拉扯扯把它插上来。而且那些生僻的字怎么被别人用到特别磨损的字,它也有一种贵重。以前王朔有一篇文章我特别喜欢,虽然是我最怕的一篇王朔的文章,叫做《我讨厌的词》,他会把时光、守望、家园、流年、午后、午夜,他列举了好多形容词、动词,你读完这个简直想自杀,因为你昨天肯定用过其中的一个词,他不给人活路,王朔的这篇文章叫《我讨厌的词》,列了一篇,还包括王家卫和克莱德曼(注: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人家怎么得罪他了。这些词被用过再拿来用就是有点麻烦,你写情书说我把你如家园一般守望,把你当流年一样珍惜,别人说这个好像昨天谁给我写过吧。就是这种感觉。
(7)、结果我一直想他到底在说什么,因为我非常喜欢他这种玩字。结果我在《文学回忆录》上查到了,大家不会注意的,因为我知道他讲哪句话的语境。他说什么呢?前面那句话说,我跟大家都说实话,我们在这都在硬撑。
(8)、我还要提到一句,我那时候看木心还是兴趣昂然的看,因为它比较短,你看完一则又想看下一则,整天看完为止,而且那时候经常刊载他的这些随想。可能因为这个比较讨喜,对读者来说。有一天突然看到他有一段话是批评张爱玲的时候,那时候我很年轻,是张爱玲的粉丝,其实不大懂那个话。
(9)、“日后木心回来定居,伏笔是他自己在191995年埋下的,但他当时不知道那是伏笔。”——陈丹青
(10)、(史 航):谢谢文瑄,我也记得你还演过张爱玲笔下提到过的男人,文瑄演过胡兰成,你们可以去看看,他作为张爱玲的粉丝怎么去演胡兰成,是替张爱玲报仇还是替胡兰成伸冤,大家可以去找来看一看。我们请一下今天不怕疼的练成舞蹈的舞者徐一鸣老师说两句。
(11)、眼看一个个有志青年,熟门熟路地堕落了,许多“个人”加起来,便是“时代”。
(12)、“自在”是怎样的呢,是这样——船翻了,恺撒和水手不见了。
(13)、像这样的孩子,木心去世以后,我认识了一打以上。其中有一位才气横溢,手笔真厉害,叫青原,我不知道这是笔名还是什么,我们不太见面,但我们一直保持邮件联系,他就是当时出现的评论家里最年轻的一个,90后,在七年前。
(14)、2021年9月,撰稿《“博爱之友”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开启中国现代民主社会之民族梦想》参加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上海中山学社、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辛亥革命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传承辛亥精神助力复兴伟业——孙中山与辛亥革命”青年论坛,被选入论坛研讨会议及纪念馆文集。
(15)、如今的90后、00后将会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排行编码序列“鲁郭茅巴老郑”较为生疏,在这类描述方式下,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废名都被消音了。
(16)、对于一个遭受灾难的人来说,他内心的火焰中就蕴涵着忧伤。————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17)、“他从不端坐在书桌前写,任何地方他都猫着腰写,什么纸都无所谓,一直写到快死的那年。”陈丹青特别展出了木心的最后一本笔记本。从笔迹看,握笔的手已经无力。
(18)、19岁那年,木心,一个西湖边习画的“惨绿少年”,参加了人生第一次画展。57岁那年,哈佛大学为木心举办了他平生第一次个展。74岁那年,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了木心作品收藏展。79岁那年,中国大陆出版了第一本木心文集,一时风波迭起。其时,距离台湾出版他的文集已过了二十多年。
(19)、我真想知道,有谁这样地评说文学家,谁曾如此这般讲过文学史——我多么盼望各国文学家都来听听木心如何说起他们。他们不知道,这个人不断不断与他们对话、商量、发出诘问、处处辩难,又一再一再赞美他们,以一个中国老人的狡黠而体恤,洞悉他们的隐衷,或者说他们的坏话。
