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后其父李格非在d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2)、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其母王氏亦通文墨。云英未嫁之时,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里"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尽自己少女之时的娇憨模样。18岁她嫁给赵明诚,明诚父亲赵挺之是吏部侍郎。
(3)、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她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在词中都约略可见。饱经沧桑之后,内中许多难言之苦,通过抒写赏梅的不同感受倾诉了出来。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
(4)、 评选史上最厉害八大诗人,你会选谁?清朝有一人上榜
(5)、(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6)、李清照的“传奇”昨晚,雨把风吹走了,我不喝酒就睡不着觉。测试问卷是盲目的,但海还是一样的。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色和红色的。李清照,宋代女诗人(1084-1151)。不,易安居,齐齐章丘(今山东)。
(7)、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8)、以及3节15分钟的专题讲座。为你讲述唐宋历史以及中国诗歌的发展。让孩子对诗歌形成初步的概念。
(9)、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10)、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1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2)、全词不饰雕饰,明白如话,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13)、⑩“金尊倒”三句:意谓日夜宴饮,喝得杯盘狼藉,灯烛燃尽。
(14)、⑤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宋周邦彦《浣溪沙》:“薄薄纱厨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厨,一作“窗”。
(15)、这首词的词牌典籍中记为《怨王孙》,实际上词人是将三十一字单调的词牌《忆王孙》扩充成了双调,因此应为《双调忆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秋风吹过湖面,烟波浩渺,眼看秋日渐深,满目的荷花凋零将尽,红瓣稀少,花香也随之清淡幽微。李清照爱用“红”,“绿肥红瘦”“红藕香残玉簟秋”等,皆以红之正色渲染画面,使之凸出读者脑海,一时凝固的文字明媚鲜活起来。“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湖光山色就在眼前,如唐代诗人孟浩然之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它们与我们如此亲近,而此刻的我,却词穷意拙、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样的美丽静好。
(16)、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17)、“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8)、胡怀琛:在北宋末再有一个著名的女词人名叫李清照,她的《漱玉词》,在文学界里是极有名的。她的佳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尤为人所称道。(《中国文学史概要》)
(19)、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20)、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
(1)、“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香”,通常指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逋咏梅花的名句。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这是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破空而来,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
(3)、可是,她还是想看看来人长什么样子,于是,佯装回头闻着青梅,却拿眼睛瞟着来人。
(4)、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5)、“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由于前两句蓄势,至此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说“夜如何其”就是“夜如何”的意思。朱熹《诗集传》解曰:“王将起视朝,不安于寝,而问夜之早晚曰:夜如何哉?”后来诗多五七言,“夜如何其”四字,不便用于诗,便省略为三个字。可以省去语助词“其”,而作“夜如何”,如杜甫《春宿左省》诗:“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也可以省去“如”字,而作“夜何其”,如旧题《苏子卿(武)诗》:“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李清照所借用的就是汉诗中的语词,但与前人的用意都不同。她并非有什么要紧事,必须早起而怕睡过了头,而是出于烦恼,迟迟未能入睡。所以说“聊问”,不过是姑且问问而已。如果探寻她这样问的动机,无非是嫌这难以成寐的秋夜太长了,希望时间能过得快些。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平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6)、绿肥红瘦,宋词李清照“如梦”之语:昨晚,雨把风吹走了,我不喝酒就睡不着觉。测试问卷是盲目的,但海还是一样的。你知道吗?应该是绿肥红瘦的!绿肥红瘦:表面上表示多绿,少红。绿叶盛开,花儿凋谢。指的是春天。表达了作者久而久之的心情,红而易老。
(7)、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8)、③知否三句——女主人纠正侍女的话说:你知道么?海棠不是“依旧”,该是绿叶多,红花少了。
