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巴金的资料
1、病中的巴金,每天牵挂着它,期盼着它能够在自己有生之年变为现实。题写馆名,四处呼吁,审阅图纸……
2、时光荏苒,我也已垂垂老矣!回忆起曾经哺育自己成长、带领走过青春岁月的这些精神上的导师,不能不满怀着感激的深情。而我又有幸,从一九六三年初次拜识巴金老人,断断续续有所交往,迄今已有整整四十年了。其间,又不断得到他的关爱、教诲,听到过他许多次率性随意的谈话,甚至还有两次长达半个月左右朝夕相处的日子,有意无意深深感受到他处世待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独有的人格魅力,使我的灵魂常常受到冲击,得到洗涤。我想把我的这些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告诉读者,对于人们认识理解这位二十世纪文学大师的真性情、真心灵,可能多少会有一点参考作用。
3、八十年代,我与陈思和看望巴金。
4、巴金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
5、参考资料: 巴金名字来由: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 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李尧 棠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 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6、资讯|将我热爱的巴金研究坚持下去,以丰润自身之生命——青年论坛获奖学者感言
7、但是,与此同时,韦君宜开始找到巴金,出版发行《随想录》的单行本。我想八十年代的整个变化,包括巴金对韦君宜,是有直接影响的。她开始写小说《露莎的路》,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又写了《思痛录》。由于时代变化,九十年代的思考,和八十年代的思考肯定不一样。所以韦君宜的思考更有力度我认为是可能的,但这并不能取代《随想录》的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价值。我觉得,恰恰是《随想录》的出版,对韦君宜这一代人的写作,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的屠岸先生,在文章中回忆他和韦君宜一起去约巴金的《随想录》,他就明确谈到巴金对韦君宜写作的影响。
8、——从20世纪40年代巴金致沈从文的三封信谈起
9、巴金与他的儿子李小棠(摄于1964年)
10、翰墨中的友情时光里的珍存▲
11、巴金最终选择放弃了《一双美丽的眼睛》的写作,当然不排除身体健康状况一年不如一年的事实,当然更主要的是为了专心写《随想录》这部大书。由此可知,《随想录》在巴金心中的分量之重。
12、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图文传《巴金的世界》,相对全面展示了巴金的方方面面,以信仰、文学和生活三个世界串起其一生经历和成就。
13、“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14、在《随想录》中,巴金体现出自我忏悔意识。
15、(20)罗荪1981年2月12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65—266页。
16、1927年1月15日早晨,巴金同几位有志青年乘邮船从上海出发,2月20日到达巴黎巴黎,在海上历时37天。巴金对祖国充满了深沉的爱,为国家民族的不幸遭遇而担忧。在漫长的旅途中,巴金常常清晨起身凭栏观看日出。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光芒四射的红日喷薄而出,这自然界的伟大奇观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把旅行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
17、“她怕人看见,每天大清早起来,拿着扫帚出门,扫得精疲力竭,才回到家里,关上大门,吐了一口气。但有时她还碰到上学去的小孩,对她叫骂‘巴金的臭婆娘’。我偶尔看见她拿着扫帚回来,不敢正眼看她,我感到负罪的心情,这是对她的一个致命的打击。”
18、他是一个大写的人,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他从不放弃理想、追求、光明的呼号,用文字不断拷问着世人的灵魂,用作品给予了我们一个时代的精神。
19、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
