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基之死
1、《明史》记载:“太祖念基,每岁召璟(刘璟)同章溢子允载、叶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机,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
2、洪武十四年(1381年),温处叶丁香、吴达三叛乱,刘璟跟随延安侯唐胜宗率兵征讨,在这次战斗中,他表现十分突出,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协助唐胜宗平定了此次叛乱,凯旋后,朱元璋赞其:“璟,真伯温之子也”,并对其是越发的信任。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谷王就封,刘璟授谷王府左长史,同时朱元璋还赋予他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权。
3、方国珍起兵后,行省荐举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主张用武力平定方国珍。
4、正是怕怀疑,知道皇帝要清算他们了,贪婪却怕死的胡惟庸才慌了。以前他所猜透的皇帝的心思要么是整别人,要么是解决别的与他利益无关的问题,他有什么好怕的呢,自然是尽心尽力,努力顺着皇帝意思,表现自己的聪明。现在不一样了,猜到老东家要开始鸟尽弓藏了,矛头对准的是自己,能不怕吗。
5、刘基用提醒的口吻回答:“他现在是一头小牛犊,但将来一定会摆脱犁辕的束缚。”
6、像刘基这样一个深谋远虑、料事如神的人,在战争中自是不可或缺的人才,但在和平时期,却是对政权的威胁。
7、不久,陈友谅卷土重来,攻陷安庆。在刘基的鼓励下,朱元璋决定亲自领兵收复失地。由于城内守军拼死抵抗,朱家军激战一昼夜,仍没有攻克。
8、刘基抵京后,朱元璋给予丰厚的赏赐,追赠其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一如既往地信任他,视为心腹,每次召见,屏退左右,长时间密谈。刘基也为知遇之恩而感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前在战争时期,每每遇到急难,他勇气奋发,当机立断,人莫能测。现在太平了,他所谈大多是帝王之道,朱元璋洗耳恭听。洪武三年,他被授予弘文馆学士头衔,又晋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朱元璋赞誉他为“吾子房也”,把他比作辅佐刘邦平天下的张良。
9、用“毒”杀人成功率不高。老胡(或受老朱委派或指使)挟医往视刘基,寻机下毒或开给药方。老刘事后病情加重兼肚长硬块,直至死亡,约有三月时间,先莫论有无此慢性毒药,姑且当有,老刘肯定会找其他御医或高明医生诊治,毒案岂不很快被拆穿?若是朱胡强强联手,会干出这么容易就暴露的蠢事么?那又何必搞暗杀?
10、从李景隆、徐允恭从北平被诏回南京当亲卫,秦王、晋王老婆孩子被接回皇宫,还可断定朱元璋要和淮西的功臣算总账了。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之子,徐允恭则是魏国公徐达之子,他们原本随着老子在北平镇守,刘基一死却被朱元璋诏回宫里当亲卫,很显然是因为皇帝信任曹、魏二公,而他的亲卫里不少人是其他有问题的淮西功臣之后,既然要动手,不把信得过的留身边怎么有安全感呢。
11、刘基说:此人过于偏浅,还不如杨宪,观其人可知。
12、刘基认为宋、元因宽纵失天下,现在应该严肃纲纪。中书省都事李彬贪赃枉法,罪当处斩。李善长与李彬私交深厚,请求从轻发落。
13、这时,浙东集团的另一干将杨宪失去了刘基的帮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挤,本人也性命不保,被胡惟庸找个借口杀掉了。在这场斗争中,淮西集团最终大获全胜。
14、但他真的是最后的胜利者吗?历史的回答是否定的。
15、洪武八年的正月,刘基刘伯温病重,丞相胡惟庸带着御医前来探望,刘基吃下他送的两服药之后,病情反而加重。朱元璋写了一道手谕,派人把刘基送回浙江的青田老家。四月十六日,六十五岁的刘基死在家中。
16、汪胡两案发前,世上没有中毒之说。从刘基去世到汪胡案发,中间约有四年半时间,均未发现有刘基中毒的任何信息记载,在《太祖实录》里甚至连名字都没提到过一次。
