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络编程
  • 网络文章
  • CMS技巧
  • 软件编程
  • PHP笔记
  • JavaScript
  • 网络昵称
位置:四海网 > 网络文章 > 经典句子 >

苏格拉底的申辩100句文案精选

人气:59 时间:2023-03-04 10:21:55

一、苏格拉底的申辩

1、感悟:陷我们于无知的是我们的已知

2、公元前371年底比斯军在伊巴密浓达指挥下,大败斯巴达。

3、苏格拉底说:“那我再问你,那是因为虔诚所以神喜欢,还是因为神喜欢所以是虔诚?”

4、“因为照你的说法,在特洛亚平原战死的那些半神,尤其忒提斯之子(阿喀琉斯),或许就该是一帮平庸之辈喽?!忒提斯之子睥睨危险,不愿忍辱偷生,那时,他一门心思要杀死赫克托尔。这位母亲作为女神,就我所知,大致说了这样一番话,‘孩儿呀,如果你替友伴帕特罗克罗斯而向凶手复仇,杀死赫克托尔,你自己也会死,’她说,‘因为你的大限在赫克托尔之后立即就会到来。’然而,他听了这话之后,丝毫没有把死亡和危险放在心上,反倒更怕因没有替朋友报仇而像一个卑鄙懦弱的人那样活着,‘那就让我立即死去吧,’他说,‘只要能够对行不义者施予惩罚,以免留在这里,在弯弓般的舰船边遭人嘲笑,成为大地的负担。’你不会认为他顾虑的是死亡和危险吧?”

5、最终被判处死刑,他也只是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6、对于那些认为苏格拉底无罪的人,肯定会对这样的死刑判决伤心不已,在场的就有苏格拉底的朋友和学生,包括柏拉图本人。

7、简单来说,苏格拉底想要人们摒弃遣词造句、表情及声音造成的偏见,而仅去捕捉话中的真相。

8、他不断地去挑战被公认为最有智慧的人。

9、《一本书读懂50部哲学经典》是日本哲学学者平原卓的哲学普及作品,以帮助读者从系统吸收哲学知识,重新思考自己、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为出发点,从古代、中世纪、近代到现代中筛选出50部西方哲学经典著作,包括《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君主论》《忏悔录》《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致死的疾病》《悲剧的诞生》《人的境况》《忧郁的热带》《词与物》等。作者逐一对各著作的历史背景与专业术语做了简洁明了地提要、概括,细细剖析其中所蕴含的精髓,并附上作者对此的解说。此外还配有相应图表进行阐释说明。

10、就是要在雅典找到比自己更加有智慧的人,然后告诉这位祭祀:「你看,他就比我更有智慧。」

11、就是原告先发表演讲,指控被告犯下了什么罪;然后由被告发表演讲,为自己辩护。

12、在这里,苏格拉底正式迎接当前的两项指控——也就是不信城邦的神和败坏青年。

13、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好奇,苏格拉底到底是怎么揭露其他人的无知的呢?

14、但是每一次苏格拉底都是失望而归,他发现,越是那些被人们认为拥有智慧的人,其实越是无知,反倒是经常被人看不起的工匠们,确实知道和自己的手艺相关的一些事情,但是如果他们想超出自己的手艺谈论其他事情,又会陷入无知之中。

15、表面来看,神谕说,世界上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似乎苏格拉底就是全知全能,但他自知事实并非如此,若非如此,神谕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16、前苏格拉底时期,即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中叶,成熟的“逻各斯”冲出史诗和神话的外壳,成长为一种独立的思想,古希腊精神世界由此产生了一幅理性的哲学新图画。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对自然本体论表现出特殊的偏好,他们感兴趣的是自然事物的抽象原则与规律,文学活动还没有被他们纳入专门的兴趣范围,在他们的著述中几乎看不到任何当时文学活动的评价;他们偶尔评价文学现象时,使用的也往往是非文学的标准。这个时期的文学思想从整体特征来看是形式主义的。

17、教完你怎么算命,我们再回头说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想知道神谕到底是不是对的。他先去找了一位以智慧著称的政治家,跟他交谈之后,发现此人其实一肚皮草包。他又去找了最优秀的诗人、手工艺人,发现他们都一个德性,都是自己觉得出类拔萃,因为有一技之长而沾沾自喜,个个以为一切全通。最终,苏格拉底想明白了,神谕讲的是对的。他说,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

18、苏格拉底如是说——“我曾在德尔斐神庙里问过:‘有比我更有智慧的人吗?’神明显灵回答道:‘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

