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挥泪斩马谡的原因
(1)、小朋友们,诸葛亮很舍不得斩首马谡,为什么还要把他斩首示众呢?欢迎小朋友们留言告诉桃子姐姐哦!
(2)、果然诸葛亮南征之后斩杀雍闿,又依照马谡攻心之计降服蛮王孟获,从此南中地区再无反叛,直到诸葛亮去世。后来姜维北伐的时候五溪蛮王沙摩柯还亲自统兵策应姜维。直到蜀汉灭亡南中还在蜀汉手上,镇守南中的霍弋接到刘禅的信才投降的。蜀汉对南中的统治能有如此效果,可以说马谡的谋略起到关键作用,对于国家安稳来说居功至伟。
(3)、马谡死于三十九岁那年,那年是建兴六年夏天五月。后人曾经有诗说:“丢失街亭罪过太重,都怪马谡纸上谈兵,辕门外斩首正了军法,想起来还觉得先帝英明。”
(4)、蜀汉政权是外来政权,在益州建立政权后,他采取的是外地人管理本地人的模式,也是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模式,这是蜀汉政权的国策,是刘备时代就确定的,是不容更改的,但这种模式有个毛病,就是人才非常缺少,因为统治阶层要从荆州等外地人中选择,这个选择的范围本来就相当狭窄。
(5)、传记还记载,20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之后,后主刘禅专门下诏,说:“街亭战役,罪责属于马谡,而您却把罪责加在自己身上,深深的贬低压抑自己。我不便违背您的心意,听从了您的要求。现在天下还不安定,您这样一直贬低自己,对光复大业不利。现在恢复您的丞相职务,希望不要推辞。“
(6)、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为邰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三国志·马良马谡传》)
(7)、即便是张郃把马谡围困在山上,诸葛亮大军再把张郃围困,里应外合,那还真就是势如破竹。
(8)、就情境领导理论而言,马谡虽然从小就熟悉兵法,但兵法理论赋予马谡的“自信”只是理论上的,而不是实践上的,即马谡在带兵行为上只是一个“无能”的下属,这种自认的自信也是虚假的自信。可以说,马谡应该是一个“没有能力”却假自信的下属,这是R1在情境领导法上,最多还是R如果分析R2此时的状态,诸葛孔明应该根据情况逐步减少他对马谡的职务行为,然后在增加关系行为的培养、告诉他应该改进什么、增加下属的成熟度等措施下调整情境变量,一方面增加自己承担大责任的职务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孔明自身的领导能力。
(9)、据《三国志•刘璋传》记载:“瑁(刘瑁,刘璋的哥哥)狂疾物故。”裴松之注解说:“魏台访‘物故’之义,高堂隆答曰:‘闻之先师:物,无也;故,事也;言无复所能于事也。’”
(10)、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唯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
(11)、少读点这种书吧,这种内在逻辑与现代文明严重对抗的书。而且,《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严重脱离史实。三分天下是鲁肃先提出来的,比诸葛亮早很多。周瑜也比小说中的开阔、大量很多;易中天老师说得好,《三国演义》为什么流行?因其凝结了传统社会中国人的梦,圣君梦(刘备,小说把刘备鞭打督邮的史实安在张飞头上,以维护刘备宽仁的面目)、清官梦(诸葛亮为代表)、武侠梦(关羽、张飞等)。这样的梦是会破碎的,也是与现代文明运行机理相悖的。
(12)、品读一段历史甚至是演义,有一番收获,就没白读。
(13)、如果此记载属实,可证明马谡死前未曾有机会再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没必要写这么一封信。
(14)、马谡这个名字经常被我们现在的人冠以纸上谈兵的“头衔”,挥泪斩马谡的典故也时刻让我们警醒。
(15)、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怎么由来的呢?故事详情如下:
(16)、后来事实也证明,街亭很快就被魏军老将张郃攻下,本来赵云好不容易打下了西北三郡又再次丢失,蜀汉前功尽弃。马谡知道自己犯了大错,于是请求一死,尽管众将领都为马谡求情,但诸葛亮最后还是把他杀了,还装作很舍不得的样子。但其实他这么做是另有目的,因为他要重新调整人事部署,把重要的岗位换成自己人担任。
(17)、马谡把自己绑起来跪在军帐前。孔明生气说道:“你自由熟读兵书,战法也很熟练。我多次告诫你街亭使我们的根本。你以全家性命做担保,担当这个任务。你如果早听王平的话,哪里会发生这种灾祸?”