20、资讯|巴老终于“来到”大连——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第十三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开幕
二、巴金的基本资料
1、《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像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老舍的《茶馆》与《骆驼祥子》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2、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35)小叶:《大量开放文学矿藏的时代已经到来——访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杨犁》,《文艺报》1985年9月26日。
4、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5、巴金写意:门、死、生、梦
6、他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要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高老太爷冷酷的同时,也流露出长辈慈祥的一面,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泯的一面。
7、作品里,巴金先生用了很多“痛”字,比如第一句就写到:“近来,不知道什么缘故,我的这颗心痛得更历害了。我要对我的母亲说:“妈妈,请你把这颗心收回去吧,我不要它了。”表达了作者那种伤心欲绝的情感,用孩子般的口吻,与最亲近的母亲诉说,也是对民族,对祖国的诉说,诉说着他内心的悲痛和愤慨。
8、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9、(22)新华社北京电讯:《中国作家协会召开主席团会议,决定恢复胡风的中国作家协会会籍》,《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4日第4版。
10、巴金小说以自己非常独特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回应、发展了五四时期文学,比如说关于平民书写,关于思想启蒙的主题,关于抒情小说,关于资料叙述,我觉得他把五四时期的很多东西在抗战时期做了一个延展,而这种延展最终使得小说充满一种具有强烈的“我”的声音的抒情性特征。也因为这种强烈的抒情性,我们看到这个抒情不单单是叙事手段,不单单是风格,已经具有近似于意识形态的意义。
11、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
12、对于正在推进中的中国现代化事业,巴金认为精神的现代化更不容忽视:“点着火柴烧毁历史资料的人今天还是有的;以为买进了最新的机器就买进了一切的人也是有的。但是更多的人相信我们需要加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认识。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的文学,认识中国人民的心灵美。我们有一个丰富的矿藏,为什么不建设起来好好地开采呢?”(9)这等于说文学馆从设想中就不仅仅是史料保藏的“仓库”,它是与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和文学史联系在一起。
13、(精读《憩园》系列之一)
14、巴金先生创作散文《我的心》的时候,当时战争连连,世间纷乱,到处是血雨腥风、但是,热爱人类,热爱和平,让世界充满爱,这是巴金的梦想和追求。于是,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和哀伤。这是一篇声讨假丑恶的战斗檄文,是一道召唤真善美的心灵闪电,是一声警策世人的长鸣钟,它更是作家爱心的一次放飞。
15、孙:我很希望播您的一篇长篇小说。
16、关于《寒夜》的修改。巴金在《关于〈寒夜〉》中提到,“过去我已经改了两次,就是在一九四七年排印《寒夜》单行本的时候和一九六〇年编印《文集》最后两卷的时候”,“我更喜欢收在《文集》里的这个修改本”。巴金在与孙道临的交谈中提到,《寒夜》“解放后,重版几次,我也改过一些”,这里指的当是巴金在1960年底在成都编辑《巴金文集》第十四卷时作的修改。关于这次修改,正如巴金所言,“主要是把人物性格写得更复杂一些,更丰富一些”,“主要是性格方面改过一点”。
17、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18、狱中的凡宰地给巴金回了两封信。青年巴金为之兴奋。
19、(33)罗荪1983年4月22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7页。