(20)、木心可以算是和张爱玲同一代,他的出生较为赫赫有名,浙江乌镇,富豪家中,自小家学渊源,新文学大伙儿茅盾是其小舅,学识渊博,与此同时也触碰了大批量的新文学著作,为他的审美观判断能力奠定了基本。木心尽管从业工艺美术领域,在新中国的政冶动荡不安下,他曾在上海遭到牢狱之灾,并被断指三根,但他的艺术涵养极为高,牢中日常生活的沉积促使他的造型艺术体会更加深入,并在新形势下最开始一批移民国外。木心令人钦佩的是他并不像伤疤、反思文学的这些文学家,以自身的悲惨遭遇絮絮叨叨,以受害人的真实身份牟取资源。
4、作家木心的书
(1)、“大部分一流作者的文学史,其实都是他们的自我定位”,表呈作者写作的由来,他们“为自己创作生涯与志趣寻求立足于世的基本定向”,而这便是《文学回忆录》的实质,也可以说是木心讲解文学史的内在出发点。
(2)、比如他说屈原处在中国文化宝塔的塔尖位置,当有同学问陶渊明时,他说是文化宝塔外的散步者。他说哪吒是尼采的先驱,是有武功的莫扎特,是永远的孤儿,一系列的形容,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3)、(陈丹青):谢谢大家,我没有话说,谢谢大家。
(4)、(“现在流行‘小清新’,木心有点‘老清新’。……其实木心这种小机灵也蛮好,就像是风铃一样,叮当作响,很惬意,但“木铎金声”才令人震撼的,不是风铃的那种叮叮当当。”
(5)、 这张照片摄于1987年至1988年之间,听课者与木心(右一)的聚会,紧挨木心的是课堂的发起人李全武,这次讲课的地点在李全武家的二楼。 (陈丹青供图/图)
(6)、2011年底汪涵接受华西都市报时,曾对记者说:“最近在精读《楚辞》。”
(7)、李商隐活在十九世纪,他一定精通法文,常在马拉美家谈到夜深人静,喝棕榈茶。
(8)、如今不能上前叩门了。木心在时,书桌周围满是花草,卧室的小小书柜旁竖一乐谱架,架上摊着旧版的苏东坡字帖——在我见过的文人中,木心存书最少最少——自一九九〇到一九九六年,文学课讲义、蓄谋已久的《诗经演》,都在这里写成。凡添写几首诗经体新作,他会约我去北方大道南侧一张长椅上见面,摊开我根本看不懂的诗稿,风寒街阔,喜滋滋问我:“味道如何?”
(9)、还有一句话也是我看完以后很有感受的,比如“冰是睡熟了的水”。我前一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叫《心流》,《心流》是积极心理学一个很重要的著作,里面提出一个概念叫做精神“熵”,是一个热力物理学的概念。“熵”这个词是说当所有的分子运动交换非常激烈的时候,这个熵值是高的。
(10)、还有一个是我们的语言,基本上是泛道德化的语言,但是木心的心灵是跟上苍进行交流,他也跟远去的灵魂交流,跟自己进行交流,他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一下子衔接到六朝,乃至于周秦汉那时候的话语方法,同时他又打通了东西,这一点很像钱锺书,钱锺书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11)、在《联合文学》创刊号上,木心就预告了两本大的作品,一本《巴比伦语言学》,一本《瓷国回忆录》。他给自己设定的时间是五年。
(12)、笔者的这本藏书是第二次印刷,“再版说明”:《李可染论艺术》一书是十年前由中国画研究院主持编纂的,发行后,深受美术界欢迎,不久即售罄.......
(13)、第一桩文字官司,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的博文引发:“他的大半辈子吃了太多的苦,苦大仇深的人大约一辈子超脱不得。”
(14)、我想起最初读到木心的诗歌和散文时那种感受。一个未被驯化的诗人,一个机智从容、造诣不凡的语言艺术家。他的散文只需读上几篇就让人感到,这是难以企及的成就;作家把渊博的学识、对艺术的精辟见解、对世界的瞭望浓缩在十几页空白稿纸上,意蕴丰富,不落窠臼,令人不由得赞叹。我不知道应该把他的作品摆放在谁的旁边,叶芝、马拉美、瓦莱里还是蒙田、纪德?
