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①受教育者须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
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开端。
3、据古人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苏格拉底早年曾潜心研究自然哲学,但无收获,最后得出结论: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知道有用处的人事问题,诸如虔诚、适宜、正义、明智、勇敢等德性的定义,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等。不研究这些人事问题而猜测天上的事物是不务正业,不通晓人事问题的人连奴隶都不如。更重要的是,自然哲学家的途径错了。他们“用眼睛盯着事物,或者试图用某种感官来把握它们”,这种感觉观察的方法毫无帮助,思辨的方法也无裨于事。苏格拉底原来对阿那克萨戈拉提出的“心灵是安排一切的原因”的原则寄予厚望,但最后却非常失望。他说:
4、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5、知识即美德 的最伟大之处是把知识摆在了核心位置, 而不是空谈美德. 这直接影响后来的哲学家科学家去把寻找知识的科学活动作为最有价值的活动. Spinoza的神学认为寻求知识就是了解上帝. 爱因斯坦也曾说他只信奉斯宾诺莎的上帝.
6、伦理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美德即知识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7、所以,通过分析得出,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教育对象上的主张是很相像的,施教范围广泛,有教无类。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孔子和苏格拉底身为一名教育者都具备了无私奉献、热爱学术,能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高尚品质。
8、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9、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相距不到一个世纪,同处在人类讲文明的轴心时代,虽然东西方的文化类型不同,但二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却有着社会发展趋势上的相似性。
10、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11、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方法比作他母亲从事的“助产术”,两者有这样一些可比之处:苏格拉底在对话时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正如助产士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育,她自己并不生育;对话者对自己既有成见的否定好比是临产前的阵痛,这是每一个获得真理的人必经的途径;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
12、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一说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雅典)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他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了西方哲学传统中最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
13、最后探讨的是柏拉图最重要的型式论,或称理念论。他在《蒂迈欧篇》中提到了创造者创造宇宙的步骤:首先有一个对照的永恒者的宇宙“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制作出一个小模型,再将模型做成宇宙。在《斐利布篇》中又提到,原因努斯按照“尺度”或者“恰当”,参照美好的有比例的事物,将限定者与无限定者混合创造事物。“模型”就是创造者比照的原型,事物的原型是永恒不变的,称为型式或理念,是概念的、思想的对象,是分离于具体事物之外的,是一个事物之所以是那种事物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理论是分离原因论与分有论。善型式(理念)是创造者的规定性,创造者尽可能向它并且按照美好的善的事物来创造,善的理念是最高的。
14、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与之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
15、古希腊是由100多个独立自治的城邦组成的。在城邦内部,以奴隶主为主的公民集团构成城邦的统治阶级。公民的经济与政治权利依赖于所属的集团。公民的一切活动离不开城邦,每个公民把自己的城邦看成实现幸福生活的保障,只有参加城邦的生活和活动才能获得最大幸福。人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才能过好城邦生活。这种情况决定了古希腊的政治思想是围绕着城邦问题展开的。在古希腊"政治学"的含义就是关于城邦的科学。Politics一词就是由Polis(城邦)和Science(科学)所构成的。
16、另外,古希腊政治思想家把政治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探寻其自然必然性,试图找到其生成的原因和本质。这样,关于城邦(国家)的起源、本质、任务、目的等问题便成为古代希腊政治学说的主题之一。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尚未把政治与道德(伦理)分开,往往把道德作为政治所追求的目标。“至高无上的善”、“正义”,被认为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和要实现的最终目的。
17、“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教的。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18、本次讲座充分围绕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两位伟大哲人的具体哲学思想进行梳理,以丰富的哲学观点与例证来对二人的思想进行探析,令人感觉回味不尽。
19、苏格拉底这个观点跟王阳明四句教中的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阳明 (有的人会说是王畿自己的主张, 强行编排给他的老师王阳明) 之所以要说 无善无恶, 就是要打破儒家几千年迂阔的泛道德论, 比如一个人管理国家政事不行是因为他没有道德这样的观点. 当你没有知识的时候, 你是恶的, 因为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但是这个恶并不是十恶不赦, 并不是罪大恶极, 而是从没有知识到获得知识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20、他认为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追求一种完满性原则,整个世界的万物都具有这样的目的性
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亚里士多德发现了其师柏拉图的理念论的缺陷,试图以“实体”学说取而代之,但他自己也在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区分中陷入了含混。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来解释物质世界的运动。他的美学和政治思想倡导“中庸”(当然他不认识孔子啦,但是都主张“适中”的是最好的。)他的体系十分庞大,是学科分类的创始人,实在太复杂,几乎说不完了。
2、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3、公元前404年,战败的雅典人被迫接受寡头制,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是执政的三十寡头的核心人物。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暴力统治深感不满。寡头们命令苏格拉底去逮捕政敌,他甘冒受极刑的危险也不愿参与他们的活动。然而,民主制复辟之后,苏格拉底却被视为民主派的政敌,被指控犯有“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两条罪名,尽管他在法庭上发表了义正词严的申辩,仍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在狱中仍然与人讨论哲学问题,最后从容赴死。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还欠阿斯克雷皮阿斯一只公鸡,还了这个愿,别忘记了。”