(9)、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10)、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11)、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2)、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 ,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居济南。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3)、(11)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14)、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15)、⑤“妖烧”三句:意谓娇媚的芍药花惹得春风嫉妒,明月却为之绽开笑脸,她还能把春天久久留住。殢:滞留。
(16)、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17)、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18)、眼前所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与旧时有某种相同,这使回忆变得清晰,联想变得具体,同时也使感情变得更为强烈了。在文势上又有力地反逼下文情怀之不同,直揭出全词的中心意思:想当初,夫妻恩爱相处,心情是何等欢畅,与此日伶仃孤苦的恶劣情怀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了。作者不直说今日情怀之恶——“情怀不似旧家时”,先用种种事物的不变——“旧时天气旧时衣”一句来衬托“只有情怀”的异变,令人不胜哀怜、悲悯、叹惋。这种艺术效果,就是衬跌手法的功力。刘熙载说:“词之妙全公衬跌”,是很有见地的。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19)、词作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飘零。“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首二句写词人闭门幽居。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为形容词,形容庭院之深;后一个“深”字为动词,作疑问句,加重语气,强调深。连叠三个“深”字,乃比兴之作。貌写闺情,实蕴国恨。次句是用韩文公《华山仙女诗》“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再加强“深”的意境,“常扃”与陶靖节《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孤寂之心,忧愤之情,跃然纸上。词境静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难为怀。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虽不深而似深,这是对庭院之深的具体描写。云雾缭绕是自然状况,是地处闽北高山地区建安所特有的,而门窗“常扃”,则是词人自己关闭的了。这表明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愿看见外面景况,所以不仅闭门而且关窗。第三句写的.就是词人所不愿见到的景物:“柳梢梅萼渐分明。”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大地复苏的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钩线,着一“渐”字,为点睛之笔。李清照是位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词人,对大自然的细微变化,有着敏感的悟性。“雪里已知春信至”(《渔家傲》)、“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在这些早期作品里,表现的是喜春之情。可如今却怕见春光。结二句写的就是怕见春光的原因:“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秣陵”,即金陵、建康。建康,是词人与丈夫赵明诚共同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他们恩爱夫妻死别的地方(赵明诚于建炎三年八月病死建康),至今丈夫还埋葬在那儿。词人想象春天回到建康,春风吹绿了那儿的树,可是她再也不能与丈夫一起观赏那儿的春光了。她只身飘泊,暂时客居建安,千里迢迢,战乱频仍,连亲自去他坟上祭奠也不可能,自是不忍心看到这春光。这两句内涵极其丰富,所蕴含的痛楚情怀是相当深沉的。两句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老”字,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种悲恸欲绝的境界。
(20)、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①。乍暖还寒时候②,最难将息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⑥,怎一个愁字了得!
3、
(1)、她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诗词可柔美、可刚毅。
(2)、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3)、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高门世家。父亲李格非进阶仕途,官至礼部员外郎,著名作家。李清照幼吋天资聪慧,伶俐喜动脑思维。爱父影响,耳濡目染。后金兵入侵中原,徒迁流寓南方,生活始拮据困难。江南景色秀丽,人杰地灵。奇女子从中感染受启,如虎添翼,文采一发不可收拾。女才人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三从四德,谨守如道夫妻恩爱,生活安宁悠闲。无奈天有不测风云。其丈夫英年早逝,弱女子单身独守空房。故后期诸多作品多有流露悲叹世态炎凉,颇有伤感情调。李清照每当夜晚孤独落寞,遙望星空,思绪万千独自愁,思念亡夫,怀念过往,夜不能眠,欣然命笔。南歌子词即是在这境遇下产生的。词中以景以物寓情,抒发心中郁闷悲凉之意;感叹世间无奈无常之苦。相思情恋悲催令人心酸,无限同情油然而生。