19、但最后,这份申辩彻底“失败”,苏格拉底败诉身亡,从这个意义而言,这份“失败”的申辩,绝非申辩之典范,而是一名哲学家的自白。正是这份自白,深深的震撼了在审判现场的他的学生柏拉图。于是柏拉图用他的生花妙笔,将当年从审判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便有了此书——《苏格拉底的申辩》。

20、正如西塞罗所说:“苏格拉底是将哲学从天上召唤到地上的人。”在他之前的哲学家,关心的是宇宙与自然、物质的本源,而苏格拉底让使哲学立足于社会,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将其内涵拓展到人生和道德问题。某种意义而言,苏格拉底为哲学打开了这扇通向人类社会的大门,或者说,为人类打开了通向哲学的大门。

二、苏格拉底的申辩讲的是什么内容

1、《苏格拉底的申辩》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根据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词整理成书的,后世有人认为这是柏拉图为苏格拉底所做的申辩,其实不是这样的,毕竟当时法庭上有501名陪审团成员,且苏格拉底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他的审判及被判刑是当时最重大的事件之柏拉图不会胡说加乱说的,更不敢将自己的话语加在老师的身上。

2、就这样,苏格拉底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为哲学而死的「殉道者」。

3、你以为你是在控告阿纳克萨戈拉吗,我亲爱的美勒托斯?你如此藐视法庭中的这些(陪审)人,竟然以为他们如此没有文化,甚至不晓得克拉左美奈的阿纳克萨戈拉的大作中,满篇都是诸如此类的言论?

4、苏格拉底认为,在主体的生存中,善本身就是目的。哲学的最高目标不是建立一个理论体系,而是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善恶,揭示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使人们能够合理地选择行动,安排生活。因此,他没有留下任何形式的著作,而是把哲学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伦理学,后人看到的他的思想材料只是其学生保存下来的一些对话记录,如柏拉图的《申辩篇》、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不过,苏格拉底把人生问题归结为善的问题,并把善归结为知识(美德即知识),最终把西方哲学引向了认识论和科学主义的轨道,偏离了人生意义的探究。真个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千年以后,成为尼采生命哲学的第一个攻击目标。

5、至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辩驳方法的差异,能从上面看出端倪,柏拉图扬弃了讥讽方法,明确提出辩驳是为了实现道德改良,促使辩驳的另一方的求知欲望,而且应在友好气氛下进行,把辩驳的内容和主题扩展到广泛的知识部门。

6、公元前366年狄奥尼索斯二世继位,狄翁(狄奥尼索斯二世的姐夫)逃离,柏拉图怅然离开叙拉古。

7、游叙弗伦想了想,说:“做神喜欢的事情就是虔诚,做神不喜欢的事情就是不虔诚。”

8、《理想国》共十卷。第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因为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国家的建立是为求实现公道正义,所以这两章概括了全书的主旨。从第二卷后半到第三卷,讨论卫国者的教育,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

9、后来这个朋友就把祭祀的回答告诉了苏格拉底。

10、苏格拉底有个好朋友,他在世的时候有次去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祭神,完毕后他顺嘴问了女祭司,除了神之外,谁会是这个世上最有智慧的人?女祭司告诉他,这个世界上,除了神,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

11、对于那些判处他死刑的人,苏格拉底并没有怨恨、也没有愤怒,而是很平静地对他们说:「想要避免死亡并不难,因为死亡是一个腿脚并不那么快的追逐者,但是想要避免恶行却很难,因为恶行比死亡腿脚快得多。我们稍不留神就会被恶行追上;而死亡追上我们却要慢得多,要等到我们生命的最后一刻。」

12、这些被苏格拉底和效仿苏格拉底的年轻人揭下了智慧的面具的人,自然对苏格拉底怀恨在心,这些积怨最终在公元前399年爆发,引来了人们对苏格拉底的正式指控。

13、苏格拉底说,我没有不敬神啊,我一直在听从神的旨意,神说我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其实是要告诉世人,只有知道自己无知,才能得到智慧,所以我天天找人辩论,就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啊。这是神给我的差事啊。我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雅典好。苏格拉底说,我就像是一只牛虻,去叮马的屁股,因为马已经变得太懒太肥了。

14、这边苏格拉底变成牛虻扎在雅典骏马背上叮咬,那边鲁迅戳着笔杆子对着国人激情呐喊,好不相映成趣,思维最大的敌人便是结论,所以思辨是一种至高境界。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谓自知之明,而从无知之明到透过无知追求智慧谓质的飞跃。人类要知道自身固有的缺陷,即永不能得真理,但是仍要利用自身认识能力,和缺陷和局限做抗争,追求美好的政治生活。

