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尔克斯经典名言
(1)、虽然二人有颇多相似之处,但这两位作家从头到尾都是冤家对头,初次在派对上见面就开始互相揶揄。他们都和肯尼迪家族有些交往,这个共同点反倒加剧了他们的矛盾。卡波特在接受某杂志采访时爆料,说维达尔有一次去白宫做客,因为醉酒后胡说八道,被人从白宫扔出门外。
(2)、客厅深入的门又关上的时候,来访的女人坐到她女儿身边。这间窄小的客厅虽然简陋,但是很整洁。一道木栏杆把屋子隔成两半儿。栏杆里边有一张简朴的办公桌,上面铺着一块用胶布做的桌布。桌上有一台老式的打字机,旁边放着一瓶花。桌子后面是教区的档案。看得出这间办公室是一位单身妇女给收拾的。
(3)、“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4)、写间谍、写偷情、写战争、写探险……而这些都取材于他的真实经历!
(5)、暑热漫漫,最是宅家翻书的好时节。这一次,我们打算为开通/续费「三联中读知识年卡」的朋友们免费送上这套重磅开卡礼:《巴黎评论》(套装共6册)。
(6)、《格雷厄姆·格林作品集》原价54元,活动期间只需274元,Prime会员再享7折!
(7)、这个百年孤独的家族,已经完全从大地上消失了。向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致敬。
(8)、看过越多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就越能从中感受到格林的魅力:
(9)、直到这个时候,那个女人好像还布知道出了什么事。她透过纱门朝大街上看了看,然后从小女孩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子跟在她的后面。
(10)、除了好莱坞电影里的大毒枭和街头的黑帮火拼,我关于哥伦比亚的所有认识都来自加西亚·马尔克斯。包括波哥大,这个翻译成汉语总感觉莫名其妙的地名,如果不是马尔克斯曾在此读书、工作、生活,并在作品中屡屡提及,我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喜欢。波哥大,事实上马尔克斯本人也不是很喜欢。我在波哥大最著名的一条街上和一个哥伦比亚年轻人聊天,他说,马尔克斯更喜欢墨西哥,你看,他常年住在墨西哥城。这也是很多哥伦比亚人对马尔克斯颇为纠结的原因之他们认为,除了文学,马尔克斯没有给哥伦比亚贡献更多:他没有帮助哥伦比亚人解决更多的政治和现实问题,他甚至都不住在自己国家的首都。而马尔克斯的故乡小镇上的人甚至说,当作家他赚了很多钱,本可以花些钱铺路或者建一些卫生所的。他们显然希望,这是一尊彻彻底底的他们自己的神;达则兼济天下,这个“天下”当然得是哥伦比亚。
(11)、如果单纯地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心思想,那么,《爱情和其他魔鬼》可能就乏善可陈了。年龄悬殊,身份差别极大的两人相恋,萝莉大叔之间的别致恋情,在文学作品中,并不罕见,但是,写出别致韵味来的,却极其有限了。这本小说的精华,在细节,在故事展开的方式,在作家的魔幻风格。首先,小说不仅仅写爱情,还刻画了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的阿尔布雷农肖,简直是金句大王。这位有这些奇葩言论:
(12)、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
(13)、你看那些个著名作家:莫言、陈忠实、马原、苏童、韩少功、刘恒、余华……都在公开场合坦诚魔幻现实主义对他们的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莫言说他第一次读《百年孤独》时“非常惊讶,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文人最怕谈渊源流派,但对待大师则虔诚恭敬。毕竟,青出于蓝,青才能胜于蓝。
(14)、还有怎样生动地举例子,他发现如果写“一个男人在房间里被蝴蝶包围”不如“一个男人在房间里被一千只黄色美洲蝶包围”更有力量。
(15)、1982年诺奖得主威廉·福克纳评价说:“《恋情的终结》是我这个时代里,最真实也最感人的长篇小说之一。”格林的传记作家诺曼·谢里也将他们的这段恋情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恋情。”
(16)、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火车在一个荒凉的车站上停了十分钟,加足了水。车厢外面的香蕉林里笼罩着一片神秘的静谧,树荫下显得十分洁净。然而,凝滞在车厢里的空气却发出一股没有硝过的臭皮子味。火车慢腾腾地行驶着。又在两个一模一样的镇上停了两次,镇上的木头房子都涂着鲜艳的颜色。那位妇女低着头,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小姑娘脱掉鞋子,然后到卫生间去,把那束枯萎的鲜花浸在水里。
(17)、格林出生在英国一大富之家,在六个孩子中排行老四。格林的家族有英国知名品牌“格林纳大王”啤酒厂,父亲是伯克姆斯特德学院的校长,弟弟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理事长……
(18)、文学地位的改变往往改变作家之间的关系。《反目》第二章写的是欧内斯特·海明威和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Stein)之间的友谊和交恶。
