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四章
1、本章重在“无为”“无执”四字。圣人如此,故能辅万物。无难易,无患得患失。若人心动,要有所为,干扰自然规律,未有不败的。无执,不执念,用中庸,无可无不可。以无驭有,则与圣人等同。修道者,要辅万物之自然,要遵循万物自然之性。以不为而为,以自然辅天下。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4、分析示例:“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对待关系,通常情况下,人们偏执于对待关系的一面,比如“有”“知人”“胜人”等。可老子却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略的一面,其论说有很强的思辨行,对现实人生有一定的启示。
5、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此章承接一章内容“无形”,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而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它好像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像是天帝的祖先。从此说来,不是天帝造物,而是“道”生天帝,继生万物。“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
7、《老子》多言圣人、天下,即使引其他事物类比,最后落脚点却依然在圣人如何作为、天下如何安定;《庄子》则不然,即使言及天下、万物、圣人,最终落脚点依然在个人如何达到逍遥自由。道家尚自然而轻文化,对于智性以及知识本不看重。但老、庄两家同中亦复有异:庄子对政治不感兴趣,确是主张政府越少干涉人民生活越好的那种“无为主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思想对以后政治上的反智传统并无直接的影响。而老子则不然,《老子》一书可以说是以政治思想为主体的,和《庄子》之基本上为一部人生哲学的作品截然异致。
8、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9、④强行者有志:强行,古今异义,古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今义:强制进行。
10、⑬民之从事:人们做事情。民,此处泛指人们。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从,参与(某事)。
11、②自知者明:宾语前置句,(知自)者明,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明,睿智、高明。
12、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3、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一切顺其自然。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
14、(解析)老子主张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遵循自然规律。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顺应自然,给人们安饱的生活,开阔人们的心思。所谓“无知”,并不是愚民政策,而是让人们没有太多复杂的想法,回归本真。所谓“无欲”,是消除贪欲。只有做到“无为而治”,才能实现天下太平。
15、课文总结:无论老子还是庄子,都是真正的智者,他们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们的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庄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庄子却看到了内涵。老子庄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们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也许,我们用道家思想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小困惑,真的让人感觉是杀鸡用牛刀了。其实,纵观中国的历史,小到修身齐家,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不渗透了道家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道在伦常日用中”。
16、埏埴以为器埏埴以(之)为器
17、自是者不彰彰,形容词作动词,彰显
18、《老子》语言凝练,每章字数虽少却说理清晰。
19、呺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20、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二、老子四章教案
1、老子的学说我认为最伟大住之处是含有辩证思想。
2、三十辐共一毂(车轮的中心位置,与辐相接),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和泥)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3、B.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是因为其哲学思想为道教的宗教修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4、我们为人处世时,不要骄傲自满,要虚怀若谷,时刻保持空杯的心态,这样才不会止步不前,故步自封,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进步,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人生才有无限可能
5、“道”是有规律地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
6、⑳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以,介词,表目的。辅,帮助、佐助。之,结构助词,的。自然,古今异义,古义,不加以干预、顺其自由发展;今义,天然形成的东西。而,连词,表递进。
7、A.东汉末年,老子的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的五斗米道,其他地方根本没有影响。
8、问题:对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9、然而,这种本体之“道”光续于“写状”,还总归是“道”之本体;翻来覆去“道”(说)本体之“道”,似乎不是老子之本意;述说(即写状)“道”之本体,是为了“道”之用,所以老子于本章一开始就讲到“道冲而用之”。这“用之”,如徐梵澄说来是用于“人事”(《老子臆解》)。
10、答案:老子认为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能够战胜自己。有坚持不懈的品质,不失本分。同时,老子还认为“道”对人至关重要,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
11、首先,惠子对庄子发起“大瓠无用而掊之”的诘问,庄子回以“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作为启发。然后,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当作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无用”是“大瓠”的外在价值,而“有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的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1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已经删除,正在重新陆续发布中)
13、①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14、老子为人处世之有三个要点:一曰慈,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二曰俭,清心寡欲是修身养性之要。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谦虚柔和是立身处事之则。
15、道是阴阳,是相互综合,不仅仅应该突出一点,所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12个字讲的是处理问题的方式。阳讲突出,阴讲收敛,锋芒毕露的人长久不了,树大招风,所以应该也懂得收敛。
16、②其未兆易谋:兆,预示、显现。谋,考虑、策划。
17、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在车毂中间是空的时,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只有器具中间是空的,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屋室,当中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有屋室的作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发挥了作用。
18、曰余食赘行(“行”同“形”,形体)
19、zhīrénzhězhì,zìzhīzhěmíng;shèngrénzhěyǒulì,zìshèngzhěqiáng;zhīzúzhěfù,qiángxíngzhěyǒuzhì;bùshīqísuǒzhějiǔ,sǐérbùwángzhěshòu。
20、此章探讨人对自我的认知,强调认识自我、战胜自我的意义。行文中提到的“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等数语,凝练隽永,千古常新。此章可与古希腊雅典德尔菲神庙石柱上的三条箴言并读——
三、老子四章作者
1、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与庄子并称“老庄”。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2、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3、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整理后的《老子•第六十六章 弗居》,与通行本《道德经第二十四章》的文字是有差别的。今选用《帛书•老子》本原文,如下:
4、如:球星个人突出,会损害团队战斗力。女明星怕体型受损拒绝生娃,造成人生的不完整。……均是不肯“无”,故不能“有”。
5、简而言之,万物都由“道”而生,万物消灭又都复归于“道”;万物的一生一灭,都是遵循着“道”的循环规律。
6、老子四章第四段从“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重在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处越要小心。
7、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8、提问:怎样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想说明什么道理?