(15)、再谈《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余华先生在创作时注入了大量的时代背景: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这也是作品中更容易引起共鸣的地方,或许,刚开始,我还会因福贵的奢靡生活而愤愤不平,那么,到了最后,我就仅剩对于这样一位老人和他的老牛深深的敬佩。在阅读时,我的脑海总是不由自主的浮现鲁迅先生《祝福》里的祥林嫂,同时命途多舛之人,都经历了生离死别,就如佛家所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生之苦更是苦中之苦。余华先生韩文版自序中也说过:“《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来是如何熬过来的。”我也曾困惑,为何《活着》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就我个人理解而言,生活是带有仪式感、使命感的活着;而幸存更多的是大众化的思维认知。美国时代周刊曾写道: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比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小说的结尾,叙述者看着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苍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独自一人:“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黄昏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福贵守着时光如常般活着,然后无惧地老去。原来,《活着》便是最好的幸运,亦是最大的勇气。
(16)、听课五年,固然免除了我的蒙昧,但我从此愚妄而惰怠。说来造孽:木心所标举的伟大作品,古希腊,《圣经》,先秦诸子,莎士比亚,尼采,拜伦,纪德……二十多年过去,我一行也不曾拜读。年来字字录入这份笔记,我不再将之看做“世界文学史”,诚如木心所说,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眼下全书付印在即,想了很久,以我难以挽回的荒率,无能给予评价。实在说,这是我能评价的书吗?
(17)、我为什么要辨认大家?我第一次知道居然有80后的孩子包括一部分90后知道木心是在八年前的12月24日,桐乡殡仪馆木心的葬礼上,那时候我很感谢有十来位先生在06年刚回国的时候就解读他的作品、愿意发表他的文字、评论木心的人,其中包括今天来的孙郁先生,他几乎每次关于木心的活动都参加。郁兄,谢谢你。
(18)、或者说,破坏人性本身就是人性的一种。人会影响人,人和人作对。追究下来,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谁的作恶都是有原因的,大多只有作恶多少,原因大小之分。而刨根问底之后,最终原因却往往与人无关,这太奇怪了。人们试图穷尽一个问题的答案,却发现问题的答案就是消灭问题。他们没办法结束一个时代,却也无意间创造了这个时代。平时我有辨别是非善恶的习惯。无论做什么,看到什么,我总会琢磨它的性质。它或许是个人,或许是件事。当我以此习惯琢磨《文城》时,却发现这真的很难。我好像只能把为数不多的怨气归结给那些年月,那些人们都在颤抖的年月。我想,如果我是书中的谁,在那样的情况下还未必做的有他好。
(19)、2022年10月,周惠撰稿完成《践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铸造新时代政协民主……》
(20)、2021年5月,参加由民革中央、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孙中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学术研讨会,周惠撰稿《“政治组织合作的开创”是人类社会进步与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命题——试谈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20世纪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思考》。
5、木心著作推荐
(1)、木心这本书,像极了文学母题中的“弑父”情结,当你还是个小白时,你对木心的观点深以为然,他就像你童年时的父亲,你觉得他无所不知,什么都是对的;时间会走,你渐渐长大,所读的作品也与日俱增,你开始质疑木心的一些观点;再年长些,作品足够多,涉猎足够广,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审美体系,便会开始反驳木心,推倒木心的观点。最终完成由相信木心——质疑木心——“杀死”木心的过程。无论结果如何,总难免虚补受益一番,但不思辨,则全书无所得。这是一本非常挑剔读者的书,喜欢的人喜欢的不得了,爱这种狂夫之议,简直太炫酷了。而不喜欢的人则非常不喜欢,常常反感木心随性抛出的结果,一句话就把你的心头好给捏死了,没有丝毫的退路。
(2)、纪德是法兰西的明智和风雅,有人说他不自然,我一笑。何止不自然……
(3)、暖萌青春代言人顾西爵“超萌超有爱,百看而不厌”的自传体小说
(4)、我其实不知道说什么,因为15年前、20年前,我绝对不敢想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座我当然愿意相信都读过木心的书,甚至挺喜欢他的。我想知道大家的年龄,80后、90后的举手?我还是很希望能够看见大家,这样好点。
(5)、我的笔记,初起也颇仓促,总要三四课后这才找回画速写的快捷,同其时,与木心的讲述,两皆顺畅了—好在木心说话向来要言不烦,再大的公案、史说、是非、纠葛,由他说来,三言两语,惊人地简单。
(6)、今天在座有两个我新结交的非常年轻的朋友,一位是94年生的,还有一位是00年生的,我每次到乌镇木心美术馆会收到一些来信,我实话告诉大家,这些孩子都是喜欢木心的书,想跟我建立联系,但是我非常非常在乎语言,就是他怎么给我写信。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