17、刘基闻讯十分恐惧,急忙来朝拜见朱元璋,不敢争辩,只是引咎自责,也不敢回乡。
18、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基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来试探刘基。
19、朱元璋打下浙东,仰慕刘基的才学,把他与章溢、叶琛、宋濂一起召到身边,尊称为“浙东四先生”。关于刘基的出山,何乔远《名山藏》提供了一个极易忽略的细节:“(刘)基决计趋建康(南京),众疑未决,基母富氏曰:‘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讵万全哉?’”在刘基的母亲富氏看来,身处衰乱之世,不宜出来辅佐君主,因为难有万全的下场。刘基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还是去了建康。富氏的劝告不幸而言中,铸就了他的悲剧。本文所要说的就是悲剧的来龙去脉。
20、老乡刘基︱「浙江」程绍国
二、刘基之死故事
1、刘基把帝国比作大厦,用丞相就得用那些粗壮而又结实的木头。只是他自己不愿意做这样的木头,不知是不是看到了某种凶险。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这几位,后来都在丞相任上获罪。
2、再对比胡惟庸,公然卖官鬻爵、结d营私、枉法诛杀良民,只此一项就逆了朱元璋的龙鳞,然而他自以为位高权重,朱元璋不敢对他如何,实则早已是温水中的青蛙,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3、这种土匪式的思想看起来荒谬幼稚,但对于大多数没有受到传统君臣思想熏陶的草根皇亲贵胄来说,这样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加上皇位只有一个,对权力的贪婪几乎是人的本能,皇位就在眼前,谁能保证就一定管住自己的手不往前伸?总而言之,到了这个时间点上,淮西权贵们已经成了朱元璋心里极其危险的一个隐患。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朱元璋有自己的打算。
4、不杀他已经不错了,难道还想要封赏吗?
5、对于这样一位“根正苗红”的有为青年,朱元璋不能不予以特别的信任,并进一步提拔重用。既然毛骧有着丰富的侦察经验,侦察丞相的重任也就非他莫属。
6、但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
7、当时,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都先后犯事,并受到朱元璋的处罚。两人都非常害怕,胡惟庸便乘机暗中对他们进行拉拢。威逼利诱很快见到成效,两人应邀到丞相府饮酒。酒酣之时,胡惟庸令左右退下,对他俩说:“我等所做之事多不合法,一旦被发觉将怎么办?”愚勇的二位立即变得惶恐起来。见此情形,胡惟庸便将自己的打算告诉他们,命他们暗中在外招集兵马。
8、朱元璋回来后,心怀嫉恨的李善长弹劾刘基在神坛下杀人属不大敬,一些怨恨刘基的人也趁机诬陷他,朱元璋大怒。刘基请辞,回归故里。朱、刘之间开始出现裂痕。
9、南田有个地方叫谈洋(今朱阳),该地区是盐贩、盗贼聚集的地方,方国珍就是从这里起兵反叛的。于是已经告老还乡的刘基委托儿子刘琏上奏,建议应在该地区设立巡检司,加以控制。而时为左丞相的胡惟庸却挟私弹劾刘基:“谈垟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也就是说淡垟有君王之气,刘基想在这里谋取自己的墓地,当地百姓不答应,便要设置巡检司为难当地民众。谈垟是否有王气,今人看来,很是可笑。可惜那是在六百多年前,那时霸占王气之地为墓属逆谋行为,是诛九族的大罪,而把此类莫须有的罪名嫁祸于精通象纬(阴阳风水)之学的刘基身上,逻辑上更是有了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因果。
10、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而且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埋头干活,对自己没有什么威胁,这样一个人对朱元璋这个疑心很重的人来说是很放心的。相对的,刘基是一个外乡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常常比他还要准确!