(19)、“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20)、1927年,23岁的格林与原配妻子维维安结婚,生了两个孩子。1948年他离开了维维安,虽和其他女人保有关系,却从未违背天主教教义离婚或再婚。
2、马尔克斯的文学地位
(1)、最后,熊猫君想用止庵先生对格林的一句评价作结尾,
(2)、他非常清楚妻子的婚外恋,欣然接受格林的拜访和留宿。
(3)、作者简介: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
(4)、马尔克斯小说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卓越的技巧和迷人的诗意。《百年孤独》里不断重复的姓名成为阅读的最大障碍,却也是文学青年挥之不去的心头好。
(5)、在中国,格林的迷弟迷妹也很多,各路文化人吹起彩虹屁来也是争先恐后。
(6)、格林瞬间被打动:好单纯好坦率好不做作,爱了。
(7)、房间深处的门开了。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睛,从里面走出来。他一戴上眼睛,马上可以看出他是那位开门的妇女的哥哥。
(8)、另一种是把人生过成一部跌宕刺激的小说,用生命在取材的。
(9)、93位世界顶级作家,900+种激动人心的观点,海量文学的经验、写作的秘密、困惑的时刻……一次全送到你手上!
(10)、“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11)、二战期间,他被妹妹内推进国家机构,成为一名光荣的公务员。
(12)、编剧史航:我最爱格林,26年前就应该喊来着,不好意思喊晚了。
(13)、《在路上》的作者,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凯鲁亚克,坚持每天在厕所做九个倒立:
(14)、今年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问世50周年,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下这部经典。
(15)、《敞开心扉,迎接西班牙文学》一文,讲了马尔克斯写作《百年孤独》前后的生活状况。当时,他与妻子梅赛德斯并无收入,还有俩嗷嗷待哺的孩子,生计维艰,连房租都付不起。左支右绌,勉强度日,幸亏房东的大度和帮助、出版社的及时回应,否则,真不敢想象作家的生活将会跌落到何种田地。
(16)、所以他的一生张扬热烈、放纵恣意,令人羡慕而佩服。
(17)、比如向上司提议开家妓院收集情报,还行动力很强地找到了一个出色的鸨母。
(18)、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在柜子里钉子上挂着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公墓的钥匙就是这个样子;女孩子的妈妈在小的时候也这么想过。神父本人大概也曾经设想过圣彼得的钥匙就是这么个样子。神父把钥匙摘下来,放在栏杆上那本打开的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写了字的那一页上的一处地方,眼睛瞧着那个女人,说:
(19)、女孩子坐在那里,把那束鲜花放在膝盖上,两只脚交叉着伸在椅子底下。神父瞅了女孩一眼,又看了看那个女人,然后又透过纱窗望了望万里无云的明朗的天空。
(20)、在「听外刊」,10-15分钟带你透析全球热点,看懂表象下的真实。
3、作家马尔克斯是哪国人
(1)、海难幸存者的采访经历对马尔克斯影响很大,后来写过好几篇关于海上航行的短篇小说,比如《世上最美的溺水者》和《流光似水》。
(2)、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词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3)、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4)、这些经历,马尔克斯都一一写进了自传《活着为了讲述》中。在这本书的封面,戴着黑框眼镜、眼含笑意的老马口衔着一支黄色玫瑰——据说这是马尔克斯之花。他总在案头摆上一束黄玫瑰,因为这样“写作才会带劲儿”。
(5)、略萨的这一拳结束了两位著名作家间的友谊,从此两人反目,三十多年形同陌路。据说,两人翻脸与女人有关:当年略萨和老婆闹离婚(后来二人重归于好),他老婆曾向马尔克斯寻求安慰,而马尔克斯给她带来的安慰据说超出了略萨可以接受的范围。
(6)、格林是个很特别的作家。21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却一生从未获奖。
(7)、其他诸如主教,修道院女院长,都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其次,作品呈现了拉美的民俗风情、甚至拉美世界的命运。拉美与欧洲、亚洲不同,就是与非洲和北美又有明显的区别。这里至少有三种文化在此杂糅,来自西欧的基督教-希腊文化,来自非洲的文化,拉美土著印第安人文化,这三种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别致的拉美文化。拉美世界中的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与欧洲、非洲本土的文化又有区别。
(8)、你能想象吗,在一个午后或黄昏,记者踩着嘎吱作响的地板,造访作家那灯光晦暗的书房。双方坐定,摁下录音键,交谈便徐徐开始了。
