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荀子的名人名言
(1)、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3)、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4)、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5)、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保富贵之心事君,则无往而不忠。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6)、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7)、三为祭酒(曾多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最为老师(老师的称谓由此而来)。辞赋之祖。
(8)、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荣辱》
(9)、选自《荀子·儒效》。内:内心。诬:语言不真实,欺骗。(译文)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对内不用来欺骗自己,对外不用来欺骗别人。
(10)、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11)、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12)、战国·荀况《荀子·儒效》。移:改变。质:车质。这两句大意是:习俗风尚能改变人的志向,长期安居能转变人的气质。荀子《劝学》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可以作此二句的注释,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志向,性格,品德,气质。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其周围的客观环境,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可以此二句说明风俗、环境对人影响之大,强调移风易俗的重要。
(13)、战国·荀况《荀子·修身》。跬(kuǐ)步;古称一举足(一脚向前迈出后着地)的距离为跬,两举足的距离为步。跛鳖:瘸腿的鳖。累:堆积。辍(chuò绰):中间停顿,停止。崇:增长,积聚。这两句大意是:不停地迈步,瘸腿的鳖也能行程千里;堆土而不停止,高山也能垒积而成。事业的成功在于韧性的坚持之中。量的积累形成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于人来说,无以小而不为,正是努力不懈,才会取得光辉的业绩。
(1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5)、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荀子《大略》
(1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17)、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18)、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19)、——杰里米.泰勒,美国政治家 友谊,以互相尊重为基础的崇高美好的友谊,深切的同情,对别人的成就决不恶意嫉妒,对自己培养一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 一个人在其人生道路上如果不注意结识新交,就会很快感到孤单。
(20)、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君子曰:要走比用不可以已。青,取用然于蓝夫主种到会声气青于蓝;冰,会声气你为用然夫主种到会声气寒于会声气你。木成小中绳,輮(左得成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用然于要走比也。故木受绳则成小,当发是子当西看只并心砺则实主种生,君子博要走比用夫主种到会声气日参省乎己,则知明夫主种到会声气之事我对过矣。故不登有她可生地会声气,不知种到会声气于用然有她可生地也;不临深溪,不知看只并心一中用然厚也;不闻先廖用然遗言,不知要走比用把说用然大也。干、越、夷、貉用然子,生夫主种到会声气同都个,长夫主种到会声气异俗,教使用然于要走比也。曰:“嗟和发气要君子,我对恒安息。靖共和发气要着还是子,好是正成小。么样只并用然听用然,介和发气要景福。”么样只并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我对祸。----《劝要走比用》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修身》
2、荀子名言名句与人善言的区别
(1)、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2)、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3)、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
(4)、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荀子·儒效》——荀子经典语录
(5)、战国·荀况《荀子·大略》。身:自己。这几句大意是:口能谈论,又能亲自去实践,这种人是国家的宝贝。这里所说的“言”,是与国有益之言;所说的“行”,是与国有益之行。不但有理论,而且能实践,身体力行,这样的人实在是国家的宝贝。这几句可用于赞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6)、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7)、见《荀子·儒效》。知之:知道道理。行:行动,实践。敦:厚。这两句大意是:懂得许多道理却不付诸实践,虽然知识很丰厚,也必将遇到困厄。这名句体现了荀子的“知行”观。在社会生活中,“知”很重要,无“知”就没有人类文明,但“知”并不是目的,“知”是为了“用”、“知”而不会用,不能变成行动,再丰富的知识也无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必将遇到重重困难。这种强调知行统学以致用的观点,现在看也是正确的。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9)、嘲戏人自事恶事,尤不可入一二壮语,入壮语则戏者皆真,每令人恨。若规人过失,不可入一二戏语,入戏语则真者毕戏。每令人玩,失规人之旨矣。
(10)、(解释)说帮助人的话,比(给他)布帛还温暖;说伤害人的话,比矛戟造成的伤口更深。
(11)、——《劝学》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2)、战国·荀况《荀子·荣辱》。这几句大意是:赠人美好的言辞,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用长矛利戟刺人还要严重。言语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也可以给人带来痛苦。这几句以善言暖于布帛,恶言深于矛戟作比,形象准确地说明了这种感觉意识。这种以物质喻精神的方法可以学习;也可直接用“与人善言,暖于布帛”表达关心、爱护的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温暖,用“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表达恶言恶语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告诫人们切不可恶语伤人。
(13)、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虫:蛆虫。蠢(dù杜):此指虫子。这两句大意是:肉腐烂了就会生蛆,鱼干枯了也会生虫。荀子是以~作比喻,说明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它各自发生的原因,一个人享受荣誉还是蒙受耻辱,也是依据各自的品德高下来决定的,因此君子应当善于选择良师益友,远邪近正,加强修身立德的锻炼。这两句可用以说明:坏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发生的条件,应当检查,反思,多从自身去寻找原因。
(14)、生于深宫这年时天起中,长于妇人这年时天起手
(15)、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16)、赠人美好的言辞,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用长矛利戟刺人还要严重。
(17)、见《荀子·大略》。厌:足。本句大意是:学习与求教不应该有满足的时候。这是中国人治学所追求的—种境界。“学”与“问”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获取真知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条件。知识无止境,学问也应该永不满足,它不仅道出了一个规律,而且道出了人的一种精神。正因为如此,这一名句成为千古习诵的格言。