20、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正如觉民所赞叹的那样“琴真是个勇敢的女子”。她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上了女子师范,还想与觉民等一起去外语专科学校。她还写了剪发有十大好处的文章,并在刊物上发表。男女同校,女子剪发,这对封建卫道者来说是不堪设想的。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气魄和胆量。
三、有关巴金的资料简介
1、《随想录》里面有一些很重要的文章,《赵丹同志》就很重要。赵丹在一九八〇年去世,大概是十月十号去世的。去世的前几天,《人民日报》发表赵丹的谈话,《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赵丹从一个演员的角度,根据多年的教训,讲了很多具体的意见,说文艺是在大的、宽松的环境下让艺术家自己做,会发展得更好。赵丹的最后讲话就是说“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之后巴金就写了不止一篇文章,钦佩赵丹讲真话的勇气。
2、“理想,是的,我又看见了理想。我指的不是化妆品,不是空谈,也不是挂在人们嘴上的口头禅。理想是那么鲜明,看得见,而且同我们血肉相连。它是海洋,我好比一小滴水;它是大山,我不过一粒泥沙。不管我多么渺小,从它那里我可以吸取无穷无尽的力量。”
3、“建个文学馆,好”
4、孙:不容易,美国人演的。
5、十年了,远去的巴金还在我们的视野中,记忆里,他依然与读者同在,与历史同在。
6、而在这方面,巴金朴素而真诚的文字自有其价值。
7、1961年2月,从成都回上海。
8、书单丨适合在下雨天读的10本书
9、13: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10、一部《激流》三部曲,写出了一个个美丽生命被毁灭的悲剧。
11、孙:心理描写比较多,人物刻画很细致。
12、(6)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29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3月版。
13、1923年巴金(后排右一)离家之前与继母和弟兄
14、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
15、196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点名批判巴金。
16、文洁若:“我觉得,假若巴金不认识萧乾,巴金还是巴金,但假若萧乾不认识巴金,就不一样了。”
17、然而,对于老舍来说,初期的创作是不可缺少的练笔,到了三十年代,他的创作渐趋成熟,终于在1936年推出了自己的重头戏《骆驼祥子》。
18、一次次对死亡的描写,成了巴金作品中的精彩篇章,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
19、WENHUIBOOKREVIEWSINCE1985
20、关于汪文宣、曾树生、汪母,巴金在访谈中提到,“我觉得都同情,三个主角不能完全是好人,也不能说是坏人,但是我还是同情他们的”。其实,在《谈〈寒夜〉——谈自己的创作》中,巴金有更为详细的阐释:
四、关于巴金的资料简介(最简3条)
1、“许多作家一辈子都收不到一封读者来信,但巴金故居却收藏了不同历史时期许许多多读者的来信。”
2、巴金先生一辈子写过数千封信,这一封比较特别,它是打印在红色抬头的“中国作家协会”的信纸上面的短简:
3、1978年岁末,巴金开始写《随想录》,不断地反省与忏悔。他主张独立思考,强调“讲真话”。多年研究巴金,他所强调的“讲真话”,正是我需要将之传承的精神力量。
4、他知道,走出这里,也就意味着走进如江水一般跌荡起伏的人生。
5、不妨把梦看作是巴金的忧郁、敏感气质的外在表现。梦是清醒的延续,梦是心灵的反射。
6、(7)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295页。
7、巴金故居©郭新洋李铭珅▲
8、7: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9、相识相爱历时七年,巴金与萧珊终于在1944年5月8日旅行结婚从桂林来到这里。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也不曾办一桌酒席,只是印上一份简单的“旅行结婚”的通知,寄给亲戚朋友。推开位于公园里的“花溪小憩”宾馆大门,这里便成了他们安安静静两人相对的地方。
10、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11、图:巴金保存的一帧现代文学馆(万寿寺)正门照片
12、如今,这里的大门随时等待着它的构想者巴金前来推开。
13、思考丨女人怀孕后,身体还是自己的吗?
