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船借箭的故事
1、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2、诸葛亮瞅准时机,命令船队火速转头,把没有受箭的一面朝向魏军,这一面很快也扎满了箭。诸葛亮估计船上的箭扎得差不多了,就命令船队迅速返回,这时大雾也渐渐开始散去,等魏军弄清楚发生的事情时,气得捶胸顿足,那叫一个悔啊!
3、△点击上方听今天的成语故事——《草船借箭》
4、不敢跟都督开玩笑。
5、用“√”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6、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造十万支箭之事由周瑜故意向诸葛亮提出,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地表示“只需要三天”准备齐全。在第三天,天降大雾,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曹军不敢出战,放箭御敌,箭全数射在草船上,诸葛亮于是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
7、A.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8、会合作,是一门本事
9、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10、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11、(1)忠厚守信;(2)欺骗周瑜;(3)不诚实
12、第三部分(10):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13、“草船借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4、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但是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诸葛亮也不推辞,一口答应了。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15、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用短期造出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接着写了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做借箭的准备。着重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军借箭。最后写了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胜过自己。
16、听故事猜成语,点击进入游戏后播放简短的故事,根据你听到的故事选出正确的成语。好了,大家一起来猜成语吧~
17、我特别想对她说声谢谢,谢谢她对我的信任。
18、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抵挡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有点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19、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0、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二、草船借箭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故事是作者虚构的,为了美化诸葛亮而故意贬低周瑜,正史上并无此事,并且周瑜气量也非常宽宏,与《三国演义》描写的完全不同。
2、经过:诸葛亮请鲁肃去去取箭。
3、(解释):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4、我们国内很多人缺乏逻辑思维。不信你问一问周围考过MBA的人朋友,大部分人都会觉得逻辑题太难而考不到高分。
5、在选角的过程中,最终分成了男生组与女生组。
6、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7、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主动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已经识破周瑜的奸计,对如何获得十万支箭有了成熟的想法,可以说胸有成竹。诸葛亮这样做,可以打击周瑜的锐气,让他心服口服。通过读前文可以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周密策划,安排了这番对话,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想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这“高兴”,是周瑜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之态。他为诸葛亮没有识破他的计谋而高兴,为自己阴谋得逞而高兴。
8、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9、“一字摆开”既便于行动,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这些都表现了诸葛亮的思虑缜密、安排巧妙。
10、(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11、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12、(1)足智多谋谨慎多疑;(2)勇敢机智小心谨慎;(3)神机妙算爱惜士兵
13、不一会,孙权的战船就因中箭太多,船身逐渐倾斜,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就在这一危急时刻,孙权果断下令:调转船头,使船身的另一侧受箭。不一会,船身两侧就被射满了箭,船只也恢复了平衡,并安全返航。曹操对孙权的英明赞叹不已,并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一句名言。
14、只身独处周营而得到鲁苏的信奈并严格按照亮的要求提供帮助(假如鲁苏为亮做的准备工作时间有所拖延也是对借箭之事无补),这是取得成功的物质基础,俗话说“一个好汉也要三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5、三国时期,天下三足鼎立,简称魏,蜀,吴,蜀国有刘备军师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带领军士开疆扩土,屡战屡胜,使敌人闻风丧胆。
16、当天夜里,大雾漫天。雾越大,诸葛亮越是命令船队快速前进。到船队接近魏军营地时,诸葛亮命令把船队一字排开,然后命令军士在船上敲鼓呐喊。鲁肃吓坏了,对诸葛亮说:“我们只有二十条小船,三百余士兵,万一魏兵打来,我们必死无疑!”诸葛亮却从容地说:“我敢肯定魏兵不会在大雾中出兵的,我们只管在船里喝酒好了。”
17、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六千支,总共有20条船,总数远远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18、时机,即恰时周瑜欲害诸葛亮而形成可能致亮于死地的军机任务,乱世才能出英雄否则也是出水的蛟龙不如蛇,有需求才能有市场。
19、肯定有防备,他必然会想到借箭。再有,谁会在大雾天攻呢?战起来什么也看不清,只可能自相残杀。
20、(拼音):cǎochuánjièjiàn
三、草船借箭的故事
1、诸葛亮凭空借了曹操十万余支箭,首要的原因是大雾,若没有大雾,他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曹兵一旦发现情况,那十万支箭必然会泡汤。
2、船两边的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有五六千支,总数超过了十万支。这时,太阳出来了,雾也要散了,诸葛亮下令赶快往回开船。
3、妒(妒忌)护(保护)委(委托)季(季节)
4、田芷涵不一样,自从被我选作语文课代表后,做事有方法,行事有气场,羞怯胆小渐渐退去。
5、但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6、在《草船借箭》有几个关键要素是诸葛亮取得成功的关键:
7、作品介绍:(点下方链接)
8、但在美术馆的空间里,录像和火药画都不如那些装置作品来得刺激,比如《草船借箭》,即使不论这个产生于1998年的作品所体现的中国式智慧,从视觉上它也令人过目不忘。
9、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0、原来,“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但并不是在赤壁之战中,故事的主角也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诸葛亮,而是孙权。而孙权的初衷也并不是为了“借箭”,只是为了刺探军情。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以这段史实为基础,经过改编和艺术加工,才创作出我们熟知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11、答:“阅读链接”对应文中的第9自然段。
12、(3)鲁肃答应了……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13、鞠躬尽瘁乐不思蜀吴下阿蒙
14、委:委派委托委婉委曲求全
15、(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土。弩: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16、典故: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并请鲁肃一起去取箭。
17、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18、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没亮,诸葛亮下令开船靠近曹营,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叫弓弩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扩展资料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
19、——中国文化讲究人与人的关系
20、这个故事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同时也告诉我们,有时候面对别人的刁难,要智取而不能硬来。
四、草船借箭的故事视频动画
1、我发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凝练,多为书面语;而现代文浅显通俗,富有表现力。
2、想到小黑块的成语是什么了吗?