4、所以,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基本一致,都是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进而服务社会,为国效力。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较强,参与政治的意识也较为明确。
5、综上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以问答交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孔子的教育方法较为多元化,在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其他的方式,而苏格拉底主要是采用“产婆术”的方法,教学步骤比较明确,诘难的方式更为新颖。
6、由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相似时代背景,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相近之处,又有明显差异。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教育对象选择上二者都有相似之处,但在教育内容上则有比较大的差异,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7、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8、一本书,一篇凝聚的力量,带你进入阅读的世界。
9、史书记载,苏格拉底的长相丑陋,秃脑袋、大扁脸、突眼睛、朝天鼻,还有一张其大无比的嘴巴。但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相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实用才是美的。一般人的眼睛深陷,只能往前看;而我的眼睛可以侧目斜视。一般人的鼻孔朝下,因而只能闻到自下而上的气味;而我可以闻到整个空气中的美味。至于大嘴巴、厚嘴唇,可以使我的吻比常人更加有力、接触面更大。”
10、但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他在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他宁可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做不正义的事。因为人们对他不正义的惩罚乃是出于无知,而他若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他为“德性就是知识”、“无人有意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1、(全文共计2500+字,预计8分钟复习完)
12、“认识你自己”是德尔斐神庙的铭句。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他打比方说,那些直视太阳的人会弄坏眼睛,不如通过太阳映在水面的影子去看太阳。同样,灵魂是人认识外部事物的中介。苏格拉底说,为使灵魂不致盲目,必须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去发现事物的真理。他说:
13、(即“美德即知识”)☆☆
14、(18年简答、20年论述)
15、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上——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6、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17、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四大圣哲》中,把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和耶稣并称为“四大圣哲”,他们生活在“人类轴心时代”,对人类文化作出深刻的理性反思,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四大圣哲”中,苏格拉底和孔子分别作为西方和东方先贤先哲,在其哲学思想特别是教育思想上,有更多可以较之处。
18、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王浩
19、那么,这个内在于心灵的原则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说,这个原则就是德性(arete)。“德性”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他认为这是一种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地知道的原则。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德性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
20、苏格拉底主张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除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外,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
三、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后来听到阿那克萨哥拉讲“奴斯”,觉得很高兴。
2、接着是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朽观念,他认为灵魂不朽且轮回,保持人的健康良好是对下一周期的生命的关切,因为人死后灵魂不死,会带着善恶进入下一个生命体,对下一个生命的命运有极大影响。苏格拉底接受了毕达哥拉学派的灵魂不朽与轮回思想,并把对灵魂的关切上升到希望灵魂能够更真实地看到真实的高度。
3、有干货、有深度、有针对性
4、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5、第德育论。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人怎样做人,教人怎样做人,不仅是对成就的关注,更是对道德德行的看重。苏格拉底认为,智慧即德行,他认为道德并非天生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因此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的行事。
6、柏拉图在《斐多篇》中介绍说,苏格拉底早年也研究过自然哲学,一心追求研究事物的原因。但当这种研究无法帮助他解释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时,他就感到迷惑和不满足。
7、接下来,首先应该注意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情结”与他对政治的看法。他对民主制的批评是对苏格拉底的一脉相承,对于柏拉图来说,处死苏格拉底是雅典民主制度的最大劣迹,表明这种制度的平庸会扼杀高尚与德行;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民主政体甚至是导向僭主制的一个环节,而他也是强烈反对僭主制与寡头制的。
8、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9、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一生的主要事业是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是以讲演、交谈的方式在各种场合进行的,教育对象广泛,且不收取学费。
10、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的人才,治国者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11、灵魂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