(1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0)、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3、荀子待人名言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2)、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4)、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
(5)、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6)、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7)、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8)、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9)、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想利内妈载言.....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0)、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11)、关门弟子战国的韩非、李斯,再传弟子汉初的张苍等。
(12)、解释:对别人说友善的话,比穿上布衣丝服还要温暖;用恶语伤害别人,比矛、戟刺得还要深。
(13)、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14)、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15)、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1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7)、战国·荀况《荀子·解蔽》明:光明,明亮。贤:人才,贤德。指有德有才的人。
(18)、(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19)、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0)、说明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人才是治国安邦的有益人才。
4、荀子名言名句与人善言的关系
(1)、——《劝学》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2)、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笃志而体,君子也。(意思是具有坚定意志并能付诸实践的人,才是君子)----《荀子·修身》
(4)、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5)、(《荀子·劝学》)(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7)、出自《荀子·荣辱》。(释义)赠人以美好的言辞,比布帛更能温暖别人;而用恶语伤人比用矛戟刺人伤得还要深。
(8)、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
(10)、——《非相》行辟而坚,饰非而好,玩奸而泽,言辩而逆,古之大禁也。知而无法,勇而无惮,察辩而操僻,淫大而用乏,好奸而与众,利足而迷,负石而坠,是天下之所弃也。
(11)、这是对那些口是心非、伪善无耻之徒的斥责之语。
(12)、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13)、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14)、——《劝学》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劝学》君子之学业,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业,以为禽犊。——《劝学》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15)、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1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7)、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荀子-天论》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穷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修身》
(18)、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荀子
(19)、见《荀子·大略》。博:教导、辅佐帝王或王子的老师。这几句大意是:国家将要兴旺的时候,一定十分尊重教师;国家将要衰亡的时候,一定格外轻贱教师。此条采用对比的方法,以尊师与贱师为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政治的优劣与国运的兴衰,虽不乏夸张成分,但却发人深省。“师”与“傅”在封建社会中都由德高望重的人充任,他们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对帝王的政治影响。“师”、”傅”受到轻贱,其他臣下则可想而知,其言路必定阻塞,其政治一定昏愤。因此,该名句实质上道出丁一个封建社会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具有典型性与很强的说服力,可引以说明尊师重教的重要意义。
(20)、——《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神莫大于化道,福莫大于无祸。
5、荀子的与人善言下一句
(1)、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2)、战国·荀况《荀子·荣辱》。穷:窘迫。这几句大意是:能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的人,从不埋怨别人;知道自己命运前途的人,从不埋怨上天;埋怨别人的人,常常很窘迫;埋怨上天的人,常常没有志气。这几句说明人不应“怨天尤人”。而要做到不怨天尤人,必须有自知之明,能够了解自己,战胜自己;同时能审时度势,对大环境、天气候有所了解。做不到这些,常常会在工作中出现各种问题,出现问题后又怨天尤人,无助于解决问题,只能增长消极情绪,志气低落,从而产生新的、更多的同题。可用以劝勉青年人应有自知之明,不要怨天尤人。
(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修身》
(4)、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大学》
(5)、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立见小人。故曰:终身为善不足,一日为恶有余。
(6)、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大略》
(7)、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宥坐》
(8)、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语录
(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0)、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11)、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不苟》骄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摒五兵也。
(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13)、说明制定礼仪制度的目的在于顺应人类希望社会井然有序、和谐稳定的心愿。
(14)、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15)、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16)、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非十二子》
(17)、——《劝学》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劝学》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劝学》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