(4)、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5)、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6)、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7)、张端义《贵耳集》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念京、洛旧事。晚年赋《永遇乐》词。”这首词主要是抒发她饱经忧患后不安定的心情和自甘寂寞的消沉思想。词中追怀“中州盛日”的元宵节景象,也适当地表现出作者对故国的眷念不忘。(南游词人往往通过写汴京灯节的盛况以寄托自己的爱国思想。)南宋末年词人刘辰翁说:“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见《须溪河:遇永乐》题序)可见其强烈的感染力。通篇把今昔不同的情景构成鲜明的对照,又把一些寻常用语组织入词,格外显得生动。
(8)、“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9)、①浓睡不消残酒——睡的很好,但还有残余的酒意末消。
(10)、所谓的成长恰恰就是这么回事,就是人们同孤独抗争、受伤、失落、失去,却又要活下去。
(1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2)、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13)、新婚燕尔,李清照的娇羞真能让所有男儿心里融化掉。在丈夫赵明诚面前,李清照竟和花吃起了醋,害怕花夺去了自己的光彩,硬要赵明诚评评到底哪个更漂亮。也只有才女,才有这样的琴操。
(14)、此词当是易安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人物的肖像描写采用比拟、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朗。
(15)、对于李清照来说,来京定居也可以算作“回归故里”。她的外祖父王拱辰家居开封咸平,也就是现在的通许,19岁便以第一名得中进士,是宋代最年轻的状元之曾在翰林院15年。18岁那年,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位翩翩公子,读书极博,酷好书画,尤其擅长金石鉴赏。他的父亲官至宰相,也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二人门当户对,意趣相投,时常诗词唱和,共同研究金石书画,有着说不尽的喜悦。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这妩媚娇憨的姿态是婚后的幸福,透出李清照内心的甜蜜。 结婚时,赵明诚21岁,在太学读书,尚无俸禄。夫妇二人节衣缩食,经常典当质衣,到大相国寺搜罗金石书画。当时,大相国寺是京城最为繁华和热闹的所在,寺内可容万人贸易,有专门出售书籍、字画和古玩的地方。一旦发现难得的古籍文物却囊中羞涩,赵明诚会毫不犹豫地脱下衣服作抵押。回到家中,夫妻二人灯前对坐,说说笑笑,摩挲展观,无限浪漫与温馨。 闲暇之时,他们赏花赋诗,倾心而谈,有时还会玩上些智力游戏。他们斟上香茶,随意说出某个典故,猜它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猜中者饮茶,不中者不得饮。每次比赛,李清照总是赢。当赵明诚抽书查证时,李清照已满怀自信地举杯在手,开怀大笑,直笑得茶水溅出了怀子。 赵明诚偶尔出京远游,李清照倍觉思念与伤感。”这首《醉花阴》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离别之情,相思之苦,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深挚动人。赵明诚读后叹赏不已,发誓要写一首词超过妻子。他闭门谢客,冥思苦想三昼夜,填词50首,把这首词混杂其中,请朋友品评。朋友反复吟咏,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婚后在京城度过了7年快乐时光,他们的生活有如琴瑟和鸣,浪漫而又高雅。正当他们埋首书斋之际,政局却发生了地震般的动荡,其父李格非与朝庭全力排斥的所谓“元祐d人”有牵连,罢职远徒。而这个案件恰恰是丈夫的父亲赵挺之审判的。李清照便亲自写诗给自己的公公。三天之后,家产被封,自己的丈夫被罢免官职。于是,她一同丈夫去故里青州居住。 赵明诚重病时期,一位探望者携带一把石壶给这位病榻上的文物鉴赏家看过。赵明诚死后,谣言四起,说他把石壶托人献给金国。李清照为了洗刷冤屈,她便想把多年携带的古董一起献给宋高宗赵构。她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踏上了惶惶不可终日的逃难历程。从南京到越州,经明州、奉化、宁海、台州,然后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皇帝最后回到杭州。李清照一路追随,雇船求人,历尽辛苦,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途中,她贫病交加,身心憔悴,她与赵明诚收集的金石书画也丧失殆尽。 在一个深秋的黄昏,她独自漫步在落叶黄花之中,无边的寂寞阵阵袭来。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终于凝结成浓缩她半生痛楚的绝唱《声声慢》有一次,朋友邀她去看灯。李清照无心游乐,却想起了少年时代京城火树银花、人涌如潮的元宵之夜。她独坐屋中,抚今追昔,不禁黯然神伤。 李清照卒于何年何地无人知晓。在历尽悲欢、荣辱之后,她在寂寞凄凉中悄无声息地结束她愁苦的生命。她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日夜怀想、万分留恋的京都汴梁。
(16)、以上课程均由国家一级播音员黄琨昆老师录制。
(17)、我们只愿李清照能永远生活在那一片小舟之中,永远欢乐不知愁苦。
(18)、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已应晚来风。
(19)、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20)、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结句“月移花影约重来”写的是实况?是希冀?还是幻影?无从考定。但这确是一幅绝美的流动着的画面:月光里,花影下,玉人双双,倾诉着生死相依的情话……
4、
(1)、南宋朝廷的所作所为都看在大宋子民的眼里,到底是战是和?李清照的这首诗给出了答案:只要眼前得过且过,哪管后人能否守住江山呢?事实证明:确实没守住。
(2)、而李清照却摇摇头: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3)、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柔。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这首长调赏花词,是写在牡丹盛开之时,明光宫苑之处,词人与同游者对花倾觞,自朝至暮直到秉烛,兴致未减;说尽了暮春三月、牡丹娇媚,也点出了赏花人的心境。笔调生动,风格含蓄。