12、灵魂是主导性的,而努斯也就是心灵是主导的主导,苏格拉底接受阿那克萨戈拉“努斯”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大量补充。努斯是纯粹的精神与思想本原;它自身是静止的,自身不运动变化,但它安排事物朝向善而有序地运动,在灵魂中使灵魂的活动走向善;它要成为主导者、安排者,使人的生命能呈现出一个和谐秩序的整体,内部不会存在严重的冲突、矛盾、困难;它可能被感觉被习惯,也可能会被遮蔽,但努斯自己不会被扭曲,因此无知是人最大的一个错误。
13、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致力于开启民智,强调个体独立思考的权利;商鞅则认为,只有使广大人民愚昧无知、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
14、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苏格拉底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
15、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上——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该方法第一次提出了发现教学法,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6、又称“问答法”或者“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或教学中,成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17、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实际上是通过他的一系列言行来告诉我们他所坚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即“只要我还有生命和能力,我将永不停止实践哲学,对你们进行规劝,向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阐明真理。”(1)18实践哲学实际上就是苏格拉底终其一生所坚持的价值取向,苏格拉底所有的知识与行为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即便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质疑、恶意的控告,甚至威胁生命,也没能让他放弃他所坚持的价值观。
18、在苏格拉底出现以前,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关于“自然哲学”,但苏格拉底本人出于对人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的自我身上,因为苏格拉底自己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书籍,他的很多话都是由他的学生给记录下来的。比如《对话录》就是以苏格拉底跟别人对话展开的。
19、第一位是苏格拉底,他的思想来源于他的老师阿凯劳斯,他的老师又承袭阿那克萨戈拉的思想,然而苏格拉底对阿那克萨戈拉“努斯”的概念并不满意;另一个对其影响很深的思想是毕达哥拉学派灵魂不朽的观点以及对思想的关注;巴门尼德的辩证法与把握真实的真理道路论也对他的哲学思想作用很大;他还对他的母亲作为助产师进行助产活动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是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20、伦理道德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主题,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主题。为此,他提出“知识即美德”这一重要伦理命题,也可以说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苏格拉底看来,道德不是天生的,人之所以不能为善或为不善,是由于人对于什么是善没有真正的认识。正确的行为基于人的正确判断,错误的行为是基于人的错误的判断。因而,知识和道德是密切相连的,知识和道德是统一的。“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以教给人的。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同时,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四、柏拉图的核心观点
1、在教育内容上,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和孔子所倡导的道德教育对于我们教育内容课程的设置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社会愈发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开始重视起德育。一个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不仅仅是卷面上的分数,他的德行他的三观都应该是健康向上的。令人震惊的“北大学子弑母案”在令我们觉得错愕不解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为什么如此优秀的学生却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这是教育的缺失,在成长的过程中,德育没有做好,学生不是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没有达到,他或许只是一个缩影,让我们去反思当今教育的缺陷和不足。
2、苏格拉底认为接受教育才能幸福,他的教育对象也是十分广泛的,他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不收取分文。苏格拉底在与诡辩家安提丰谈话的时候,安提丰质疑他的生活因此而穷困潦倒,过得不幸福,苏格拉底回答道:“那些为了获得酬金的人必须付出对应酬金的行动或者服务。就我而言,我没有任何收取酬金的欲望,所以我会选择我讲授的对象,对于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我会选择不为他们提供讲授。”他不收取酬金,不以财富来衡量学术教授活动,但他愿意跟各种各样的人谈话,将他所拥有的智慧与他的门徒分享,能使他的学生有所收获,他就感觉到幸福与快乐。他与学生亦师亦友,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他都乐于与其一块探讨问题。
3、德育思想—(智慧即德行)
4、视频较长,建议wifi环境下观看
5、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文化源头人物。各有一大堆荣誉光环,除去后世朝代封的不算。2个人活着的时候,孔子当时就称时圣,苏格拉底被认为当时最有智慧的人,还是神庙里预言师得自神的原话。2人的思想各有侧重把,从今天来看,苏格拉底的思想更有光辉。认识你自己,理性的表达你自己的观点,选择你的人生。太牛逼了。虽然我是中国人,于心来说,本应该支持孔子。但是中国的古文明思想,比起西方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无疑人性的启蒙今天更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6、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7、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8、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他也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9、漫道文苑·来自阅读的喜悦
10、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11、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致力于开启民智,强调个体独立思考的权利;商鞅则认为,只有使广大人民愚昧无知、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
12、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虽然都带有他们所属时代的印记,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但总体来说,对于我们当今时代的教育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们的伟大思想不可磨灭,历久弥新,在教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13、归纳:即从各列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