(18)、 期间,凉州传来消息,蜀军自祁山而出,经略陇右,曹真急派张郃领军救援。而诸葛亮也知道魏军将来,派马谡带兵守到了魏军西进的必经之路上:街亭。
(19)、蜀军在山上不一日便饥渴难耐,派人到山下取水军被魏军杀回。蜀军军心大乱。马谡下令突围,备受饥渴煎熬的蜀军根本没有战斗力,突围中大多战死,只有马谡、王平等极少数人马在蜀军的保护下逃了出来。待诸葛亮的援军赶到为时已晚,街亭已失。
(20)、坚决杀掉马谡也是杀一儆百,树立他的权威、军威。
2、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1)、 魏国紧急出兵。但因为中了诸葛亮的疑兵之计,魏国西线最高指挥官曹真率主力于斜谷口拦截蜀军。赵云兵力不足,最终被曹真击败。
(2)、但仔细解读《三国志》,就会发现,老罗的演义并不是凭空想象,而且是很有道理。
(3)、然而两人没想到,当士兵准备处死马谡时,他却意外感染了天花,出于对这种疾病的恐惧,士兵草草离开,任由马谡自生自灭。
(4)、马谡伏法归咎于犯法,按法当斩。诸葛亮执法根据于军法,依法追究。所以,挥泪斩马谡,不仅刹时刻画出马谡狂妄自大、恃才自负、言过其实的丑陋性格,还瞬间成就了诸葛亮有情有义、执法严明、严于自责的光辉形象。特别是诸葛亮斩马谡时“三哭”将诸葛亮的内心思想透露得淋漓尽致。
(5)、其北伐之初,许多臣僚、将领不同意诸葛亮的军事战略,但他一意孤行。
(6)、可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倘若马谡没受到水源的影响,一直在高地上坚守,确保诸葛亮的战略顺利完成又将如何?
(7)、等到费祎死后,蜀国军政两界出现巨大矛盾,这才让魏军有了可乘之机。
(8)、其次,马谡的死虽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简单地说,诸葛亮用人不明或失察,因为,人在特殊数情况下是会变得难以预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9)、在不能碾压对手的前提下,诸葛亮还大张旗鼓的扬言要从斜谷,进军郿县。这不符合兵法常识,更不符合诸葛亮的用兵之道。之所以如此,只能说明是诸葛亮兵不厌诈,故意放出的烟幕弹。
(10)、后人有诗曰:“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1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是《三国演义》的桥段,《三国志·诸葛亮传》对斩马谡这件事有记载,但过程很简单,只说“戮谡以谢众”仅仅五个字。
(12)、司马懿乘势直逼汉中之咽喉街亭。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守街亭。诸葛亮令王平同去,又派高翔、魏延领兵一万随后支援。马谡不听王平的劝告强违孔明的嘱咐,擅自在山上下寨,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敌人。司马懿围困马谡,断其水源,蜀兵几次突围都失败,不战自乱,街亭失守。
(13)、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
(14)、 但现如今,随着张郃占据街亭,魏国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凉州派军。诸葛亮是孤军深入,再待在凉州已经岌岌可危。最终,他只能在魏国大军来临之前匆忙撤退。
(15)、《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则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16)、传记没有记载,诸葛亮的大军有任何行动,既没有说跟随马谡进军,也没有在马谡进军后出兵斜谷。
(17)、后人有为诸葛亮辩解的,说诸葛亮是信任马谡的才干,在这场决战中,他要让马谡勇挑重担。可是,我们如果从大家的看法中,可以感觉到一丝端倪。那就是如果任用魏延去守街亭,还可以说诸葛亮把马谡当作魏延一流的人物。
(18)、事情还得从诸葛亮开展北伐战争时说起,当时他命赵云作为左翼攻取西北郡城,马谡率领大军驻守街亭帮赵云抵御右侧的魏军好让他安心夺城,诸葛亮本人坐镇中军亲自指挥。街亭这个地方虽然是个防守点,但没有城郭也没有关卡,易攻难守,要想守住这个地方非一员名将不可。但马谡这个人非常年轻而且没有独自领兵的能力,虽然他的军事理论被国人称赞,觉得他具备一代名将的潜力,但目前他刚初出茅庐,压根不具备这份能力。
(19)、 同时,诸葛亮自己亲率大军出祁山。魏国由于防备不足,陇右震动,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叛魏投蜀。
(20)、从上面的分析,诸葛亮的军事战略也是以奇谋为核心的。并没有具体、坚定地出兵方向。
3、挥泪斩马谡是哪一集?