3、尽管危机重重,但我们不得不说诸葛亮是一个有勇无谋有准备的大咖。我们说一个伟大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成功案例就是最好的诠释,“料事如神”,名不虚传!
4、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意欲加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志,立下军令状,做好准备工作,利用草船向曹操成功“借箭”十万多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周瑜了解经过后,自叹不如。
5、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
6、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7、(委托)请人或机构等代办。
8、《三国志·吴主传》引《魏略》说:"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9、遮:遮掩遮盖遮蔽遮人耳目
10、诸葛亮的船队到达吴军的营地时,吴国的主帅周瑜已经派五百名军士等着搬箭了,经过清点,船上的草把中足足有十万枝箭。吴国元帅周瑜对诸葛亮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那么,诸葛亮怎么会知道当天晚上水上会有大雾呢?原来啊,他善于观察天气变化,经过推算,得出当天晚上水面上会有大雾的结论。就这样,诸葛亮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从敌军那里弄来了十万枝箭。成语“草船借箭”便由此引申而出。
11、不听信拍胸脯,不喜欢耍心眼,坚持基于事实、基于逻辑、基于数据。
12、大家都读过《三国演义》,其中有一个“草船借箭”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13、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14、那天江上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
15、话说诸葛亮写下军令状后,并不着急。他向吴国的大臣鲁肃说,要造这么多箭,用常规办法自然行不通。接着,诸葛亮让鲁肃为他准备二十只小船,每只船上要军士三十人,船上全用青布为幔,并插满草,诸葛亮一再要求鲁肃为他的计谋保密。鲁肃为诸葛亮准备好船和其他必需品,但并不知道诸葛亮用来做些什么。
16、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17、第二部分(3~9):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18、鲁肃报告周瑜,只说他不用准备的材料,绝口不提诸葛亮的计划。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19、(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20、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五、草船借箭的故事缩写50字左右
1、(解释)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人的行为是由思维决定的,而人的思维又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思想的影响。
3、话说第三天半夜时分,诸葛亮悄悄地把鲁肃请到一只小船中,鲁肃问:“你请我来干什么?”诸葛亮说:“请你跟我一起去取箭。”鲁肃满脸迷茫地问:“到哪里去取?”诸葛亮故作神秘地笑着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于是诸葛亮命令二十只小船用长绳子连接在一起,向魏军的宿营地进发。
4、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自此流传千古隹话。
5、(1)胆量很大;(2)谋划周密,安排巧妙;(3)不拍牺牲
6、如果供应商觉得他们个个都是诸葛亮,他们告诉你,什么都不用担心,到时候我的产品会准时交付给你,你可千万不能信。
7、由此《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生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启迪与发展。
8、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9、(1)C(2)A(3)A(4)B(5)A(6)C
10、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11、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箭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箭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12、周瑜嫉妒诸葛亮,于是周瑜在和诸葛亮商议军事的时候,他让诸葛亮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在借箭的过程中,诸葛亮和鲁肃一起去,曹操见漫天大雾,于是让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谁知上了当,可再追也来不及了.
13、预计——估计紧急——紧迫
1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15、当然,大风是也必不可少的,若没有风,曹军大部队来攻,东吴的人水性再好也是白搭。再一个,曹操这个人疑心太重,认为敌人确实来攻了,导致损失了十万支箭,哪怕让一艘船去侦察一下,就不会吃这个亏,射了几万去箭之后,普通人都被射死了,他还会射吗?
16、草船借箭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前,当时东吴和刘备联合,遇见长江天堑击退曹操,由于长江之上以弓箭为先,所以便有了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此故事发生在长江北岸长江边上
17、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18、赤壁之战中。东吴水军都督周瑜,在研究了魏军的情形后,决定用弓箭来防守来犯之敌。可是怎么在较短时间内造出作战所必需的十万枝箭呢?因为根据当时吴国的工匠情况,要造出这么多箭,至少要用十天时间,而这对于吴国的防守来说,显然等不了这么长的时间!
19、草船借箭,历史上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在《三国志·吴主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文中的“权”,指的是孙权。“公”,是曹操。
20、周瑜见了后,再也没有说过诸葛亮的坏话了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