9、《老子》之文在先秦诸子中独标一格,凝练晓畅,朗朗可涌,语精意奥,启人深思。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0、(翻译)道是独一无二的,由它衍生出万物。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天下万物就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11、自矜者不长(矜自)者不长
12、“道”在万物出现之前就有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13、第二章(《老子》第二十四章)
14、如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15、前一层阐述及时处置量变能够有效掌控质变的发生方向,老子主张“谋于未兆”“为于未有”“治于未乱”,在事物的量变的萌芽阶段“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就要及时处置。
16、意思为:世界上可以解释清楚的道,就称不上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定名的名,同样谈不上是永恒之名。
17、老子第四章讲的是:老子认定似无或存、渊深澄寂的“道”是万物之宗。用于人事,其能挫人之锐气,解人之纠纷,和众之光明,同众之尘垢,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18、③自见者不明:宾语前置句,(见自)者不明,显露自己的人不能得到显明。见,“现”,显露。明,形容词作动词,显明。
19、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老子》四章原创课件,道家经典~
20、跨者不行古义:不能远行今义:不允许,不能够
四、老子四章原文
1、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相传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老子》(又名《道德经》)。
2、同桌合作,互相释疑,解释全文,
3、能超过,打赢和战胜他人的人,只是有力而已。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5、而不敢为:此句也疑为错简。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7、C.黄巾起义、方腊起义、义和团,都是以《太平经》为指导思想的农民起义。
8、③自胜者强:宾语前置句,(胜自)者强,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
9、⑦其在道也:其,代词,代指“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行为。
10、本文的说理方法:以喻说理,富有哲理。
11、本章为老子“道”之续篇。老子认定似无或存、渊深澄寂的“道”是万物之宗。用于人事,其能挫人之锐气,解人之纠纷,和众之光明,同众之尘垢,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12、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13、我们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却无法战胜我们自己的懦弱,我们的脆弱,我们的欲望。而这些自己本身的问题,往往会让我们离自己的目标渐行渐远。
14、其安(安然,未生变的时候)易持(持守),其未兆(苗头显露出来)易谋(解决),其脆(脆弱)易泮(同“判”,分离),其微(细微)易散(散失)。为(做)之于(在)未有,治(治理,处理)之于(在)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比喻极细微的事物);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做)者败之,执(持)者失之。是以(因此)圣人无为(不求有所作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做事),常于几(接近)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想要)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弥补)众人之所过(过错),以辅(辅助)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5、译文: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16、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17、在老子四章中作者认为自我夸耀的害处:建立起功勋的也不可能长久。
18、遵循事物的规律,不认为干预,方能让事情更健康的发展。
19、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20、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我们要明白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每天都要学习一点,每天都有进步,才能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还有看待事物要从辩论的角度去看。
五、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
1、④其微易散:微,细小、微小。散,分开。
2、合抱的大数要从嫩芽开始生长;九层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垒起来的;千里之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逞强者必败,贪婪者比失,圣人无为不贪,因此,不败,不执着,所以不会有失。人们经常做一些事情,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是却在最后管他失败了。这是由于没有把握好最后,如果在最后也能像开始那样谨慎小心,就不会失败了。
3、大战中的插曲长征胜利万岁
4、老子四章读后感可以这样写:《老子四章》进一步阐述了道的含义,用一种抽象的方式理解道,道无形却博大,对万物产生影响却不见其实体。不显露锋芒,解除纷乱,收敛自身光环,混同于尘世,人人皆可入道。
5、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四章》精品课件
6、答案:老子认为“胜自”更强大。战胜别人是出于力量,是外在的。而战胜自己是由内而生的强大,所以“胜自”更强。
7、此章分两层。至“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前,一分为二。
8、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9、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0、从《庄子》内七篇来看,从《逍遥游》言明真正的自由,《齐物论》打破人认识的局限真正理解万物同《养生主》突破形体的障碍,真正理解生命真谛,《人间世》如何在乱世全身远害,《德充符》精神超越形体局限;《大宗师》言明道为万物主宰,到《应帝王》以天下须无为而治,庄子的视野从未离开自身。
11、(象帝),万物有象,所以象帝为万物之总称,从神话角度讲就是盘古了。先有父后有子。整句话的意思是:我不知道‘道’是从哪里产生的,盘古开天辟地前就有了。抽象点理解就是,道本为无形无相的东西,也就是无,万事万物都从无中产生,当然是先有道后有万物了,道为万物之母。你应该知道道德经中最关键的思想是:道=无=玄=无名=玄牝=玄德=婴儿=赤子=无为=大象=万物母=万物之奥=天地根=天下母=天地始=天下之牝最接近’道‘的东西有:天、水、圣人、上士、善为士者、象帝、天地
12、解读: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13、⑩始于足下:状语后置句,(于足下)始,从脚下(第一步)开始。始,开始。
14、道教建立后,沿着两条路线传播。上层路线与历代朝廷、官方相配合,可以称为正统的官方道教。还有在社会下层广大群众中传播的道教,它与民间巫术、符咒结合得比较紧。农民起义往往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黄巾起义就是第一次道教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例子。宋代的方腊,清末的义和团也属这一类。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与佛教之间长期互相争辩,属于官方道教。从北宋开始编辑道教全集《道藏》多达七千多卷。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如民间与官方的道教都很重视符咒、炼丹、气功等。佛教到后期,大乘兴起,崇拜的偶像越来越多,引出了许多佛,不止释迦牟尼一位。道教到了南北朝时,神也越来越多,有等级品位,老子这个形象也被塑造得更加神秘,演变成“太上老君”。
15、整句非一个出处,是个杂合内容。
16、翻译: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17、部统编《老子》四章课件(50张PPT)
18、提问:老子强调为人需要具有哪些品质?
19、务实与务虚,如,考试前的动员、考试后的反思,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20、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