15、因此,尽管这是一份“失败”的申辩,这位远古先哲并未通过申辩为自己争取到生的机会,但藉由这份申辩,读者得以穿越千年,走入这位远古先哲的内心,并找到一条追逐真理、追寻智慧的向上之路:认识你自己→自知无知→无知之知。

16、于是,苏格拉底就开始跟各色人等交流,这里有达官显贵,有各行各业的智者,通过交谈,苏格拉底发现,这些被公众认可的智者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经过苏格拉底的论证,他证明神谕真的是正确的,神说他是最智慧的人,说白了也就是,苏格拉底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他最有智慧,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智慧,而那些被认为有智慧的人,连这点都不知道。

17、在这场漫长旅行中,他与那些“充满智慧的人”展开一场场关于“虔诚”“忠诚”“正义”的论辩,常常会将其辩驳得哑口无言,让其陷入尴尬的境地,并因此不断招致非议与怨恨,而他却声名鹊起,甚至有不少青年学生也效仿他的做法,不断去挑战权威,证明权威的无知与虚伪。苏格拉底认为,正因这种四处树敌的行为,最终招致了被控告。

18、“而如果你们中有人要争辩,说自己的确关心那些东西,那么,我不会放过他,也不会离开他,而是立马质问他、省察他、盘诘他。如果我认为是劝诫“私下”碰到的人,而不是公开教育。他并没有美德,反倒冒称自己有,那我就会责备他,说他把价值最大的东西当作最不重要的,却把微不足道的东西视若珍宝。我碰到任何人都会这样做,无论是青年还是老者,无论是异乡人还是本城同胞,当然尤其要针对本邦人,因为你们在族类上与我最亲近。

19、我们甚至可以说,苏格拉底用自己的死,换取了哲学更美好的生命和未来,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会不断反思,「怎么会有人给苏格拉底这个好人,这个哲学家判处了死刑?」

20、他说雅典就像是一匹很大的马,因其大且逐渐老去而日益懒惰,而他自喻为“马虻”,不断叮咬着,省察着,刺激着这匹马,试图唤醒这座城邦和他的市民。更何况,这只“马虻”被认为与曾经的寡头统治者交往甚密,于是,对他的指控成为必然。

三、苏格拉底的申辩在线观看

1、经典与解释·你可能还想看

2、他说“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自己一无所知。”

3、如何用理性去追寻智慧?作为助产士儿子的苏格拉底运用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助产术”,去帮助人们对自身有更为清醒的认识。所谓“精神助产术”也即苏格拉底在“讥讽—助产—归纳—定义”的过程中,让人们去思考诸如“正义、勇敢、虔诚”这些美德的共性,帮助人们找到自己内在的美德与智慧。

4、我想,答案藏在这句话里——

5、然后,游叙弗伦给了一个定义,说「虔诚就是做神喜欢的事。」

6、在不断的思考中,他找到了一种自己拥有而那些“所谓的智慧之人”并不拥有的智慧——无知之知。

7、苏格拉底的申辩绝非法庭申辩的典范,而是一名哲学家的自白。尽管他彻底败诉身亡,但从此,哲学在之后的世界里渐渐找到一席之地。

8、到此,苏格拉底的演讲进入了最后一部分,也就是,苏格拉底的临别讲话。

9、结果祭司的回答是:「没有。」

10、他说:「对我来讲不可能保持沉默,因为那就意味着违背神,因为我认为,每天谈论德性,谈论你们听我讨论的事情,听我检审自己和别人,这就是最有价值的人生,因为对人来讲,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11、而作恶就是对我们灵魂的伤害,就是对真正的自我的伤害。

12、(1)找出一个看似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观念;(2)假设这一观念是不对的,试着找到一个例子,证明这一观念存在逻辑上的破绽;(3)修改原有的观念,使之能够包含我们刚刚找到的例外,接着,我们再反复使用这三个步骤,步步紧逼,把原本似是而非的观念逐步澄清。苏格拉底的“反问法”看似招数简单,其实威力强大。

13、如何去爱智慧?苏格拉底认为,应当用理性的思考去追寻,因为“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

14、当原告和被告各自提出了认为合理的刑罚之后,法官立刻进行第二轮投票,法官们的选项只有两个,在原告和被告提出的刑罚之中选择一个。

15、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飨宴篇》《斐德罗篇》

16、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17、研究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除了是一门古典学问,苏格拉底问题还具有普世的价值。《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的苏格拉底早已化作一种思想符号,这个思想符号有着很独特的故事性,然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恢复历史上的苏格拉底,而是尝试理解这个思想符号中的哲学内涵。正如西方人自觉地用古典思想来理解现实处境,我们也可以借助西儒的经典思考,逐渐回归中国自身的问题。