14、5: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15、“我常常到门房找听差、到大门口找看门人李老汉闲谈,其实是请他们讲讲各自的经历。”
16、3:我爱人生,所以我愿像一个狂信者那样投身到生命的海里。
17、篇名中含“贤良江”,因为巴金对贤良江有着特殊的情感。这里摘录《怒火》开首的一段:
18、这是冰心。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认识了她,经常听她谈巴金。有时候我跟冰心谈,说巴金好像看着总是很痛苦的。冰心说,他痛苦,但他在痛苦中有一种快乐。巴金是很忧郁,很痛苦的,但是他是把这痛苦作为动力在进行写作。
19、鸣凤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痛心疾首而又无力反抗的力量禁锢着她的感情,她与觉慧爱恋,她的自由,她的一切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她不能自主,她得受人摆布。“人与奴”“爱与卑”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这两对矛盾越来越尖锐,交锋越来越激烈。她的死是被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的强烈反抗。她到底用是清白之躯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她用自己年轻优美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最严厉的抗议!鸣凤的死加速了高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垒筑的封建仕宦的脆弱而又顽固高墙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唤醒了高家第一个叛逆者——觉慧。
20、(37)黄裳:《二十年后再说“珠还”——写在新版《珠还记幸》重印之前》,《珠还记幸》修订本第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4月版。
五、关于巴金的资料20字
1、2003年,99岁,获选《感动中国》人物。
2、养鸡就是为了吃,小小的巴金还无法理解。眼见着鸡一天比一天少,眼见着自己喜爱的大花鸡也难逃厄运,巴金央求母亲留下大花鸡。大人笑笑,很不理解。
3、《文汇读书周报》第1747号第二版“特稿”
4、我知道有人会批评我浪费了同情,认为那三个人都有错,值不得惋惜。也有读者写信来问:那三个人中间究竟谁是谁非?哪一个是正面人物?哪一个是反面的?作者究竟同情什么人?我的回答是: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事也有非;我全同情。我想说,不能责备他们三个人,罪在蒋介石和国民d反动派,罪在当时的重庆和国统区的社会,他们都是无辜的受害者。我不是在这里辩护。有作品在,他们自己的吹嘘和掩饰都毫无用处。我只是说明我执笔写那一家人的时候,我究竟是怎样的看法。
5、我们身处一个巨变的时代,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变局、挑战,海量信息和多元价值让人目不暇接。
6、三兄弟是高老太爷的继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克明的作风比较正派,克安、克定是地主阶级“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典型,在父亲的荫庇下,吃喝嫖赌、抽大烟、捧戏子,挥金如土,把父亲的那种淫秽的行径完全继承、效法了下来,平时对高老太爷敬重的唯恐不周,但高老太爷刚刚去世,这些人就为财权族权争闹不休,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剧。
7、可以理解巴金在塑造利娜形象的时候,他获取了很多方面的资源。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作品当中有着对俄国当时社会的丑态的揭露,可以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达到自己对中国现实丑恶的一种表达,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来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敬重,自己所写的是有理想的人,不是革命者,他们忠于理想,不停止追求理想。在利娜写作当中可以看到巴金在写小说的时候,一直秉持的那种理想主义色彩。
8、——兼论五四启蒙后爱情问题的流变
9、《向小朋友贺年》最初被收入《赞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版),《一九五六年新年随笔》最初被收入《新声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但不知为何,《赞歌集》与《新声集》均未收入《巴信》。
10、巴金的抗战三部曲:第一部《火》,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
11、罗荪时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文艺报》主编,是巴金与中国作协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巴金关于文学馆设想最为切实的支持者和实践者,在文学馆的提出、筹建和规划中,他起到关键作用。除了他之外,巴金的那些老友们在那时候和以后的岁月中也都为文学馆贡献了力量,他们中有代为呼吁的,有捐赠资料的,还有为文学馆募集资金的。在这些人中间有茅盾、夏衍、冰心、李健吾、唐弢、萧乾、汝龙、辛笛……这是一份很长很长的名单。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全力支持下,巴金的设想越来越接近目标。
12、读完画册,今天的“后浪”们会发现,巴金的世界是博大的,从胸怀到能量;也是纯净的,他始终目标如真诚如初;更是朴素的,不论他有多大成就,总是轻轻地说:“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13、当然,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恐怕只有家乡故居的大门才是至关重要的。
14、“我跑到它的面前,叫了一声大花鸡!它闭着眼睛,垂着头,在那里乱扑。身子在肮脏的土地上擦来擦去。颈项上现出一个大的伤口,那里面还滴出血来。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死的挣扎!”