(6)、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7)、上片忆旧。分为两层: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俩相得,生活美满幸福。但是,时常发生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本词中“挼尽”二句,说把梅花揉碎,心情很不好,眼泪把衣襟都湿透了。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
(8)、①寻寻觅觅三句——作品里的主人公抱着百无聊赖的心情,去寻觅自己精神上可以寄托的安慰。但是寻觅给她带来了失望,秋天的景色和周围的气氛那么冷落、凄清,这一来她的心境便更加悽然寡欢,惨然不乐了。
(9)、⑨烟锁秦楼——是说自己妆楼独居。锁,表示隔绝的意思。秦楼,即凤台,相传是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和她的爱人萧史飞昇以前的住所。冯延巳《南乡子》词:“烟锁凤楼无限事。”
(10)、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1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2)、下面接写了看月与煎药。身卧病床,鬓发斑白,卧看残月,煎药忌茶。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缕清香,一派闲静气氛。
(13)、“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
(14)、上片开始,采取烘云托月的手法,写花而先不见花,只见“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宫禁中的护花帷幕低低地张蔽遮阳,红色的栏干工巧地缭绕围护。这种渲染起到未见其具体形象,先感受其高贵气质的效果。“就中独占残春”句,则是说那里面被精心保护的是一种独占暮春风光的名花。
(15)、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16)、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17)、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金锁,管是客来be寂寞尊前席上,惟□、海角天涯。能留否,酴醿落尽,犹赖有□□。
(18)、“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这里说“旧时”,并非泛指从前任何时候,而是她回忆中与她丈夫在一起的某一特定的时间。那时,也是这样的夜晚,也是这样的天气,而且自己也穿着这件衣服。“旧时衣”,既点明上两句所描写的是衣服,呼应上阕的“起解罗衣”,又补出这罗衣“旧时”曾著。
(19)、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20)、大家好,我是李清照。很高兴洋洋兔小编请我来~今天我为大家讲讲宋词。
5、
(1)、香冷金猊①,被翻红浪②,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③,日上簾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④,不是悲秋。休休⑤!这回去也,千万偏《阳关》⑥,也则难留⑦。念武陵人远⑧,烟锁秦楼⑨。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⑩。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2)、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3)、挼(ruó):揉搓。海角天涯:犹天涯海角。本指僻远之地,这里当指临安。萧萧两鬓生华: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故应:还应。
(4)、这个说法是对的。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其说是也。
(5)、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无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6)、"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是李清照的名句之一。将不可见的愁绪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化虚为实,是高明手法。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同样是化虚为实,李煜之愁如春水,绵绵不绝,是写愁之长,是心愁的时间很长;而李清照之愁,却是"载不动"的,这是愁之重量。可见,李清照想强调的是这愁令她心情沉重。李清照的愁不像李煜那样"长",因为李煜是亡国之君,他是不愿意也不应当排遣国仇家恨的;而李清照,作为一个有见识、有才情的女子,积极排遣沉重愁绪,可见她仍然对生活抱有希望,并非一个只会怨天尤人的怨妇。李清照善于写不可捉摸的"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同样显示出她高超的水平。
(7)、最娴静雅致的词:《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8)、从今天起,努力去做一个可爱的人,不羡慕谁,也不埋怨谁,在自己的道路上,欣赏自己的风景,遇见自己的幸福。
(9)、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金石录后序》)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此事:“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此处文字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臻误。史实应为“青州兵变”。)
(10)、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1)、南渡以后,清照词风,从清新枯,变为苍凉沉郁,这首《临江仙》是她南渡以后的第一首能准确编年的词作。国破家亡,奸人当道,个中愁苦,只能用曲笔婉达。少女时代的清纯,中年时代的忧郁,一化而为老年时期的沉隐悲怆。这首词不单是她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
(12)、首先,我先介绍一下我自己。古往今来,外界都称呼我为“千古第一才女”,但其实我只是喜欢在词里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罢了。除了写词,我还喜欢研究碑文、古董和字画喔!