18、在当时的希腊,教授辩论技巧的智者学派势力强大。善于辩论是成为政治家、出人头地必不可少的素质。在辩论中打动听众的心、将谈话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十分重要。

19、他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20、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406年,两年后,随着雅典的衰落,苏格拉底再一次发现他面临着强大的反对势力。在斯巴达胜利者的压力下,雅典成立了一个30人团为雅典的新政府起草法律。但是这个30人团很快就蜕变成哪个一个横暴的寡头统治集团,他们专断地迫害以前拥护伯利克里民主秩序的人,为自己聚敛财富。仅仅过了一年,这个寡头集团就被暴力推翻了,雅典重新建立起了民主秩序。但是很不幸,被推翻的寡头集团里有一些人是苏格拉底的好友,尤其是克里提亚斯和查米德斯。这使它又一次因诛连而获罪,如同先前在阿尔西比亚德斯的案中他因为是叛徒的老师而被入狱一样。这时候人们对苏格拉底的愤怒已经发展到对他的不信任。

四、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1、申辩之始:苏格拉底为何被指控?

2、“和谐”说在逻辑上暗含着对感官经验的否定,其必然的推论是形式高于经验、抽象美高于具象美,这是赫拉克利特贬低肉体快感,推崇“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的原因也是柏拉图以后文学中的神秘主义、表现主义最初的理论根据。

3、那么,他的职责岗位是什么呢?即“马虻”之职,向人们播撒爱智之火种,呼唤人们去追求世间真理与社会至善。既如此,他又如何能因贪生怕死而背离自己信仰,行不义之事呢?因此,死亡不可避免。

4、而我,诸位,在这方面兴许也与大多数人大相径庭,如果非要说我更智慧那么一点点,大概就在于此吧:既然我不大懂得冥府里的事情,我就认为自己不懂。但我却深深地懂得,对那些(比自己)更高的——无论神还是人——行不义,不服从他们,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恶和耻辱。

5、但“自知无知”只能算是“爱智慧”的起点,这还称不上为智慧,更重要的是“无知之知”。如何理解“无知之知”?“无知之知”,其重点是落在“知”上,即因无知而去不断追求真理与智慧,从而在追逐美、善、正义与智慧等一切美德的向上之路上实现巨大的飞跃。

6、苏格拉底的申辩尽管“失败”了,但它向人们表明,哲学所思考的往往是最根本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是没有最终答案的,但人们从“认识你自己”开始,到“自知无知”再到“无知之知”的过程中,不断探寻自身美德、追求世间真理的过程就构成了哲学活动本身。

7、可能有人会问,不信城邦的神和败坏青年算是什么罪名?

8、“神谕并不是说苏格拉底最有智慧,不过借由苏格拉底的名字,以我为例,提醒世人,仿佛是说:世人啊,你们之中,唯有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最有智慧,因他自知其智慧实在不算什么。”

9、他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10、但是苏格拉底从来不会轻易放弃。他也不会让对话者轻易放弃,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下,游叙弗伦又说出了一个定义,他这次把虔诚说成「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关照神。」

11、他分别对那些判处他死刑的人和那些认为他无罪的人说了几句话。

12、译者吴飞,男,1973年出生于河北肃宁,199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200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自杀问题、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尤其是奥古斯丁)、宗教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礼学、清代思想史等。

13、柏拉图作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角写作多部对话,并对苏格拉底进行辩护,例如《理想国》(开篇即指出对苏格拉底不信神的指控是不合理的,参加对女神的献祭为开场)、《申辩篇》(苏格拉底为自己的辩护,拒绝支付赎金,牛虻等)、《斐洞篇》(苏格拉底死前最后一场对话,论述灵魂不死)

14、苏格拉底继续考察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是因为一件事情虔诚,所以神喜欢呢;还是因为神喜欢一件事情,所以它是虔诚的呢?」

15、他的目的就是证明自己不是最智慧的。

16、他的死一方面揭示了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可能、甚至必然发生的冲突,同时也用自己无可指摘的一生为哲学做了最好的辩护。

17、在古希腊,人们凡是遇到什么重大的事情,都会去求神问卜,而在所有求神谕的地方里面,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地位最高,这里的女祭司就是代神立言的人,被认为对人间的事情拥有至高的权威。