(1)、4:员工也要看清领导,因为领导出事时你是最危险的。
(2)、马良跟诸葛亮的关系非比寻常,马良有才,跟诸葛亮志同道合,两人的关系如同刘备和关张的关系一般。马良一直把马谡带在身边,所以跟诸葛亮自然非常熟悉。马良和诸葛亮分手之后,一个在荆州,一个在成都,马良就把幼弟马谡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对马良情同手足,自然对马谡悉心教导,两人情同父子,更是恩师。何况马谡自己也争气,“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对军事谋略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三国志》是这么记载的,诸葛亮戮谡以谢众,并上疏说:“我以微薄才能,占据了不应该占据的高位,没能讲清楚制度,严明法规,没能临事警惕谨慎,出现了马谡街亭违背部署的错误、箕谷戒备不周的过失,错误都在于我任人不当。我缺乏知人之明,考虑事情多有糊涂之处。我应该承担责任,降职三级,以惩罚我的罪过。
(4)、1郭脩只是一介平民,要是想表忠心,完全可以,拒绝投降,或假意投降后,再找机会逃回魏国。
(5)、特别是《出师表》,陈寿居然做了全部的抄录,这在《三国志》中是不多见的事情。
(6)、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大军驻守祁山,扬言要从斜谷进击郿县。派遣大将赵云、邓芝作为疑兵出箕谷,分散曹魏的注意力;命令马谡督率诸军作为前锋,与张郃战于街亭。
(7)、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8)、而说马谡“下狱物故”,就是说马谡死在了监狱之中,因此,我们可以确定马谡并没有被诸葛亮斩杀。
(9)、在这次北伐前夕,就存在魏延兵出子午谷奇谋与诸葛亮北伐战略部署的争论。
(10)、诸葛亮判断司马懿一定会从街亭出兵,断绝诸葛亮北伐的咽喉要道。
(11)、魏延以为没有得到重用,很不高兴。诸葛亮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反复强调了街亭乃阳平关的要道,其重要性很大。魏延听了很高兴,才领本部人马愉快的接受了任务。
(12)、马谡在失街亭后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自缚请罪,恰恰相反,他选择了逃跑。后来,马谡被子均辑捕归案,诸葛亮判处死刑。但还没有来得及执行,马谡就在狱中病故,所以,根本不存在挥泪斩马谡的事。
(1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的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兵法二十四篇》等。
(14)、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而当时蜀汉政权的组成是荆州系和蜀地本土系构成,如果执法不严,不仅难行军令而且难以平衡政治关系。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人心惶惶。
(15)、大难不死,马谡竟然又意外地活了下来,并最终冒充郭循,加入魏国军队。
(16)、无论原因如何,结果已经注定。无论是为了稳定军心,令行军法,还是恨其不争、怒其不幸,诸葛亮都不得不将马谡斩杀。
(17)、我们从马谡守街亭的前后过程来看,在大家的眼中,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是一种不太公正的举动。这是因为街亭的得失直接决定着这一次北伐的成败,马谡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是他却缺乏实战经验。因此,大家都认为街亭的守将应该从魏延、吴懿这些人中间去选。