(13)、赵明诚病故之后,李清照处在国破家亡、夫丧身零的悲痛和种种的苦难之中,但她常常忆起南渡之前的一些往事。或许因为伉俪情重,抚今追昔,感慨万端。词中交织着她个人身世飘零的哀伤和遭际的凄苦。
(14)、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15)、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16)、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7)、而苏轼、辛弃疾的词,内容大多侧重爱国题材,一般不拘泥于音律,用词也恢弘,这就是典型的豪放派词风。
(18)、苏轼进京赶考时,遇见了几个自负的读书人,他们听说苏轼才华横溢,很不服气,就请苏轼赴宴,想戏弄他一番。众人落座后,有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1盘菜。
(19)、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20)、“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1)、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2)、 “灵魂转世”大才子是什么样的人?敢骂《水浒传》后五十回
(3)、有奇想,方有奇句,历来奇句的来历,莫不是如此。
(4)、“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其中的名句,历来为人传唱。
(5)、李清照婚后,赵明诚曾远游在外,这一个重阳节,李清照孤独难耐,思念油生,于是写下此词。
(6)、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7)、每一个温暖的过往,都会成为后来最值得想起的回忆。
(8)、刘大杰: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她是遵守着词的一切规律而创作的。她一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同时,她的词富于真实的性情与生活的表现。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她的笔下,虽没有直接反映现实,但我们要知道她丈夫的死,她的流浪贫穷,她改嫁事件的受冤,都是那个乱离时代、封建社会直接给她的迫害。她正是当日一个受难者的代表;她的生活情感,也正是当日无数难民的生活情感。(《中国文学发展史》)
(9)、有人将她与李煜相提并论:词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10)、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1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1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3)、 火遍古今的一首诗,用四句描写春天,成就了一种独特的美
(14)、“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15)、宋真宗让一个3岁就中了进士的“神童”蔡伯俙,和晏殊一起给太子伴读。小蔡伯俙起初聪明好学,但慢慢变得油滑起来,总想着巴结太子。当时太子年幼,遇到跨不过去的门槛,他就立刻趴到地上,让太子踩着他的背过去。别人问晏殊为什么不学蔡伯俙。他说:“我是太子的臣子,不是奴才!臣子是要自尊自重的!”到后来,太子长大了,就是宋仁宗,他重用了晏殊,冷落了蔡伯俙,蔡伯俙只当了个小官,还是因为太子念着旧情呢。
(16)、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17)、见到友人的侍妾,苏轼惊叹不已,写下一首词,安慰了世人一千年
(18)、 明末第一才子张岱,迷倒无数女人,有趣,才是一个人的顶级魅力
(19)、“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20)、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1)、⑦芳尘:含有双关之义,一则是对“香轮”车尘的美称,其意与“戟流波于桂水兮,起芳尘于沉泥”(陆云《喜霁赋》)差同;二则当指词人所欣赏的这种入禁赏花的高雅活动,其意与“振芳尘于后”(《宋书·谢灵运传》)相近,指某种名声、风气。
(2)、①瑞脑消金兽——香炉里的香料渐渐烧完了。瑞脑,一称龙瑞脑,香料。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3)、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4)、作品构思精巧。作者先写“天上星河转”,天气依旧,是下文抒情的伏笔。“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衣服如故,是下文抒情的基础。最后感喟“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卒章显志,有水到渠成之妙。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qī)。乍暖还寒⑴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7)、(8)中州盛日——指汴京沒有沦陷前的繁盛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古代称河南为豫州,也称中州。