18、真正值得思索的问题不是怎样才能获得成功,而是如何过上“好”的生活。那么,怎样才算过上好的生活?苏格拉底以“对灵魂的关心”为关键词,继续向听众申辩。

19、你可能听说过很多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不过,你知道吗?你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找不到苏格拉底自己写的一本书,苏格拉底自己写的一篇文章,甚至苏格拉底自己写的一片纸。苏格拉底自己连一个字也没有写下来。我们听到的苏格拉底的故事,主要来自他的两个学生的记录,一个就是柏拉图,另一个是古希腊的历史作家色诺芬。(这是不是很像中国的孔子形象,但你往下读会发现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柏拉图在很多篇文章记录过苏格拉底的言行,但要是从那么多篇里面选最精华的一篇,那就非此篇莫属了。

20、游叙弗伦辩不过苏格拉底,就找了个借口走掉了。到最后,他们也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即到底什么是虔诚。但这不重要,我们关心的不是找到标准答案,而是怎样提出正确的问题。

五、苏格拉底的申辩免费阅读

1、这个时候游叙弗伦就想要放弃了,不想和你聊了。

2、根据案件的严重程度,法庭由2030401或501个「法官」组成,少数特别重大的案件甚至由上千人组成法庭。

3、苏格拉底向我们伸出手来,说:来来来,不要怕,慢慢地往前走。这种不断地拷问自我的过程,让人觉得战战兢兢,但又极其刺激。这是一种跟自己死磕的大无畏精神。

4、即便最后的审判中,他也不遗余力地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

5、作者:(古希腊)柏拉图

6、柏拉图伪作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以下著作被认为是后世伪托的作品:

7、正是因为这样,苏格拉底不但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典范,还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守护天使。

8、你看吧,苏格拉底已经知道有人起诉他了,但他对此毫不在意,更关心的反而是找个话题跟人辩论。他心宽得真让人佩服。游叙弗伦告诉苏格拉底:“我来这儿是要告我的父亲。”苏格拉底说:“哦,发生什么事情了?”

9、一百个金币是不少的,当时一个被俘虏的士兵的赎身钱才两个金币,所以一百金币,苏格拉底是拿不出来的,但是苏格拉底当场就对所有法官说:「我很穷,我只能拿出一个金币,如果你们要罚我,那我就拿出一个金币吧。」等于说他说了一个最小值。

10、在苏格拉底被起诉的当天,他遇到了一个占卜师,这个人叫游叙弗伦。

11、这第一轮辩论之后,法官立刻进行投票,规则简单,哪边票多哪边就赢。

12、作者:曾盼(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助理)

13、于是,他以“马虻”之职责要求自己,不断去叮咬着、审查着、刺激着雅典和他的公民,企图去唤醒他们,让其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由此去追求自身美德与世间至善。

14、苏格拉底三下五除二就在辩论中胜过了自信满满的游叙弗伦,证明游叙弗伦其实并不知道「虔诚是什么」,同时也暗示他起诉自己的父亲,其实并不像他自己认为的那样正当,于是游叙弗伦只好借故说自己还有事,仓皇离开。

15、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16、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 《斐多篇》

17、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18、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也成了哲学史家们争论的战场。

19、而柏拉图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则是标准的正人君子,但是在柏拉图那里苏格拉底更像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不管不顾,总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就更接地气,喜欢给周围的人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建议。

20、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飨宴篇》《斐德罗篇篇》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关于感恩的名言警句大全
  • 好词好句的摘抄100句文案
  • 六年级毕业哭到爆的句子
  • 关于友谊的诗句和名言
  • 最狠最恶毒最脏的骂人话
  • 虎年吉祥寓意好的四字成
  • 高情商的祝别人生日快乐
  • 关于梅花的诗句100句文案
  • 爱国的古诗四句100句文案
  • 做人要心存感恩的句子
上一篇:关于感恩的名言警句大全100句文案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热门文章
  • 精选名人名言及感悟100句
  • 精选关于劳动的名言简短
  • 精选关于爱国的名言诗句
  • 精选诗词名句积累大全1
  • 精选团结的名言警句大全
  • 精选名人文明礼仪格言1
  • 精选尽孝道的名言警句1
  • 精选适合教师的座右铭简
  • 精选读书的三大好处100句
  • 精选小学一年级珍惜时间
  • 最新文章
    • 苏格拉底的申辩100句文案
    • 关于感恩的名言警句大全
    • 好词好句的摘抄100句文案
    • 六年级毕业哭到爆的句子
    • 关于友谊的诗句和名言1
    • 抖音点赞加粉霸气句子1
    • 2022年除夕夜祝福语精选
    • 四字成语大全300个100句文
    • 最狠最恶毒最脏的骂人话
    • 虎年吉祥寓意好的四字成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