11、我到南田凡三次,去秋躬拜刘基墓,泪不能禁。
12、宋濂:1377年因胡惟庸案其孙受牵连,遭到流放,在途中病逝。
13、溯古追风世界历史网www.xhistory.net
14、锦衣卫在执行任务和传递情报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侦察行动的机密,锦衣卫的很多人员都曾悄悄地消失,又忽然地出现。他们经常在假装失踪之后,潜伏各处,悄悄担负起各类侦察任务。否则,他们不大可能绕过丞相的耳目,还能把胡惟庸的人脉关系摸得那么清晰而透彻。
15、王国侧先生说,今刘基后裔,多达十三万人,二十一代、二十二代居多,遍温州各县及海内外。多农工、教育、科技、商贾,极少做官。多聪慧、诚信、坚韧、内敛,有刘基的美好基因。这就好!
16、宰相在朱元璋的眼中只是一种摆设而已,但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不能对朱家王朝构成威胁。刘基显然没有真正领会朱元璋的意图。
17、洪武十二年十二月,《实录》:“至是,御史中丞涂节言,前诚意伯刘基遇毒死,广洋宜知状。上问广洋,广洋对以无是事。”“乃责广洋欺罔,不能效忠为国,坐视废兴,遂贬居海南。”
18、程绍国,1960年生于温州市。温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在《当代》《人民文学》《北京文学》《中国作家》等刊物发过小说和散文。获《中国作家》优秀短篇小说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等。著有《林斤澜说》等。
19、当初朱元璋逼中书左丞李善长退休时,太子是强烈举荐自己看重的御史中丞刘基任相的,而且无论是功劳、品德还是能力,刘基都在胡惟庸之上。这些胡惟庸都知道,所以刚开始时对这宰相的岗位并不敢多想。然而,朱元璋为敲打淮西帮武将,为避免得罪整个淮西帮,必须重用淮西文臣,且用的这个人还不能资历太老,太老就怕太子朱标唤不动,这才选择了资历浅的胡惟庸。刘基对宰相这位置不怎么感兴趣,没能拜相并不那么难过。后来猜到朱元璋不信任胡惟庸,想把御史台也交由胡惟庸好看看胡惟庸是河心肝后,索性辞职告老还乡。
20、可是,活着的刘基得到朱元璋的善待吗?没有。当然没有。打下“江山”后,封刘基为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副长官),并无多大实权。曾有闹着玩的“问相”之事,假惺惺地说“你当丞相吧。”最终却是把相位给了刘基极力反对的德行极差的胡惟庸!朱元璋给功臣们大封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等五等。第一批被封为“公”的有6人,没有刘基的份;被封为“侯”的共30人,居然也没刘基的份!半个月后,朱元璋才迟迟补封了两个“伯”等爵位,一个是汪广洋的,另一个才是刘基的。而刘基跟汪广洋相比,待遇也差得多。论食禄,也就是工资待遇,汪广洋是600石,刘基只有240石。要知道,韩国公李善长的食禄却是4000石,是刘基的七倍!
三、刘基之死因
1、朱元璋的心很虚、很虚。老朱虽然杀了汪、胡、陈、涂等人,并基本坐实了毒案,但毕竟“坐实”的理由很不充分。别说让他人相信,就连他自己可能也不信。于是,他一定会开动舆论机器宣传,不但与刘璟私人谈话时多次反复地讲,而且还当着宋濂、章溢、叶琛、胡深等人儿子的面讲,这就是他心虚的表现。
2、当然,朱元璋若没那么厉害的本事,估计最后被算计以及惨死的就不是胡惟庸,而是他自己了。
3、首先,正如我们之前所说,明初官场上形成了两大势力集团,除了刘基缩在的浙东集团外,另一大集团便是人多势众的淮西集团。除了李善长外,该势力还包括郭兴、徐达、汤和等重臣。说白了,淮西集团就是朱元璋的老乡会,也是太祖能够一统南北所倚仗的核心力量。也就是自己当了皇帝,不太方便和臣下一块儿站队,理论上讲,连朱元璋自己都应该被算作淮西集团成员。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洪武初年,淮西集团的势力应该强过浙西集团,然而,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此时关心的已经不再是如何让老乡们多占点便宜,而是确保皇权没有威胁,皇家血脉延续,大明万世千秋。
4、不久,胡惟庸升任中书省左丞相。刘基悲戚至极,感叹道:希望我先前的“劣马驾车”预言不灵验,天下苍生有福了。如此忧心忡忡度日,终于病倒了。洪武八年,朱元璋派人把他护送回乡,不久就病死了。
5、朱元璋不是蠢人,知道杨宪说这些话的目的何在,开始并未为之所动,对李善长依然十分信任,但时间长了,他也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李善长多有指责。十一月,他召回了刘基,并委以重任。淮西集团全面被打压,浙东集团开始占上风。
6、朱元璋的猜忌之心非常严重,从这次君臣对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刘基是有所防备的。君臣私下的对话,不知怎么(你懂的)就传到了当事人的耳朵里。
7、刘伯温,本是开国功臣,曾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呕心沥血,算无遗策,然而父子三人都死在这个新建立的帝国之中,死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死在大明王朝当权者的手里,为臣如此,不亦悲乎!