14、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15、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16、“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智者看来,一切知识、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带有赖于具体的感知者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意见。
17、前苏格拉底时期蕴含了相当多之后古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思想萌芽,是人类思想的幼年时期,极具创造力,非常有趣。
18、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
19、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他没有任何著作,他的思想在与别人的对话中表达。今人主要通过他的两个学生——色诺芬尼和柏拉图的著作来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色诺芬尼是历史学家,在《家政篇》、《辩护辞》、《宴会集》和《回忆录》四本书中记录了苏格拉底的言行。柏拉图的对话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但一般认为,只是他的早期对话才基本上反映苏格拉底的思想,其中尤以《申辩篇》、《克力同篇》、《尤息弗罗篇》、《拉刻斯篇》和《菲多篇》记录苏格拉底在审判和狱中的对话为信实资料。
20、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
五、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1、第教育目的论。从政治统治的角度来说,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治国的人才,从教育培养人的角度来说,苏格拉底认为教育要促使人激发灵魂中的女性获得知识,并且达到善的境界,因此他认为治国者必须要有良好的德行。
2、在苏格拉底看来,世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其中有一种支配力量,它使万物成为如此的样子,并且是最好的,这个支配力量就是“好”(“善”)。
3、答案D解析:解析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苏格拉底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4、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5、苏格拉底是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苏格拉底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
6、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的人才,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如何培养道德,是他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7、简介: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他的一生以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为乐,从不收取学费,并且坚持有教无类,吸引了很多学生,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8、影响古希腊的政治思想是以维护奴隶主的整体利益为宗旨的,它通过协调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利益冲突,维护自由公民的团结,以达到剥削、压迫奴隶和下层平民的目的。古希腊政治思想中所阐述的许多有关政治学的原理和概念,特别是自由、民主、法治的精神,对近代欧洲政治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
9、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启示
10、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主张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并认为除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外,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
11、广告时间:多特姚建立了一个收费的读者群,读者群里每日更新讲座信息,全部经过多特姚精挑细选,把握中国学术圈最新动向(主要是发现大家对各种在线讲座没有鉴别能力,也不知道如何阅读哲学书籍、甄别译本好坏)。
12、像苏格拉底那样,柏拉图认为具有良好目的的政治都是为受治理者带来福利的,这才是优良的政体。但是如果不能实行,根据法律来确定的、尊重德性原则的共和制度也是好的。由此他认为由爱智慧者来主导的政体是最好的,这可以通过让爱智慧者被推举为治理者或者通过培养一位崇尚哲学的治理者成为爱智慧者而实现。因此,当爱智慧者被一致推举承担治理责任并且应对那个社会的政治极度恶化时,无论他愿意与否,都应当肩负起责任。
13、苏格拉底的一个最核心, 或者说最基础的命题 (moral theorem) 就是: 知识即美德. (Knowledge is virtue.) 展开来讲, 就是说一个人具有美德归根结底就说他有知识. 反过来说, 一个人没有美德, 去作恶, 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没有知识.
14、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15、(2)要引导学生运用“苏格拉底法”进行探究学习
16、通过对《申辩篇》的研读发现,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已经很明确地说出他做人做事的原则,即坚持做正确的事。叙述如“他在采取任何行动时只考虑一件事,这就是他的行为是否正确,无论善人还是恶人都一样。”(1)16这一句表明了苏格拉底为人处世的价值观立场。他甚至明确地表明,一个人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立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面对危险的时候,死亡或者其他的事情根本无法对他的立场造成任何影响。也就是说,所谓的立场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是一个人做出选择或判断的决定性因素及应该坚持的原则,这是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而轻易改变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点,给苏格拉底的行为确定了一个关键的准则。
17、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善或目的具有相同的意思。
18、第承认自己无知的态度使对话者双方处于同等的地位。苏格拉底的对话不是教师的训导,更不是智者的炫耀。他既不先预定一个原则,然后自圆其说地为之辩护;也不先想出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地把对方引向这个答案。当然,苏格拉底式的无知只是一种态度,他提出的问题以及对别人回答的反诘包含着一定的见解,显示出他的智慧。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见解和知识变成定论和信条,它们只是对话的催进剂。
19、我往下看,发现这位哲学家完全不用心灵,也不把它当成安排事物的原则,而是求助于气、以太、水和其它稀奇古怪的东西。
20、苏格拉底处在雅典民主制面临危机的时代,公民各行其是,政客乘机摇唇鼓舌,结党营私,煽动民众,造成审判的不公正,削弱了国力。雅典民主制的弱点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充分暴露。公元前406年,雅典海军在阿吉牛西之役大败斯巴达人。政客却以阵亡将士尸首未能及时收回为由,对10名海军将领提出诉讼,公民大会判处其中9人死刑。苏格拉底担任这次大会轮执主席,他认为审判不合法,投了反对票,因而得罪民主派。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