(18)、3就算想刺杀成名,那也不应该刺杀资质平庸的费祎,就算刺杀不到刘禅,刺杀姜维的实际效果也要大得多。
(19)、最终,马谡也承担了他应负的责任,除身首分离外,留给后人的是一个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言过其实的赵括式的人物形象。
(20)、刨除空城计这个桥段,失空斩的确是一出戏,是一出好戏。
4、挥泪斩马谡怎么读
(1)、但诸葛亮也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弊病,唯一的解释就是,诸葛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手上并没有多少兵力可用。
(2)、《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3)、诸葛亮这才放下心来,派遣赵云、邓芝作为疑兵从箕谷进军,自己以姜维做先锋,兵出斜谷,进军郿县。
(4)、街亭失守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他为自己与马谡义同兄弟、今为明法度而斩之,也为自己忘记先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临危叮嘱、用人不明而痛哭。马谡死后,诸葛亮自修祭文安排享祀,并加意马谡家小抚恤,按月给予禄米,还上表自贬丞相之职。
(5)、为何这么说?请和看鉴君一起看看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6)、在企业的廉洁管理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已经在大力推行廉洁文化,却还是存在少数员工违纪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员工自身对廉洁的认识不到位之外,管理者也承担着很大的责任。
(7)、此外,裴松之在《三国志•马良传》注中引《襄阳记》的记载说,马谡临死前曾给诸葛亮写信:“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8)、简单来说会背《出师表》并能与现实结合的人就应该知道诸葛亮转移自身责任和矛盾有多高明,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没有让街亭如此重要的地方分给吴懿和魏延等人控制,自己的安排失败了,军中会出现很大的震动。
(9)、首先是诸葛亮在南征南中的战役中,是马谡给诸葛亮提供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提出了收揽人心为主,武力征服为辅的策略,诸葛亮正是运用这个策略平定了广大的南中地区,因此,马谡在诸葛亮的心目中还是非常有能力的。
(10)、诸葛亮大军以姜维为先锋,兵出斜谷,这是给诸葛亮一个面子,替他解脱。
(11)、在这里,陈寿没说马谡所督率诸军是谁,但至少说明不仅仅是马谡一支人马。
(12)、如果马谡能够在街亭顶住张郃,战事进入胶着状态,曹魏自然会增加兵力增援街亭。
(13)、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被张郃大败。
(14)、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15)、在小说中马谡在丢失街亭之后让人把自己五花大绑,向诸葛亮负荆请罪,诸葛亮却要把他处嵁斩,马谡跪在地上痛哭不止,请求诸葛亮在他死后能够照顾他的儿子,诸葛亮眼含热泪答应了他的请求,参将蒋琬向诸葛亮求情试图挽回马谡的生命,诸葛亮却说到:“当初孙武之所以能够战胜天下诸侯,就是执法严明,现在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我如果有法不依,那还怎末讨贼呢?拉出去斩了!”