8、大明王朝建立后,刘伯温与左丞相李善长共同辅佐朱元璋。结果李善长和刘伯温水火不容。当时李善长有个亲信叫李彬,他的职务是中书省都事,犯了贪赃枉法罪,李善长自然想出面包庇他,于是主动张刘伯温,希望他能放李彬一马。
9、洪武八年正月,胡丞相惟庸以医来视疾,饮其药二服,有物积腹中如卷石,公遂白于上,上亦未之省也。自是疾遂笃。三月,上以公久未出,遣使问之,知其不能起也,特制御文一通,遣使驰驿送公还乡里,居家一月而薨。
10、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刘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却派他去探望刘基。而刘基这样有影响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随便动手的,不然也不会让刘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遥五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无论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无疑问,刘基之死朱元璋是负有责任的。
11、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12、胡惟庸成了丞相,他没有放过刘基,指使手下状告刘基,此时刘基已经没有官位,还能告他什么呢?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实在是至理名言。刘基的罪状是占据了一块有王气的地。所谓王气实在是个说不清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没有也没有,只看你的目的是什么。
13、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时曾对他说:“朕初到浙东时,你就对我颇有好感。等朕回归京师,你就亲来投奔。这时,浙东之民对我还未深信,你老卿一至,山越清宁。”
14、这场君臣之间的对话,值得细细玩味。对于朱元璋而言,已经感受到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希望“浙东四先生”之一的刘基取代李善长,起到平衡和制约的作用。对于刘基而言,逐渐领悟共同打天下易,共同坐天下难,再度萌生去意,仿效汉初的张良,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因此一再婉言拒绝朱元璋的敦请,不想卷进权力争夺,以免招来杀身之祸。
15、作为最具权威的三大文臣,仍不知收敛和低调,直接被朱元璋当成首批需要剪除的目标,不仅不得善终,还由此牵连家人。
16、刘基为官时,曾经建言:瓯、括间有一片空地叫谈洋,南边与福建接壤,是盐盗聚集的地方,请设巡检司驻守。恰逢逃军反叛,地方官隐而不报。
17、胡惟庸胜利了,他在朱元璋的帮助下打败了浙东集团,除掉了天下第一谋士刘基。现在他大权在握,李善长也要给他几分面子。
18、于是,一个由御史中丞涂节首编的、经大臣反复审理的、老胡不能隐而吐实的、老朱亲自操控并定调的大谎言就制造出来了。
19、论坛:http://bbs.coant.com.cn
20、电视剧《山河月明》里胡惟庸每次出场都从容不迫,自当上宰相后,还每次出场言词中全是灵光,可谓绝顶聪明。然而这样一个人当知道刘基死在被诏回南京的路上时,却慌了,还十分害怕,这是为啥?