(8)、知识点了解的差不多了,我在为大家讲一讲宋词里好玩的一些故事吧~
(9)、词作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感月吟风”,即“吟风弄月”,指以风月等自然景物为题材写诗填词,形容心情悠闲自在。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一对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恩爱夫妻,他们共迷金石,同醉诗文,烹茗煮酒,展玩赏鉴,沉醉于富有诗意的幸福生活之中。李清照以其女性的独特敏感和文学修养,以春花秋菊为题材,曾写过不少好词。“多少事”,以强调语气,表示很多,记也记不清了。可如今孤身一人,年老飘零,心情不好,什么事也做不成。“无成”,这里并不是一般意思上的事业无成,而是承上词意,指对“风月”不感兴趣,也不敢去接触,什么也写不出来。至此,词人情绪极为激动,不禁呼出:“谁怜憔悴更凋零”!破碎山河无人收拾,词人憔悴瘦损、流落江南。词人在《永遇乐》中曾以“风鬟雾鬓”描绘她的“如今憔悴”。“谁怜”二字,表明词人身处异乡,孤身一人,无人可诉。而一个“更”字,道出了词人的心境日渐一日的悲凄。结末,“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这二句并非写实,而是举出她一生中印象最深、与她夫妻生活最有关系,作为“感月吟风”绝佳题材的事件。“试灯”,宋人最重元宵节。每逢元霄,灯市总是热闹非常,往往在节前几天就陆续张灯,称之为试灯。词人在《永遇乐》中曾回忆当年:“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踏雪”,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八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这两件事,在空间上,从北(汴京)到南(建康);在时间上,从词人青年时期到中年时期。当年,她对这两件事都很感兴趣,可如今,却认为“无意思”、“没心情”,与上片的怕见春光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下片以对往昔生活的追怀、眷恋与如今飘零异地、悲凄伤感相对比,写出一位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形象。
(10)、②云:一作“雰”,一作“阴”。愁永昼:愁难排遣觉得白天太长。永昼,漫长的白天。
(11)、“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12)、(5)次第岂无风雨——这表示一种好景无常的悲观心理。次第,转眼。
(1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4)、清代文学家彭孙通在《金粟词话》中言此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白描手法正是词人极为擅长的,随着阅历增深而词境愈精。这首词是李清照于二十岁前后写成,其时出身世家、尚未经历家国变故,全然一派明丽旖旎的小女子隽美词风,却仍旧词约意浓,直叫人读罢称绝、唇齿生香。
(15)、900多年前,一个6岁女孩跟随父亲走进了富丽甲天下的京都汴梁。他们来自山东章丘,定居在京城“经衢之西”一座被称为“有竹堂”的幽雅之地。父亲名叫李格非,女孩便是李清照。
(16)、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
(17)、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18)、一个女子,经历了国破家亡,一个女子,写下不朽的诗篇,她叫李清照,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19)、⑧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盈袖:满袖。《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里用其意。
(20)、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1)、 读懂《红楼梦》才知道,什么是中国真正的贵族精神
(2)、(2)人老建康城:一作「人客建安城」;建康,又作「远安」。
(3)、①庆清朝:此词调名他本多作《庆清朝慢》,疑误。《词谱》以王观《庆清朝慢·踏青》为正格,李清照此词为变体。王、李二词字数、句读均有所不同,调名亦不同,兹作《庆清朝》。又说《庆清朝》,即《庆清朝慢》。
(4)、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藉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