(9)、《一个被出卖的杀手》:格林悬疑小说代表作。入选历史百大悬疑小说。
(10)、一九九八年,沃尔夫出版了小说《完美的人》(AManinFull),该书十分畅销,但遭到了一些评论家的批评,其中就包括厄普代克,如下评价足以让沃尔夫气愤,“这本书的作者……已经快日薄西山”“这本书充其量只能拿来娱乐,算不上是文学作品,就算是拿最宽松的文学定义来衡量,也算不上”。当时批评这本书的还有作家约翰·欧文(JohnIrving)和诺曼·梅勒(NormanMailer)。
(11)、同样,马尔克斯亲眼目睹了《百年孤独》在中国这片同样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土地上“泛滥”——都是盗版。于是大师非常愤怒,丢下传说中那个“死后150年都不会给中国版权”的决绝誓言。
(12)、这当然和作家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关。马尔克斯曾说:“如果不是以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作基础,我可能一个故事也写不出”。但每个人都曾经历生活,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佼佼的明星。
(13)、托尔斯泰,俄罗斯文学的太阳,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4)、无怪有人戏称:“马尔克斯不愧为格林的迷弟,除了忙着写作,就是对格林花式表白。”
(15)、两人私交甚深。菲尔比暴露后潜逃到苏联,格林还与他保持通信,给他的自传作序,甚至以他为原型写了本《人性的因素》。
(16)、《我们在哈瓦那的人》是古巴,《喜剧演员》是海地,
(17)、这个故事,形象生动,极富哲理,寓意丰富,不啻为一篇精彩的小小说。
(18)、中国作家最不道德处,是迷信天才与灵感的存在;因这点迷信,把自己弄得异常放纵与异常懒惰。
(19)、文学见解上的分歧也许是造成二人之间矛盾的原因之而《洛丽塔》一书则成了一个引爆点。该书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之间的畸恋故事。对于这本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威尔逊的评价却是“龌龊”。此外,二人对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БорисЛеонидовичПастернак)的小说《日瓦戈医生》(《ДокторЖиваго》) 也有分歧:纳博科夫认为此书是“可悲之物,不但笔法笨拙,剧情也很通俗”,而威尔逊却在《纽约客》上夸赞这部作品是“人类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于是,纳博科夫和威尔逊渐行渐远。
(20)、维达尔一怒之下将卡波特告上法庭。在法庭上,维达尔还不忘发挥幽默,讽刺卡波特身材矮小。当被问及与卡波特上一次在一场舞会上见面的情景时,维达尔和法官的对答颇为滑稽——
4、马尔克斯与中国当代作家
(1)、格林可谓是文学史上最多情的情种。一生中有很多个女人,常流连娼馆。
(2)、普通人活得循规蹈矩,他却从来放荡不羁。在别人为生计奔波时,他出生入死、去最危险的战地、做情报局的间谍、徒步穿越沙漠、写扣人心弦的小说……把生命活出了极致。
(3)、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临晨三点钟,离开这里几条街的地方。寡妇雷薇卡太太孤身一人住在一所堆满东西的房子里。那一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慌忙起来,摸着黑从衣箱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这支枪自从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那时候起就没有人用过。雷薇卡太太没有开灯,就朝大厅走去。她不是凭门锁的响声来辨认方向的。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声:“哎呦,我的妈!”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花条的法兰绒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这么说他叫卡络斯·森特诺。”神父填完表,嘴里咕咕哝哝地说。
(4)、你看那些个著名作家:莫言、陈忠实、马原、苏童、韩少功、刘恒、余华……都在公开场合坦诚魔幻现实主义对他们的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莫言说他第一次读《百年孤独》时“非常惊讶,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文人最怕谈渊源流派,但对待大师则虔诚恭敬。毕竟,青出于蓝,青才能胜于蓝。
(5)、有时,他又比较正常,比如,他不赞同撒谎是一种艺术天分的想法。
(6)、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是,再搜有关《百年孤独》的问题,跳出来的数字是:3鸡蛋比母鸡更引人注目,这其实,也挺魔幻现实主义。
(7)、“我一向认为,比起信仰来,圣灵更关心的是爱情。”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