四、明朝刘基之死
1、不久,朱元璋召见刘伯温,充满“关心”和“体贴”地对他说: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
2、刘基选贤相以分君权的传统理念也与朱元璋专权的想法格格不入。自这次谈话之后,刘基逐渐被朱元璋冷落。
3、我想,这基因是属于温州的。这也是温州人的美好品性。
4、确实,刘基的谋略多有过人之处,在南征北战中,运筹帷幄之功最多。当时的形势,陈友谅占据湖广,张士诚占据浙西,究竟先对付哪一个,议论不决。多数将领以为苏州、湖州富庶,应该先取张士诚。朱元璋征求刘基的意见,他力排众议,主张先取陈友谅,说:陈友谅劫持主公、威胁下属,名号不正,而且占据我方上游,应该先打掉他。张士诚是一个守财奴,不会破财兴兵援陈;陈氏灭掉以后,张氏孤立,取他犹如探囊取物;南方一举而定,然后北向中原,帝干之业可定。朱元璋采纳了这个战略决策。史家赞扬道:“陈氏平,遂决计伐(张)士诚,暨北定中原,(刘)基运筹居多。”谋士朱升这样评价他:“学贯天人,才兼文武。”可谓知人之论。
5、六年之后,他在《送宋仲珩还金华序并诗》中写道:“予须发已白过大半,齿落什三左手顽不掉,耳聩,足醸踔不能趋。”
6、北宋《太平寰宇记》载:“天下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万山深处,忽辟平畴,高旷绝尘,风景如画,桃源世外无多让焉。”地灵人杰。高祖父刘濠,在宋朝任翰林掌书;祖父庭槐,是宋朝的太学上舍生;父亲刘爚,在元朝任儒学教谕。刘基23岁即中进士。三年后,做了江西高安县县丞。
7、朱元璋猜忌、防备着刘基。
8、刘基于1375年四月十六日去世。四年之后,朝中出了一个胡惟庸谋反案,接着就牵出了胡惟庸毒杀刘基案。最早记载刘基中毒死亡的史料主要是《明实录·太祖实录》(简称实录)和《故诚意伯刘公行状》(简称行状),现摘要如下:
9、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刘基的同乡、刑部郎中李瑜向明世宗朱厚熜上疏说:“(刘)基宜侑享高庙,封世爵如中山王(徐)达”,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在这一年,刘基的九世孙处州卫指挥刘瑜袭封为伯爵。
10、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这职务落到了李善长身上。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根基极为深厚。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11、朱元璋终于亮出了杀着,他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大凡在极度紧张后,人们的思想会放松下来,刘基也不例外,脑瓜儿一热,他终于犯了一次错误,这次错误却是致命的。他回答朱元璋:“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
12、按理说刘伯温总得给朝夕相处的李善长这个面子,然而,刘伯温却将李彬罪行上报给了朱元璋,最终李彬这被斩了,而李善长却和他决裂了。之后,李善长处处找刘伯温的刺。而也刘伯温也知道前途凶险,于是以身体有羌为由辞职回家了。
13、原因有两个。一是害怕朱元璋以为刘基是他杀的,或认为刘基是朱亮祖、冯胜等淮西帮杀的。二是猜到朱元璋要和淮西功臣算总账了。
14、刘基固然是“自尽”,根源是胡惟庸的势力太大,为了扳倒他,不得已而为之。因此,真正的凶手,仍然是胡惟庸。而这,也就是姚广孝在刘基灵前说的“为你申冤的日子不远了”的意思吧?
15、李善长可谓老奸巨猾,他明知刘基深通天文之道,以此为借口,如刘基坚持要杀李彬,大可将天不下雨的责任推到刘基的身上,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鬼知道什么时候下雨。
16、朱元璋面露难色。刘基在身后轻踢坐椅,朱元璋恍然大悟,答应了他的请求。胡美投降后,江西各郡县也闻风而降。
17、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18、刘文成之功大矣,而报轻也。盖文成以术合,亦以术见疑故。文成终其身任情憨直,勿事媕阿,虽明尝不试之药,亦惟冀人主见谅,明己之不终用术数也。若夫神仙导引,在文成岂不知,出此而英雄欺世之语,其在英主疑主之前敢出乎哉?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