15、缪崇群致巴金信,巴金寄给张伟的复印件。
16、(15)罗荪:《一项重要的文学建设》,《人民日报》1981年3月26日第8版。
17、一连两天,上海市二百多万人从四面八方涌上街头,举行强大的示威游行,坚决支持越南人民。“打倒美国强盗!”“美帝国主义从越南南方滚出去!”的怒吼响彻云霄。我高举着“越南人民必胜!”的旗子,和示威群众一同前进,我深深感觉到我们中越两国人民真是心连心的好朋友,真是比骨肉还亲的好同志。我多么愿意我能够再到洞海市和永灵区,向那里的越南兄弟祝贺他们连续打落入侵敌机的辉煌胜利,而且留在那里同他们并肩战斗,打击侵略边境的敌人。我的心又飞到英雄的越南人民中间去了,我仿佛又见到了贤良桥头迎风招展的特大金星红旗。
18、巴金主张个人思考,反复强调讲真话
19、孙:关于《寒夜》。1961年我写过一篇谈《寒夜》,1981年还是1980年又写过关于《寒夜》的文章,1981年写的是最近的看法。阙文他们拍电影,到医院去看我,我又谈过一次,所以谈不出什么。我觉得这篇小说,我还是喜欢的。主要人物都是很复杂的,性格比较复杂,我觉得都同情,三个主角不能完全是好人,也不能说是坏人,但是我还是同情他们的,我想通过这三个人物的命运来写那个时代,鞭挞那个时代,国民d的统治,就是这一点。解放后,重版几次,我也改过一些,主要是把人物性格写得更复杂一些,更丰富一些。
20、时间实在太快,巴金先生离开我们整整十三周年了。
1、根据新发现1937年《申报》等沪上报章所载新闻,上海仿古书店曾因大量翻印巴金、鲁迅、周作人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而被开明书店、北新书局联合起诉。这个案子提醒我们仿古书店出了一系列盗版书,但是一些作家以及其他文献,都没有把仿古书局的版本盗版性质注明出来,只有少数的注明是翻版书。它有利也有弊,他们出的茅盾的《子夜》印刷也是很精良的,但是翻版书和正版书,毕竟还是要区别对待,特别是在编一些书目的时候还是要注明或者做考证。
2、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继承巴金的文学精神?
3、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4、有意思的是,巴金第一次注意到死亡,感受到死对自己心理的影响,是一只公鸡的被杀。那时他很小,是在四川的广元县,父亲在那里做县令。这棵现在郁郁葱葱的大树,据说就是当年县衙门的所在地。巴金和父母便住在这里,与他相伴的有兄弟姐妹,也有一群鸡。
5、(25)罗荪1981年7月14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67页。
6、11: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巴金的日记:现实版的长篇小说《群》
8、(12)巴金1981年1月9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80页。
9、《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其他两部为《春》、《秋》,《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10、“我写因为我有话要说,我发表因为我欠债要还。十年浩劫教会一些人习惯于沉默,但十年的血债又压得平时沉默的人发出连声的呼喊。我有一肚皮的话,也有一肚皮的火,还有在油锅里反复煎了十年的一身骨头。火不熄灭,话被烧成灰,在心头越积越多,我不把它们倾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做噩梦,就不能平静地度过我晚年的最后日子,甚至可以说我永远闭不了眼睛。”于是,在巴金这里,叙述梦不再是写作的一种技巧,也不是文学想像的补充,而是痛苦心灵的真实再现。
11、此次展览所展示的是作品,更是一位世纪老人和他的朋友们历经风雨后仍然不变的纯真友情。
12、作品结合抗战期间的社会现状,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控诉日寇的血腥暴行,赞扬了军民奋勇抗战的精神品质。
13、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巴金没有说。不过,他说过这样一段关于梦的话:
14、1952年1月,译完屠格涅夫的《木木》,5月出版。
15、新年将至,谨以此文献给巴金先生。献给喜欢巴金先生的读者们。
16、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扩展资料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
17、1920年旧年年底,祖父去世。