(16)、可莫名其妙的是,马谡迟迟不见诸葛亮大军的踪影。这就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诸葛亮用兵之道。
(17)、诸葛亮深知街亭的重要,派遣马谡带领二万五千精兵前往的同时,再拨上将王平协助。
(18)、费祎和马谡同属青年俊杰,始终被马谡压制,由妒生恨,而王平作为一个老兵痞,早就威逼利诱自己的属下,串通好了假口供。
(19)、《三国志·蜀书·王平传》“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
(20)、可负责调查此次事件的人,却是蜀国另一位才俊费祎。不少人认为,费祎嫉妒马谡,于是便给出与事实不符的结果。
5、挥泪斩马谡中诸葛亮挥泪的原因是什么
(1)、马谡的失败诸葛亮作为丞相加三军统帅负有主要责任,大家都赞成魏延和吴懿为先锋,诸葛亮却一意孤行。放着最有能力的魏延和最有资历的吴懿不用,用没有任何经历的马谡,关键是马谡跟诸葛亮的关系非比寻常,所以大家对诸葛亮的意见很大,如果诸葛亮不拿出一个让人信服的处理方法,很可能就要闹情绪,对蜀汉团结大为不利。所以马谡无人如何也要背锅,何况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2)、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三国志·曹叡传》)
(3)、马良和诸葛亮的关系独特,马谡基本上就是诸葛亮的小兄弟。再加上马谡有独特的军事见解,才气过人,所以才会被诸葛亮看中。他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诸葛先生的“一把手”。
(4)、事情还要从矛盾的起点出发,整个街亭之战中,马谡没有听从副将的建议,执意要驻守高地,以便于在魏军来犯之时,能居高临下地进行反击。
(5)、嫉妒变成了怨恨,王平的供词便有了篡改了机会,王平为了活命,也只能乖乖配合。文臣武将合作之下,区区马谡又怎会是对手。
(6)、这句话很明白,就是马谡战后在监狱里面死去,诸葛亮因为马谡的去世而痛哭流涕。可以看出马谡是病死在了监狱,挥泪斩马谡中的挥泪借用的这段材料。
(7)、马谡在失街亭后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自缚请罪,恰恰相反,他选择了逃跑。后来,马谡被子均辑捕归案,诸葛亮判处死刑。但还没有来得及执行,马谡就在狱中病故,所以,根本不存在挥泪斩马谡的事。
(8)、类似的书还有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等书,抽离其残酷、自私的封建帝王特质,刻意塑造其朝乾夕惕的勤政一面,都快把他塑造成无产阶级革命家了,也不过是作者在编织自己的圣君梦而已。
(9)、郭循,字孝先,三国时期魏国西平人,原为曹魏官员,在姜维攻打西平时被俘,投降蜀汉,任左将军。延熙十六年春正月,于宴会上刺杀蜀汉大将军费祎。魏帝曹芳追封其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谥号威侯;子袭爵,加拜奉车都尉。可见这刺杀一事是早早就谋划好了的。
(10)、逼迫姜维在外防守之时,魏将邓艾成功从阴平小道偷袭成都,蜀帝刘禅出城投降。随后一计害三贤等故事,大家也都有所了解。
(11)、马谡不死不足以平民愤、树军威,但诸葛亮又不忍心将他斩杀,他最有可能也是最有尊严的死法当是自杀。
(12)、这简直就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啊,哪怕是诸葛亮再亲近的人,只要犯了罪就必须处罚,哪怕是诸葛亮的仇人,只要有功就会赏赐,诸葛亮赏罚是不避仇人亲人的,因为他在蜀汉汉中所采用的理念就是: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马谡犯了罪就要处罚,在第一次北伐时连诸葛亮本人都自降三级,对于马谡的处罚就是斩首。
(13)、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
(14)、历史上马谡真的战败后负荆请罪如同《三国演义》的故事发展吗?我们不妨翻回《三国志》看看。
(15)、无论战将还是兵力,蜀汉与曹魏都相去甚远,不在一个级别上。
(16)、这一招是很成功的。一个主帅率领重兵对抗一支疑兵,显然削弱了曹军的防御能力。
(17)、虽然法律无情,但是诸葛亮首先是个有感情的人,为了维护法律总得做些自己不愿意做,或者让自己感到伤心的事,比如斩马谡就是,所以诸葛亮哭了。
(18)、(按)此论所据,见《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朗素与谡善(街亭之败)谡逃亡,朗知情不举......免官还成都......”。又同书《马谡传》:“(街亭之役)谡为郃所破,士卒离散,........谡下狱物故。”