18、1965年2月7日和8日,美国空军连续轰炸和扫射越南北方广平省和永灵地区,图谋把侵略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中国政府于2月9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严正指出:“美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侵略,就是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是早已做了准备的,并且懂得如何援助越南人民和印度支那人民,赶走美国侵略者。”“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坚决支持兄弟的越南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斗争到底。”
19、然而巴金也绝非只是一味任情纵笔、狂放无羁以至流于粗糙简滥。在具体驾驭这种平白率真、热烈酣畅的文字时。
20、晚年的梦,正是巴金现实生活中反思历史、自我忏悔的继续。
1、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以及小说《寒夜》、《憩园》,散文《随想录》等。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
2、巴金此时写的就是他的处女作《灭亡》。《灭亡》寄回国内,在《小说月报》上一经发表,便轰动文坛。巴金,一个新的名字出现在文坛。他绝对没有想到,投身社会革命的热情和初衷,会因此而改变。
3、关于作家资料馆的事,……我想先写个缘起,请大家签名发起,再拟出个办法来,逐步促其实现,如可能,则在作协理事会上把这建议正式提出来,形成一个决议就更好了。(20)
4、(34)罗荪1982年1月13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2页。
5、在我的童年时代,有一件小事曾经深印在我脑中,久久不能忘却:有一个时期,我常常看到大姊倚门坐在小板凳上,聚精会神地埋头看书。有时,整整一个下午,动也不动地在那里读啊读啊,天色渐渐昏暗了,母亲已经好几次呼唤我们吃晚饭,但是大姊仍然端坐不动,却还发出了唏嘘的悲泣声。原来她在读巴金的《家》。她为书中主人公的不幸命运流下了同情的热泪。我当时很诧异,这是一本什么书,何以有这么大的魔力?但这个谜,是在我长大以后才渐渐解开的。
6、巴:所以主要是控诉生活在那个社会,满肚子的痛苦,满肚子的牢骚。
7、1985年3月26日,巴金在北京出席现代文学资料馆的开馆典礼
8、《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85年第五期
9、从第一眼看到死亡的阴影那天起,巴金就更加珍爱生命,他一生探索着生的意义。他用笔,用一点一滴的身体力行,用人格的自我塑造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一步一步向自己确认的人生目标走着。
10、然而,只有走进这座大门,回到妻子身边,磨难中的巴金才会感到一点儿解脱。
11、再从内容看。《巴信》与高士其信中的第一句均为“一九五六年来到了”,而后者写于“一月三日”。虽然不能完全认定“来到了”必须写于“来到”以后,但依据以上分析,笔者以为,《巴信》应写于1956年到来之后的1日至4日,也就是出国前三四天里的某一天。
12、10年前,位于武康路的巴金故居对公众开放,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学地标,至今已有100多万人前去参观。
13、巴金先生与一些收藏家不同,现场展出的这些作品都是与他有来往的人,是他的朋友或者晚辈,作为友情的纪念赠与他的,其中有许多文人往事。
14、爱是根底,一切关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都由此展开。
15、(28)巴金1982年5月13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35页。
16、从《随想录》里,人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巴金,他开始独立思考而不再盲目听命,挣脱思想枷锁而不再畏首畏尾,直言中国过去“太不重视个人权利,缺乏民主与法制”,痛感“今天在我们社会里封建的流毒还很深,很广,家长作风还占优势。”集中批判“长官意志”。
17、巴老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无疑是极为丰富的。
18、此文写于1980年12月27日,次日在为《创作回忆录》所写的《后记》中,他再次呼吁:“出版这本小书,我有一个愿望:我的声音不论是微弱或者响亮,它是在替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出现喝道。让这样一所资料馆早日建立起来!”(5)
19、当时中国的电视机不多,但是在上海开了一个电视台的批判大会,现场直播,批的就是巴金。当时是在人民广场开批斗会,这是当年的照片,是上海现场直播的,《文汇报》提前两天发表消息,开巴金的批判大会要进行现场直播。
20、《家》《春》《秋》里的大门。
1、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捧起他的《家》《寒夜》《随想录》等经典作品,感受文学的力量。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