(19)、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的主要原因是马谡违亮节度,不仅打乱了军事部署,而且丧失了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是必须的,马谡被斩,是必然的。
(20)、先来说第一点:马谡是被诸葛亮给予厚望的。对马谡,诸葛亮简直就是按照接班人的标准来培养。
(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谡交代后事时并没有见过诸葛亮,不然他也不必写信,这也可以证明诸葛亮并没有挥泪斩杀马谡。
(2)、马谡战败后畏罪潜逃,蜀汉军中一直很敬佩马家的向朗因为种种原因包庇了马谡。不久后马谡被抓获并入狱。回到汉中后诸葛亮决定要杀死马谡,但还未执行马谡就病死在了监狱里面。
(3)、回来后,诸葛亮就把马谡斩杀,并以此向众将群臣检讨自己的错误。
(4)、虽说是水无常形,兵无常势,但诸葛亮如此大的战役行动,放在了投机取胜上,显然不符合用兵之道。
(5)、来看一下诸葛亮的结果,他先自贬三级,但负责的事情依然和之前不变。当时与马谡平级的两位大将张休和李盛被杀,之后诸葛亮又罢免了掌管军内装备的向郎。这个向郎当年和刘备在荆州相识,刘备非常信任他,不论在荆州还是在益州,军需物资一直都交给他负责,他也从未出现纰漏。刘备死后刘禅和他走得很近,可以说向郎刘禅除了诸葛亮之外最相信的人。然后诸葛亮再把原来不归属丞相府调度的兵马和权力统统拿到自己手上。
(6)、不管有没有军令状,打了败仗,总要承担责任,否则就没法管理部队。
(7)、综合以上五点,马谡的情况被陈寿在一本书中分别记载,这种“事件”是非常少见的。根据现代学者的分析,总结出了一段最有可能的情况。
(8)、演义说得很热闹,但感觉纯粹是情感的游戏。诸葛亮没听先主刘备的话,不会识人用人,自己很伤心。
(9)、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或许并没真的斩杀马谡,反而让马谡找到机会,更名换姓以后间接灭掉了蜀国。
(10)、当张郃拿街亭没办法,等到蜀军增援到来,除去及时逃跑之外,魏军根本没有任何反抗之力。
(11)、诸葛亮见马谡意志坚定虽有犹豫但最后还是批准了。
(12)、领导者的履职能力并不代表领导者的能力强。
(13)、比如孔明在安排马谡之后,安排王平和马谡面对面。但是后来的高香、魏延、赵云、郭志、姜维都是两个人或者一个人安排,各有各的任务,但是每一组人的动作可能都不为对方所知,这就给团队合作打了折扣。要知道,三国时期,虽然教练和下属之间的对话很多,但是敢于面对面说话的却很少。在情境领导理论中,孔明应该根据自己的职责、任务和能力来调整自己的职责和关系行为,从而提高下属。情境领导法虽然注重个别下属的领导,但也要在重大事件前召集相关下属。此时,在领导的指导下,下属中地位较高的员工应根据情况给予更多的授权,以增强信心。
(14)、丞相眼前的红人不是自己,日后便永远压自己一头,这让心高气傲的他无法忍受。
(15)、因为街亭失守对蜀汉的打击非常大,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项上人头来换取民心。斩马谡可看出诸葛亮想要表达马谡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街亭虽然失败但国家依旧能争天下!
(16)、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马谡的出身。马谡是荆州人士,跟诸葛亮同属荆州士人集团。终蜀汉之世,荆州集团一直都是统治阶层。
(17)、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蜀国还能争霸天下。
(18)、战争为何会失败,诸葛亮必须要清楚地了解。这倒不是为马谡开脱,而是要明白战略的纰漏,出现在哪里。
(19)、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占有很大的篇幅,占据大半个标题。
(20)、由于马谡有三哥马良的熏陶,又有诸葛亮的教导,想没出息都难。自从马谡跟在诸葛亮身边开始,诸葛亮对他更是另眼相看,凡是接见他,都是不分白天黑夜的畅谈,而且两人相谈甚欢。其实马谡最开始是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追随刘备的,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以马谡的才华倒也算是信任重用,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以马谡自身的本事和诸葛亮栽培,将来高居庙堂也不是不可能。
(1)、传记明确记载,马谡是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行动适当。而不是马谡不熟悉地理环境,安营扎寨不当导致的失败。
(2)、诸葛亮只得迁徙西县千余人口,退还汉中,北伐失败。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